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云这时候正在观看士兵的操练,他转身对张新说道:“这我也不知道啊。”
张新可不会相信赵云的话,虽然他和赵云接触的时间不长,但他相信自己家主张辽的眼光,张辽欣赏赵云的事情在曹营已经不是秘密了,张辽对赵云的评价就是“智勇双全、一生是胆”,所以张新才会来找赵云商量。
“子龙兄,将军对你的评价可是全军皆知了,你可不要瞒着我。”张新故意生气着说道。
看着张新的表情,赵云看出了他是故意装的,但这几个月来,因为张辽的撒手不管,真个军营里就完全交给了他和张新打理。对于这个逼降自己的人(赵云是张新和曹海在东莞之战时俘虏的),赵云其实心里还是有些疙瘩的,但他明白张辽之所以撒手就是想让他们自己在共事后化解矛盾(天知道张辽是怎么想的,但赵云的想法若是被张辽知道后他是绝对不会去解释的),但几个月相处下来,赵云还是原谅了张新,毕竟当时大家是各为其主,出什么样的手段都是正常的。所以在解开心结后的赵云与生性活跃的张新相处的很好,两人合作下,赵云不但很快就融入了曹军的体系,士兵的训练任务也超额完成,全军一万人随时能开拔。
赵云看着张新,张新这时的表情也开始变化,生气不行他就转为恳求,那可怜的神情终于让赵云受不了了。他对张新说:“你别这样看着我,我很不习惯。”
“那你告诉我将军的用意!”张新说。
“唉!怕了你了!”赵云不住的摇头,他说:“其实我也不知道将军的用意,我只是自己对将军的命令做了一些分析。”
张新连忙说:“那你就告诉我的分析。将军可是说你智勇双全的。”
赵云虽然不知道张辽为什么会他有如此高的评价,不过能得到一个已经被天下公认的名将如此高的评价,还是让赵云很兴奋。
“那我就说了,不过你千万不要到处宣扬。”赵云叮嘱张新。
张新一拍胸脯道:“你放心,我绝对不会到处说的。这点保密意识我还是有的。”
赵云看着张新,摇摇头,说:“如今曹仁和曹洪两位将军已经回军鄄城,对徐州的战争一触即发。现在看来主公依然是三路大军。前线的夏侯渊、于禁、李典三位将军的两万人是一路,主公的三万大军是一路,还有就是将军这一路。但是将军这一路还要加上乐进和臧霸麾下的士兵,或许不会全部调过来,但会合后我军的数量应该在一万五到两万。”
张新这是插话道:“子龙,这些我都知道。将军传令让乐进、臧霸来费城,但是命令我也看过,根本就没有让他们带兵过来啊?”
“这我知道,你让我把话说完好不好。”赵云说。
“你说!你说!”
“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主公将将军这一路大军当做了……预备队。”赵云说。
“什么?预备队?难道我们会没有打仗的机会了?”张新有点激动。
赵云一看连忙一把将张新拉住,没让他跳出来。赵云对张新说道:“别急,我这只是自己的分析,并不代表就是真的。”
“你说这不是真的?”张新看着赵云,一脸的问号。
“嗨!我跟你说,即使我们这一路真的是全军的预备队,也不见得就会轻松,更不会没仗打的。我估计主公要将军和乐、臧二位会师后作为威慑力量,不但可以威慑剡城的陶谦,还能威慑青州的袁谭、田楷和青州本土势力,让他们不敢打扰主公的军事行动。若我军战事不利,我军随时都会出动的。”赵云说。
“那要是战事顺利,就是说我们就不会出动啦?”
“若是顺利,或许主公会让我军进攻青州呢?”
“真的?要是这要就好了。”
赵云不知道他的分析已经和曹操的布置相差无几了,若是传扬出去,绝对会对曹操后面的行动产生阻碍的。
第80章
兖州鄄城,曹军大本营议事厅。
曹操手中拿着刚刚送到的军报对身边的郭嘉说道:“奉孝,文远已经率军进驻费城了。”
郭嘉此时正在翻阅着近期的情报,听到曹操的话他抬起头说:“嗯,根据文远一贯的作风,这时候他的确应该到达费城了。主公,按照原定的计划,北边的三万人就由文远单独指挥了,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都由文远决定。文远是主公任命的我军的第一个方面统帅,如今强敌四面环顾,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曹操略带些惊讶的看着郭嘉,然后他露出了了然的神情。“奉孝,我知道你和文远关系好,现在不过是想给我泼点儿冷水,若文远方面战局真的不利也好有个转寰的余地。”
郭嘉此时可一点没有小心思被人看穿的尴尬,他反而笑嘻嘻的说:“主公就是主公,属下这点小心思都瞒不住。嘉确实担心文远那里,不过不是担心他的指挥,而是担心青州方向。”
曹操呵呵一笑说:“奉孝,你有些过虑了。曹某麾下战将,除了身边的典韦不会带兵只能做某的护卫外,其他的将领之中,元让、妙才、子孝皆可做到一方统兵大将,子廉、文则、文谦、曼成将来也能独镇一地。而文远却文武皆能、心思缜密,若非他是曹某的部下,即使是一方诸侯也是轻而易举之事。”
“主公!这……”郭嘉一听曹操如是说,急忙开口想为张辽分辩。
“奉孝不必着急。”曹操手一抬,止住了郭嘉的话,他说:“文远确有大才,然为人却太过懒散,若非适逢乱世,他必是马邑城中的一个善良的‘纨绔’子弟。”
听曹操如此说话郭嘉方才一手抚胸,长出一口气,他那时真的担心曹操对张辽的疑心,所以才急急的出声要为张辽分辩,这不但是为了帮朋友,也是为了曹操部下中的和谐。
看到郭嘉如此,曹操笑道:“奉孝,某知道前时曾有人散布流言,意欲离间某家和文远。说实话,当时曹某确实有些疑心,然再度看到文远后,却发现自己的那些疑心竟然完全是毫无来由的。呵呵,那时某才知道,这是因为文远的才华让曹某嫉妒啊!想明白后,自然不会再被流言所惑,何况如今文远已是曹某的妹夫,曹某又岂会做那让亲者痛、仇者快之事。”
郭嘉向着曹操深深一鞠道:“主公英明!嘉佩服。”
“好啦,不要再吹捧了。南方可有什么消息?”曹操问道。
“南方?”郭嘉没想到曹操会在大战在即时将注意力转移到南方,他目前的重点是兖州四周的敌人,以及北方的袁绍,对南方还没又过多的关注,倒不是他不想关注,而是因为手头的力量不足。根本就没有将情报触角伸到江东和荆州之地。
看到郭嘉愣在当场,曹操立刻就发现自己的错误,他说:“奉孝,是某的话不够准确,不是江东之地,而是南面的袁术有何动静?”
曹操的话让郭嘉放松下来,袁术是曹操的大敌,也是郭嘉情报工作的重点,对于曹操的问题郭嘉回答道:“袁术此时已经稳定了九江郡,正派人进攻临近的庐江郡。想必他此时对我军的行动是无力干涉的。”
“嗯!好。既如此,我军进攻之时就不虞袁公路为别人出头了。”曹操呵呵笑着说。
此时的曹操和郭嘉还不曾想到,一个年轻人即将崛起,成为统一天下道路上的障碍。
在九江郡寿春城中的一套大宅里,一个英武的年轻人正在慷慨激昂的想另一个英俊帅气的年轻人说着什么,那个英武的年轻人手臂不断的挥舞着,以增强他话语的说服力,而那个英俊帅气的年轻人只是在微笑着倾听,时不时的颔首示意,一派名士风范。
这两个年轻人就是孙策和周瑜,此时的孙策正因为袁术的背信弃义而愤怒。
“公瑾,袁公路欺人太甚,当初说好我为九江太守,如今却改用陈纪,出尔反尔,气煞我也!”孙策气愤的说道。
此时的孙策已经不是当年孙坚阵亡后痛哭流涕的孙策了。当年孙坚在和荆州的战争中阵亡后,孙策就将孙坚的灵柩运回,葬于曲阿县(今江苏丹阳县)。随后,孙策渡过长江,居留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结纳豪俊之士,待养成羽翼,为父报仇。
当时名士张纮也因为丧母而留居江都,在和张纮的交流中,孙策终于定下了吞并江东,建立基业,以待天时,统一天下的志向,并获得了张纮的忠心。
于是孙策留下老母弱弟,赶赴寿春去见袁术,想从袁术之处获得助力。虽然他泪流满面的表演打动了袁术,但袁术却不愿将已经被他吞并的孙坚的旧部交给孙策。因为这些人虽然数量不多,却都是百战老兵,精锐异常,袁术十分倚重他们的战斗力。
思前想后,袁术决定让孙策到丹阳去,因为孙策的舅父吴景是丹阳太守,堂兄孙贲为丹阳都尉,袁术让孙策到丹阳亲戚处募兵。
孙策无奈,便接了自己的母亲,带着此时已经投奔他麾下的汝南人吕范和同宗孙河,到了丹阳曲阿。依靠舅父吴景身为太守的力量,不久后,孙策便召募到兵勇数百人。但是不幸在泾县遭到当地越人大帅祖郎的袭击,差一点丢了性命,数百兵勇也所剩无几。
于是孙策又回到寿春去见袁术,袁术看到孙策到惨样,又想起自己已经从他母亲吴氏那里得到的孙坚秘藏的传国玉玺,一时不忍,终于将孙坚的旧部一千余人交给了孙策。
在孙坚旧将程普、黄盖、韩当的辅佐下,孙策渐渐流露出英雄本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当长安的朝廷太傅马日碑持节安抚关东之时,在路过寿春时也以礼征召孙策,并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怀义校尉。袁术和他的几位大将桥蕤、张勋也都爱慕孙策的风采。袁术见孙策少年英雄,常叹息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又一次,孙策军中有一个骑兵在犯罪后为逃避责罚,逃进袁术的军营,藏到马棚里面。孙策派人追捕,直入袁术军营中,将罪犯搜出,当场斩首。等到事情结束后,孙策才去拜见袁术,说明情况,并向他道歉。袁术此时本就极为欣赏孙策,根本就不顾及孙策此举对他的冒犯,他对孙策说:“兵人好叛,当共疾之,何为谢也?”于是这件事就此揭过。
但这件事情在孙坚旧将程普、黄盖、韩当的操纵下传遍军营,进一步提高了孙策在军中的声誉,军中对孙策也更加敬畏,再也无人敢因他年轻而轻视于他。
这时孙策幼时的好友也前来相助,周瑜年轻和孙策相当,但却多谋善断,孙策如虎添翼,为袁术屡立战功。此时的孙策已经沉浸于战斗的快乐之中,渐渐忘记了和张紘的约定。但在不久前,袁术出尔反尔,将原本许给孙策的九江太守一职交予自己的部将陈纪,引起了孙策的愤怒,于是在自己的好友周瑜面前发泄着怒火。
待到孙策怒气稍歇时,周瑜平静的说道:“伯符兄,袁公路为人如何难道你原本不知道吗?何况伯符兄你是立下吞并江东、统一天下的志向的人,又怎能在这里流连?”
听到周瑜的话,孙策如醍醐灌顶般清醒过来,他这才想起自己曾经和张紘的约定,以及他那伟大的理想。“哎呀呀!是某家的错,多谢公瑾啦!”孙策向周瑜深深的行了一礼,以表示自己的感谢。
周瑜并没有躲开,在孙策行礼后,周瑜说道:“能让伯符兄重拾雄心壮志,是周瑜之幸也!瑜自幼读书,见乱世兴起,时局不靖,烽火连延,战端四起,于是总想廓清天下,换百姓一个太平日子。然身孤力单,有心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