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玄宗-第2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喜,遂唤人将哥舒翰押解到洛阳。

哥舒翰一向与安禄山不睦,如何肯向他屈膝投降?其被解押的路上,一直在想法儿寻死,其间以头撞墙,或持棒击头,终究未死。只不过他到了洛阳之后,心思已然改换。

安禄山看到哥舒翰被押解到面前,就对瘫坐在地的哥舒翰道:“哼,你往昔讥我为胡人,意甚不堪,今日又如何?”

哥舒翰忽然双手及地,连连叩首道:“臣肉眼不识陛下,遂至于此。乞陛下宽恕小人之过,小人愿为陛下效力。”

安禄山冷冷地说道:“你现在为一个瘫子,有什么用呢?”

哥舒翰再叩首道:“陛下为拨乱之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常山,鲁炅在南阳,来瑱在河南,此三人皆为臣昔日辖下,臣愿以尺书招之,可替陛下平三路兵马。”

哥舒翰果作书送至此三人处招降,这三人皆回书,不过将哥舒翰斥骂一番,鄙其向安禄山摇尾乞怜。

杜甫后来经过潼关时,曾写作《潼关吏》一诗,诗末写道:“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谨嘱边关将,慎勿学哥舒。”其中既叹惨烈的灵宝西原之战,又对哥舒翰乞降失却一世英名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安禄山的西进之兵仅有二万余人,手中又无多余兵力可派,一时不明前方官军的虚实,就令崔乾祐暂在潼关驻扎。

六月九日夜幕降临,李隆基得知平安火未曾燃起,知道前方战事许是不妙了。

所谓平安火,即是烽火。唐代烽候所置,每隔三十里置一烽火台,若遇敌情则放燃烽火,以一、二、三、四炬为差,表明敌人多少。自安禄山占领洛阳之后,自潼关至长安恢复了烽候设施。电子书下载,每日初夜放烟一炬,然后站站传递,表明前线平安无事,烽火示警变为举火报平安。李隆基是夕看到无平安火,心中的恐惧顿生,夜里入榻,辗转反侧未曾合眼。到了卯时三刻即披衣而起,派人唤来杨国忠商议。

看到杨国忠匆匆入殿,李隆基劈头说道:“知道昨夕平安火未燃吗?如此看来,哥舒翰的东征之军许是又败了。”

杨国忠极力撺掇李隆基催促哥舒翰出征的时候,心中盼望的是交战双方两败俱伤,也知道哥舒翰多是败绩的结局,所以此时脸上少有惊慌的模样,反而有些沾沾自喜。因为前线败绩,至少可以消除哥舒翰对自己的威胁。他于是叹了一口气,脸做悲戚之状,说道:“陛下,臣得知平安火未燃之后,也是一夕未睡。唉,若官军败绩,则京城危矣。”

“是啊,潼关若失,从那里到京城一马平川,再无险关可依。朕现在将你唤来,就是要筹划下一步大计。”

杨国忠视蜀中为自己的后院,此次安禄山兴兵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前一阵子潼关守军又有不利于杨国忠的言论,皆令杨国忠恐惧万分,他早就开始琢磨自己的退路。早在数月前,杨国忠就派出自己的心腹崔圆返回蜀中,令他在蜀中增修城池,建置馆宇,储备什器,以备急需。现在李隆基向他问计,杨国忠不假思索道:“陛下,蜀中虽窄,然其土富人繁,内外险固,可资利用。臣以为以眼前之势,陛下车驾幸蜀实为良策。”

“幸蜀?”李隆基想不到杨国忠有此主意,想到若从此拱手将长安丢给叛军,心中实有不甘。

杨国忠又继续道:“陛下,蜀道艰难,安贼手下骁骑多为北人,其入蜀颇难,又不服水土,必不敢轻易犯蜀。陛下入蜀之后,可将江淮租赋转运蜀中,再资各方勤王之兵,假以时日,定可徐徐图贼。”

李隆基一时没有主意,就对杨国忠道:“若离京幸蜀,实为大事,容朕好好想一想。国忠呀,所谓群策群力,你可召百官议论一番,瞧瞧他们是否另有良策。”

杨国忠到了辰时三刻,即在勤政楼里召集百官议事。是时,潼关的败退之人已入京,满城皆知哥舒翰东征失败的消息。高适是时任监察御史,此前一直在潼关辅佐哥舒翰,昨夜随溃兵一起逃回了长安。今日杨国忠召集百官议事,高适未及换装,满面尘土地匆匆入朝。

杨国忠先让朝官叙说了潼关之败,然后向百官言道:“潼关既失,则京城危矣。圣上命本官召集百官,访以救援安危之策。”

百官闻言默然不对,殿内一时显得很安静。

杨国忠目视陈希烈道:“陈左相,你兼知兵部尚书,当有何策呀?”

陈希烈道:“全凭杨右相主意。”

高适眼见百官无言,就伸手掸了一下衣上的蒙尘,然后出班躬身说道:“杨大人,下官高适刚从潼关返回,现有建言呈上。”

杨国忠看到高适的狼狈相,不屑地说道:“高御史想是昨夜逃回的吧?瞧你一脸惊悸之色,心中还有稳妥的主意吗?也罢,可试言之。”

高适道:“下官以为,贼军据守潼关之人不过数万。如今京城宿卫之兵数万,再招募百官子弟及豪杰之人,可以集兵十万,然后兵出京城,与敌决一死战,定能将潼关夺回。”

哥舒翰的二十万大军遇敌即溃,由此可见关中之人的心情低落,少有斗志,也可折射出京中官宦之人的心态。现在高适建言招募官宦子弟上阵杀敌,岂不是以羊驱虎?百官闻言顿时出声反对,殿堂内于是一片嗡嗡之声。

杨国忠道:“哥舒翰率领二十万大军尚且不敌,叛军哪儿仅有数万人?高御史,想是你惊悸过度,故而胡言乱语,你退下吧。”

杨国忠再问群臣之策,这些人早就习惯了唯唯诺诺的模样,如何肯在如此危急关头妄语惹祸?他们又在殿内议论良久,终究无法可想。杨国忠最后说道:“此前群臣累累上书,言及安禄山反状已显,奈何圣上不信。唉,今日之事,非宰臣之过也。”他到了此时,还想着推卸自己的责任。

是时潼关兵败的讯息已传遍京城,士民惊扰奔走,作鸟兽散,昔日里人潮汹涌的东西二市,这日却少有人影,颇为萧条。

杨国忠回宅之后,又匆匆地叫上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再复入宫,自是请见杨玉环叙说入蜀大计。杨国忠此时认为,既然无力回天,那么早早入蜀可以保得平安,实为上策。

六月十二日,李隆基亲御勤政楼召百官议事。李隆基端坐御座之后,却发现座下礼拜的百官仅剩下疏疏落落的数十人,那些不来朝见之人,显是已经逃离,或在宅中收拾细软,皆思身后之计了。

李隆基见此情状,也懒得细究,而是煞有介事地宣布,他要御驾亲征了。既要御驾亲征,势必要进行一些安排。

其一,诏魏方进为御史大夫兼置顿使;崔光远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边令诚掌宫闱钥匙;

其二,诏剑南节度使、颖王李璬立刻入蜀,并移牒至蜀,诏诸郡县设储供以迎颖王;

其三,为了御驾亲征,李隆基午后即从兴庆宫移驾北内禁苑,特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顿禁军,厚赐钱帛,挑选良马九百匹供护驾之用。

李隆基如此安排,看似为御驾亲征而设,其实是为其逃往蜀中布的谜局,陈希烈等人皆被蒙在鼓中。他们其实未曾细想,若皇帝御驾亲征,势必要大肆募兵,然皇帝对募兵之事未置一词,却移牒蜀中令其设储供,由此可见蹊跷之处。

六月十三日卯时,蒙蒙细雨笼罩着长安城,低垂的云层加重了黎明前的夜幕,城中人皆在睡梦之中。此时禁苑的西门(延秋门)忽然洞开,一行人自门中鱼贯而出,默默地向渭水便桥行进。由于禁苑西门远离城池,城中人难闻这里的脚步杂沓声和人声,他们的行为就显得颇为诡秘了。

李隆基前一日午后移仗禁苑之内,实为今晨隐秘出行的前奏。

这队人马计有五千余人,陈希烈统领禁军三千余人为前导并押后,中间所行的为李隆基、太子、亲王、妃主、皇孙、杨氏兄妹、高力士等亲近宦官与宫人等。至于那些皇亲国戚和百官,李隆基并未知会他们,任他们各安天命。

平明时分,这队人马匆匆过了渭水便桥。杨国忠生怕叛军追来,就下令从人烧断便桥。李隆基闻讯,流泪说道:“今百姓仓皇,各求生路,何得断绝!”就让高力士走马至桥,阻止禁军烧桥。

朝中百官大部分人已逃散,到了辰时以后,还有二十余人依旧上朝。他们在兴庆宫门前等候,犹闻漏声从容,宫中三卫立仗俨然。待宫门开启,忽见内宫之人仓皇逃出,他们边跑边嚷道:“圣上不见了。”这些朝臣闻言先是愕然,继而恍然大悟,顿时作鸟兽散。

皇帝失踪的讯息如风一般刮遍全城,城中的王公、士民纷纷逃窜,也有如陈希烈那样的官吏稳坐家中,打定了投降安禄山的主意。城外的山谷细民闻听京城大乱,纷纷入城争入宫禁和王宫豪宅,他们见物就拿,竟然有人乘驴入殿。有人直入大明宫左藏库中,先将其中的金珠绢绸搬取一空,又有人将其中的大盈库点火焚起,于是火光冲天,更添纷乱之势。

过了十日后,崔乾祐方带兵进入长安,如此一来,安禄山彻底地占领了两京,其叛乱战果达到了极致。

李隆基过了渭水便桥,回首凝望晨曦中的长安都城,心中的酸楚化做满面涕泪,一种负罪感瞬间传遍全身,不禁号啕大哭起来。

杨国忠与高力士等人见状,急忙靠近其身边来劝。

李隆基泣不成声,哽咽道:“自高祖皇帝从隋炀帝手中取得长安城,已近一百五十年了。朕愧对列祖列宗,竟然拱手将两京让于胡贼,朕实为不肖子孙啊。”

杨国忠劝道:“请陛下放心,两京终有光复的时候。我们暂避一时,不用太过伤心了。”

李隆基灰心至极,叹道:“说什么光复两京啊。此前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率领数十万大军东征,如今皆灰飞烟灭,光复之日,实在迷茫啊。”

太子李亨劝道:“请父皇勿忧。安贼虽占了两京,然西北诸郡、蜀中以及江淮等地尚在朝廷之手,叛军如今已为强弩之末,假以时日,父皇定能再回两京。”

李隆基听了这句话,心里方才有了一些安慰,其凝视李亨道:“嗯,太子如此说,我心甚慰。太子呀,为父年老气衰,今后平乱之事,你要多操心一些。”

李亨眼睛余光中看到杨国忠眼中似有阴冷的光芒,急忙躬身道:“父皇英明无比,虽有小挫,定能光复两京。儿臣愿追随父皇,或为前驱,定效力驱逐胡贼。”

李隆基的心情很坏,兴致始终难以提起,就不再回头眷恋京城,开始低头默默赶路。辰牌时分,他们到了咸阳之东的望贤宫,然打前站的太监以及咸阳县令皆不知踪影,由此大队[WWW。Zei8。]人马的早膳就化为泡影。

大队人马只好忍饥而行,时辰过了午时,李隆基饥肠辘辘无力再行,就下舆坐在路边的大树下。是时热风已起,李隆基肚中饥饿,心中灰暗,再加热风一烤,毕竟为七十余的老者,顿显枯萎之状。杨国忠令人到邻近市集上购来一些胡饼,然后亲手捧到李隆基面前,李隆基就着凉水胡乱将饼咽入肚中,由此稍有精神。附近的村民得知皇帝至此,且缺少膳食,遂将家中的剩饭搬来。那些皇孙早已饿得肚皮朝天,看到眼前这些杂有麦豆的粝饭,顿时视之为珍馐,争以手掬食之。李隆基见状,又一阵悲愤袭至心间,不禁掩面而泣。

村民中有一位老者名郭从谨,年龄与李隆基相若。高力士见皇帝悲戚,恰巧看到郭从谨在侧,就将之推到李隆基面前,示意他宽慰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