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崛起-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登州,时间往回倒二个月,一场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即将来临,再次奠定了神医老爷的神奇。疯狂购买土地的陈燮,买进了很多地主看不上的旱地,一口气种下了八千亩的番薯。这东西已经被证明过了,亩产四十石鲜果毫无压力。
  关键还是小麦,有经验的老农,估计产量不少于四石。这个可把人吓坏了,这就是亩产五百斤啊。别人都在为粮食即将丰收兴奋发疯的时候,陈老爷还在海外没回来。急的张瑶连连骂:竖子,然后亲自去张家庄坐镇秋收,结果发现他坐镇根本没有发挥的余地。张家庄及周边几个村子的百姓,在陈家管事古三等人的组织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秋收。
  先收番薯,家家户户都推着最少一辆独轮车进了地里,按区分片,壮劳力挥舞锄头挖番薯,老人和孩子在边上装麻袋,用独轮车送到路边,这里有四轮马车等着,装满一车走一车,进了村子直接上了一种叫地磅的东西,称重之后按照各家各户的号牌送去,堆在院子里。
  很快张瑶就发现一个问题,这些负责用四轮马车给百姓送番薯的,都是张家庄团练。有他们的帮忙,再加上组织得力,不过一个星期,全部番薯就收完了。平均亩产四十石。总计番薯鲜果三十二万石。要命的是,都是一些旱地种出来的成果。这才是最吓人的地方。
  收好的番薯分两部分,一半归各家各户,另一半在收的时候就直接送进了陈老爷的一个粉条作坊,大量的百姓抢在麦秋之前,进作坊里干活。将这些番薯变成了粉条。
  晾干,装袋,然后这些粉条自有商人来收购,装车拉走。等这些事情都忙完了,麦子可以收了。这时候陈燮出海回来了,带回来了十几个仓库的物资。其中最多物资是纸包装的压缩饼干和午餐肉罐头,还有就是暖壶的内胆。
  装了竹编外壳的暖瓶不过一亮相,就被来自苏、浙、闽、粤等地的商户预定瓜分殆尽,整整10万个暖壶,好多还是内胆状态,就已经先卖出去了。价格很公道,童叟无欺,每个10两白银,款到发货,欲购从速。
  生意上的事情陈燮自然不会太操心,有刘庆负责。回到张家庄的当天,就吃了张瑶的一顿训斥,大意是秋收大事,出海迟迟不归等等。陈燮笑眯眯的挨训,没法跟他说,“我大清”要打来了,我要做最坏的打算。没什么会是最坏的打算呢?
  这个要从总兵杨国栋被调走说起,孙国桢被罢免后不久,毛文龙被做掉之前,杨国栋也被调走。登州现在没总兵了,张可大这个副总兵就是最高的军事指挥官。
  英娘这个女人,在妓院里按照陈燮的指示,收集各种情报,很意外的被她发现一个现象,张可大一直在派人监视陈燮的团练营。这家伙收了不少银子,居然还干这种事情,陈燮一下就生出警惕来了。
  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家伙在“我大清”打过来时候,奉命勤王是肯定的。问题他要是对陈燮有戒心,肯定要先找陈燮摊牌。陈燮从来都是不吝最坏的预判来揣度人心的,张可大这个家伙上次在路上拦着自己,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第九十九章 信心的来源
  陈燮一直是希望能置身事外的,不过这个希望并不是人的主观愿望能起作用的。从最初的想挣钱过上有钱人的生活这个很朴素的人生目标,到现在这个目标算是基本实现了。当这个目标实现之后,陈燮发现自己已经停不下来了。当初他自以为高明的那些手段,现在成为了裹挟他不断迈出下一步的力量。只要他停下来不往前走,就会有无数的血盆大口扑上来,将他拥有的一切吞噬的干干净净。
  麦收开始之前,陈燮的回归很好的起到了一个安定团队的作用。经过了番薯收获的洗礼,现在五千五小麦的收割,已经不是什么太大的难题了。
  神医同志还是习惯性的先开个秋收会议,张大乡绅受邀出席会议。出席会议的人都是男女都有,这让张瑶感觉到很不适应。好在已经习惯了陈燮的奇特,张瑶看着头发已经长起来,用皮筋扎着的陈燮坐在中央的位置上时,有一种这娃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看待的觉悟。
  会议的目的是制定麦收计划书,这种会议看上去有点多余,实际上则不然。这是陈燮培养团队协作的一种手段,几乎每次遇到类似的事情,都会事先开会,这是过去十个月里陈燮最看重的事情之一。没有人才,只能自己培养,明朝的读书人,不可能屈尊,也不是陈燮需要的人才类型。这些人写道德文章很厉害,实际操作经验基本就是扯淡。倒不是说明朝的读书人都这个水准,不过这个水准的基数最大而已。
  会议首先由陈燮训话,表彰了之前番薯收割的表现,并且兑现了承诺的奖励。之后才是讨论麦收的组织问题。讨论的过程用畅所欲言来形容,先制定一个大概的计划作为骨架,然后慢慢的补充完善血肉。
  张瑶在这个会议上显得很安静,一直在观察这些与会者。负责抓总的是陈燮,下面两个丫鬟分别负责后勤准备和运输、存储,这个显得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大家都没有任何的异议。
  “根据上一次的经验总结来看,麦收在人力上的投入比较充沛。我认为重点还是运输、晾晒和储存这三个环节,一定要快,预防天气有变。为此,事先必须准备不少于五十辆四轮马车,而我们现在的马车可以调动数量是一百三十五辆。由此可以做出一个调整,加大投入一线收割的人数。”玉竹侃侃而谈,张瑶觉得很玄幻,这还是家里那个小丫鬟么?
  “可以把团练营都投入进一线收割,辎重队负责运输。”陈燮拍板,玉竹坐下,雨荨熟练的记录。
  “运输队保证不会耽误事,小的可以用脑袋担保。”站起说话的是猛子,这个当初被陈燮救下性命的小伙子,在陈燮身边跟班了半年左右,就被调到团练营辎重队做队官。
  “人手的问题,小的负责安排妥当,出了问题,老爷只管责罚。”接着站起的是小萱的亲爹古三,虽然他不识字,但是组织能力还是有的,配个识字的半大小伙子当助手的事情。说白了陈燮缺人才,只能这么干。
  大致的框架出来了,然后陈燮就请张瑶一起去书房喝茶等着,其他的细节有这个草台班子团队自己去商议补充。张瑶捧着茶杯,看着陈燮不慌不忙的表情,感慨道:“思华,教导有方啊,这些人的变化太大了。”
  陈燮笑着摇摇头:“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正确的引导,有组织的计划,做到人人心里有数,事先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一回生,二回熟,能力自然就上来了。我要做的就是让他(她)们明白一个道理,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合作紧密的团队才是成功的保证。同样的道理,适用于任何一个领域。”
  张瑶犹豫了一下问:“思华,你的团练也是这样么?”
  陈燮理所当然的点头:“军队从来就不是个人武勇占主导地位的地方,三国里头的赵子龙是小说家言。战友是可以把后背交给他的人,团队的力量在严格的纪律和严密的配合下,就是一台高效率的杀人机器。”
  张瑶没有在问,起身:“我去休息了。”
  麦收开始了,一场仪式后,拿把镰刀装模作样的割了几刀,然后就开溜了。马车给陈燮送到了龙山脚下,因为要经常要拿炸药炸石头,这里取代了小岛成为炮队的秘密训练基地。这个事情说起来有点搞笑,在小岛上火药经常因为潮湿而无法使用。尝试了几次之后,陈燮做出了改变。
  营地在山脚下,六门钢铸线膛炮和两门12磅炮是这个炮队的全部火炮。实践证明,拿破仑六磅炮和十二磅炮,在明朝的道路上,就运输便捷而言,跟眼前这一款钢铸线膛炮相比,那就是渣渣。
  1500米的最大射程,或许不是这个时代打的最远的火炮,但一定是这个时代最轻便的火炮,熟练的炮手加上定装药包,每两分钟五发的射速,绝对是这个时代射速最快的火炮。
  这种火炮也是存在缺陷的,一是不能发霰弹,二是不能直接发射铅球,只能发射底部凹陷的铅结构弹丸,后面有一个软木塞。如果不是考虑到射程和准确压制的问题,线膛炮对滑膛炮毫无优势而言。这个时代的杀伤主力,其实是霰弹,就是拿丝绸包住一堆小铅球。这一次回去,陈燮主要是解决这两个问题。一个是线膛炮的炮管加长,可以打更远一点,同时现有线膛炮的基础上,不画膛线,缩短炮管,一个是订购生产特殊铅球的模子。这样将来就会形成远处有线膛炮压制,近处用霰弹杀伤的相对合理的炮火结构。
  打的准的问题,暂时陈燮没有要求,但是打的快是必须的。虽然知道过分依赖现代的钢铸炮不是长久之计,但是目前的陈燮没有选择。铸炮根本就不是陈燮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钱不多提供的铁匠里头,有不少是南直隶军器局的高手,他们倒是会铸造一些虎尊炮。考虑到自己铸炮会带来一些麻烦,陈燮还是放弃了这个机会。只是弄了一个炼钢炉,找了几个识字的年轻人给老铁匠们当助手,一起研究怎么解决炼出来的铁太脆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现代技术资料显示是因为煤中的硫含量高,还有就是铁矿石里含的硫、和磷的成分没去除。实际上这个问题,后来也在困扰着明朝的技术官僚孙元化,他的办法就是加厚,这也导致孙元化铸的炮死沉死沉的。
  闲话不提,排队队官翁正清带着他的一百手下,展示了训练成果。近代军队战斗力的保障之一,就是后勤压力。这一点在炮队的上显得更为明显。定员120人的炮兵队,半数人员要消耗在运输保障上。
  炮队的行进演练是第一步,翁正清指挥他的部下,给陈燮展示了一次五公里快速行军。明朝的铁匠在一点都不差,陈燮要求的弹药车和火炮一体行军的构想得到了实现。两个轮子的弹药车,在挂钩帮助下与火炮的支架相连,行军是并称一个四轮跑车。两匹挽马拉着走,两匹挽马作为备用,就算是在明朝的乡村土路上,也能保证每小时五公里的最低时速。
  进入预设阵地后,在后勤部队还拖在后面的前提下,弹药车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仅仅五分钟就完成了射击准备。
  红旗举起,落下,指令下达后,六门炮依次射击,将山坡上的预定射击目标打的尘土飞扬,虽然首发的命中率为零,但是陈燮还是对炮手们熟练的操作和密切的配合深感满意。
  往炮膛里倒水,然后刷几下,这个过程中复位的工作也在同时进行。可以说很流畅,短暂的调整之后,第二轮射击就不一样了,六发炮弹命中两发。第三轮射击,名中四弹。
  不错了,成绩很好了,这原本就是一支草台班子。整个炮队,之前唯一有实弹经验的,就是一名从登州水师营挖来的炮手。这哥们玩的还是所谓的大将军炮,红衣大炮这么高档的货色,他都没见过。
  炮队进行三轮射击后,立刻停止了射击,快速进行阵地转移。这个训练科目是陈燮要求必须有的,很简单,担心存在一种射程更远的火炮,在一个阵地上呆久了肯定有危险。
  三人拖着火炮,两人拖着弹药车,一人负责指挥,速度很快的完成了阵地转移之后,陈燮认为这个演习没有必要看下去了。这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