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暴,乃毅然间道入粤,投考黄埔军校第四期,不幸因病休学,不久病愈,转入党军戎幕, 略偿夙愿。民十五年春,因封翁谢世,自粤返籍奔丧。其时适值戴雨农将军 亦欲投身黄埔军校,傅遂报国之初衷,先生赞助甚力。
造民廿三年,戴将军正主持情报工作,浼先生为之臂助。初在浙江省警官学校及武昌西安行营第三科,先后供职有年,为各该单位首长所倚重,建 树极夥。民廿六年七七事变,日寇入侵,戴将军责任更重,工作益繁,乃调 先生兼程入京,命掌机要。军书旁午,昕夕辛劳。 八一三沪战时,先生随侍 戴将军在沪郊主持情报别动等项重要工作!嗣局势日非,我政府由粤徙渝,先生为卫护领袖驻节渝垣之安全,并亲 自部署西南方面之工作,曾亲赴渝州留至最后。迨后大陆全面失陷,保密局 在川康青边境等地之各游击部队,曾先后予共军以重大打击保密局迁台以 来,在先生之贤明领导下,曾先后破获重要共谍案多起,功在国家,蒙政府 酬奖勋劳,先后奉颁三四等宝鼎勋章,三四等云麾勋章,胜利勋章,忠勇勋 章各一座。美国政府也曾以先生对于中美情报合作著有勋劳,曾以司令级嘉 猷勋章授予先生!在国民党文武大员死后的“事略”之中,人们将永远看不到死者到底是 个什么样儿的人,更谈不上死者的“德政”与“德行”了。当然,国民党人 之中确乎也有君子,但毛人凤则不然。
毛人凤作古,蒋介石一面庆幸蒋经国接手情报单位的障碍,从此消弭于 无形。但回想起毛氏一生对自己的忠诚,不禁黯然泪下。至于毛人凤如何掌握蒋介石的特务机构,还得从戴笠乘机失事说起。
“特工王”突然失踪
1946 年 3 月 17 日下午,戴笠座机失踪的消息犹如世界末日降临的阴影 一样,阴森凄凉地笼罩着重庆军统局本部。军统局代主任秘书毛人凤紧张不 安地守在办公室里,不停地指令重 庆总台向上海、南京、青岛、济南、天 津、北平等处询问 222 号专机的消息。至次日,毛人凤紧张得坐立不安,甚 至通宵也不离办公室一步。电讯总台的电波连续不断地向全国各地数十个建 有机场的大中城市发送,并命令各地的军统组织调动一切情报力量,寻找 222 号专机的去向。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毛人凤心中的不祥之感越来越强 烈。过去,戴笠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一般都要给毛人凤发电告知自己的行止, 以备蒋介石随时向毛人凤查询,也便于毛人凤及时向他报告局里的重大情 况。但是自 17 日中午戴笠离开青岛后,不但完全中断联系,而且完全失去行 踪,这是以前从没有出现过的异常情况。222 号军用运输机,原由 DC—3 型 民航机改装而成, 1942 年开始装备美军部队,安全可靠,全天候飞行。其 最大时速 350 公里,最大航程 4900 公里(平常 2500 公里),续航时间为 19 小时 24 分(平常 8 小时),可载量 2270 公斤,号称空中列车。毛人凤认为,按 222 号专机的正常航程计算,戴笠已不可能在空中飞行,即使按最大续航 时间测算,戴笠也不太可能在空中飞行,肯定已经降落到了某一个地方。只要 222 号专机着陆,戴笠与军统局及当地组织的联系并不困难。不但戴笠随身带有电台和报务人员,况且军统组织遍布国内,军统的一项重要命令可以 在一两个小时之内,通过近千座电台传达到全国每一个角落。现在岂有老板 数十个小时与局本部联系不上的道理。据此分析, 222 号专机极有可能出 现以下两种情况:(1)由于某种原因,飞机被迫降落在共产党武装控制的地区:(2)飞机失事,机上人员遇难。 对于这两种情况可能带来的后果,毛人凤都不敢深思,他只觉事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尽快向蒋介石报告。
3 月 18 日清晨,毛人凤闯进蒋介石的官邸,向蒋紧急汇报了 222 号专机 及戴笠失踪的消息。蒋听完报告,一言不发,立即拿起话筒用一种恐慌与紧 张的口吻向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询问 222 号飞机的去向,当他得知 222 号 专机确实失踪后,当即做出两项指令:一是指令周至柔马上派出几架搜索机 沿青岛、南京、上海一线及周围地区寻找,弄清 222 号专机降落的地点,通 知空军各机场协助查寻,将情况随时报告;二是指令毛人凤马上选派 1 名将 级特务,带上电台及 1 名报务员、1 名外科医生,于 3 月 17 日下午即出发前 往上述地区寻找,如发现 222 号专机,就马上降落,不能降落则跳伞下去, 并用电台将情况随时向蒋报告。并且命令毛人凤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戴笠, 生要见人,死要见尸。蒋介石之所以很快做出这两项决定,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考虑: 222 号专机如果是失事遇难,那将是无可挽救的事,蒋也并不担心这一点。说实 在的,蒋对戴的厌倦心理甚至在潜意识中希望出现这种后果。但是,需要防 备的是,如果飞机降落到共产党武装控制的地区,戴笠一旦被共产党活捉, 以戴所掌握的国民党内幕及情报,就会对蒋的统治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这 是蒋决不能处之泰然的。因此,当蒋得到戴笠失踪的消息后,很快表现出恐 慌而不是关怀戴笠安全的原因。
毛人凤急匆匆地领旨回到军统局,当即召开所有在渝的“将”字号的高 级特务会议,通报戴笠及 222 号座机一天一夜失踪的消息,传达蒋介石关于 派人寻找的指令。参加会议的大都是局本部各部门及驻渝外勤机关负责人中 少将级以上的大特务,一共 20 余人。当到会的大特务们得知戴笠已经失踪一天一夜时,不啻一声惊雷在头顶 上炸响。多少年来,军统特务们无不把戴笠看成是军统的灵魂、化身和象征, 甚至早已习惯了终日战战兢兢地在戴笠的淫威下生活,谁也没有想过离开了 戴笠的意志、权威和漫骂,将如何生存。在过去,特务们均以戴笠的意志为 意志,想戴笠所想,干戴笠所干,一切以戴笠的脸色为行动准则,早已失去 了个人的意志、人格和思想,一个个几至成了政治上的植物人,谁也不敢想 象离开了戴笠,军统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参加会议的军统总务处长沈 醉回忆当时的情形,只觉得自己“顿时浑身直冒冷汗,心想:他可千万不要 出什么事呵!”沈醉的这种心情正是当时大多数特务的共同心态。
但是,当特务们听说蒋介石命令要选派 1 个人坐飞机去寻找戴笠时,马 上都像被霜打了的庄稼似的,一个个蔫着头。会场上鸦雀无声,谁也不肯接 受这样一个“伟大”而“光荣”的任务。生存是每个特务的本能,何况又是 面临着抗战胜利后人人都将升官发财的灿烂前程,谁肯因为寻找老板而被共 产党活捉,成为老板的殉葬品,结果断送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
这一尴尬的场面大大出乎毛人凤的意料,他本来以为会上将有一番热烈的竞争,人人都会抢着要去,结果在关系到戴笠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这些 平时被老板视为心腹亲信加以重用的大特务们竟没有一人肯挺身而出,肯去 救主。这不啻是对戴笠鼓吹“团体即家庭,同志即手足”的无情讽刺和嘲笑。 毛人凤面对这一场面几至要哭出声来。他本是一个代主任秘书,地位与这些 “将”字号的大特务只在伯仲之间,资历却远远不如这些大特务,过去他也 仅仅是戴笠的传声筒,拉大旗作虎皮,替戴笠看家守门罢了。这些大特务们 既不把毛人凤放在眼里,毛人凤也不敢对这些大特务指手划脚。现在戴笠生 死未卜,他又如何能一下子指挥得动这些“头上长角”的混世魔王!最后, 毛人凤在百般无奈之中声泪俱下地哀求说:“同志们,委员长再三强调,一 定要派个高级同志去。如果没有一个负责人肯去,岂不是显得我们军统的负 责人太胆小怕死了吗?如果我能走开,我一定去,可是戴先生临走时,让我 在局里处理日常事务,离不开。你们叫我怎么去向委员长复命呢?”在会场气氛几至凝固的情况下,倒是年仅 33 岁的沈醉站了出来,表示愿意承担去共区寻找戴笠的任务。沈醉既非戴笠的江山或浙江同乡,亦非戴笠 的黄埔同志,只是出于报答戴笠对他的知遇之恩,才决定不惜冒死成行。这 也是戴笠平时注意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效应。
沈醉是湖南长沙人, 1932 年初因闹学潮被学校开除,到上海投奔特务 处上海特区区长、姐夫余乐醒,由其介绍加入特务处,初任上海区交通员, 时年仅 18 岁。这年的秋天,余乐醒命沈醉送一封信到杭州浙警校面交戴笠。 在浙警校特派员办公室,沈醉看到身着灰色中山装的戴笠,中等年纪,中等 身材,显得过长的长方形的脸,又宽又大的嘴巴,除了那双又粗又黑的剑眉 和精光四射的眼睛让人望而生畏外,其他无一出众之处,不像平时特务们传 说的那么可怕。戴笠望着新参加特务处、年仅 18 岁的沈醉,十分高兴,立即 放下架子,亲热、和气地询问沈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当沈醉谈到被学校开 除的前后经过时,戴笠哈哈大笑起来,一股同病相怜、惺惺惜惺惺的感情油然而生,亲切地对他说:“年轻人干点莽撞事没什么!我小时候跟你一样, 也是让学校赶出来的。只要你在这里好好干,就有前途。你知道我们这个组 织是当前最先进的革命团体,它进可做革命的先锋,退则保卫革命的安全。 这是项很神圣的工作,你好好干,就前途无量。”说到这里,戴笠感慨地讲: “你很幸运呵,这么年轻就能参加到我们这个团体里来,我可是经过了多少 年的奋斗,才有今天的呵!”这一天,戴笠破例跟沈醉谈了一个多小时,临 走还送给他 100 元钱,让他在杭州游玩。并亲切地拍着沈醉的肩膀说:“你 以后常到我这里来玩吧,我儿子跟你同岁,在上海上大学,放寒假同他一道 去南京玩。”戴笠眼里,沈醉是初出茅庐,一张“白纸”,可塑性强,只要稍加笼络, 即可培养成自己的心腹。1933 年 5 月,上海区法租界情报组长徐昭俊因情报 屡次失实,被戴笠下令扣押问罪。该组 14 名组员,个个久历江湖,阅历很深, 戴笠却破格晋升乳臭未干的沈醉任组长,并刻意教会沈醉一套驾驭下属的工 作方法:一是自己会搞情报;二是奖惩分明;三是恩威并济;四是运用团体 纪律。这是戴笠多年在宴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用人思想,轻易不对外人言, 却毫不保留地传给沈醉,可见对其希望之殷切。这一次,戴笠调沈醉随自己 同入厦门搞策反活动,一则充作助手,协助自己搜集情报;二则让他开开眼 界,学习学习;三则进一步考察运用,观其表里言行;四是加深感情,以作 心腹。一路上,沈醉把任组长后组里的情况和心里的苦恼一一向戴笠作了汇 报,特别是一些老资格的特务对沈醉阳奉阴违,各行其是,极难驾驭。戴笠 一边笑着安慰:“年轻人别着急嘛,干什么都要慢慢来”;一边令人不寒而 栗地开导:“对部下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对那些不 服从命令、软硬不吃的就要抓住他的小辫子,狠狠整治一下;杀一儆百,这 样他们就不会再不听活了。”
沈醉随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