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伏羲、女娲、神农、尧、舜、禹等等。许多地方还建有他们的陵墓,同一个人的陵墓甚至有好几个,分布在不同省份。其实,这些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埋葬地点,在各种文献上记载不一,模糊不清,有的显然出于后人的附会,甚至属于神话传说。这些人物有的可能确有其人,而在传说过程中不断加以附会、夸大,有的可能只是某个部族的象征。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我国考古发现的情况,这些英雄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不可能建筑高大的坟冢,更不会有陵园祭祀性建筑物。现存的这些陵墓显然都是后人修建的纪念性陵墓。

  相传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姬,号轩辕氏或有熊氏。他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各部落,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他鼓励农桑,创制车船,发明文字、音律、医术、算数,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后人为铭记黄帝的恩德,在陕西、河南、河北、甘肃等省都修建有纪念性的陵墓,其中以陕西省黄陵县北一公里桥山上的一处最为著名。

  关于黄帝的死葬,史书上记载不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史记·封禅书》中还记载汉武帝于元封六年冬(公元前105年)北巡朔方(今河套地区)后,曾到桥山祭奠黄帝陵。可见,桥山的黄帝陵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传说历史。自汉武帝在陵前筑台祭奠以来,历代帝王在清明节期间,常派祭陵钦差前往祭扫。民国以后,国民政府多次派员祭奠。1937年清明节,当时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也曾派林伯渠为代表到黄帝陵举行隆重的祭扫典礼,毛泽东亲自撰写了祭文。

  黄帝陵在桥山之上,现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墙围护。南面立明代“桥山龙驭”石碑一通,再南有四角攒尖顶祭亭,内立郭沫若书“黄帝陵”石碑。亭前有两座高约10米的土台,相传为汉武帝求仙所筑。桥山西南麓有黄帝庙,占地约8000平方米,始建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22年),历代多次重修。正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前院过厅三间,里面保存了宋至明各代所立碑石70余通,大部分是明清帝王御制祝文和历代重修及保护陵庙的碑刻。厅后为大殿,面阔七间,单檐歇山顶,周有回廊,前有月台,正中悬挂中国现代史学家陈垣书“人文初祖”匾额,殿中供“轩辕黄帝之位”牌位。庙内古柏参天,最大一棵高达19米,下围约10米,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轩辕柏”。殿西一株稍小古柏,鳞斑点点,相传为汉武帝征朔方还祭黄陵时挂甲所致,故名为“挂甲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黄帝陵的保护工作。1955年成立了文物管理所,1961年国务院公布将黄帝陵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陕西人民政府拨款全面整修,1965年又拨款整修庙门,再现出黄帝陵庄严雄伟的风貌,以迎接海内外寻根访古的人们。

  第三章 商代王陵

  商汤立国至盘庚,其间共历10世19王,这些帝王陵墓史无记》载,至今也没有发现。据《史记》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约当公元前14世纪末至公元前11世纪),再未迁都”,其间共经8世12王。殷地后世称为殷墟,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南岸是宫殿区、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北岸是王陵区,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陵区位于武官村和侯家庄以北的西北冈(图1)。这里地势稍高,隔河与小屯宫殿区相望,范围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现已发现大墓13座,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五座、西区八座。1934年至1935年及1950年以后共发掘了12座,其中一座是营造以后并未使用的空墓。由于文献不足尚不能考证其各自的墓主。这些大墓中仅有几座的墓道之间有互相打破现象,但绝无墓室相互打破者。可见这些大墓事先是按一定布局排列的。在陵墓区域内,发现有少数中型墓和大量小型墓,应属于大墓的陪葬墓和殉葬坑。东区还有大量的祭祀葬坑。

  图1 安阳西北岗商代大墓及祭祀坑平面图(采自《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

  这些墓都属土坑竖穴墓,带有墓道,按照平面形状可分为:亚字形、中字型和甲字形三种。亚字型大墓发现八座,每座墓室四面各有一条墓道,南墓道最长,墓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中字形大墓南北各有一条墓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共发现三座。甲字形大墓仅发现一座,南边有一条墓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传说司母戊鼎就出于此墓。墓道有斜坡状和台阶状二种,长11—60米。墓室和墓道的面积大部分为400—800平方米,深多在10米以上。其中规模最大的为M1217(即1217号墓),四面各有一条墓道,墓室平面作亚字形,总面积达1803。54平方米,其规模为同期普通墓葬的千余倍。

  墓室中放置棺椁葬具。椁室平面作方形或亚字形。M1001的椁室平面呈亚字形,高约三米。底部铺设木板,四壁用木板搭接,木板宽约0。4米,长2。6—3。9米,最长达六米,外面雕刻有花纹图案。武官村大墓椁室平面作长方形,四壁用九层原木交叠筑成“井”字形,底及顶也用原木铺盖,椁顶上铺土一层,再盖一层雕花涂朱的木板,椁内置棺。

  商王陵地面上没有封土坟丘。1976年发掘的妇好墓墓主是武丁的配偶。墓口上面有房基一座,平面呈长方形,大小与墓口接近,面上排列有较规整的柱穴。推断它应是当时为祭祀墓主而建造的享堂或寝殿类建筑,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同类建筑。

  商王陵经多次盗掘,随葬器物几乎被盗尽,仅墓道和殉葬坑内残存少量器物或残片。其中不少精品已流落海外各地。随葬品包括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质地的生活用具和各种装饰品。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几乎包括了死者生前享用的所有贵重物品。其中许多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如M1104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分别高60。9和73。3厘米,重60。4和110。4公斤,堪称王室重器。司母戊鼎是已发现的商代最重的青铜器,重约700公斤。妇好墓未被盗掘,出土随葬的青铜器460余件,玉器近750件,骨角器560余件,许多器物制作精湛,造型优美,令人惊叹。可以想象规格远比妇好墓高的王陵,随葬品自当更多、更精。

  商代后期,使用人殉和人牲的现象相当普遍。人牲是把人当作牲畜杀死后祭祀祖先和山川神灵。被杀的人为战俘和奴隶。人殉则是为王室贵族从死殉葬的人,其中有陪臣、媵妾、侍卫、亲信和仆役。商代除了建筑奠基及一些祭祀仪式使用人牲外,王陵中使用的人殉和人牲不但数量多,处置形式也最为残酷。这些人牲人殉分别埋葬在墓底、椁室外的夯土台(二层台)及墓道和填土中。M1001墓底、椁室周围共殉人23人,另外东、南墓道及东耳室有无头躯体61具,皆分组排列,四条墓道中还有人头骨73个,也分组排列。这些无头躯体和人头骨当是为墓主举行葬礼时被杀的人牲。墓东侧有陪葬坑31个,其中22个坑共埋殉68人。最大的陪葬坑内有棺椁葬具,二层台上也有殉葬人,可见当时等级之森严。总计M1001内的人殉和人牲达160多人。

  殷王室祭祀祖先的公共祭祀场所在王陵区东部,面积约数万平方米,已发现1400多座祭祀葬坑。坑与坑之间排列有序,可分为若干组,每组少则一坑,多则数十坑。坑多数为南北向,少量为东西向,坑内埋人不仅有成年男女,还有儿童。大多数死者被砍去头颅,有的再断肢、断腰或肢解后扔于坑中。少数女性和少年儿童作捆绑状态,似是活埋的。其中1976年发掘的200多个祭祀坑的人牲总数达1330人,可以想见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多么地野蛮残酷。

  商代方国国君的陵墓已发现的有山东省青州市苏埠屯墓地一号墓。

  苏埠屯墓地在村东的岭阜上,高出附近地面约五米,已发掘商代墓葬10座。墓圹形制类似殷墟王陵,为长方形竖穴,有的有墓道。墓道有一条、二条和四条三种。其中一号墓是一座带有四条墓道的平面亚字形大墓。墓口南北长15米,东西宽10。7米,深8。25米。南墓道呈斜坡状,长26。1米,宽约三米,其他三条墓道作阶梯状。墓室壁面整治光平,中部放置亚字形木椁,墓底有腰坑和奠基坑各一个。木椁由厚约13厘米的木板构成,长宽均为4。55米,高2米。椁下面铺一层木炭,厚四一五厘米。墓内有人殉、人牲48个。腰坑、奠基坑内各埋殉一人。东西二层台殉人七具,各有木棺,生前身份应属婢妾、侍卫之类。墓道有人牲39人,分三层叠置,其中全躯14具,头颅25个,全是儿童。他们是被杀害后献祭的,其身份似为俘虏或奴隶的子女。墓曾被盗,尚残存铜、陶、石、玉器多件。其中有二件大型铜钺饰镂空人面形纹饰,一件上有“亚醜”族氏铭文。

  该墓形制、规模及殉葬人数与安阳西北冈的殷代王陵相近。墓的年代大致相当于殷墟晚期。据《左传·昭公二十年》和《汉书·地理志》记载,商末周初这一带为薄姑氏所居,推测该墓应是薄姑氏君主的陵墓。历史上这里曾出土过一批有“亚醜”铭文的铜器,推测薄姑氏君主的陵墓原来当不止一座。

  第四章 两周王陵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1年)自文王至幽王共历13王。东周(前770年至前221年)自平王至赧'nan腩'王共历25王。关于西周与东周天子的陵墓,史书记载简略不全。洛阳金村和王城发现的战国时期大墓,许多学者认为是周王和西周公的陵墓。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以后,东周王室衰微,政治上、军事上形成了诸侯争霸局面。在丧葬制度上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情况,各国诸侯纷纷仿效天子,超越原有礼制规定,修建宏大的陵墓,随葬众多的器物。

  目前已发现的诸侯国君陵墓有:北京市房山区燕侯墓和河北省易县燕王墓,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河南省浚县卫侯墓,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贵族墓,山东省淄博市临淄故城齐公墓和田齐王陵,河南省新郑县郑公墓,安徽省寿县及淮南市蔡侯墓,陕西省凤翔县及临潼县秦公陵墓,湖北省随州市曾侯墓,河南省辉县魏王墓,河北省邯郸市赵王陵,河南省淮阳县及安徽省长丰县楚王墓,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等。这些陵墓多数属东周时期,其中一部分经过考古发掘,年代、墓主比较明确,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丧葬制度。

  两周时期的诸侯国君承袭商代制度,都有独立的陵区。陵区的位置或者在国都城外,或者在国都城内。在国都城外的有卫侯墓、秦公墓、魏王墓、赵王陵、田齐王陵、楚王陵、蔡侯墓等,大多位于丘陵地带,距都城近者仅数里,远者近百里。在国都城内的多数属于弱国,为了陵墓安全,常位于都城内一隅。如春秋时期郑公墓在东南隅,齐公墓在东北隅,东周王墓可能在成周(今洛阳市东)的东北部。

  国君陵墓中已发现陵园的有秦公陵墓、秦东陵和赵王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