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过望远镜,格兰特和蒙托邦都看到了这一幕,后者咒骂清国盟军的不可靠,同时他马上向绵愉和荣禄提出抗议,而格兰特则松了一口气,看来鞑靼骑兵只是一支轻骑兵,他们的马刀和弓箭杀伤力有限,而龙骑兵的战马比他们的战马速度更快,同时修长的骑枪和马刀更加致命。
中央空气方阵在冉曼将军的率领下一举突破了清军的阵地,英法联军成功切断清军防线,将其一分为二。英制阿姆斯特朗重炮和法制有膛线山炮齐鸣,猛轰敌阵,普罗宾和范纳率领印度骑兵出击,所向披靡。很快清军就打出了撤退的旗号,清军骑兵风也似的后撤,绝对没有恋战,这让没有追击准备的联军目瞪口呆,原本他们以为清军摆出这么个阵势是来进行决战的!
清军很快退走,接着联军占领了一座大营,里面设备完好,有棉帐篷和齐全的炊具。同时缴获80余门炮,烧毁大量火药,清点战场上的死尸,这场虎头蛇尾的战斗中,共有1500名清军骑兵战死,联军的损失不大,百余人伤亡,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清国盟军的伤亡则是联军的两倍,两百余人伤亡在逃亡的路上,他们互相踩踏导致了这么多的伤亡。
已是下午2点钟,布瓦西厄少尉像没能赶上战斗的记者描述当时的情形:“我们4点半起床,现已上战场10来个小时了,胃里除出发时喝的一点咖啡,什么也没有。再说,天闷热得很,每人身上还背着6天的干粮。”埃里松插口说了他的看法:“也许从未有过一支人数处于如此劣势且已疲乏不堪的部队,能表现得如此安静,并充分表现出我们士兵的两大素质:听从指挥,勇敢无比。”而对于清国盟军的评价则是一边倒的指责和谩骂,再无其他。
柯利诺指出,联军最后大获全胜,这是继夺取大沽要塞之后取得又一次胜利,当然,就战事而言,当天还不是决定性的。僧格林沁似乎并没有打算就这么进行决战,格兰特开始明白僧格林沁的战略,他握有的兵马是京城最后的屏障,他并不可能就这么轻易的将全军交代在这里!
法军则是一片悲痛,他们为北非轻骑兵中尉达马斯伯爵的阵亡而悲痛。这是一位英俊而有骑士风度的军官,名门望族之后,复辟时期外交大臣之子。当北非骑兵冲锋时,他不幸被一个敌军开枪打穿腹部,蒙托邦将军对失去这个年轻有为的军官甚感痛心。他早在非洲结识了达马斯,也与其父相熟,“这位曾为国增光的老人”行前亲自将儿子托付给他。达马斯是当天联军阵亡的最高阶军官……
第六百零五章 决战之前
僧格林沁的主动后撤让联军的决战部署失效,但联军主帅很乐观,他们认为僧格林沁不可能一直避战下去,他的身后就是大清帝国的心脏,总有一天他会退无可退而被迫决战的。
随着僧格林沁的再一次后撤,联军很轻松的占领了张家湾小城,抢先进入城内的清国盟军开始了洗劫,接着英法士兵自发的加入了这场洗劫,而联军统帅并没有阻拦。
小城里的当铺中有大量金砖银锭、珠宝首饰,全被一抢而空。或许是被压抑得太久,这一次抢劫最凶狠的却是英国人,杜潘上校不能不说:“按他们凡有用之物统统攫取的习惯,他们(英国人)把该城全都抢了个精光。”吴士礼中校则描述,英军洗劫张家湾之后,也有中国人前去拿走家具和衣物等,郇和领事和一部分富有正义感的人为此次事件感到愤慨,尽管不是英国人带头开始抢劫的。
卖高粱酒的小店、或当铺也遭苦力们抢劫,倒也罢了,因为这几乎可以说是战争的法则。而那些古雅的老宅院,雕梁画栋,存有许多艺术珍宝,凡抬不走的均遭无情破坏:是可忍,孰不可忍!
吴士礼和荣禄经过一处宅院的时候,正好看到几名印度兵将门口的镇宅石狮子当做了泄愤的对象,他们浪费力气将石狮子砸毁,并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吴士礼本想上前阻喝几句,却被荣禄拉住,他有些吃惊的看着这位会说英语的清国贵族,他面带笑容的说道:“让他们砸吧,还有很多呢。”吴士礼无言以对,不知道这是他的无奈之语还是炫耀之语。
这场集体抢劫中,印度军队及兵营中的妓女、香港苦力,比英兵更厉害。当然,被抢劫受害者家中的妇女和姑娘受到英国军官尊重。不过,她们之中不少宁愿服鸦片自尽,一个年轻女子就从大桥高处投河身亡,只有一些人得到军医救助活了下来。吴士礼不理解她们的行为,荣禄解释说这是为了保住自己的……
乐善好施的姆吉神甫征得主人同意,将一家大宅院用来接待那些受威胁的家庭。郇和充当翻译,要动员一位城内的胖妇人及女儿携15个女佣一起住进去。但纯属枉费心机,老妇人阴阳怪气的说,洋鬼子的话不能信,他们心术不正,何况她也不想再活了。英兵强行将她和女儿推进马车,而佣人“如羊群”似的跟在后面。可是,没等车到达目的地,老妇人便把女儿勒死,然后她吞食了大量的鸦片……
这位英国教士的慈善之意,并未得到报偿,他好心做了坏事,至今他仍然懊悔不已,那天夜里,所有寄宿的妇女全都跑掉了,不愿接受“洋夷的照顾”……
吴士礼最后总结了一句话,但这句话惹得荣禄不快,“原来这里的女人比男人更加有勇气,虽然这样做看起来弱智了一点,但她们只得人们的尊敬!”
抢劫进行的同时,联军派出了大量的侦察队用于侦察行动。这十分必要,联军统帅部非常希望尽快找到僧格林沁的主力位置,迅速与其进行决战,一旦战胜僧格林沁部之后,通往京城的道路将一马平川不再设防。
因为有了清国盟军的人员作为向导,这次联军的侦查行动很有成效。或许是上一次白河水道侦查事件的笑话,这一次联军侦查行动非常重视清国盟友能给予的配合,每个侦察队都有清国盟军士兵配合行动。
张家湾战役之后的第三天,柯利诺将军率3000匹马和三个野战炮连从天津赶来,马匹正是联军急需的。同时英军方面,格兰特也要还在河西务的拿皮耳将军尽快带2个团前来与他会师。
侦察表明,僧格林沁部清军骑兵正向通州至京城的运河一线大规模集结。根据清国盟军提供的情报,运河上有两座桥,西边一座是木桥,炮兵不能通行。第二座为单拱石桥,是一座漂亮的汉白玉老桥,建于17世纪,有动物石雕栏杆,名叫八里桥,八里,大概是那里到通州城的距离,中国人喜欢用距离作为地名。听清国盟军士兵们描述,从桥上就可以远望北京高大的城墙。但因有树林和住宅掩蔽,联军侦察队看不见那座桥,更不清楚其具体方位,双方距离单位和方向感似乎都有误差,而吴士礼他们也看不懂如同山水画般的中国军用地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八里桥是联军必须拿下的!
随着侦察行动的深入,清军的部署也开始显露端倪,八里桥似乎就是僧格林沁最后退守的地方,过了这里前往京城的路上再无任何险要可守,但似乎八里桥也不算什么险要之地吧。
但僧格林沁将军决定交战的决心已经下定,连日来侦察队发现大批的清军在八里桥附近集结,并且设立营垒、堑壕,他们准备在这里阻止英法联军推进。
按清国盟军的说法,这是一个大包围圈,荣禄认为僧格林沁在这里准备决战一定有非常周密的部署,在这个大平原上,清军统帅亲率约3万甚至更多的大军与联军决战。平原之上,正好是大量骑兵发挥作用的地方,荣禄担心清国骑兵的大范围迂回,毕竟这里已经不是津塘地区那泥沼遍布的地方了。这也可以看出僧格林沁的用心,他就是希望最后在平原上和联军决战,从而发挥他骑兵的优势,而且清军的步兵阵地也一定做了精心的安排,荣禄指出,僧格林沁一定会把步兵隐蔽在树丛或村落之中,作为据点固守,内里一定有预设炮阵,为整个战场提供炮火支援。
同时,作为预备队伍,清军统帅还拥有精锐部队,即京师新军,这支部队先前由他组建,而后变成了醇亲王奕翾的部曲,这些兵勇身穿黑边黄马褂为识别,配备了大量的火器,僧格林沁部在八里桥决战,京城新军一定会在战况不利的时候进行增援,而他们的人数大约也有两万人。而且,清国方面的将领非常熟悉地形,而联军将领除了清国盟军之外都不熟悉地理环境。
荣禄尽到了他的义务,他详细的分析和描述了清军可能采用的战术和兵力部署,对此联军统帅部非常感谢,于是,英法联军准备迎战,八里桥是他们必须跨过去的一座桥,他们远赴重洋达到这里就是为了这个!
蒙托邦将军这回运气真好,轮到他走在部队前头,并确定进攻位置,换而言之,格兰特谦让了一回,让蒙托邦指挥整个战役,这在踏上中国土地之后是绝无仅有的事。对此,格兰特的解释很简单,法军是主力!而杜潘上校则认为格兰特这是怕担当战役失利的罪名,但格兰特的行动反击了杜潘上校的言论,他带领英军紧随法军左右!而可能会坏事的清国盟军则留下来固守张家湾小城,保障后勤通道,至少他们守城还是有些办法和士气的。只有荣禄等少数清国盟军将领和他们的精锐卫队跟随上了战场,联军骑兵有限,他们这支千余人的清国盟军骑兵被编成了一支骑兵预备队。
蒙托邦到达前沿的第一时间就查看了战场状况,此地距张家湾联军营地5公里,是通州重镇,铺花岗石的老马路通往北京。而在八里桥村,这条马路横跨运河,从石桥上经过。联军两帅已经从侦察队口中得知,八里桥的桥前桥后,均由僧王大军把守。于是,蒙托邦下定最后决心,决定一举攻夺该桥。他与格兰特商定,一旦确定了八里桥的清军位置,就将法军部署在桥正面,然后攻取这个战略要地。
决战前一天,联军营地里,可谓群情激奋而又惶惶不安。吴士礼怀着激动的心情给家人写了封信,随后他走出自己的营帐,他看到荣禄独自一个人站在月光下,他走上前打招呼,荣禄只是回头略略颔首。吴士礼好奇的询问他在这里做什么,荣禄的回答耐人寻味:“我创造了原本的历史!”吴士礼不明所以,荣禄也并没有在做什么解释,吴士礼认为可能是语法错误。
第二天天刚亮,大家都早早的起床准备,吃过早饭,联军军官们还一起喝了一杯咖啡。5点半钟,出战信号打响,打着红色战旗旗号的信号兵骑马策驰在营地里,看到红色的战旗,人们都脱掉帽子高声欢呼。
天气好极了,非常适合战斗,没有讨厌的雨水,也没有讨厌的大风。第二营一轻步兵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清晨晴朗,略感凉爽,令人快活;河面上,田野上,飘浮着朦胧的薄雾……不一会儿,明媚的阳光驱散晨雾,照耀远近乡野,大地多么让人陶醉!”
欢快的战鼓声响了起来,英军中苏格兰风笛的声音也飘荡起来,联军的士兵们整装待发,战线从东向西展开。冉曼将军率自己所部官兵加上2个炮兵连以及参谋部居右侧,柯利诺将军率所部1个炮兵连居中,随后跟来的英军将向西展开。步兵、炮兵居中,骑兵居左,这便是作战阵势。前卫部队中,英法各派出4000人马,共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