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赢子婴思前虑后,觉得还是不能就此坐以待毙。他招来手下几位大臣,问计道:“如今城中慌乱,如果不能尽早平息的话,这咸阳城必然损失惨重。不知道尔等可有什么良策?”
白廷跟着几名将军苦笑了一下,最后一个想出了一个称不上办法的办法:“贼寇势重,秦王也毋须多虑。只要明日阿房宫与皇陵守卫到后,贼军必然会退去。若要尽快的平息贼乱,秦王可下诏免去乱军死罪。言只要肯投降的话,就既往不咎。这些乱军大多还是惧怕秦律严苛,这才不得不作乱自保罢!廷尉之所以招降不能,也是秦王未曾早下诏书之故!”
赢子婴点头称是,当即写了诏书,准备带人继续出宫招降。这一次诸臣可不能让子婴冒险了,拼死都不让子婴出宫。赢子婴也只能妥协,他知道自己出宫意义也不大,也不再勉强。
身边的几位大臣也看出来了,这位秦王虽然年纪不大,但做事情极有魄力,行事雷厉风行极为干脆。虽然说有魄力不一定办好事,但一位有决断的君主还是比废物二世强太多了!这也让他们看到了点希望,莫非老天究竟舍不得赳赳老秦就此灭亡,派下一位贤主来力挽狂澜?
第十章 满城风雨
满城风雨一直持续到晚上下半夜,就开始慢慢平息下来。一是老将李信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二是由李必、骆甲的骑兵赶到,三是秦王使者持诏劝降。
城内作乱的军队大多都投降了,有部分赵高的门客和凶恶之徒都被老将军斩首。到第二天凌晨,又有阿房宫的守卫,驻守皇陵的部队赶到。这持续了差不多一晚上的咸阳之乱就彻底平息了。
秦王子婴在信宫召见了骑兵尉李必骆甲二人,老将军李信在平息叛乱后却不受秦王诏书,自个回府去了。赢子婴高坐在桌案,令宫娥赐二人御酒,邀二人共饮此杯。
赢子婴也借此机会观察二人:坐在左边的是李必,他身材不高,年纪约有三十左右,下巴留有短髯,面色黝黑,言谈之间话语不多,每当赢子婴闻话的时候也是毕恭毕敬的向他汇报情况,不做一点自我猜测主张。
右边的是骆甲,他身材极为魁梧,额头上有一道淡淡的刀痕,他嗓门很大,说话也粗声粗气的。不过赢子婴问他话的时候,他都能从善如流,对应起来感觉极为流畅,有时候赢子婴问及一些边关的事情,他也能说道一二,时不时还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观察过二人后,赢子婴也心里有了些看法。那李必是个实诚人,心眼不是很多,估计能力却不如他的副手骆甲。看他二人的样子,却是骆甲拿主义的时候多些。而这骆甲虽然外貌粗狂,内心却非常细腻,虽听说以前久在边关,但也并非不懂官场规矩的鲁莽之辈。真要说起来,这李必肯定听话一些,这骆甲心眼也多些。
不过此时正直用人之季,赢子婴也不管二人有什么心思,既然投靠了他,那他就得有功必赏,当即下旨升了二人的爵位跟官职,又好言抚慰了一般。如此就让二人退下了。
接下来赢子婴又召见了驻守阿房宫的将军蔡习,驻守皇陵的将军卫进。都对二人升官进爵,好言抚慰。让他们将军队就驻扎在咸阳城外。
其实他最为感兴趣的是那位可以说凭一人之力平息叛乱的老将李信,对于这个人,赢子婴却没什么了解。前世的时候他历史学得也不是很好,对于秦朝的几个有名的将军也就知道王翦,蒙恬,白起几人,剩下的也都不怎么了解。不过他可是亲自体会了的,这数千城卫作乱可不是那么好平息的,更何况随着还有许多地痞流氓心怀不轨之辈一起浑水摸鱼,这乱起来是真不简单!同样不过寥寥几人,赢子婴还没动手就铩羽而归,而这老将却能将乱成一团糟的局面控制。不可能赢子婴遇见了扎手的硬点子,这老将遇见的都是些不堪一击的游兵散勇吧?
对于这样一个人,赢子婴又怎能不予与重视。他先是去询问过亲信韩则,不过韩则也不太了解。后面他招来御史大夫,少府,仔细询问这将军的生平事迹。结果一问之下,却让他惊喜莫名!
这李信果然不是什么泛泛之辈,应该说他当年可是跟蒙恬、王氏父子可相提并论的人物!他作战勇敢,武艺高强,可谓当年秦朝第一猛将!而且他率领的骑兵连蒙恬都曾赞叹自愧不如。更让赢子婴吃惊的是,那个使荆轲刺秦的燕国太子丹就是死于李信之手!
不过后来李信打了几次胜仗后,自信心高涨,认为凭借着二十万部队就能为秦始皇扫平楚国。开始也一番顺利,后面却遇见昌平君叛乱,项燕偷袭,结果一战败北,就永无出头之日!生生被埋没在咸阳数十年!也就是此事成就了王翦一代名将的声明!连始皇帝都要亲自去请他出山,对比之下,李信成了王翦最好的垫脚石!
赢子婴听后,也忍不住为此人感叹。李信这人能力也是有的,当初确实也大意轻敌,没有王翦老持稳重,以至于吃了败仗。不过如李信这样的将军,也不该如此闲置在城中如此之久。这让一名将军,坐死在城中,眼睁睁的看着以前跟自己一般无二的大将们都功成名就,自己却一身本事无处使用,真是可悲!
这样的一个人物,不正是赢子婴苦苦寻觅的支柱吗?
赢子婴穿越以后,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后,无一日不再思考该如何破此局势。当初也是病在床上,有心而无力,虽然想有所行动却也没得办法。等到他病有所好转的时候,局势已经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局面。导致他只有兵行险着,屡次冒险。就是这样,他还是差点功败垂成。
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这几天发生的事情让他深刻的醒悟,他的能力有多么的不足。他不知道历史上的子婴是怎么杀死赵高的,但想必也没有造成咸阳之乱这种的乱局。他布下的局,第一步就没有成功。韩谈并没有如他想象中那样轻松的将赵高一人诓骗进宫里,他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事情让局面变得如此糟糕,但想来也不是韩谈本身的问题。韩谈照顾他多年,不管是从记忆还是他自己的认识里,韩谈都是一个老成稳重,做事小心而且能懂得进退的一个人。
想当年赵高杀死扶苏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诛杀子婴!赢子婴非常清楚的记得就是韩谈请来了御医编造了谣言,并让自己深夜偷见二世哭诉,这才免于一死。这每一步说起来简单,实际上都非常不易,想想他到底是用了什么办法让御医答应帮忙?又用什么办法才使得自己能见到二世皇帝?这一切都表明韩谈是个有计谋多智之人。
然而韩谈却依然失败了,虽不知道他又是以何种办法让赵高入宫,但他能在局面失去掌控之下,又另外想出办法补救,这样的一个人又怎么能说是他办事不力的结果呢?一切都表明,这是赢子婴思虑不周到,行事太急切所造成的结果。他这人极有决策能力,行事干脆果决,这样的性格能让人扭转乾坤,也能干脆果决的走向失败!
虽然这一次他侥幸将赵高杀死,但接下来呢?他可是清楚的知道马上刘邦就要打进关中,后面还有紧随而来的项羽!
这两个人可不比赵高,赵高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小人,他的目光已经局限在咸阳这地方,纵然他有野心但当了一辈子奴才终究使得他下不了决心硬来!换一个角度去想,如果赵高有决心有魄力要叛乱要当皇帝,在这只手遮天的咸阳城中,又有事情是他办不到的?当初在信宫又不会被区区几个世家大族的不满就吓得不敢觊觎皇位!
刘邦,项羽才是真正的人杰!都是能要了他性命的人物。赢子婴很清楚他自己的本事,他前世不过就是个普通人,这一世穿越也没开金手指让成为一个能征善战的军事家。他连怎么扎营布寨都不懂,虽然这东西难不倒他手下的将军们,但他朝中的这些人物,能与刘邦项羽相比吗?
然而,李信的出现让赢子婴看到一丝曙光,也许不能打过刘邦项羽,但只要能拒守关中也就不错了!
所以这一次,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将李信请出山!
第十一章 何为将者
屋里的油灯拉长了李信的老脸,灰白的长髯在空气中微微颤动。老将军拿着破布仔细的擦拭着手中的长戈,他将刃口上的血迹擦得非常干净,冷白的刃口晃动着老将军的双眼,映射出眼中那不灭的火焰!他一遍又一遍的擦拭的兵器,脑海中满是那兵戈相交的喊杀声!
门外传来一阵阵细碎的脚步声,接着一个小脑袋悄悄的门后面探出来,咕噜噜的眼睛盯着太公擦着长戈。也不知道想什么,小家伙也不愿出来。老将军神情依然专注,手里也依然在干自己的事情。不过唇边微微扬起一丝笑意,他头也不抬的大声说道:“是哪个小贼在外面窥视啊!还不给我出来!”
“嘻嘻!”小家伙一蹦一跳的跑进门内,站在老将军身边拉着老将军的手央求道:“太公,你给我讲故事吧!”
“你想听什么故事啊?”老将军非常高兴,放下手中的长戈,弯身把小家伙抱在怀里。
“我要听太公打仗的故事!等以后长大了我也要打仗!我也要当将军!”
“那当然,你是我孙子,长大后肯定要当将军,要打仗的!”
“那你给我讲嘛!”
“不讲!太公今天困了,要休息了!”
“啊……太公,你是不是又要死了啊?”
“你这臭小子,哪有咒太公死的啊!”
“你上次不是死了吗?不过没死掉,嘻嘻……还是要跟我讲故事。”
“那……太公就跟你讲以后怎么当好一个将军好吗?”
“好啊!我以后也要当将军”
“嗯,你仔细听着啊——为将者,不光要能征善战,还要体恤士兵,要将你的部下当着你的手臂一样,善于使用手中的力量才能打胜仗……”
赢子婴来到屋门已经很久了,他让府内家仆不要惊动屋里二人,自己静静的站在门外倾听。家仆知道了赢子婴的身份后,便也不敢违背王命,弯腰告喏退了出去。
老将军陪着小家伙说了很多话,也不管小东西听不听得懂,自顾自的说着。小东西见太公没有给他讲他往日感兴趣的那些故事,便渐渐困乏了。每一会就悄悄睡着了,李信抱着孙子感叹了一会,便听到门外一声轻咳,然后一个身材很高身穿黑色祭服的年轻男子走了进来。
看着男子头上的通天冠,李信心有所悟,他也没道出声来,依然自个的坐在案上拍着孙子休息。
赢子婴看到李信如此行为也不作恼,谈笑自若的走近:“昨夜咸阳之乱,多亏了老将军出手相助,才能及时的控制局面。子婴心中感激不尽!”
李信眯眼瞥了赢子婴一下,道:“为将者,也有保护百姓之责。秦王如果就为了这点小事而来,那倒不必了。”
李信的这种态度,在秦时,显然是非常不礼貌的。赢子婴面上依旧带着淡淡的微笑,听罢李信之言,就直言道出此行目的:“为将者,当守护国土,为君分忧。如今大秦飘摇,天下十不存七八,里有赵高作乱,外面有六国遗族反叛。正值危急存亡之时,还望将军以大局为重,出山助子婴一臂之力。”
李信闻言叹息了一声,目光迷离的看着房梁,道:“想我大秦……竟然……唉!秦王之意我已知晓,不过我却不能出任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