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骁骑-第10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恍然间,马忠、哦不,司马懿第一次感觉到死亡距离自己居然如此之近。近的触手可及,近的可以嗅到炼狱的气息。近的令人毛骨悚然,全身轻轻的仿佛没有一点重量。这是死亡的感觉。亦是司马懿平生第一次与死亡亲密接触,清清楚楚地感受到死亡的气息笼罩着自己,似乎随时都会把自己带走,永久地离开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彻底与所有亲人、故友和仇敌诀别了。
    触摸死亡,才能清晰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求生无门,才能深刻体会到生活的精彩;生死两难,才能真正忘却彻骨的仇恨。
    与死亡亲密接触的一瞬间,司马懿脑海里浮现的不是灭门大仇,不是功名大业,不是荣华富贵,而是无尽的悔恨,无尽的忏悔。悔恨自己一身所学竟然还未施展便要与世长辞,忏悔自己一直生活在仇恨之中,被仇恨蒙住了眼睛,心里始终都是人性最阴暗的一面,从来没有敞开胸怀享受过明媚的阳光和天高云阔的生活。最让他懊悔不迭的是,他只有二十四岁呀,寸功未立、声名不显却英年早逝,人生最残忍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给他重来一次的机会,那么他会
    “大将军此刻想杀我,莫非你想当众食言而肥,言而无信吗?”沉默良久,司马懿脸上的愤怒之色消失殆尽,既而小心翼翼地观察李利的举止神情,低声询问道。
    李利不置可否的轻笑道:“食言而肥么?这是你一厢情愿而已,我不这么认为。或许是你太健忘了,忘了你此刻身在何处,站在你身边的又是何人;你若死了,谁会知道,从何而知?呵呵呵,不知仲达以为然否?”这是李利首次直呼司马懿的字号,语气中带着戏谑之意,笑得颇为玩味,耐人寻味。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人。其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长子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行二,为仲达。
    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又因其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乃非常之人也。据说,司隶大战时曹操曾前往司马家族征辟司马朗出仕,司马懿时年十四岁,却对其父司马防言道:“此乃乱世之奸贼也,家兄此去实为明珠暗投!”是以司马朗没有在曹操帐下出仕,而是改投袁绍麾下。
    正因如此,当司马家族遭遇大难之后,全家才能逃往黎阳避难,总算保住了家族的一点骨血,不至于灭族。但是,随着曹操提领冀州,司马防和司马朗父子俩终究还是在曹操帐下任职,而长大成人的司马懿却依然不肯投曹操,隐姓埋名潜入并州,寄居在司马家的故交崔家掌舵人崔琰府上。
    寄人篱下的司马懿并不是不想出仕,毕竟天下局势已然明朗,此时若是还隐匿不出,日后恐怕再也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了。怎奈司马懿认出了当年率军杀进司马家的“盗贼头目”赫然是镇守并州的镇北将军滕霄,而且滕霄经常出入州府,与崔琰关系匪浅;如此一来,司马懿便轻易不敢露面,惟恐滕霄杀他灭口。直到滕霄奉命轮调河内,率军离开并州,司马懿才敢出仕,孰料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最终还是被李利识破了身份。
    此时此刻,司马懿危在旦夕,生死全凭李利一句话。是以他真心害怕了,怕得全身哆嗦,站在李利面前他大气都不敢出,生怕一不留神冒犯了李利的虎威,既而人头落地,英年早逝。
    司马懿怕死吗?
    蝼蚁尚且贪生,何况司马懿乎?所以,答案是肯定的。怕,怕得要命,他比绝大多数人还要惜命,因此他在历史上活得比谁都长,七十三岁高龄方才寿终正寝。
    “方才大将军曾言,只要在下如实回答三个问题,便赦免在下欺瞒之罪。而今想来,那时大将军便已知晓在下的身份和来历了。既然这样,就说明大将军本就无意杀我,为何此时又反悔了呢?”
    看到司马懿一副“我好怕怕”的样子,李利并不信以为真,反倒有些欣赏他的沉稳与机变,更欣赏他的隐忍功夫。
    历史上,司马懿是个识时务、知进退的人,更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位能屈能伸、进退自如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三十岁出仕,四十二岁才第一次独当一面,四十七岁首次掌军,挂帅出征。他一生之中经历的起起落落足有十次之多,五十岁以后才算是真正站稳脚跟,手握军权,由此奠定了司马氏王朝的根基。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人,也是一位真正的智者,隐忍了大半辈子,一直等待时机,直到天命之年才等到机会,而机会一旦被他抓在手里,便再也无法溜走。
    平心而论,李利对司马懿非常忌惮,有心将他除之而后快,却又怜惜其才,于心不忍。是以李利给司马懿留了一条生路,而且还准备用他,这是因为李利相信自己能压制司马懿的野心,哪怕是和他比寿命,也能耗得过他。眼下他比司马懿大四岁,年龄相差不大,如果有一天他撑不住了,必定先除掉司马懿。更重要的是,李利膝下子女众多,只要培养出几个可堪大用之才,便可高枕无忧。当然了,这是最坏的打算。
    实际上根本不用这么费劲,只要诸葛亮不会劳累过度而死,就足以压制司马懿抬不起头来,毕竟孔明比司马懿还小两岁呢。何况李利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后备人才,并且手中可用之人不在少数,有没有司马懿都无关大局,对即将到来的逐鹿之战没有太大的影响。
    心思急转之中,李利轻笑道:“孤说过的话自然作数,迄今为止,孤从未失信于人,因此你尽可放心。之前已经提了两个问题,现在是第三个,仲达听好了。当下北魏、南汉相继立国,我西凉诸将屡屡联名劝进,孤答应了。由此问题就来了,仲达以为孤若登基,国号以何为佳?”
    
    
   

第208章 一字破天
    
    午后,张燕、徐晃率领五万大军,押解大量粮草辎重前往黑山大营。
    他们是被李利硬生生赶出大堂,并一直驱赶出府门,遂不得不带着遗憾率军出发。
    离开时,郡府大堂上的僵局还在继续,并且到了最紧要的环节,即最后关头。
    只可惜,他们无缘目睹最后的结果。军情如火,既定的出发时间不容更改,更不能拖延,必须如期起行。这是贾诩和郭嘉两位军师反复掐算之后定下的时辰,实为吉时良辰,片刻不能耽误。
    值得提的是,他们离开时贾诩和郭嘉二人却有说有笑的走进大堂,这让众将领甚为不忿,暗自哀叹:“这年头还是能说会道吃香啊!动动嘴皮子,就让我等数万将士发配到数百里外的荒山野岭当野人了。再回头看看人家,锦衣玉食,想干嘛干嘛,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张嘴,咋差距就这么大呢!”
    牢骚归牢骚,该做的事情还得做,整装待发的大军终归是走了。三十余名领兵将领临走时一步三回头,心里一直惦记着主公登记之后的国号。好可惜,就差那么一点就听到了!
    可气的是,这些文人说事就是麻烦,动辄引经据典,文绉绉的说一堆废话。如果稍微干脆一些,那他们也不至于带着遗憾起行,至少也能听到最激动人心的结果。
    国号啊,多么神圣的存在,如果能提前知道国号。等自己老了,国家强大了。这就是资本哪!到那时,自己就能对子孙们说。知道咱帝国的国号如何确定的吗,那是当年老子和老子的主公一起商议出来的。千秋万载从这里开始,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想想都让人激动。只可惜千刀万剐的马忠,你此番若能活命,老子早晚要你好看!
    够悲催的,直到现在他们还不知道马忠的真名叫司马懿,所以这番诅咒算是白瞎了,注定天不遂人愿。
    郡府大堂上。李利强行赶走诸将之后。大堂上陡然变得空空荡荡,再挥手屏退亲兵和侍女,就彻底安静了。
    缓步走到堂下左首位落座,贾诩、郭嘉二人紧随李利之后坐下,唯有司马懿毕恭毕敬的低头站在李利面前,一动不敢动。
    摆手示意司马懿坐在对面,郭嘉见到李利的手势后将下首的蒲团丢给司马懿,李利微笑颔首,再次肯定了自己的意思。允许司马懿和自己共用一张案几,并亲手给他倒上一杯热茶。
    眼见司马懿正襟危坐的跪坐在自己面前,李利随手将茶盅推到他的左手边,笑道:“仲达不必拘束。孤出身行伍。其实就是一介武夫,没有那么多规矩,也不讲究站有站姿、坐有坐相。随意就好。”
    “谢大将军赐座。”与李利相对而坐,司马懿愈发谨言慎行。有问必答,绝不多说一个字。唯恐言多必失。别看李利待人随和,脸上时常挂着温和的笑容,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但他的随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贾诩、郭嘉二人是真的很随意,因为他们是自己人,但是对他司马懿来说,李利这幅笑容可掬的神情更像是恶魔的微笑,稍不留神就会被眼前这位披着人皮的恶魔带进沟里,坠入万劫不复的地狱深渊。
    最近几年里,司马懿除了研读兵书和演算之外,最大的嗜好就是打听李利的过往经历,从中捉摸李利的处事方法和性格秉性。最终得出的结果却让司马懿大为吃惊,他发现李利的性格极不稳定,多谋善变,前一刻还笑容可掬,后一刻就有可能乌云密布,如同晴天霹雳一般说变就变;处事方式更是不拘一格,杀伐果断,时而宽仁、时而暴戾,犹如天马行空一般无迹可寻。
    说他仁慈,他就像济世的佛陀有济急天下之心,对待黎民百姓如同亲人一般。说他暴戾,他就像来自地狱的恶魔,纵横沙场十余年,先后发动了三次百万大军的大决战,杀人如麻,尸骨成山。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李利似乎对士族和地方豪强怀有极度偏执的成见,十余年间先后疯狂屠戮了数以万计的世家大族和豪强,满门尽诛,连老弱妇孺都不放过,没有半点仁慈之心。
    所以,此刻李利那笑容满面的神情落在司马懿眼里,就是阴森恐怖的恶魔的微笑,笑里藏刀,吃人不吐骨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扬起屠刀将他司马懿大卸八块,抛尸荒野喂狼。此外,司马懿感觉自己和李利在某些方面颇有相似之处,拥有共同的性格特点,那就是都善于隐忍。
    唯一不同之处在于,他司马懿之所以善于隐忍,是因为他形势所迫,逼得他不得不缩头当乌龟,隐忍不发,等待反击的时机;但李利则不然。李利的隐忍功夫更加了得,隐藏的无影无踪,藏匿极深,几乎无迹可寻,根本不会被人察觉;最为典型的就是此次登基称帝一事。
    其实李利早有帝王之志,并且早已具备帝王之实,只需黄袍加身,便可改元开国,君临天下;可是他却佯作漠不关心的样子,俨然将帝王霸业看做浮云,风轻云淡、从容不迫,直到河北曹操和荆州刘表都跳将出来称王称帝了,他仍然无动于衷,硬是逼得西凉一众文武上蹿下跳,一而再再而三的联名逼宫,最终他才勉强答应。这才是真正的善于隐忍,城府之深近乎达到了恐怖的程度,实在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所具有的心胸和城府。与之相比,司马懿自愧弗如,俨如小巫见大巫,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