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帐里满身嚷嚷的声音,皇太极却是面上一副从容,从外面看不到任何的表情。
眼下皇太极正直壮年,正是意气风发,想要有所作为的时候,可是身边这些将领满洲勋贵,却只知道掠夺财物,杀人取乐,却根本没有明白,为什么后金一直很强大,却是始终没有打败明朝的原因。
要知道光会掠夺,屠杀不会建设的满洲士卒们,如果不改变以往的策略,后金是永远不可能发展的。
〃诸位,这次出军大凌城,就是想要干掉明朝在辽东的势力,只要咱们把辽东大明的势力驱除出去,就能有几年的发展时期,只要咱们过来几年,人口繁衍增多,军力强大之后,到那时大明的国土不过是咱们的囊中之物。〃
身着黄色皮甲的皇太极,望着大帐里喧闹的满蒙勋贵们,双手不由自主的向压了一下,长久以来形成的大汗威严,让整大帐里顿时寂静下来。
☆、第四十九章 鞑子的野心(1)
第四十九章 鞑子的野心
大帐里,顿时寂静下来。每一个人都鸦雀无声的望着皇太极,望着这个为后金带来了以前不敢想像大好局面的大汗。
面对这大帐里众人的态度,皇太极心里满是满意,只要等汉八旗全部组建完成之后,手中用了全部的实力,自己就能像汉人历史中那些有名的皇帝,为后世打下一个大大的江山来,能让满族再也不用靠抢夺生活,再不会被汉人骂着蛮夷之族了。
现在后金共有二十旗,皇太极掌握蒙汉十六旗,加上自己的两黄旗,他紧紧掌握着后金的军事大权,其余三大贝勒和诸小贝勒掌握剩下的六旗。
只要达到这个目标,就算死在多的人,在皇太极看来也是值得的,他只要最终的结果。
〃诸位,只要这次咱们打败了那些汉狗的军队,整个辽东都被咱们踩在脚下。真到那个时候,要多少人口财锦不是靠你们手里的钢刀说话吗?〃想到这里,满脸兴奋的皇太极不禁捏着拳头,向在场的满蒙勋贵们鼓劲道。
〃就是啊!那些汉狗,哪里是我们大金勇士对手。〃
〃大汗说得是!到时候,咱们不知道能抢到多少人口财锦啊!〃
听到皇太极的话,那些满蒙强盗们,脑海中浮现出胜利后他们坐在掠夺而来的金山上,不断狂欢的摸样。
因为在皇太极的带领下,他们一次次得战胜了犹如长白山强大的大明朝,一次次品尝着汉人死亡前那绝望的目光,还有那血红的鲜血和数不尽的财富人口,刺激着他们的大脑,让这些满蒙勋贵们个个双眼通红一片狂热之色。
当那些满蒙勋贵高兴大笑着离去之后,在皇太极的大帐里,留着光秃秃的前额,脑后吊着粗大辫子的范文程,站在皇太极的面前,卑躬屈膝的回着话。
〃那些关于明朝的典籍,你都翻译出来了?〃坐在案台后,皇太极望着眼前这个自动投奔他的范文程,心里满是感慨。
要不是有这么一个人才投奔于他,在自己身边出谋划策,恐怕后金的发展也不会有这么大的迅速。
范文程,据说他还是南宋范仲淹的后人,只是没想到他这个不孝子孙,在大明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主动投靠到皇太极座下的范文程,今天卖国卖得如此彻底。。
作为一个可耻的汉奸,不知道他那位显赫的祖先,会不会从棺材里跳出来大骂这个不肖子孙呢!
〃禀告大汗,奴才已经把明朝的四书五经,还有律法典籍都翻译过来了,在过不了几日,盛京的学堂就可以开学了。〃作为后金的头号大汉奸,范文程却是长得十分的清秀,颇有一些文人气质,只是他脑后那根丑恶的猪尾巴,让人感到十分的变扭。
作为汉奸,就因为荣华富贵的原因,投靠鞑子,出卖自己的同胞,在满洲勋贵那些厌恶的眼中,去当一个奴才,却是让人想不通这个范文程心里在想些什么。
☆、第四十九章 鞑子的野心(2)
只是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范文程不过是一个崇拜荣华富贵的无耻小人而已,根本不是后世所谓的民族团结份子,那有牺牲自己同胞的血肉来团结异族的?
〃恩!这就好。只有了解自己的敌人,才能真正打败自己的敌人,我后金要想打败大明,成就万世基业,还得不断学习啊!〃提到学堂的建设,皇太极嘴里却是满脸叹息。
整个后金上下已经出现了一股由不断胜利,而引起的自大还有对明朝的轻视。
他们根本不屑于去了解自己的敌人,他们总认为自己的手里的钢刀是最锋利的,胯下的马匹是最迅速的。
无数的勋贵将军们沉迷在满洲过万不可敌的吹捧中,根本忘记了自身实力的对比。
如果不是大明遭受了天灾,流民内乱牵制了大明所有的力量,不然大明庞大的大军恐怕早就冲过辽东了吧。
作为后金的掌舵人,皇太极有着清醒的头脑和认知,在才让后金一直走到了今天,可是如果没有完善的行政制度,只知道像强盗一杨掠夺的后金,过不了多久,恐怕就会被大明朝灭掉吧。
上天的垂怜却是让皇太极感到十分兴奋,只要这次大凌城大战结束之后,辽东地界就在也没有可以抗衡力量,到时候只要有三年内的时间,发展力量,皇太极相信日后伐明大战,他一定能成功。
而站在他下手的范文程却是因为皇太极的这声感叹,感到莫大的荣幸,眼角抹泪道:〃多谢大汗关心,奴才一定辅佐大汗成就不世霸业。〃
在李从年在锦州加紧训练军士的时候,九月二十四日,由于明朝四万大军组成的各地援军,终于到了锦州。
而率领这支部队的是监军道张春。张春,举人出身,在收复永平四城中,表现突出,为孙承宗看好,这次大凌城被围,同样年过六旬的孙承宗极力向崇祯皇帝推荐张春挂帅,派他为监军统领大军前来救援大凌城。
当大军来道锦州的时候,吴襄和宋伟带领着手下军将到城门口迎接张春。
〃属下辽东总兵吴襄带领手下一干人等恭迎监军大人。〃望着张春监军旗牌的出现,吴襄立马带着手下军将跪拜道。
而在他们的身后,李从年带着李福生和李默也跟着跪倒在地。
隐约间,李从年只觉得一声洪亮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诸位都起来吧!朝廷不会忘记诸位将军辛苦之功的。〃
随着一声军令而下,李从年跟着吴襄等人站了起来,却见在锦州城门处,一个体态威严的老人,从镶着金丝花边的官轿中走了出来。
花白的胡须,灰白的发丝,还有已经布满了皱纹的脸庞,却让站在人群中的李从年心里一阵叹息,大明真没人了,到了危急关头,却是要靠这些老人来苦苦支撑大明的江山。
在经过一阵的寒暄过后,张春推辞了让吴襄准备的接风宴,大步带着一干人等来到了议事厅里,讨论着军情。
☆、第四十九章 鞑子的野心(3)
〃我想知道先前的战况。〃情况紧急,张春开门见山朝吴襄道。
而原本忐忑的吴襄,在看到身边的李从年之后,心里多少有些了底气,这次由于吴三桂是被派往了山海关当值,没有在吴襄身边陪同他,吴襄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李从年身上。
然后详细为张春解释了大凌河战场的战况。当听到祖大寿在大凌城里已经坚守了一个多月的时候,张春的面上的眉头不由得皱成一团糟。
他可是记得,大凌城里粮食可是只够两万人十几天的口粮,可是现在大凌河已经被围了一个多月了,恐怕大凌城守军能坚持一个月都已经不错了。
这次救援任务,祖大寿根本不可能提供什么帮助,这此大战只能靠自己手里的四万人了。
〃唉!形势严峻啊!〃想到这里,张春心里满是叹息,这大明朝是怎么了,内忧外患,天灾不断,差点连京师都被鞑子攻下了,最后却是让他们这群老家伙出手,支撑着大明的天下。
〃咱们手下只有四万多人,要想在鞑子十万大军的反抗下,恐怕是凶多吉少啊!〃
这不能说张春是动摇军心,而是事实摆在眼前,大明军士野战不如后金士兵,这是公认的事实。
〃禀告大人,其实我锦州城还可出兵两万,配合大军围剿。〃旁边的吴襄却是突然提出这个问题到。
〃什么?〃听见吴襄的话,张春却是满脸吃惊,因为在还没有率领大军前来的时候,他通过谍报上得来的消息,锦州之军已经全部覆灭了,怎么还有两万军士呢?
〃吴总兵,要知道谎报军情,那可是杀头的大罪啊!〃想同关节的张春,却是眼中的瞳孔一阵收缩,面上满是威严的望着吴襄。
只要吴襄有半点的异样,张春就可以立马就可以把吴襄推出去斩首示众。可是吴襄却是满脸的得意和胸有成竹,丝毫看不出有何异样,而旁边的诸将也是同声高呼:〃我等愿意为总兵大人作保,他所说的句句属实。〃
诸将的这番壮举,却是让张春感到有些莫名其妙,而旁边的宋伟却是朝张春大致讲述了李从年的情况,并且忠义军如何威武的摸样朝张春保证道。
得道众人的保证,张春却是满脸的糊涂了、这个时候,李从年知道该是是自己上场的时候。
〃属下永城卫所千户李从年,拜见监军大人。〃李从弯腰低头朝张春说道。
望着眼前这个,才不过二十几岁的年轻千户,张春面上满是疑惑:〃你说你手下有一万多精锐之士,还有一万新兵?〃
〃是的!这都得至总兵大人的爱戴和诸位军中兄弟的帮助,让我一个小小的卫所千户,能是统领上万的人马。〃李从年有些谦虚低调的朝张春表明着自己的态度,这个时候越是低调,越能取得张春的好感,不会引得众人嫉妒。
〃啊!一个卫所千户,竟然能训练两万士兵?〃望着李从年坦然的摸样,他为吴襄的胆大而感到吃惊,要知道在大明朝,一个小小的卫所千户能统领一千士兵就不错了,可没想到吴襄却是大胆的放权,这个李从年到底有什么特别的。
〃监军大人不知道,李从年在半年前独自带人上龙崖山收编了上万的土匪,三万的人丁,而在后来的半年里陆续收编永城周围的匪徒,现在永城已经有了十万人丁。〃
提到李从年的功绩,吴襄面上满是自豪,这可是吴家出来的人,李从年越成功。就越代表他吴襄当初没看错人。
☆、第五十章 祖大寿的坚持(上)(1)
第五十章 祖大寿的坚持(上)
而且在这段时间,根据李从年的意思,李默在锦州城的这段日子,每天提着礼物,出入锦州大小官员的家里,抛出一份份好礼,让整个锦州官场逐渐知道了,从永城来的卫所千户李从年是一个,讲义气,做事大方的人。
对于吴襄的赞誉,还有那些辽东系将领的抬举,张春却是满脸不相信的,可是当张春亲眼看到忠义军训练的时候,他却不得不对李从年感到了惊叹和好奇。
那些刚刚穿上军装的新兵蛋子,站在烈日炎炎的朝阳下,犹如一根根固定的木桩,直挺的站在滚烫的土地上。
这些新兵的脸上却是没有半点不满的神色,因为在他们的对面,同样站着的忠义军却是个个盔不卸甲,刀剑不离身的站在原地,共同进行着训练。
当那些新兵们,忍受不住,纷纷昏倒在地的时候,而对面的忠义军却是没有一个擅自离开队伍,也没有人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