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平血-第1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主干道。
  在江南水乡中,以河代路是它的另一特点。这里古代几乎无路,只是一片水泽。船是主要交通工具。陆地和陆地之间有两种连接工具:移动的是船,固定的是桥。近则走桥;远,或者运货,就靠船。所以江南是船和桥的天下,一个绍兴就有五千多座桥,一个小小的新市镇有桥72座,远胜过水都威尼斯。
  桥多意味着水道发达。在不太远的过去,这里家家有船。大城中如此,乡村更是如此。那时船的普及度,宛如后世家家有自行车,和许多家有汽车一样。河就是路,路就是河,河道就是江南的路。
  俗话说的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江南的百姓们有很多人是靠走水路吃饭的,贫苦一点的百姓甚至没有自己的房屋,一家人挤在一艘乌篷船内,这里就是他们的家,水上人家就是他们的统称。
  水道纵横也带来了一个令百姓头痛的事,古代有蛟龙、水匪、洪水涝三害为害百姓。蛟龙其实也就是扬子鳄,江南水网密布,古代时候鳄鱼非常之多,常常出没吃人,随着后来江南人口繁衍,鳄鱼的生存空间逐渐被人类挤压,自南宋以后,苏州、太湖附近的水域已经鲜少见到鳄鱼了,到了清代之后,鳄鱼逐渐被挤出人口稠密的水网地带,它们的栖息地变成了长江、太湖这些更大的水域。鳄鱼的消失算是少了一害,但苏杭上海附近密布的水网、水道上,水匪和洪水涝却从未停止过。
  水匪从春秋战国时代就一直活跃在苏杭吴中之地,三国时期吴国很多大将都是水匪出身,其后历朝历代朝廷虽然屡次进剿,但都收效不大,水匪就像地里的野草,割完一茬又长出一茬来。
  咸丰初年,趁着太平天国起事之机,苏浙交界处又冒出一伙水匪,为首的三十多岁,瞎了一只右眼,人称独眼赵七,苏州人氏。此人早年本是苏州城外一名佃农,因天灾失收,官府、地主盘剥甚紧,他失手打死前来催粮的粮官,被迫投身做了水匪。
  赵七此人早年做过佃农,深知贫民百姓生活不易,所以他啸聚一群水匪,专门抢劫官船以及来往的商船,使得远近客商闻风丧胆,称此地段为死亡之河。赵七等人平日里扮作渡船拉货的苦力,等有买卖了,他们便聚集在一起动手,是以官府累次进剿不利,都找不到他们的踪影。
  自从太平军挺进苏南之后,赵七等人收敛了很多,只要是打着太平天国旗号的船,他们一律放过。太平军水师将领唐正财率领一支太平军水师也到了苏州、太湖水域,唐正财仰慕赵七的名头,曾今想约见赵七进行收编,但随后战事吃紧,赵七等人又抱着观望一下太平军胜败的态度,这事就暂时搁置了下来。但两边还是达成了一种默契,太平军不犯赵七,赵七也不劫太平军的船。
  这一天早间,有手下兄弟向赵七禀报,说有艘大船行踪可疑,船上吃水很深,像是拉了贵重货物,而且船上有不少穿了清军号衣的官兵,却没打官府的旗帜,倒像是一艘官船,已到金牛塘。平日里遇上大队官船或是清军内河水师,赵七这伙水匪也不敢妄动,但此刻三个月没开张了,又听闻只有一艘大船,赵七当即拍案而起,吩咐手下召集兄弟、船只,准备劫船。
  正午时分,果然有一条大船往苏州水道那边徐徐而来,驶入了吴淞河,吴淞河在此地仍叫吴淞河,到了上海地界便叫苏州河了,这吴淞河不过一、二里宽阔,两边芦苇、水草遍布,港叉又多,赵七等人早就埋伏在吴淞河的几处港叉内。
  见船到来,果然船上吃水很深,赵七斜着左眼一瞧,大喜过望,发一声忽哨,几条小船同时从港叉里射出,飞一般向大船靠拢。
  赵七手持钢刀一个箭步飞身上船,船头甲板上有七、八名穿着清军号衣的汉子,被这突如其来的赵七吓得目瞪口呆,匆忙拔出腰刀接战。但这几人似乎不习水战,赵七等人的小船一撞,船身摇晃之下,几人登时站立不稳。
  赵七揉身而上,登时挥刀剁倒两人,随后几人也被陆续登船的水匪砍死当场。
  船头发出的打斗和惨叫声响起,船内和船尾马上抢出十余清军装扮的人来,赵七等十余名水匪马上和这些水匪厮杀起来。战了片刻后,这些清兵不习水战,渐渐死伤惨重起来。
  就在这时,船内抢出一名清军将领来,身穿清军三品武官服色,他厉声喝道:“住手!”他这一声断喝之后,几名清军渐退,水匪劫船也有文武之分,对方只要不拼命,他们也就不会下死手,见敌手后退,赵七也招呼手下暂退。
  “你是船主?”赵七摇晃着钢刀说道:“快快把值钱的东西留下,自己跳下河去,饶你们这些狗官性命!”
  话音刚落,那伙清兵大声喝骂起来,为首的那清将踏上一步,镇定自若地面对水匪,然后指着赵七大声喝道:“你这盗匪,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抢劫官船,难道不怕王法吗?”
  赵七哈哈大笑,说:“你这狗官死到临头了还敢逞强,来啊,给我全都杀了!”
  “慢着!”船头上的那清将急忙道:“我有话说!”
  赵七斜着左眼问道:“你还有何话说?”
  “本官乃朝廷命官。”那清将从容答道:“在苏州剿长毛贼的,有要紧公务赶往上海,这位兄弟要是能放条路让我们过去,本官定有重谢。”
  赵七呸了一声:“你这狗官!五年来我们抢劫官船无数,全是些贪官污吏!向你这样的官,老子还要拿了你的首级向太平天国请赏呢!”
  “真的就不肯给条路么?”那清将阴阴的说:“假若你们肯放了本官,本官可以保举你们在朝廷做官,今后跟着本官吃香的喝辣的。”
  赵七剜一眼那清将,冷冷地说:“狗官,老子赵七岂肯做朝廷鹰犬?传扬出去,辱没了老子的名头!给我杀!”
  众水匪又是一拥而上,厮杀片刻后,船上的三十余名清军大部被杀死,那清将武艺不错,但也是不惯水战,被赵七一刀斩在脚上,最后被人按住。
  最后,连同那清将在内,有七名清军被擒住,一排的绑在船头。“废话少说!”赵七冷笑一声:“这个领头的官留下,稍后绑缚太平天国大营请赏,其余的剁了祭河神!”
  就在众水匪正要动手杀俘虏时,船头望风的水匪忽然大声喊道:“东头有船来!看旗号是太平的船!”
  赵七呵呵一笑道:“来得正是时候,兄弟们,把人交给太平天国的人请赏去!”
  那清将闻言面色大变,急忙大声道:“这位兄弟,有话好好说,只要你们放了我,本官在上海还有大笔银两,本官可以将十万两银子双手奉上!”
  赵七哼了一声笑道:“狗官,你当我是三岁小孩么?到了上海老子上哪找你要银子去?到时候你只怕会翻脸不认人,把我等拿了充作反贼邀功去了。废话少说,再多说一句话老子宰了你!”
  太平天国的船从苏州河开过来,共有三艘大船,十余艘小船护送,远远的见到这艘大船,太平军水师便分出数艘小船先行赶来。赵七等人接住太平军的小船,将事情来由说了,太平军小船掉头飞报大船上的主将,过了片刻后,太平军的一艘大船靠近,两船接舷后搭起木板来,赵七等人押着七名清军俘虏到了太平军的大船上。
  太平军这大船上倒也奇怪,除了裹着红头巾的太平军外,还有不少穿得花花绿绿的洋人,赵七等人也没见过洋人,好奇之下赵七等人便的围观了一回。
  太平军的一名将领走上前来,抱拳道:“本将乃是太平天国西王麾下西殿内拯危官姚远。”
  赵七回礼道:“在下赵七,在这吴淞河上讨口饭吃的闲汉。”两人寒暄一番,姚远倒也听过赵七的名头,当下也是着实接纳了一番。
  寒暄完之后,赵七一挥手将几名清军俘虏推上前来,道:“姚将军,这几人乃是清廷狗官,被我等拿住,特献于将军阶下。”
  姚远大喜,当即喝问那清将身份,但几人都抵死不说,最后赵七手下在清军船上搜出那清将的关防印信献上,姚远一看大喜道:“张国梁!你这狗贼是张国梁张妖头!”


第二百二十三章 人道主义
  那清将正是满清广西三江协副将,咸丰帝亲自赐封霍罗琦巴图鲁勇号,江湖外号大羊头的清军悍将张国梁!
  张国梁昨夜突围,给萧云贵玩了一手虚虚实实,以许乃钊为诱饵,最后又舍弃了自己的兵马,仅带数十名亲信将校抄小路突围,窜至运河边他们劫了一艘商船,便想顺着吴淞河行至上海。老奸巨猾的张国梁知道广东水师一定会赴援上海,只要他们能到上海就能逃出生天,南下太湖转道杭州,虽然也是条生路,但路途太远,难免生出什么变数来,所以他铤而走险,走了去上海这条路,却没想到阴沟里翻船,栽在一伙水匪手下。
  张国梁见抵赖不过倒也硬气起来,大声喝道:“爷爷我就是江湖人称大羊头的张国梁,早年爷爷在天地会和罗大纲一起落草的时候,你们这些娃子还在吃奶呢!”
  张国梁此人奸猾,死到临头他忽然说起早年他在江湖上的外号,又提起当年他也是天地会的人,还说出他和罗大纲有交情,只希望长毛贼里有天地会的人或是有罗大纲的属下,只要有天地会或是罗大纲的人在,张国梁自信能忽悠得这些人网开一面。
  姚远冷冷一笑说道:“张妖头,到了这个时候,你还想着攀上天地会来保命么?你不提天地会还好,你忘了当年你是如何背叛天地会,投靠清妖来杀戮自己原来兄弟么?你还有脸提天地会,你的顶戴花翎就是靠着昔日兄弟们的血染红的!还有罗大纲罗大人,你在广西追剿罗大人的时候,可曾顾念过故人情分?少说废话,来人把他们全部收押,好生看管,押到苏州给西王发落!”
  船上的太平军兵卒一拥而上,把张国梁等几名清军俘虏押下船舱看押,太平军兵卒深恨张国梁,一路上打骂羞辱不断,引得船上那些洋人驻足观看起来。
  张国梁被押下去后,姚远回头对赵七等水匪抱拳道:“多谢各位好汉相助,否则这贼妖头又跑了。各位好汉请随我等一同前往苏州面见西王,西王自有厚礼相谢。”
  赵七也抱拳回礼道:“姚将军客气,都是江湖豪杰,对付这些贪官污吏,咱们是从来不含糊的。在下久仰西王大名,也想去拜见,那咱们兄弟就叨扰了。”
  当下姚远邀请了赵七等数十名水匪一同起行,赵七等自驾着张国梁的那艘大船跟随其后一同往苏州浒墅关而去。
  重新启程之后,姚远刚想回自己的船舱去,忽见几名洋人带着墨海书院的通译王利宾围了过来,几个洋人甚是激动,七嘴八舌的叽叽咕咕一通说话,让听不懂洋话的姚远一头雾水。
  这几个洋人中有英国传教士雒魏林、法国医生巴斯德、英国药材商人克利福德。当天姚远接到西王的信函之后,不敢怠慢,他马上找到教会的传教士雒魏林说了苏州爆发瘟疫之事。
  雒魏林此人生于利物浦,早年在伦敦盖氏医院学习,1843能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生学会会员。曾任利物浦一家诊所外科医生,1838年被伦敦会派驻中国。1839年底到广州,加入中华医学传道会。此后断续在澳门的医院工作,同时在广州学习汉语。1840年5月,他回到澳门,和前此不久来到澳门的合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