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故而得名。寺内潜龙殿,则因李幼年寓居于此而得名。紓紜矠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杨行密攻取濠州得胜,特到开元寺拜佛布施。在禅房留宿期间,他发现服侍他的小和尚相貌英俊,神态机灵,在同老僧的交谈中又得知他老实勤快,孤苦无依,于是便同该寺住持商量,为这个剃度的孩子赎身,收为养子。
在唐末五代时期,收认养子,是极为盛行的一种社会风气。它起源于私兵招募制。当时的藩镇军将,为了立功名,位将相,取天下,争相收认义子,与骁勇善战的部属结成死党,号称“义儿军”。《新五代史》为了反映这种“以利合而相资”的社会现象,专门设有《义儿传》。
杨行密将李带回扬州之后,遭到了亲生诸子的激烈反对。他们都嫌李出身低贱,有辱正在发迹的杨家门风,不屑与他以兄弟相称。杨行密迫于府内不容,只好忍痛割爱,将他推荐给部将徐温。
徐温是一个侠肝义胆的草莽豪杰,在唐末乱世,冒着生命危险,靠武装贩盐为生。因为在封建时代,煮盐贩盐,向为官府垄断,平民不得问津,违者要坐牢斩首,所以贩盐者多是铤而走险的强人。徐温后来敢于追随杨行密起兵,成为“黑云长剑”军的风云人物之一,便与这段经历有关。他是杨氏部将中的佼佼者。当初追随杨行密攻破宣州(治宣城,今安徽宣城)后,杨氏手下诸将忙于抢掠金银财帛,惟独徐温带兵把守粮仓,赈济饥民,为杨氏得民占地立下了汗马功劳。杨行密由此对徐温更加信任和器重,两人遂结成莫逆之交。所以,当杨行密要徐温将李收为养子,徐温欣然从命。于是,李从此改姓为徐,名知诰。
徐知诰到徐府生活伊始,就深得义父义母的钟爱。他恪守子道,孝敬徐温夫妇胜似生身父母,朝夕起居,承颜侍膳,俯躬迎奉,事事细致周到,处处温顺恭谨。紓紡矠他那超群的智慧和才华也随之脱颖而出。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方面,不仅与寻常百姓家的同龄少年相比出类拔萃,就连徐氏子弟,也个个望尘莫及。徐知诰九岁那年的一天黄昏,徐温在书房里令其取火掌灯,他灵机一动,借物抒怀,用手举着灯盏,望着燃烧的灯芯,边向书案走动,边自言自语地吟出四句咏灯诗: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樽前不尽心?
深谙世故、老成持重的徐温,马上觉察到这是一首语义双关的咏物诗,内中蕴含着令人深思的哲理,尤其是后两句更有弦外之音。他的心不禁为之一怔,又惊又喜,暗暗想到:“好个机灵鬼,这是向我倾诉他遭遇的酸楚,也是埋怨我没有对他栽培重用啊!”当时,出于主人兼养父的矜持,徐温在养子徐知诰面前未动声色,可内心却产生了日后定要对他特殊关注的念头。
徐知诰对徐温终日俯首帖耳,竭尽孝道。有一次,他随徐温出行,途中,徐温突然想起一桩苦恼的事,心烦意乱,操起手杖便拿徐知诰出气,将他厉声斥退。待到徐温乘车回府,远远就看见徐知诰跪在门前迎候。徐温下车惊问:“你为什么跪在这里?”徐知诰哭着回答:“儿在这里等着向您请罪。适才父亲发怒,要儿离开,儿不敢有违父命,只好先回家中恭候。”徐温听了徐知诰的答话,内心深受感动,伸手将徐知诰扶起,从此以后对他更加疼爱。
徐知诰在徐府逐渐长大,徐温见他日益通达事理,便在一天当众交代:“从现在开始,全府家务交给知诰全权处理,各房男女老少都要听从他的领导。”显然,徐温是想借机锻炼考验徐知诰的办事能力。因为在宗法社会里,治家与治国是相通的。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只有治好家才能治好国。徐知诰明知这桩差事复杂棘手,却知难而上,勇挑重担。虽然说是总管徐府家务,然而,要真正管好这个人口上百、头绪繁多的将门之家也确非易事。可是徐知诰偏偏在料理如此繁杂的家务中,得到了全府上下的首肯。管家有方的徐知诰,把府中方方面面安排得有条不紊,从婚丧祭祀、迎宾宴客到租息俸禄收存、钱粮布帛支出,无不得心应手。其中,尽管另设专人各司其职,但他对各项活动的筹划落实、支费存留都亲自督办。就连通常使管家感到最费脑汁的眷属衣食住行,也因调配得当而使府内女眷皆大欢喜,没因分配中的差次有等发生吵闹争斗。每遇徐温查问任何一笔花销,徐知诰都成竹在胸,对答如流。不过三年五载,徐知诰便在偌大的徐府中成了众人刮目相看、交口称赞的人物。紓紥矠但是,徐知诰对此并不满足,于管家之外,还忙中偷闲读书习字、操练骑射,立志将来能有更大作为。为此,他亲笔书录一个条幅悬挂在居室里,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这便是他十岁时的诗作《咏新竹》中的一联:
栖凤枝梢犹软弱,
化龙形状已依稀。
斗转星移,韶光荏苒。徐知诰走出了少年时代以后,很快就出息成一个精明干练的青年,并由徐温作主,与前升州刺史王戎的女儿结发为妻建立了家室。尽管他已长大成人,但对养父养母仍像少年时代那样恭顺孝敬,每日晨昏,定时请安。在徐知诰的影响和带动下,性情温顺的王氏对公婆也竭尽孝道。倘遇二老身体不适,他们更是关怀备至。夫妻二人通宵达旦,衣不解带,躬侍左右。一次,徐温患了重病,多日卧床不起,他的六个亲生儿子互相推诿,谁都不愿留在病榻旁守护。只有徐知诰和妻子王氏日以继夜,悉心护理,亲自煎汤喂药,按时倒洗痰盂便盆。有时徐温从昏睡中醒来,听到床帐外面有人轻轻走动,便用微弱的声音问道,“何人守候在我的身边?”徐知诰夫妇闻声则连忙回答:“小儿知诰。”“儿媳王氏。”徐温听后周身热血沸腾,心潮起伏长久不能入睡。时近半年,徐温大病痊愈,王氏却因日夜操劳过度,大病卧床,诊治无效身亡。
王氏病故,徐温异常悲痛。痛定之后,徐温暗中发誓:一定要对徐知诰要给以特殊的补偿。论人品和才干,自己亲生的几个儿子谁都赶不上徐知诰,因而他决心要把养子培育成徐氏家业的可靠继承人。純紛矠为此,他先给徐知诰续了家室宋福金。宋氏系江夏(今湖北汉口)人宋韦滔之女,幼年流离于乱兵之中,为王戎收留。后随嫁王戎女到徐知诰身边,王氏卒后立为继室。此后,每逢遇有征战,徐温都把徐知诰带在身边,有意为他创造熟悉军旅生活的机会,让他在严峻的沙场上经受金戈铁马的征战洗礼,在两军对垒中丰富运筹帷幄的智谋。
有一次,徐府子弟大摆酒宴,按照长幼尊卑依次给徐温拜寿。席间,徐温就题发挥,纵论孝道。当着众多亲朋好友的面,不厌其烦地表彰徐知诰的孝行;同时,又半是劝诫、半是警告,谆谆教诲亲生诸子:“别看知诰与汝等非一奶同胞,但是,自从他来到徐家以后,待我就像生身之父,甚至比对生身之父还亲。汝等切勿与他貌合神离,定要亲如手足,风雨共舟,共撑家业。”事后,徐温又致书杨行密,夸耀徐知诰德才非凡,喜爱之情,跃然纸上。杨行密得知徐知诰长进神速,前途无量,心中大喜过望。他既为自己有伯乐之识而自豪,又为知诰有千里马之才而庆幸。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逢人就讲:“知诰俊杰,诸将子皆不逮也!”
果真不出所料!徐知诰追随徐温投身戎马生涯以后,很快就以行动表明:他虽非出身将门,却是军旅中难得的一员将才。吴天六年(公元909年),二十二岁的知诰被徐温派往升州(治江宁,今江苏南京),任防遏使兼楼船副使,整修城池监造战船,装备水军,扼守河道纵横的大江下游。吴天九年(公元912年),杨行密旧将、居功自傲的宣州观察使李遇,不满徐温独揽吴政,举兵起事,欲争高下,徐温又派徐知诰协助主将柴再用前往弹压,因战功卓著而被提为升州刺史。
徐知诰在升州刺史任上,治绩最为显赫的是重建自古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龙蟠虎踞”之喻的金陵城池。
金陵城池的建设历史,可以远溯至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吴国。当时,吴国以善铸兵器著称。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在金陵城西的一座土山上筑起“冶城”,利用附近的铜、锡等金属资源,铸造兵器。这是关于金陵“城”的最早记载。
公元前472年,越国灭掉吴国。越王勾践为了称霸江淮一带,在大夫范蠡的谋划和主持下,又在金陵筑起一座土城,史称越城,亦称越台。因范蠡曾亲自率军驻守,故越城又称“范蠡城”。
公元前333年,楚国灭掉越国。楚威王受方士妄言蛊惑,为防止日后有人在此称王,便在狮子山以东一带农村埋下金制小人,以镇“王气”,称金人陵寝为“金陵”。同时在石头山上修筑一座城邑,取名“金陵邑”。金陵得名即始于此。
但是,越城、金陵邑在当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不具备城市的综合功能,仅仅是一个驻扎军队的军事据点而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金陵邑归属鄣郡。秦、汉时期,金陵改称秣陵。
关于秣陵的来历,与秦始皇巡行有关。据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南下途经金陵,陪同的术士见金陵四周地势险要,便对秦始皇说:五百年后金陵有王气。秦始皇听后龙颜大怒,当即派人凿断方山地脉,令淮水流贯金陵与长江汇合,以泄“王气”,金陵段淮水由此得名“秦淮河”。秦始皇觉得仅泄“王气”尚不能满足其传之万世的心愿,于是又下令将金陵改为秣陵。秣即草料,其意是说,在秦始皇眼里,金陵只配作他的草料场。
金陵成为真正的城市,始于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在此兴建建业城。相传,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蜀相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途经秣陵,曾驻马石头山,观察当地的山川形势。当他以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审视出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如巨龙蜿蜒蟠伏于东南,以石头山为终端的西部诸山,又似猛虎雄踞在大江之滨时,不禁脱口盛赞“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并在同孙权共商蜀吴联兵抗魏的大计之后,奉劝孙权迁都秣陵。純紝矠后来刘备赴京口(今江苏镇江)拜会孙权,夜宿秣陵,月下环顾周围山川,也与诸葛亮不谋而合,认为此处确是理想的帝都,也好言相劝孙权迁都于此。东吴的谋臣张,更以秣陵山川形胜“有王者之气”,力谏孙权离开京口来此定都。孙权鉴于三人的“智者意同”,反复权衡长江中下游两岸诸如武昌、京口等名城的轻重,最后毅然决定迁都秣陵:在西临长江、南控秦淮河入江口的石头山上,利用悬崖峭壁,依山筑起了城垣雄伟的石头城,并将秣陵改称建业,以示其决心在此建立帝王功业。
继东吴之后,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也先后在此定都,将建业又改为建康。经过二百七十多年的不断营造,建康城池更加巍峨壮观,丽宫雄殿、楼阁寺宇鳞次栉比,遂有“六朝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