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企鹅凶猛:马化腾的中国功夫-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互联网早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4月20日,那时国家计委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项目NCFC(National putingand 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工程的64K国际专线开通了与Inter的连接,中国进入了中国互联网的接入时期。ISP(互联网接入业务提供商)成了1994年至1996年的主导名词。中国也进入互联网的商业化时代。前国务院信息办政策法规组负责人高红冰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当时京广两地的网络互访需要拨长途电话。“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是非常奢侈的。”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触网”人数尚不足10万。中国互联网早期的发展力图通过ISP来普及。高红冰回忆,“实践证明,在中国电信完全垄断的局面之下,这种做法是将互联网带入了死胡同。”瀛海威便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它在黎明前的暗夜死去了。

1995年5月,科技记者出身的张树新创立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服务公司——瀛海威。瀛海威的全盛时期,北京中关村白颐路做了一个经典见证,一块硕大的牌子气势磅礴地、骄傲地立在路口,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前方向北1500米,就是瀛海威的网络科教馆。这块广告牌,可能是迄今为止互联网公司最卓有成效的广告之一,一夜之间,张树新的瀛海威在中关村区域众所周知。那个年代,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一个崭新的名词,而瀛海威已经可以提供上网服务。这块巨大的广告牌成为很多人对中国互联网早期的一个经典记忆。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寂静,这就是瀛海威的命运。1996年瀛海威被收购,1997年出现大亏损,1998年张树新辞职,现在看来,这些已经变成中国互联网历史的碎片。

先锋缘何变先烈?《南方周末》的分析是:1997年,“中国电信进入互联网络接入市场。它并不提供任何内容,也没打算培育市场,但低廉的互联网访问价格就足以使瀛海威的身价暴跌。而且中国电信是国内电信业的老大,它负责整个价格体系的制定。瀛海威既需要租用它的线路,又要和它竞争。像中国早期绝大多数ISP一样,瀛海威选错了对手。在中国电信的挤压下,到年底时,瀛海威已经出现巨亏。”

互联网专家姜奇平认为:单纯从企业内部寻找瀛海威失败原因,难以说明问题。瀛海威的命运,在大背景上,折射的是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电信运营商)的利益冲突。与垄断资源的国有企业拼资源,民营企业处于绝对下风。互联网接入服务与城市自来水一样,有滋长垄断的天然土壤。在这类领域垄断反而意味着效率。瀛海威启蒙了这个市场,而中国电信早晚会意识到互联网络接入的价值,张树新应当及早谋划转型。与中国电信竞争,瀛海威再强大一百倍也不行!

瀛海威的案例在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属于沧海一粟。改革开放30年的关键词就是两个字:“解放”,是一个把被禁锢、被压抑、被扭曲的逐渐解放出来的、漫长而又迅速的过程。具体到经济领域则是一部官商博弈的历史,是从计划经济、官本位向市场经济、商本位的渐变。最初官本位完全压倒了商本位:健力宝的李经纬、汽车大鳄仰融、铁本戴国芳的悲剧……在《大败局》一书中,吴晓波如此阐述:诞生于市场竞争领域的民营企业在政商的博弈中的弱势地位有目共睹,企业家付出的代价也可谓“血流成河”,企业家冯仑甚至认为:“面对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只有始终坚持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替代、附属而不憯越的立场,才能进退自如,持续发展”。张树新显然没有把握好这个度,但她的尝试,让后来者明白,那里是雷区。

瀛海威很快在ISP之战的漩涡中败下阵来。随后,网易、四通利方论坛(新浪前身)和搜狐开始崛起,政府对互联网的大规模基建,为ICP们提供了一个施展的平台。此后,中国互联网以及中国商业史上与“原罪”毫无瓜葛的商业逻辑便葱葱郁郁地成长起来。原因是这个崭新的“蛋糕”的形状、质地、大小都无从把握,既得利益团体没有兴趣参与。“强者”们感兴趣的先是钢材、水泥、进出口批文,再是地块、各种牌照及至上市公司壳资源……做网站只能让人联想到“圈钱和烧钱”。不过,公正地说,国外的风险投资不仅带来了稀缺的资本,还带来了更加稀缺的制度。在中国,代表新经济的互联网企业家们与“原罪”这两个字无缘,他们的成长更多的是依靠国外风险资本的“输血”,盈利模式则建立在庞大的用户群上。马化腾的腾讯、丁磊的网易和马云的阿里巴巴,其实是从里到外都完全与国际接轨的年轻企业。

这些年轻的企业,早期的成长氛围充满了偶然性,在互联网资深人士谢文的记忆中,早期,几千亿规模的电信部门不屑于管互联网这么一株小草,文化和新闻也没有意识到互联网会和自己发生什么关系,而国家的科技部门还把精力放在863这些政府立项项目上。互联网在中国的产生更多凭借的是一批在海外看到了互联网魅力的人、或者本土技术出身的对互联网有兴趣的年轻人,这些中国的创业者自然不会有什么明确的拿这个东西赚钱的商业计划书,但最早的机会、最高的回报往往给了这些愿意为一个新事物奉献的人。

1998年4月22日,搜狐公司率先获得近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随后,新浪融资一举超过9000万美元,网易也融到1000万美元。中国商业互联网一夜之间进入到门户时代。在门户上市时,官本位和商本位的矛盾却凸显了出来。门户可以上市吗?这是互联网商业化遇到的第一个规则门槛。据高红冰的观察,在政府内部,首先在新闻传播领域就发生了激烈的讨论,“当时政府在各个部委做一些工作的时候非常困难”。政府经过研究,最终没有采取封杀的做法,而是确定了一个极为开明的方针:“应该促使门户网站在中国的本土化”。

新浪创始人王志东曾对笔者如此阐述:“管理层的担心包括外资利用股权会怎么影响网站内容;作为新媒体的网站在内容方面的保险性等等。我记得当时这个阶段我们也是意识到这一点,也是和很多高层主管做了很多沟通之后,我们非常幸运,最后环节被认可了,同意了我们的观点,然后放行。”

互联网企业家在历史关头,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重要契约。当时国务院新闻办在调研中表达了两点:一是企业以商为重,不问政治(不会惹事);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信息必须要听从召唤、听从指导,但是一些其他领域,比如说IT、娱乐、体育可以放开。

现在的王志东曾如此感慨,“其实蛮悬的,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阶段里有很多次机会真的是擦肩而过,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也许又回到其他行业那样,我们再从头来,比如说像中国的软件业。互联网业通过一些国际资本的运作,包括一些海归带来的所谓国际化的思潮,通过这样的方式把这个行业整体带动起来,现在看来还比较欣慰,从整个社会来讲我们真的是抓住这个机会了。”

抓住机会的年轻人给了味同嚼蜡的《福布斯》排行榜许多的关注度,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给了公众一个追求财富,谈论财富的契机,案例是如此的清晰和逼真——我们几乎眼睁睁地看着这些生于70年代的富翁,从北京中关村被人看扁的小倒爷一路走向纳斯达克、或者是从广州一间7平方米的格子间成为纳斯达克的明星,没有讳莫如深的灰色的第一桶金,与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无关,没有不可言说的幕后故事,就这么如阳光般地敞亮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抓住机会的不仅仅是王志东,还有马化腾。

歪打正着的奇迹

我们年轻的互联网英雄在官本位和商本位的博弈中,找准了定位。与传统的行业相比,这个行业太新了,那种初期不盈利,仅仅为一个理想坚守和坚持,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马化腾是中国互联网最早的网民之一,在上大学期间,他就非常沉迷慧多网,那段时期,他结识了很多朋友,后来,这些人大部分都成长为中国互联网江湖上的大佬,丁磊,求伯君就是在那个时期认识的。那些青葱岁月,除了年轻,还有着属于那个年龄阶段特有的迷茫。马化腾有一次提到丁磊时说:“当年和丁磊一起喝啤酒的时候,我们还是打工仔,都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丁磊后来的成功给了我很大启发,只要去做,就有可能成功。”

1998年11月,马化腾在深圳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几个月后,马化腾和他的同事们开发出了中文界面的即时通讯工具——OICQ。不过这个后来风靡全国,并为腾讯公司创造出巨大财富的聊天工具,当时非常普通,市场上有PICQ、CICQ等中文即时通讯软件,但都没有打开市场,用户也不多。一个看似无意的举措,让马化腾看到了腾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1999年上半年的某一天,马化腾忽然决定,将OICQ软件挂在网上,供网民们免费下载使用。很快,OICQ就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在大学校园里风靡一时。然后OICQ又以校园为中心,在白领人群中快速传播。在1999年11月份出版的第一本网络畅销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中,描述了一对未曾谋面,却真心相爱的两个年轻人的故事,他们认识的契机是网络上一个即时通讯聊天工具OICQ。这本书在大学生和白领中的畅销对OICQ的下载量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马化腾的好朋友、6688的总裁王峻涛看来,“OICQ之所以会成为人们喜欢的工具,我想和东方人含蓄的天性有关。大家都喜欢和别人交流,可是都不大习惯当面和陌生人随意地交流。OICQ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所有的人可以躲在电脑后面轻松地交谈,开创了过去5000年从来没有的一种交流文化。更重要的是,马化腾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用他深刻的理解和超凡的直觉,一直在把握这种文化进程中,OICQ需要做出的改进。10年过去,OICQ已经比所有别的电脑即时通讯更适合中国人,更为中国的男女老少习惯、喜欢,成为日常沟通的一个基本工具。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和马化腾本人一直没有离开网络有关。”

在某种程度上,腾讯OICQ(后改名为QQ)改变了中国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流的方式。腾讯也改变了中国人的联系和沟通方式,一些不用QQ的人都会被说成是“土”。国际著名商业机构摩根士丹利表示,腾讯QQ已成内地文化现象,QQ号码已代表内地青年的虚拟身份,其重要性相当于手机号码及电邮地址。如《第一次亲密接触》开篇描述的那样,马化腾也用这种流行的方式成就了自己的爱情,他说:“对我来说,现在OICQ不是工作,是兴趣。我和太太就是通过QQ认识的,不过当时她也不知道我是谁。我就说我是工程师。”

QQ在大学生和白领中的流行,使PICQ、CICQ等竞争对手纷纷败下阵来。然而,随着QQ用户数大量增加,光是每月每台服务器几千元钱的托管费,就让弱小的腾讯公司直不起腰来,更不要说购买新的服务器了。“网页、系统集成、程序设计……什么业务都敢接”,正如马化腾自己所言,当时的期望很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