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银狐-第6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邻居是新搬来的一户人家,是胡人,不过,能说一点宋话,虽然不是很清晰,却也能勉强猜出他说的什么意思。
  楼兰城在大战之前可没有一个胡人,全是宋人,没想到今年春天,城里忽然迁徙过来很多外族人,有傻了吧唧的西域人,有绿眼睛的回鹘人,还有一些喜欢整天缩在墙角晒太阳的吐蕃人。
  不知道官府是怎么想的,没有像东京那样把这些人弄在一起居住,而是专门分散开来,和好好地宋人做邻居。
  铜子家的邻居叫夏克,这两个字前面还有一长串古怪的字铜子记不住,就直接喊他老夏,夏克也不生气,反而整天笑嘻嘻的答应。
  夏克是一个军官,楼兰大战的时候立下了不错的军功,积功成为楼兰城西门的城门官,虞侯职位。
  官府赏赐给了他了一座院子,还把他的老婆和三个孩子也迁来楼兰,在城外分了一小块土地给他耕种。
  胡人就不会种地,如果不是因为老夏家的田地就在铜子家的田地边上,他都懒得看这家胡乱种地的人。
  给老夏家门楣上挂菖蒲的时候,老夏那个总喜欢蒙着脸的老婆就傻傻的站在院子里看,见铜子瞅她,立刻就跑回自家的屋子里去了。
  “长得那么丑,还喜欢捂脸正是不知所谓。”铜子嘀咕了一声就回了自己家。
  父亲正躺在躺椅上晒太阳,这是大夫特意交代的,每天都要晒一个时辰,说是这样就能把身体里的寒气给拔出来。
  妻子正在用芦苇叶子包粽子,这里没有若叶用,只好用芦苇叶子了,反正味道差不多。
  西域的干果很多,就是不见红枣,铜子家的红枣苗子才刚刚长了第一年的叶子,按照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捡钱的农谚来说,今年那几颗枣树就会结枣子。
  不过啊,这是不可能的,这几棵枣树是枣核发芽培育出来的,这两年应该没希望。
  没有红枣的粽子就不好吃,也不甜,这是铜子的一种执念。
  杏干,桃脯,无花果干,葡萄干这些东西家里还是有的,就是不知道包进粽子里面是个什么味道。
  父亲手边的姜茶没水了,铜子就给父亲填满,想了想又抓了一把葡萄干丢进去,这样姜茶的味道应该能好些。
  铜板听见儿子的脚步声,就拿掉蒙在脸上的湿布,端起茶碗喝了一口,瞅瞅里面的葡萄干皱眉道:“过节难得买点干果,丢我碗里做什么,给金子和银子留着当零嘴。”
  铜子的老婆王氏笑道:“爹,您就喝吧,这里还多,不差您喝的那点,对面赵四家的老太爷每天早上都要敲一个鸡蛋补身子呢,咱家的光景比赵四家好多了,就您舍不得,让街坊笑话儿媳。”
  铜板张嘴笑道:“傻娃啊,享福要享在暗处,吃亏要吃在明处。咱家是不缺你爹我那口鸡蛋吃,可是咱家和赵家不同,今年冬里,第一季芦苇就要收割了,马上就要开始造纸,到时候家里的银钱就会流水般的往外淌,那点积蓄说到底还是有些单薄。”
  铜子蹲在老爹身边笑道:“官上说咱家的造纸,印书作坊可以享受一定的补贴,孩儿到时候去问问刘孔目,不知道能补贴多少。”
  铜板摇摇头道:“不要补贴。”
  铜子吃惊的瞅着父亲道:“为什么啊?这可是官家给的钱,又不是我们抢的。”
  铜板叹口气道:“一字入衙门,九牛拽不回,自古以来只有官家占我们百姓的钱,没有我们占官家便宜的道理,咱家的造纸作坊和印书作坊,将来是要传给金子的。既然想要一个长久,就不要节外生枝的占便宜,自己挣出来的家业,传下去才安稳。”
  父子两正说话呢,就听隔壁传来孩子的哭闹声,铜子仔细听了,才听明白孩子在哭闹着要粽子吃。
  “胡人竟然不吃粽子?”铜子小声的问父亲。
  铜板点头道:“昨天刘长老才把我们这些老家伙叫过去开什么会,会上说要帮助这些可怜的胡人把野蛮的性子给改掉,让他们和我们一样过上安生日子。还说这是大王的旨意,媳妇,看你包了不少粽子,现在就煮,晚上正好给邻居送一些过去。”
  王氏不舍的瞅着盆子里的糯米小声道:“西域糯米可金贵着呢。”
  铜板皱眉道:“送,还要多送,能让官家郑重其事的下旨意,就说明这事很重要,我家受官家恩惠良多,没有别的报答法子,只能这样了。”
  铜子自然不会理睬几个粽子的事情,小声问父亲:“刘长老真的去清香城见过大王了?”
  铜板点头道:“偌大的楼兰城就去了两个年岁最高的,听刘长老说,他不但住在官家的皇宫里,每天里都是六个菜一个汤的招呼,享福都享的造孽。就这,还和大王,宰相,大将军们坐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来回坐的都是驿站的马车,新科进士才有的待遇呢。”
  说到这里铜板坐直了身子高兴地继续道:“等明年咱们的造纸作坊和印书作坊开成了,爹爹就走一趟清香城,大王日理万机的估计见不着,去见见太后,好好地谢谢太后。”
  铜子郁闷的道:“刘长老不就是上过几年私塾认识几个字吗?爹爹您认识的字更多啊。官府为何不请您去?”
  铜板在儿子的脑门上拍了一巴掌道:“胡说什么呢?咱们是匠籍,刘长老家是农户这怎么能比。”
  铜子二话不说就冲进里屋,翻箱倒柜的找出全家的黄色户籍翻开后拿给老爹道:“这上面那一个字说我们是匠户了?在哈密,根本就不分匠户和农籍。孩儿还听说在哈密国,将作营里全是手段高超的奇人,地位比官员还高些。”
  铜板笑眯眯的瞅着儿子道:“你莫非也想进将作营?”
  铜子红着脸道:“我听说水儿,火儿,玲儿,福儿他们都在里面……可是,咱家的作坊……”
  铜子说着话眼中兴奋的光芒就逐渐散去了。
  铜板笑道:“先把咱家的作坊办起来,这是咱家的根本,爹爹守着,等爹爹不成了,你又没有混出头,就回来。”
  铜子猛地站起来眼睛含着泪花道:“爹……”
  铜板摇摇头指着在厨房忙碌的王氏道:“这是一个好女子,别忘了她,否则,你也就不用回来了。”
  铜子擦试一把眼角笑道:“哪能呢。”
  铜板呵呵一笑,就重新把湿布蒙在脸上,躺在躺椅上猛力的吸收太阳的热力,儿孙们都有了盼头,现在是老家伙再努力一把的时候,身体可千万不敢垮掉……
  天黑的时候,楼兰城的城门里放进来最后一批进城的骆驼客,夏克检查完毕之后,眼看着这群彪悍的骆驼客缴纳了赋税,天色已经彻底黑了,就交卸差事,穿着铠甲沿着大道向家里走去。
  路过一家羊肉铺子的时候,特意买了两个熟羊头,回去之后让妻子把肉卸下来,夹在胡饼里就够全家美美的吃一顿了。
  今天街道上的气味很好闻,香香甜甜的,这让他很好奇,见家家户户都已经关门了,就强行抑制住自己的好奇心,嗅着香味一路到了家门口。
  远远地就看见自家的屋子亮着灯,妻子缩在门后面悄悄地往街面上看。
  “阿古丽,我回来了。”夏克叫了一嗓子,还把自己买的羊头高高的举起,这是他每日里最欢喜的时候。
  阿古丽打开了大门,却没有出来迎接,夏克皱皱眉头,自己这个妻子什么都好,就是不喜欢出门。
  快步迈上门台,却发现门楣上挂着两束菖蒲,谁把草挂在自家门上?
  夏克抬手就准备拿掉,却被阿古丽给拦住了,低声道:“隔壁的大哥给挂上的,说今天是端午节,挂上菖蒲可以辟邪消灾。”
  夏克跳下门台,发现铜子家和周围的邻居家的门楣上都挂着菖蒲,就笑嘻嘻的和妻子进了家门。
  三个孩子乖乖的坐在优等地下等父亲回来,眼睛却眼巴巴的瞅着桌子上的一个木盆。
  往日见了羊头就没命的孩子们,今天却对羊头似乎不感兴趣,夏克疑惑的放下羊头,却闻见街面上那股子香甜的味道,家里也有。
  见妻子喜滋滋的拿掉木盆的盖子,夏克就看见六个三角形的拳头大小的绿绿的东西在盆子里冒着热气。
  “这是什么?”夏克拿起一个奇怪的问道,他从来没见过这东西,闻起来似乎很美味。
  “这是粽子,隔壁的妹子送来的,说每年的今天都应该吃粽子,要不然,一年都没有好运气。”
  夏克点点头,仔细的研究了粽子之后,觉得外面这层芦苇叶子应该是不能吃的,就用小刀挑开上面的线绳,一层层的剥开芦苇之后,一大块晶莹剔透的米糕就出现在眼前,一枚硕大无花果正向外流淌着蜜汁……


第二章 厨房的秘密
  镶嵌了肥厚蜜饯的粽子自然是一道很多人都喜欢的美食,即便是铁心源自己也喜欢蘸些糖霜吃一些。
  一个端午节过后,西域人没记住屈原,倒是牢牢地记住了粽子,端午节已经过去了,还有西域人买来糯米和蜜饯制作粽子给家人解馋。
  清香城乃至哈密城直到偏僻的天山城,到处都是贩卖粽子的小贩。
  女人想要拴住男人就要拴住他的胃,铁心源觉得在民族融合这件事情上,自己就像是那个柔弱的女子。
  自古情网之下多白骨,自己不妨多用用。
  能做胡饼和羊肉的西域女子在清香城会被鄙视,能做一手好汤饼的西域女子,才会受到大家一致的夸赞。
  更有机会参加七哥汤饼店举行的汤饼大赛,靠自己的手艺挣来几枚银币花花。
  这一次的大赛让很多宋人,汉人的巧手娘子恨得牙齿都痒痒,眼看着那些肮脏的胡人婆娘做出一碗碗粥一样的胡饼都能混到一枚银币,起的捶胸顿足。
  七哥汤饼店打着面对胡人开发汤饼的旗号,把所有天天吃汤饼的汉人,宋人女子,隔绝在赛场之外。
  也不知道哈密有钱人是怎么解读七哥汤饼店这种做法的,反正,七哥汤饼店第一届汤饼大赛落下帷幕之后,市面上就出现了无数关于食物的大赛,不论是包子,饺子,馄饨,米饭,粥品都出现了同样的大赛。
  这些大赛要比试的项目没有一个是胡人原本的食物。
  这事也说得通,毕竟胡人自创的食物毕竟太少了,除掉羊肉之外,就剩下胡饼了,或者还有一点酸不拉几的奶制品。
  铁心源觉得摧毁胡人原本的食物应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官府稍微做一点手脚,哈密国的胡人食肆里面就见不到客人了,这样的情况只要坚持上一年两年,就连胡人自己都会根据市面上的食材来安排自己的饭食,最终忘记掉那些粗陋的西域食物。
  黑陶从来都是西域人主要做饭工具,西域人用陶器制作饭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
  现在,黑陶作坊接到了军方大量的订单,要开始烧制瓷罐子,作坊要升级换代,就不再烧制黑陶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口口铁锅,从大到小应有尽有,式样美观不说主要是哈密的铁锅是送的,每家每户一个……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猪肉成为哈密价格最昂贵的肉食……
  宋人,汉人家的主妇在篮子里放一条猪肉,就能对自己的胡人邻居吹嘘好久。
  到了最后,贵人家才吃猪肉,没钱的穷鬼才吃羊肉已经成了一股风潮。
  这股风潮过后,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街市上多了无数猪肉摊子……
  猪肉出现在哈密市场上简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