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朱元璋有意迟到,进会场一看,诸将果然都老实不客气,那时以右为尊,他们把右手都坐满了,留给他最左面一个位置。朱元璋一句话没说就坐下了。开会了,讨论军事问题,排在右首的人先发言。这些大老粗吭哧半天,也说不出几句有水平的话。最后一个轮到朱元璋,他侃侃而谈,分析得入情入理,大家听了,不得不点头称是,按朱元璋的意思去办了。这样的情景出现几次后,再开会时,大家都自觉把右手的位置给他留出来了。朱元璋的威信就这样彻底树立起来了。

第六节 实权与虚名

攻占和州,粮食问题解决了,元军几次进攻,都被朱元璋指挥部下击败。郭子兴一军顺风顺水,发展势头不错。不料就在这个时候,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兴得了重病,一命呜呼了。

郭子兴一死,形势马上就复杂起来。滁州、和州失去了主帅,这支“郭家军”,成了周围几方势力眼中的肥肉,大家都想吞之而后快。而郭军内部,也开始了争权夺势的暗斗,朱元璋一时身处内忧外患之中。

外部最有威胁的势力是小明王。白莲教教主韩山童在起义开始不久就被元军捕获杀掉了。刘福通找到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奉他继位教主。至正十五年二月,也就是郭子兴去世前一个月,刘福通又拥立韩林儿为皇帝,号小明王,建立政权,国号为宋,建元龙凤,定都亳州。得知郭子兴死后,大宋农民军当然也想收编这支军队,壮大自己的实力。

同时,郭军内部,形势也有点复杂。郭子兴去世之后,留下了两个儿子郭天叙、郭天爵,一大一小两位夫人和一位妻弟张天佑。郭天叙乃郭子兴的嫡长子,以父死子继的习惯,接父亲的班最合适。就是张天佑,从血缘上说,也比干女婿朱元璋更近些。郭子兴一死,这两个人也都跃跃欲试。

恰在这时,至正十五年四月,也就是郭子兴死后一个月,大宋小明王政权派使者来到和州,联络郭家军。郭天叙和张天佑知道自己不是朱元璋的对手,因此十分愿意投靠小明王做自己的靠山。于是张天佑随使者前去亳州朝拜小明王。到了亳州,张天佑大讲军心如何拥戴故主,如何愿意故主之子接班。结果他如愿以偿,从亳州带回了小明王政权的任命状;以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也就是说,朱元璋成了三把手。

朱元璋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十分光火。谁不知道现在这支军队主要听他指挥?你郭张二人搞这个小动作,实在太不自量力。几位亲信也劝他拒绝这个任命。但朱元璋毕竟是非同寻常之人。他转念一想,接受这个任命也有好处。小明王政权离自己距离很远,鞭长莫及,接受了封号,并不等于受到他们实际控制。同时,接受这个任命毕竟可以免于郭家军的内部分裂。他深知郭天叙年轻没经验,张天佑虽然年岁大,但优柔寡断,缺乏智谋。遇到复杂的形势,还是需要自己出来做主。给郭张两人一个虚名,并不影响自己对这支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在这个忧患时刻,他暂时只能以退为进。

因此,龙凤元年(公元1355年)四月,朱元璋和郭天叙、张天佑一起接受小明王的封号,在和州建立都元帅府,奉龙凤为正朔。果然如朱元璋所料,主帅新死,孤军难立,外部形势如此紧张,郭张二人也没有主意,不知道怎么应付,因此凡事都是听朱元璋的。朱元璋虽位居第三,实际上却成了都元帅府的主帅。

久驻和州也不是长远之计。朱元璋决定打过长江,攻占太平(今安徽当涂),向江南发展。江南本是著名的繁盛之区,更何况还有龙盘虎踞的集庆(南京)的诱惑。

六月初二,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万余人,乘坐风斗快船和筏子,以常遇春为先锋,开始了渡江战役,目标是对岸的采石。一千多艘大小船只,分列两队,扬帆竞发。常遇春膂力过人,射得一手好箭,以勇猛著称,他不负使命,带领几支小船,一马当先,强行靠岸,挥戈杀向元兵。元兵伸手抓戈,他顺势跃上江岸,左冲右突,元兵四散逃窜。

接着,朱元璋指挥军队,又乘胜攻占了太平,在江南立下脚来。

第七节 借刀杀人,建立权威

渡江攻占采石、太平,朱元璋迈出了通往帝业的第一步。不过,太平处于元军四围之中,因此要巩固这个新攻下的城市必然还要经过一番波折。朱元璋进入太平城不久,就被元“义军”(主动站出来镇压起义的民间武装)元帅陈野先率数万大军包围。

破解围城,朱元璋已经经验丰富,指挥如意了。他和汤和二人亲率精兵出城迎战,而派徐达等人率大军从另一城门出发,绕到敌后,乘敌人的注意力全部被朱汤二人吸引时从背后突然袭击。陈野先兵败被俘。

陈野先所率虽然不是元朝的正规军,但是威名久著。朱元璋早就闻听陈野先的勇猛能战,这次见到这位败军之将长得魁梧英发,极想让他成为自己的左右手,遂全力劝降,并宰白马乌牛,祭告天地,和他结为兄弟。陈野先的两万部下都归朱元璋所有。

朱元璋的威信进一步提高,兵力进一步扩大。在他人看来,形势一片大好,朱元璋却敏锐地意识到,他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朱家军表面上发展迅速,如同发面馒头一样膨胀了数倍。然而过快的发展也埋下了隐患,那就是内部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融合统一。这支军队存在着三个权力中心:一个是朱元璋,一个是郭天叙、张天佑,第三个则是陈野先。

郭天叙、张天佑二人虽然表面上对朱元璋言听计从,但内心深处对郭家军变成朱家军一直心有不甘。况且两个人在名义上地位高于他,因此在军队中总是一股离心力量。特别是对于那些郭子兴的嫡系旧部,这两个人的号召力其实是大于朱元璋的。大敌当前之时,这种离心力不大看得出来,但是一旦危险远去,他们势必要和朱元璋争权夺利。

更为直接的隐患是陈野先。朱元璋对陈野先寄予很大希望,以为此人可以成为他的左膀右臂,然而不久,他就失望了。他发现陈野先表面上信誓旦旦,但实际上根本瞧不起他们这些农民军,认为他们成不了大事,暗地里还和元军保持密切接触。那么,如何处理陈野先部这两万人,就成了个棘手的问题。

投入起义军之后,朱元璋经历了无数次的义军内部斗争。他深刻认识到,只有建立起强有力的一元化集权领导,才能达成队伍的真正统一。而要建立一元化领导,就必须消灭多核心。

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一个大胆的计划在朱元璋的头脑中形成了:以借刀杀人之计,神不知鬼不觉地除掉郭张二人。

攻占太平之后,朱元璋下一个计划就是攻取集庆。这个城市是他渡江作战的最大目标,也是他天下蓝图中未来根据地的核心。能否攻占此城,关乎他天下大计的成败。按理说,这场战争朱元璋应该派出最精锐的部队,亲自挂帅,精心组织,要求必胜。但是朱元璋却不按常理出牌,派出了一支奇怪的组合:一支由郭天叙、张天佑带领,另一支由陈野先带领。一个由东,一个由南,两路夹击集庆。

说奇怪,一是这两支军队都不是他的嫡系;二是朱元璋通过安插在陈野先身边的奸细,已经掌握了陈野先与集庆城内元军勾结,准备里应外合、击败朱军的消息,却“姑许之”,仍命他带兵与郭、张二军一起进攻集庆;三是朱元璋居然没有把如此重要的情报告诉郭张二人。

朱元璋的用心因此也就一清二楚了。龙凤元年(公元1355年)九月,两路大军出师,郭张二人积极用命,率领东路人马一路势如破竹,攻破元将设在城外的营垒,直趋东门,准备第二天发起进攻。陈野先也到达南门,并且当天傍晚设酒宴请郭张两位元帅。郭张二人毫无防备,高高兴兴应约前去,结果被陈野先抓住杀掉。陈野先与元军内外夹攻,红巾军被打个措手不及,败退溧阳。从此,郭子兴的旧部全归朱元璋指挥,他成为这支队伍名副其实的都元帅,郭家军彻底改名为朱家军。

朱元璋借刀杀人之计操作得实在高明,他以损失几万军队和攻城战役彻底失败为代价,来清洗两位并非迫在眉睫的对手。这种看似不合情理的安排将他的计谋遮盖得完全不露痕迹。在他看来,用这样巨大的代价来换取自己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无疑是值得的。

郭张二人死后,朱元璋只剩下了一个隐患:郭子兴的小儿子郭天爵。

朱元璋分两步处理这个人。在郭张二人死后,他以体恤故主的姿态,让年纪不大的郭天爵做自己的二把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不过天爵年纪太轻,只是一个牌位,并不管事,只是为了把他拴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控制他的活动自由。到了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朱元璋的权威已经彻底巩固下来,人们已经把郭子兴忘掉之后,他找了个小小的借口,以郭天爵“怨望”、“谋叛”,将之逮捕杀掉了。

通过代价巨大的清洗,朱元璋的一元化集权领导终于建立起来了。朱元璋带领这支被他融为一炉的军队,于第二年二月一举攻下了集庆,将之改名为应天。

第四章 割据一方:朱元璋成功的三大法宝

第一节 异常顺利的帝王之路

二十五岁以前,朱元璋一直沉沦于社会最底层,命运悲惨,一无所有。

从二十五岁到二十八岁,朱元璋的命运曲线出现了一波迅猛的上升:

二十五岁那年,他投身郭子兴军,当年,成为郭子兴的干女婿。二十六岁,因为招来徐达等七百名军人,从普通亲兵升为镇抚,成为中级军官。

二十八岁,郭子兴去世,他就成为郭军的实际领袖。短短三年多,就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穷和尚上升为元末义军“群雄”之一。

从二十八岁到四十一岁这十三年,则是他正式走上帝王之路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虽然有过大惊大险,基本上也是节节上升,一路走高:

二十九岁,他率军攻下江南重镇集庆(南京),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

三十岁那年,他连续攻占了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徽州、池州、扬州等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三十一岁、三十二岁这两年,他攻取了富庶的浙江东部,根据地扩展一倍。与陈友谅、张士诚并肩成为江南三巨头。

三十三、三十四岁这两年,他两次击退陈友谅的进攻,并在三十四岁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

三十五、三十六岁这两年,朱元璋从守势转入攻势,在鄱阳湖大战中击败自己进军帝位上的最大对手陈友谅。

四十岁这年,经过三年征战,他消灭了另一个劲敌张士诚,江南已经尽为他所有。

四十一岁,他在应天(朱元璋于1356年将集庆改名为应天,即南京)称帝。同年,徐达北伐成功,元帝北逃。

回顾朱元璋从乞丐到帝王的道路,实在是太顺利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位著名的布衣皇帝刘邦,在称帝前经过了被项羽“发配”到四川、称帝后诸将连续叛变等大起大落,没有朱元璋顺利。从社会最底层到社会最高点,朱元璋却如同一支一路涨停的绩优股,没有什么悬念。

其实,论狡猾机变,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不过中等偏上水平。那些游民出身的起义领袖,哪一个不是世事洞明,人情达练。比起首鼠两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