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快二十万,布置成平戎万全阵,向金军营寨压了过去。
平戎万全阵是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制作并授予大将军的,所以颇受重视。平戎万全阵是由前后左中右五军组成,约十七里见方的正方形大阵,把主力步兵部署在阵势的中央,加强战车,组成三个车营增强步兵的防御能力与攻击能力,把骑兵部署在前后左右担任警戒和掩护中央大阵……这是一种保守的防御阵型,达到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可在平原对抗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目的。
中军大阵由三个方阵排列而成,是全阵的主力……每个方阵周长二十里(折合360步×20=7200步)。每五步为一“地分”,每“地分”用大车一乘,步兵二十二人防守,另有无地分兵(即机动的预备队)五千人居方阵中,每方阵共用步兵三万六千六百八十人。三个方阵共十一万零四十人,另外加望子(即观察兵、陈望哨兵)二百四十人,总共步兵十一万零二百八十人……
前阵与后阵(即前锋与殿后),各两列骑兵。前列骑兵六十二队,每队五十骑,共三千一百名骑兵。后列六十二队,每队三十名骑兵,共一千八百六十名骑兵。两列共四千九百六十名骑兵,另加探子(侦察)四十名骑兵,总共五千名骑兵。前后两阵共一万名骑兵。
东西稍阵(即左、右翼),各两列。前列一百二十五队,每队五十名骑兵,共六千二百五十名骑兵;后列一百二十五队,每队三十名骑兵,共三千七百五十名骑兵。每阵共一万名骑兵,另有探子六百五十名骑兵,总共二万零六百五十名骑兵。
平戎万全阵,所用兵力共十四万零九百零三人(主力步兵十一万零二百八十人,前、后、左、右各阵骑兵三万六百五十人),另外还有用作车营防御的大车一千四百四十乘。该阵中军大阵的正面宽约十七里(每个方阵正面与纵深各五里,方阵与方阵间隔一里);前后两阵每队正面六十五步,正面共约一十一里零七十步(65步×62=4030步,折合11里70步);左、右两阵,每队占地五十步,正面共约十七里一百三十步(50步×125=6250步,折合17里130步)……
当然这是理论上的布阵之法,在实际中又是发生变化。
比如此刻布置下的平戎万全阵,骑兵与弩兵严重不足,骑兵不误五千,弩兵不足两万。此刻布置下的大阵有三十里之宽,好似涌动的人海一般。
看着杀过来的大阵,完颜斡不离远处瞧着,满是不屑,冷哼道:“赵光义本身就是一个废物,可是竟然用这个阵法来破敌,真是可笑!”说着,手臂一抖,一个阵图出现在了手中,正是姚平仲此时布下大阵的阵图。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战争变化,瞬息万变。可是宋朝皇帝却又一个习惯,每次出征,都要提前布置好阵图,让领兵将领按照固定阵图与敌人厮杀。若是将领,临时变阵,不按照枢密院的阵图布阵,对不起了,轻则是免官,重则是斩首。
宋朝出兵的这个习惯,也成为了致命破绽,百战百败的重要原因。
只要知晓阵图,制定应对阵法,必然克敌。
很可惜,姚平仲刚刚出兵,完颜斡不离就从汴梁的细作口中,得知了此战宋军的阵图。
“摆下锥形阵,分为左右中三军,我率中军出击,列蒲阳虎率右军出击,兀术率左军出击,各率领一万铁骑出击,剩余诸军皆是守住营寨,谁若是败,军法从事!”完颜斡不离喝道,然后下了瞭望车,骑上战马,打开寨门冲杀而来。
同时,东西两个寨门金军也是冲杀而来。
Ps:这一章有些卡壳。
第44章昔之秦锐士,今之西军
金国起于野蛮,可是建国之后却是不断学习汉文化,不断的补充自己知识。最为典型的是将女真名字,改为汉名。完颜阿骨打,改名为完颜旻;弟弟吴乞买,改名为完颜晟;其他几个儿子,为了赶时髦,也是纷纷起汉名,完颜斡不离,该名为完颜宗望;完颜兀术,改名为完颜宗弼。
而相应的,各个女真贵族也是相继学习汉文化。
自从领兵以来,完颜斡不离,也是日益学习汉人兵法,只是可惜完颜斡不离读过很多兵法,唯一的感觉就是看不懂。
《武经总要》是宋仁宗赵祯朝编纂的,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兵书。当时距宋朝立国已有60多年。宋仁宗为防止武备松懈,将帅“鲜古今之学”,不知古今战史及兵法,所以下令天章阁待制曾公亮、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丁度等,编纂一部内容广泛的军事教科书。曾公亮等以5年的时间编成《武经总要》,仁宗皇帝亲自核定后,又为此书写了序言。
深受宋人推崇,郭药师也是多次讲解这本书,完颜斡不离看后,很快摇头,扔在了一边,再也不看。
他最喜欢看的还是《孙子变法》,简明扼要,少了许多花哨,直接点出战争本质,用兵本质。
《武经总要》,是文人兵法;《孙子兵法》,是武人兵法。
文人兵法,看起来繁花似锦,奥妙无群,说得头头是道,可是到了战场上一条也用不上,百战百败;武人兵法,看起来简单,甚至是简陋,却是最为实用,即便是不能做到百战百胜,也败得不太惨。
在过去的岁月中,甚至是在击败辽军,攻陷辽国西京的时刻,金军也是没有阵法可言。
因为女真是天生的战士,上战场如捕猎,不必学习阵法。
而到了后来,读的兵法多了,完颜斡不离也开始重视战争,只可惜上古八阵,多数操练都不成功,只有锋矢阵,阵最为适合。
锋矢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前锋张开呈箭头形状,也是属于进攻阵形,走得是中央突破。
女真也天生最爱锥形阵。
随着阵门的大开,三只金军,好似三只锋利的箭镞直接刺向了宋军的阵型。
三万对决,四十万宋军。
此刻,就是完颜斡不离心中直打鼓。精锐可以破灭庸兵,同样庸兵也可以灭杀,老虎虽然凶猛,可是也架不住一群狼。此战极为凶险,可是没有选择,只能一战。
此时铁浮屠正在后面压阵,准备随时出击。
…………
“战鼓隆隆!”
吵得人叫也睡不着。
刚刚入睡的赵朴立刻苏醒了过来,心中极度不爽。而对面的张邦昌也是醒了过来。
“发生了什么?”张邦昌惊慌道。
“我军袭击金军,两家开打了!“赵朴淡然的道,“希望宋军胜利!”
“大宋必胜!”张邦昌大声喊道。
赵朴却摇了摇头,心中悲观到了极点。
北宋末年,宋金劫寨之战是当时重大战事之一,对宋朝的政治和军事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历来史家对李纲在劫寨之战中的作用说法不一,具体战斗经过,也是一笔带过,总之这一场决策者是宋钦宗,由姚平仲率军执行,而李纲实为居中主持者,最后大败而归。李纲在其著作《靖康传信录》中的刻意回避、甚至曲笔,总之真实的历史早已尽被埋没了。
“不如我们再打一个赌?这一战激战多久!“赵朴道,”是一个时辰内结束,还是两个时辰内结束?”
“好!”张邦昌道。
“下一盘棋!”赵朴道。
“殿下既然有这兴致,那就一战!”
于是,两个睡不着觉的人,开始在棋盘上厮杀。外面在大战,里面在下棋,颇有古人风味。
只是张邦昌明显是心不在焉,下棋注意力不集中,可是即便是如此,也是连连胜了赵朴两盘,没办法,张邦昌的棋力太高了,即便是心不在焉,胜过赵朴这个半桶水也是游刃有余。
…………
而在外面,出现了意外。
平戎万全阵,是防御大阵,是以步兵破奇兵的最佳战阵,可以说是一个加强版的乌龟壳,想要敲碎这个乌龟壳需要死很多人。
而完颜斡不离,也做好了伤亡惨重的准备,打算着三路军马起出,分为左中右出击,最后杀到中军,只要中军奔溃了,宋军士气大损,必败无疑。而冲击中军艰难至极,宋军兵力布置上中军势力最为浑厚。
完颜斡不离,率领着嫡系冲击宋军大阵的中军,已经做好了苦战的准备。
在陷入苦战,坚僵持不时,铁浮屠出击。
果然是陷入了苦战。
可是左右两军却是却得了大胜,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左右两翼的宋军快速奔溃,好似潮水一般的奔溃。二十万奔溃起来,踩踏不断,有半数人被自己人杀死。随着两翼的奔溃,宋军中军还是依然不动,好似波涛中不动如山。
“好兵呀,不愧是西军,只可惜,不怕虎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战友!”
完颜斡不离不在冲击宋军中军,而是好似赶羊一般,用宋兵冲击宋兵。随着,刻意的控制,溃败的宋军不断的冲击姚平仲所率领的宋军,中军终于奔溃了。漫山遍野都是丢弃的兵器,满上遍野都是奔溃的宋军,好似放羊一般,为了逃命,彼此相互冲杀,彼此践踏。
一开始金军还挥动武器砍杀,后来似乎砍杀得累了,砍也懒得砍,只是驱马追赶,宋军就仓惶逃窜,被马匹踩死,或是被自己人踩死。
看着一边倒的战斗,或者是屠杀,完颜斡不离失望到了极致,对手太弱了。
而远处的河里,不甘的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愤怒。铁浮屠本是为了大战一场,可惜敌人太弱了,轻轻松松被搞定。他倒不好意思出手,以铁浮屠的强大,追杀这些绵羊,太可惜了,杀鸡焉用牛刀。
看着逃窜士兵,完颜斡不离思绪不由回到一千年前。
“《孙子兵法》流行的时代,诞生了诸多强军,如齐国的技击、赵国的胡刀骑士、魏国的武卒和最为强大的秦国的锐士,其中秦国的锐士最强。荀子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后泛指精锐的士兵。此外还有铁鹰锐士。”
“当时,步兵以魏国武卒最为精锐,天下呼之为“魏武卒”。骑战则以赵国的“胡刀骑士”与齐国的“技击骑士”并称精锐。司马错便借创立了铁鹰锐士:下马步战以超越魏武卒为准,上马骑战以超越赵齐骑士与与匈奴胡骑为准。”
“秦昭襄王至秦始皇时期。秦国一共发动了22次大型战役,而有记载他们所获得的斩首一百八十一万级。事实上,当时秦国真正发动的战役,有记载的就有九十三次。而这22次,这是有斩首数量记载的。也就是说。没有被记载的实际上比一百八十一万更多。而且,不止是多了一点,而是多了许多!”
“当年的老秦锐士,纵横无敌,若是复生在当今,我女真一巴掌就被拍死了;而西夏,一个手指头就戳死了。可是如今的西军,却丧师在汴梁,好似猪狗一样斩杀!“
完颜斡不离心中暗自庆幸,一只睡狮是可怕的,是无敌的,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幸运的是,它在沉睡着,谢谢长生天,让它睡下去吧。
只是他想不到的是,二十年后,这只睡狮再度苏醒,那时女真的噩梦来了!
第45章崖山之后有中国
夜色朦胧,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没有月亮,也没有太阳,伸手不见五指,是夜袭的好日子。
在巨大的平原上,爆发了一场大战。在战斗时,四周都是明亮的火把,散去了一丝黑暗,在这种情况,两军激战了起来。宋军四十万,金军三万;宋军全是步兵,金军全是骑兵。在汴梁郊外发生了大战。
惨败,宋军再度惨败。
失败,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