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抱兽、跃马、卧马、伏虎、卧象等。全部利用天然巨石分别以线雕、圆雕、浮雕技法稍加雕凿而成,手法简练、自然。石雕神态各异,猛兽凶猛,牛象温顺。马踏匈奴一石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马昂首站立、长尾拖地,腹下仰卧一人,高颧虬'qiu求'髯,手持弓箭匕首,作垂死挣扎状。从石刻上所刻文字题铭得知,这批石刻是“左司空”监造的。它们是已知我国墓前置石刻最早的一例,对以后历代陵墓前配置石刻有深远影响。

  陵邑的设置,始于秦始皇。汉承秦制,自汉初至汉元帝下诏罢置陵邑止,其间各陵都设陵邑。陵邑的作用一是供奉陵园,二是迁徙关东大族、达官巨富,以便强本抑末、巩固中央集权统治。陵邑大多数分布在帝陵以北、以东。初时相距甚近,从文帝开始距离加大,少者一二里,多者五六里。据文献记载,各陵邑的人口大约为三—五万户,其中许多户属豪强大族,他们广蓄奴婢,因此成为当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陵邑的人口成分构成也比较复杂,达官显宦、学者文人、俳〔pai排〕优世家、市井子弟、“五方杂厝〔cuo错〕”,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社会生活。

  西汉统治者对帝陵修筑和管理十分重视。修筑工作由专门机构——将作大匠和大司农直接负责。陵区开始直属中央的“太常”管辖,元帝后隶属“三辅”,设置各种官吏负责管理工作。邑令的地位高于一般县令,下属官有丞和尉。陵园设园令或园长,地位略低于陵邑的县令,下属官有园丞和校长等。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建都洛阳,历12帝。据文献记载,除献帝禅陵远在河内郡山阳(今河南修武)外,其他11个帝陵都在洛阳城(今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附近。11个帝陵可分为南北二区,北区在洛阳城西北邙〔mang忙〕山之上,有陵墓五座;南区在洛阳城东南洛水之南,有陵墓六座。在这两个区域内,高冢林立,有关帝陵的具体位置和墓主人,目前尚不能确认。

  东汉陵园的平面布局,据文献记载,从明帝显节陵开始,陵园四周不筑垣墙,改用木架为界,名为“行马”,陵园内坟丘之前建石殿,寝殿建于陵园外。陵墓都是穿土为圹,地面上夯筑高大的圆形坟丘。上述邙山上今存的坟丘最大的周长500米,高20米,最小的周长220米,高10米。帝陵的地宫用“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邙山发现的一些中型墓葬和河北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的墓室和地宫便是用砖和黄肠石建造的。这时的墓葬,玉衣制度更加完备,皇帝死后穿金镂玉衣,诸侯王、列侯、贵人、公主用银镂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镂玉衣。
翻=走文=学w=w=w=fa=nz=ou=c=o=m下=载小=说
  表一 西汉帝陵表

  续表

  第七章 六朝陵墓

  三国的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都以南京为都城,统称为六朝。这一时期是汉唐两个大一统时代的中间过渡阶段,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六朝陵墓继承了两汉时期的依山为陵,东汉时期不置陵邑、不建陵庙、陵园四周不筑垣墙等葬制,但在陵前设置长神道、神道两侧立对称石刻等方面又有新的发展。

  据文献记载:六朝时代帝王陵墓有71处,至今地面有遗迹,或已经发掘可能属于帝王陵墓的约有40处,集中分布在江苏省南京市和丹阳市两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曾作过多次调查,并发掘了其中一些陵墓。如南京东晋穆帝永平陵和恭帝冲平陵,丹阳南齐景帝修安陵、宣帝永安陵或高帝泰安陵、东昏侯墓或和帝恭安陵,南京陈文帝永宁陵和宣帝显宁陵,以及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等。

  据唐代《建康实录》记载:东晋11个皇帝有10个葬于建康(今南京)城外,元、明、成、哀四帝陵墓在鸡笼山(今九华山)之阳,康、简文、孝武、安、恭五帝陵墓在钟山之阳,穆帝永平陵在慕府山南麓。据考古发现可以认为:自鸡笼山以东至钟山之阳、晋建康城东北一带是东晋帝王的陵区。

  齐和梁两朝的帝陵大都在丹阳,这是由于他们的家乡在丹阳。在陵区的总入口处竖立两座大型石刻麒麟以作标志,称为陵口。《乾隆丹阳县志》有比较明确的记载:“梁时公卿谒陵,由方山下秦淮河达丹阳运河,经肖港口,直达庄陵、修陵、建陵……而于此河特置石麒麟二,以为标识,故名陵口。”陵口以内方圆约60公里的范围内,埋葬了齐、梁两朝的帝陵11座。大体可分为南北二区,北区六座,南区五座。其中齐陵八座,梁陵三座。

  刘宋的陵墓中可考的刘裕初宁陵和刘义隆长宁陵,都在南京东面。陈朝的武帝万安陵、文帝永宁陵、宣帝显宁陵,分布在南京的东面、东南和西南。它们不集中在一个区域,没有形成一个陵区。

  梁代宗室王侯的墓葬,在南京东北甘家巷一带,已知的有萧宏、萧秀、萧恢、萧憺〔dan淡〕、萧景、萧绩等人。在萧秀墓周围,已发掘的墓都属于他的家族,说明当时帝王和世家大族一样实行聚族而葬的制度。

  六朝墓地选择受相墓术、堪舆术影响,讲究“望气”、“风水”,一般要背依山峰、面临平原,方向则视当地的山水形势而定。陵墓都建在山麓、山腰和山上,有向南的,也有向北和向东的,没有一定的规律。陵前的石刻则在平地上,与陵墓有很大距离,往往不在一条中轴线上,神道也呈弯曲状。

  陵墓多是在山腰凿岩为坑,再用砖石砌造墓室、墓道,然后填土夯平,东晋以后上部都起坟丘。丹阳胡桥南齐永安陵或泰安陵的坟丘呈方形,现尚高出地面八米。南京西善桥陈宣帝显宁陵坟丘高约10米,周长约140余米。

  已发掘的几座帝王陵墓的墓室都为单室,砖结构,大小、装饰略有区别。早期为平面长方形,中期壁面外凸成弧形,晚期平面呈椭圆形,顶部用楔形砖起券,作券顶或穹隆顶。墓室内壁砌出排列整齐的花纹图案,或以模制的画像砖拼成壁画。室前建甬道,甬道中设两重石门。门额呈半圆形,上雕仿木结构的平梁、人字形拱。墓室地面铺砖,前部砌阴井口,下砌排水暗沟,经甬道底直通墓前低洼地或水塘内以泄墓内积水。沟长都在100米以上,用七八层平砖砌成。这种排水沟为其他时代和北方地区陵墓所少见。墓门外砌封门砖,并加砌两道封门墙。再围绕墓室外壁与墓坑石壁之间砌挡土墙。

  墓壁的砖画,小幅一砖一幅,大幅则由数十以至数百块小砖拼砌而成,有的画幅达两平方米。画面为浮雕式,构图简洁,形象生动。内容题材丰富,有反映宗教迷信内容的青龙、白虎、狮子、羽人等神灵怪兽,还有甲骑鼓吹、仪仗侍从以及竹林七贤等历史故事。南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墓壁画的分布是:甬道两侧为狮子,墓室四壁前部按方位分设四神图像,左右两壁后段各为半幅竹林七贤图,下部则是出行场面等。砖画周围模拟当时宫廷中华丽的织锦壁衣,用莲花纹和钱纹等组成图案。砖侧刻画砖画名称、方位和数序。可见墓室的建造,从设计到施工都有精密的规划。由于南朝绘画真迹未能流传下来,这些砖画便成了一批珍贵的美术史料。

  这些陵墓早年均遭严重盗扰,出土的随葬品不多,仅有一些瓷器、铁器和装饰品。修安陵出土的两件侍臣装束石俑,高约90厘米。

  六朝陵墓前立石刻的已知有32处,其中属帝陵的十余处。帝王陵墓中石刻保存最多的是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和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各有八件。其他各陵一般仅存石刻一对,有的只一件。石刻十分注意左右对称,并有一定的制度。完整的为四种八件,即帝陵有石兽一对,神道石柱一对,石碑一对;王公墓有石狮一对,神道石柱一对,石碑一对;另一对因残缺无法确指,应为碑或是石柱。帝陵与王陵不同的是帝陵前石兽有角,一个双角、一个单角,两者均有翼,通称为麒麟,或双角称天禄、单角称麒麟。王陵前石兽无角,形似狮子,一般称为辟邪。天禄、麒麟是传说中象征吉祥的瑞兽,常常是应“贵人”才出现,所以只有帝陵才能使用。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勇猛、显赫,适于臣下使用。

  石兽都用整块巨石雕成,形体硕大,气势非凡。其姿态大都仰首垂身,有的蹲伏待命,有的欲进还停,骨劲肉丰、矫健雄浑、极富生气,与汉代石雕那种呆板、古拙的作风已完全不同。

  石柱或称华表,结构分为三部分。下部为柱础,上层雕口内含珠的两条相交螭'chi吃'龙,下层四面浮雕各种动物。中部为圆形柱身,表面饰直线瓜棱纹(24—28道)。柱上部有长方形石额,刻墓主人某某之神道字样,上下雕蛟龙纹、力士等装饰,其上部为仰莲形圆盖,盖上立一个圆雕小兽。整体造型浑然一体,亭亭玉立。

  石碑顶部饰双龙交缠,环缀于碑脊。碑身两侧刻神怪、珍禽、瑞兽等图案。碑座为龟趺'fu夫'形,碑文多已漫漶不清。

  至于陵前建筑,现在已无遗迹可寻,据《南齐书·始安贞王道生传》记载:“建武元年追尊为景皇,妃江氏为后,立寝庙于御道西,陵曰修安”,可知陵前原建有寝庙,作为守陵和祭祀之用。

  第八章 北魏帝陵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时(公元398年)自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至孝文帝时(公元494年)又迁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汉魏故城),其间历五帝,史载葬于云中金陵,具体地点不详。孝文帝迁洛后至公元534年魏亡,共历七帝,史载均葬于洛阳以北邙山之上,具体地点所记简略。本世纪70年代以后经过多次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才使大同的文明太后永固陵和洛阳的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的具体所在得以确定。其中,对永固陵、景陵进行了清理、发掘。

  文明太后冯氏,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孝文帝祖母,两度“临朝专政”,前后10余年。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卒,年49岁,葬于永固陵。陵址由冯太后生前选定并已建成。《魏书·皇后列传》记载:“太后与高祖游于方山,顾瞻川阜,有终焉之志。因谓群臣曰:‘……吾百年之后神其安此。’高祖乃诏有司营建寿陵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将终为清庙焉。太和五年(公元484年)起作,八年而成,刊石立碑颂太后功德。”

  永固陵(图7)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北25公里的梁山(古称方山)南部山顶上,基底为玄武岩。坟丘底平面方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117米,高23米。墓砖石结构,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南北总长17。6米。前室平面梯形,顶拱形;后室平面近方形,四壁呈外凸的弧线形,顶为四角攒尖式。甬道两端各有一道大型石券门。门楣浮雕捧莲蕾童子,门柱浮雕一只孔雀,门墩前部雕成虎头状,造型优美、制作精细。墓室结构坚实,壁厚1。3米,共用砖约20余万块。条砖长41厘米、宽21厘米、厚7。7厘米,每块重约12。5公斤。铺地大方砖边长50。6厘米、厚7。2厘米,每块重约30公斤。砖皆青灰色,坯质细腻,制作规整,扣之作金石声。该墓多次被盗,随葬品残留不多,出有石雕武士俑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