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泱泱大唐-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使燕儿姐姐愿意来陪你说话,但人家是个未出阁的大姑娘,也不方便常到我们府上来呢!”王易一把将王昙的手拉开,还瞪了一眼表情有点夸张的小丫头。

“二哥,那你把燕儿姐姐娶了过来吧,那样她就可在天天陪着昙儿玩了!”王昙越加狡黠的眼神看着王昙,而且还有一些渴望透出来,“二哥,你给昙儿娶个嫂子来么,好不好?就燕儿姐好了!”

“小丫头,乱说话,嫁娶的事有这么随便的吗?你以为你说一声,燕儿姐姐就会嫁过来的?”王易没好气地说道。这段时间他自个也发现,时不时经常想起苏燕这美人儿,知道自个确实有点喜欢上了这知性的美人儿,但想着苏燕青楼女子的身份,总觉得窝着什么气儿,心结没法完全解开。

一些传统的东西在脑子中生根了,还是改不掉,把一个青楼子要过来当作身边的伴侣,这个弯弯并不是一下子能转过来的。

“可是,昙儿知道,燕儿姐姐很喜欢你的,而你也喜欢燕儿姐姐,二哥,我说的对不对?”

“小丫头,别尽乱说话,大人的事你懂什么?”王易继续扳着脸。

“我就是知道,我知道燕儿姐姐喜欢你,你也喜欢她,嘻嘻,既然二哥喜欢燕儿姐姐,为什么不把她娶过来呢?燕儿姐姐到我们府上来,那昙儿就可以整天让她陪着我玩了,我也不会缠着你了!”王昙又来拉王易的胳膊,“二哥,好不好么,你让燕儿姐住到我们府上来无”

王易拉下了脸,正想训斥王昙几句,让她不要老说苏燕的事,这时王复却匆匆跑了过来。

“二公子,三姑娘…”王复对王易、王昙行了礼,还对王易使了个神色。

王易会意,拍拍王昙的小脑袋,柔声说道:“昙儿,你先自个去玩一会,二哥和复哥说点事!”

“那好吧,昙儿自己去玩了,二哥,你记着我刚刚和你说的事哟!”王昙嘻嘻笑着跑走了,站在远处候着的小应和小惠马上跟了过去。

“二公子,城内各处已经张贴了布告,官府征用民工开始疏浚钱塘湖!”王复压低声音道,“开工的日期选在正月二十八日!”

“这么快!”王易有点意外,李弘节的动作还是挺快的。

今天是正月十八,二十八日开工,只有十天时间了,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吗?

“是的,这次共征集五万民工。”王复点点头,依然用较低的声音说道,“布告还未发出之时,各地的里正就已经挨家挨户动员年青的劳力了,我们庄上也要出一些劳力!”

“复哥,那是不是对我们有什么不好的地方?”王易有点担心。

“不会!”王复笑着摇摇头,“我父亲和近叔早料到这样,都已经做好了应对措施,二公子您就放心好了,他们早已经将事儿安排好了!”

“那就好!”王易松了口气,他怕打乱王作的安排。

这两名他手下最重要的人物,办事效率真的不是一般的高!

“二公子,疏浚钱塘湖即将开始,可能李弘节会时常来传你说事,小的也安排了人手接应,以防万一,李弘节身边也有人安排着,若二公子在外出时候遇到不清楚身份的人,只要他们有这个标识,你就尽可放心!”王复说着作了一个手势,对王易描述起来。

“我知道了,多谢复哥周到的安排!”王易满是赞赏地说道,王作、王复等人做事考虑还是挺周到的,这让王易很有种安全和放心感!

两人正说着,从外面匆匆跑过来王听,后面跟着一个公门中人,王听上前对王易和王复行了礼,再对王易说道:“二公子,这是刺史府来的人,说有要事!”

正是说曹操,曹操就到,李弘节果然派人来唤了。

那名公门中的人也上前对王易行了礼,一脸恭敬地说道:“王公子,李刺史有事想和您商量,想请您过府去聊聊,请随小的一起过去吧!”

王易和王复对看了一眼,即对那人应道:“好!还请稍候,在下去换身衣服!”

王易回到屋里,听了王复吩咐几句,换了身衣服,也就跟着来人走了。

到了刺史府,无需通报,王易就被领进了李弘节的书房。

一番礼节过后,两个坐下说话。

李弘节心情很好,一脸笑眯眯的神色看着王易说话:“王公子,张贴在城内的布告想必你已经知晓了无天气将转暖,趁现在春种未开始,某想着趁此空闲时候,早些动工,若是能在夏收之前将钱塘湖疏浚好,那夏天时候雨水多,钱塘湖就能集满水,夏种之后,可以以钱塘湖之水灌溉,说不定今年的夏种作物,就会因为钱塘湖有水灌溉而丰收的!”

“李刺史行事果断,能处处为杭州的百姓着想,这么快下令疏浚钱塘湖,让在下甚是感动,在下觉得在春闲之时开始疏浚,是上佳之选择,只不过钱塘湖淤积物实在太多,不知道何时能疏浚完毕,希望不要误了春耕就好!”王易对李弘节的办事效率自是挺佩服,从他提议到李弘节开始下令疏浚钱塘湖,才不过短短几个月时间,这么一项非常重大的工程,放在后世也不可能这么快就做出决定的,这位杭州刺史还是行事果断之人。

疏浚河湖这种事最好的时机应该是在秋收之后,那段时间田里没什么活,征用民工最不会误事,但那样的话就要挨到下半年,时间久了又有变数,春种之前也不失为一个好时机,而且清理出来的淤泥什么的还可以当作田间的肥料使用,用来改善钱塘江边那些因为受咸潮影响而作物生产不良的土壤的土质。不过就是怕工期过长,花了大半年或者一年,那这些民工就不能参加春耕夏种秋收了。

“不会的,今次征用的民工才五万,家中有数丁者才征集,只有一个劳力者就免征,这样应该不大会误了农事,这事你就不要担心了。”李弘节说的挺自信,对着王易笑了笑道,“今日某传你来,是想继续和你聊聊疏浚中一些细节上的事!”

上次王易和李弘节说了趁疏浚之机,把进出钱塘湖的几条河溪都疏理一番,再一道修一些水利工事,以方便灌溉,不过如何修建这些水利设施,在什么位置修建,还要细细察看一番的。今日李弘节传王易来,就是想继续讨论这方面的事。

“李刺史问询,在下自然不敢藏掖,定知无不言!”王易作一礼,带着笑应道。

“那好,某今日洗耳恭听…”

---------------

贞观二年正月二十八日,春寒料峭中,年节的气氛刚刚淡去,五万多民工齐聚在杭州城西的钱塘湖岸,杭州刺史李弘节宣布,疏浚钱塘湖的工程正式开始。

站在一旁的王易一脸的自傲感,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有史以来对钱塘湖第一次大规模的疏浚正式开始…

第三十九章 进行时

节气已经过了春分,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王易府中的梅花也差不多开谢了,树丫上全都是嫩芽冒出来,柳条儿及其他各种树木也都开始抽芽,有风吹来,看上去满是嫩绿在摆舞!

天公作美,在钱塘湖疏浚工程开工后,几乎每天日头高照,气温明显比常年同时期高。这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情况,李弘节这位杭州刺史起初还担心,怕工程开工后遭遇阴雨绵绵的日子,那非常影响工程的进度,参加疏浚的民工也会苦不堪言,现在初春都是这样暖烘烘的天气,这让参加疏浚的几万民工少受很多苦。

因整个冬天及初春时候降雨量并不多,淤积严重钱塘湖积水量并不少,年前时候李弘节已经派人挖沟渠,将能排的水尽量排出去,但因为通过河道排出去的水量并不多,湖内还是有大量的存水,若是天气寒冷,疏浚的民工泡在冷水里,长时间泡下来,身子还是吃不消的。

现在天气这般暖和,比上一年同期暖和多了,李弘节的担心消除了大半。

五万民工一起参加疏浚,管理是个挺让人头疼的问题。

不过在民工管理方面,王易曾提过建议,李弘节也听从了王易的提议,将民工按一定规模分队,以五十人为一队,指定队长副队长管理,分片包干,并且采取奖惩制度,进度完成快的,有钱粮奖励。在这个民众普通缺衣少食的年代,官府推出不算差的奖励制度,对民工们的诱惑力还是挺大的,特别是那些能得到比一般人更多奖赏的片长之类分管部分民工的队长副队长,更是一再督促自己所管之下的民工,每天多干一会,争取把负责的包干区早一天疏理清楚,以得取到奖励。

有竞争就有动力,有奖励也自然有人去想效率更高的劳动手段,一些分片地方还采取分班制度,人员轮流休息,也尽可能比别人早一点完成每天的工作,以得到官府的奖赏。

钱塘湖疏浚工地上,到处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

当然,这些细杂之事主要由别驾崔知年和周端这位钱塘县令主管,他们也综合了包括王易在内诸人的建议,再问询民间一些有这方面经验人士后,制定出一套严格的管理措施来,还有考核制度,以保证庞大的疏浚工程能有序地进行。

在疏浚前,王易在和李弘节交谈时候,提了非常多的建议,这是王易根据后世时候管理的经验,还有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出来的建议,提供给李弘节,李弘节在赞赏之余,也对王易所提建议都细细琢磨了一番,在惊异于王易头脑大异于常人的同时,也把王易的大部建议都采纳了。

奖惩制度施行以来,已经有不少的人得到了官府提供的钱粮奖赏,得奖的人自然喜笑颜开,没得到奖励的人除了羡慕,也在自责自个干的不够努力,让别人得了奖励,别人家的婆娘小孩可以多吃些东西,并有多一份的钱可花。

奖赏每十天进行一次,并当着几乎所有工民的面进行,官府言出必行,行必有果,没有糊弄百姓,这样实实在在的事,自然更加激励民工们,他们期望接下来的日子,自己能得到那份奖赏,以能使是能得到那份不算差的钱粮奖励,改善一下家中的情况。

作为具体负责疏浚事务的别驾崔知年和钱塘县令周端每天必有一人到疏浚工地上,了解疏浚工种进展的情况,并现场解决一下事端,除了崔知年和周端这两个主管官员时常去工地上外,李弘节也经常带其他的属官去钱塘湖边瞧瞧看看。

如今这个时代的官员勤于政事,远比后世的官员来的实在,这是让王易非常高兴看到的事,他当初还怕着疏浚的工程拖上几年也没有个结果,如今看来,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从工程进展情况上来看,不出几个月,钱塘湖内的淤积物可以完全清除出去,钱塘湖将焕然一新出现在公众面前。

王易也是感慨,古时候官府编制的官员数量虽然少,远远不能和后世时候那般臃肿的官僚机构相比,但如今看来,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唐朝,官府的办事效率却比后世时候要高上数倍。

时代在发展,但官员的素质却并没有跟着大幅上升,这让王易挺是感慨,这不是世道问题,而是其他问题,有机制,还有为官者的良心和为民谋福利的念头,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

这天,李弘节这位杭州刺史又带人到钱塘湖一带巡视,随行的包括别驾崔知年、钱塘县令周端在内的一大群人,多次被李弘节使人传去王易也跟在其中。

在与王易数次的交谈中,李弘节对这位脸上已经没有任何稚气但年纪只有十六岁的少年人所表述的诸多建议和见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