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旦树
倒猢狲散,更从哪里去找这班散了的,况且在平地上追赶猢狲,也有点无聊卑劣。
”
林语堂在《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一文中赞同周作人的意
见,认为这正足以补充“‘费厄泼赖’的意义”。
⑥ “中庸之道” 儒家学说。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宋代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程子曰:‘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⑦ 康党 指曾经参加和赞成康有为等发动变法维新的人。
革党,即革命党,
指参加和赞成反清革命的人。
⑧ “以人血染红顶子” 清朝官服用不同质料和颜色的帽顶子来区分官阶的
高低,最高的一品官是用红宝石或红珊瑚珠作帽顶子。
清末的官僚和绅士常用告密
和捕杀革命党人作为升官的手段,所以当时有“以人血染红顶子”的说法。
⑨ “咸与维新” 语见《尚书·胤征》:“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
咸与维新。
”原意是对一切受恶习影响的人都给以弃旧从新的机会。
这里指辛亥革
命时革命派与反动势力妥协,地主官僚等乘此投机的现象。
⑩ 二次革命 指一九一三年七月孙中山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战争。
与辛亥革
命相对而言,故称“二次革命”。
在讨袁军发动之前和失败之后,袁世凯曾指使他
的走狗杀害了不少革命者。
⑾ 秋瑾(1879?—1907) 字璇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
一九○四年留学日本,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
一九○六年春回国,一九○七年在绍兴主持大通师范学堂,组织光复军,和徐锡麟
准备在浙、皖两省同时起义。
徐锡麟起事失败后,她于同年七月十三日被清政府逮
捕,十五日凌晨被杀害于绍兴轩亭口。
⑿ 王金发(1882—1915) 浙江嵊县人,原是浙东洪门会党平阳党的首领,
后加入光复会。
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军政分府都督,二次革命后于一九一五年七月被
袁世凯的走狗浙江都督朱瑞杀害于杭州。
⒀ 谋主 据本文所述情节,是指当时绍兴的大地主章介眉。
他在作浙江巡抚
增韫的幕僚时,极力怂恿掘毁西湖边上的秋瑾墓。
辛亥革命后因贪污纳贿、平毁秋
墓等罪被王金发逮捕,他用“捐献”田产等手段获释。
脱身后到北京任袁世凯总统
府的秘书,一九一三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他“捐献”的田产即由袁世凯下令发还,
不久他又参与朱瑞杀害王金发的谋划。
按秋瑾案的告密者是绍兴劣绅胡道南,他在
一九○八年被革命党人处死。
⒁ 模范的名城 指无锡。
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二卷第三十七期(一九二
五年八月二十二日)发表的《闲话》中说:“无锡是中国的模范县”。
⒂ 杨荫榆(?—1938) 江苏无锡人,曾留学美国,一九二四年任北京女子
师范大学校长。
她依附北洋军阀,压迫学生,是当时推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奴
化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
⒃ “犯而不校” 这是孔丘弟子曾参的话,见《论语·泰伯》。
⒄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摩西的话,见《旧约·申命记》:“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
⒅ “投石下井” 俗作“落井下石”,语出唐代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
焉者,皆是也。
”林语堂在《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一文
中说:“不肯下井投石即带有费厄泼赖之意”。
⒆ “请君入瓮” 是唐朝酷吏周兴的故事,见《资治通鉴》卷二○四则天后
天授二年:“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崔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
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
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
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服罪。
”
⒇ “党同伐异” 语见《后汉书·党锢传序》。
意思是纠合同伙,攻击异己。
陈西滢曾在《现代评论》第三卷第五十三期(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的《闲话》
中用此语影射攻击鲁迅:“中国人是没有是非的。
……凡是同党,什么都是好的,
凡是异党,什么都是坏的。
”同时又标榜他们自己:“在‘党同伐异’的社会里,
有人非但攻击公认的仇敌,还要大胆的批评自己的朋友。
”
“婆理” 对“公理”而言,陈西滢等人在女师大风潮中,竭力为杨荫榆辩
护,后又组织“教育界公理维持会”,反对女师大复校。
这里所说的“绅士们”,
即指他们。
参看《华盖集·“公理”的把戏》。
(22) 清流 指东汉末年的太学生郭泰、贾彪和大臣李膺、陈蕃等人。
他们联
合起来批评朝政,暴露宦官集团的罪恶,于汉桓帝延熹九年(166)为宦官所诬陷,
以结党为乱的罪名遭受捕杀,十余年间,先后四次被杀戮、充军和禁锢的达七八百
人,史称“党锢之祸”。
东林,指明末的东林党。
主要人物有顾宪成、高攀龙等。
他们聚集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时政,批评人物,对舆论影响很大。
在朝的一
部分比较正直的官吏,也和他们互通声色,形成了一个以上层知识分子为主的政治
集团。
明天启五年(1625)他们为宦官魏忠贤所屠杀,被害者数百人。
(23)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语见朱熹在《中庸》第十三章的注文。
(24) 燧人氏 我国传说中最早钻木取火的人,远古的“三皇”之一。
(25) “求仁得仁又何怨” 语见《论语·述而》。
(26) 刘百昭 湖南武冈人,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
一九二五
年八月,章士钊解散女师大,另立女子大学,派刘百昭前往筹办,刘于二十二日雇
用流氓女丐殴打女师大学生,并将她们强拉出校。
(27)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女师大学生斗争胜利,宣告复校,仍回原址上课。
这时,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三卷第五十四期(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九日)发表
的《闲话》中,说了这里所引的话,鼓动女子大学学生占据校舍,破坏女师大复校。
论雷峰塔的倒掉①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②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
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
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
以为。
然而一切西湖胜迹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雷峰塔。我的祖母曾经
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有个叫做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
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青蛇化作丫鬟,也跟着。一个和尚,
法海禅师,得道的禅师,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凡讨妖怪作老婆的人,脸上就
有妖气的,但只有非凡的人才看得出——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
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我的祖母讲起来还要有趣得多,大约是出于一部弹词
叫作《义妖传》③里的,但我没有看过这部书,所以也不知道“许仙”“法海”究
竟是否这样写。总而言之,白蛇娘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
里了。钵盂埋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此后似乎事情
还很多,如“白状元祭塔”之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
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
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后来我看看书,说杭州人又叫这塔作“保叔塔”,其
实应该写作“保亻叔塔”④,是钱王的儿子造的。那么,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
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
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
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
多事的?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
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他逃来
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我对于玉皇大帝所作的
事,腹诽的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因为“水满金山”一案,的确应该由法
海负责;他实在办得很不错的。只可惜我那时没有打听这话的出处,或者不在《义
妖传》中,却是民间的传说罢。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
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
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
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
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
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
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
(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北京《语丝》周刊第一期。
②雷峰塔,原在杭州西湖净慈寺前面,宋开宝八年(975)为吴越王钱亻叔所建,
初名西关砖塔,后定名王妃塔;因建在名为雷峰的小山上,通称雷峰塔。一九二四
年九月二十五日倒坍。
③《义妖传》演述关于白蛇娘娘的民间神化故事的弹词,清代陈遇乾著,共四
卷五十三回,又《续集》二卷十六回。“水满金山”“和白传员祭塔”,都是白蛇
故事中的情节。金山在江苏镇江,山上有金山寺,东晋时所建。白状元是故事中白
蛇娘娘和许仙所生的儿子许士林,他后来中了状元回来祭塔,与被法海和尚镇在雷
峰塔下的白蛇娘娘相见。
④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说:“这篇东西,是一九二四年十月二
十八日做的。今天孙伏园来,我便将草稿给他看。他说,雷峰塔并非就是保亻叔塔。
那么,大约是我记错的了,然而我却确乎早知道雷峰塔下并无白娘娘。现在既经前
记者先生指点,知道这一节并非得于所看之书,则当时何以知之,也就莫名其妙矣。
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