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王政微微点头,转目望向蒙嘉,“黑冰台那边,你多用点心思。”
蒙嘉苦叹,心里却突然冒出一股不详之念。自武烈侯横空出世以来,与他对阵的都死了,难道下一个就要轮到我蒙氏了?
秦王政下令,武烈侯公子宝鼎以太傅兼任护军中尉,火速赶赴中山战场督战,全权处置河北和代北军政事务。
宝鼎接到命令后,暗自松了口气。他最担心的就是秦王政看到自己这步棋的后手,一旦秦王政强行命令自己回京,那事态就复杂了,必须重新布局,但难度会无限增大。好在秦王政禁锢不成,杀心终起,在各方势力的联合推动下,顺水推舟,就势把自己送到“陷阱”里。至于何时下杀手,那就要看局势的变化,秦王政必须获得一个恰当的时机,而这个时机在未来一段时间俯拾皆是,唾手可得。
很显然,导致局势岌岌可危的不是秦军的战斗力,而是三个战场可能同时开战,但秦国的国力满足不了三个战场的需要。
代北大地震,大河南北两次大饥荒,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赵国惨遭天灾的打击,这直接导致赵国走向灭亡。赵国灭亡了,秦国占据了赵国的疆土,不得不承担救灾赈济和灾后重建的重任。代北如此,河北如此,中原也是如此。秦国目前的财赋可以保证中山大战的需要,但只能保证有限时间,时间长了,钱粮就供应不上。至于代北和中原两个战场,根本不能开战,一开战,秦军粮食短缺,危机扑面而至,战局岌岌可危。
中山战场之所以陷入僵局,正是因为代北爆发战事,而匈奴人杀进雁门,正是因为赵燕两国与其结盟。中山战场的赵燕两军将士知道秦军正在两线作战,难以为继,当然不惜一切代价拼死阻击了。
宝鼎这时候去负责河北和代北两地的军政事务,不但要全力以赴,还要看运气,运气不好的话,他此去就是做“替罪羊”,而那些阻止他进京,把他推到战场上的各方势力,也要受到连累。
这一情况,咸阳其实最清楚,中枢可以调用的钱粮武器只有那么多,中山大战可以打,但要速战速决,如果稍有延误,危机接踵而至。秦王政明知中山大战可能危害到当前形势,他还是果断下令打。联想到当时国策变革上的激烈争论,可以揣测到秦王政或许就是想把老秦人的注意力转移到战场上,以便他把公子宝鼎迅速“请”回咸阳。
哪料到老秦人更厉害,宁愿让战局陷入危机,也要阻止公子宝鼎进京。
另外也不排除老秦人存有私心。中山大战开始之前,谁也没有料到匈奴人会大举入侵。两线作战让秦军陷入困境,局势的突然变化让老秦人意识到,中山大战在僵持之后可能无果而终,而代北极有可能战败,老秦人将因此承担战败的责任,这势必让老秦人遭到咸阳宫的沉重打击,所以他们干脆借着咸阳政局的需要,把公子宝鼎拖到中山战场上。这样一来,一旦战败,公子宝鼎承担主要责任,而老秦人则可以侥幸逃过一劫。
现在,不管咸阳宫和老秦人如何打算,公子宝鼎首先要飞速赶赴中山战场,先把岌岌可危的战局扭转过来,否则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宝鼎没有过多考虑,他给江南的武安侯公子腾和十八方镇的盖聂、荆轲各自写了封信,然后叫赵高日夜兼程赶赴江南。
“武烈侯是担心江南有变,延误了西南策略的进程吗?”赵高问道。
“不出意外的话,我到河北不久,寿春政局就要再次发生剧变。”宝鼎眉头紧皱,忧心忡忡地说道,“年前范增来了一趟,名为代表寿春前来恭贺,实际上是来探询我的口风。我当时明确暗示范增,我不会去咸阳,但也不会再返中原,所以现在就是项氏动手的最佳机会。”
“蒙武在昌邑一线与齐军对峙,你去了河北,项氏再无顾虑,当然要果断下手。”赵高摇头叹道,“怕就怕景氏和项氏得手之后,马上与齐国合纵,两路夹击中原。中原大战一旦爆发,中山和代北战场危机四伏,局面更为紧张。另外,秦楚盟约破裂之后,江南失去楚国的物资援助,南岭大渠的修建也将陷入停顿。更严重的是,楚国阳文君熊岳极其所属势力遭到血洗之后,无论是宫内的王夫人还是东南的熊氏,都将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必将破坏武烈侯的布局,未来将充满诸多变数。”
宝鼎脸色沉郁,凝神思索半晌后,问道,“你担心熊氏在局势对我不利的情况下,倒戈一击?”
赵高轻轻点头,“武烈侯不可不防。此刻河北局势危机四伏,稍有不慎就会极度被动。”赵高心里暗叹,他很难理解,当初自己劝武烈侯回咸阳,就是考虑到局势的发展可能比预料的要严重。武烈侯对此一清二楚,却执意要迎“难”而上,非要行险一搏,虽然他每一次赌博都侥幸赢了,但这一次他的好运气还会延续吗?
宝鼎想到的却不是熊氏对自己的“倒戈”,而是熊氏对咸阳宫的“倒戈”,对大秦的背叛。
未来,熊氏到底会做出何种选择?秦王政又将做出何种选择?楚国政局二次剧变后又将做出何种选择?这一切的一切,所有人的选择,所有局势的发展,都取决于中山大战的结果。
“一切取决于中山大战。”宝鼎平静地说道,“你这一趟江南之行,直接关系到中山大战的胜负。”
第334章 蒙氏的选择
第334章 蒙氏的选择
宝鼎命令两府官员收拾行装,急速北上。
这天晚上昌文君熊炽赶到蓼园送行。
在各方的努力下,宝鼎终究还是没有进京,但局势的发展出乎大家的预料,谁也没料到匈奴人竟然在这个关键时刻与赵燕两国联手夹击秦军,宝鼎因此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匈奴人自从占据云中之后,无时无刻不想着攻占代北,继而直接威胁中土腹地,所以匈奴人常常入侵掳掠寻找大举进攻的机会。这一次赵燕两国主动与之结盟,给他们提供中土最新消息,并与他们联手夹击秦军,总算给了匈奴人一个攻占代北的最好机会。
匈奴人一如既往,先以小股游骑入侵,以麻痹代北秦军,打探代北军情。等到秦军主力在中山战场与赵燕两军陷入僵局之后,匈奴人突然爆发了,先是匈奴左贤王指挥左方诸王大举进攻,分隔包围代北秦军,把他们困在城池和关隘之内,接着匈奴大单于又带着后续大军越过长城,陈兵于大黑河一线,准备在代北秦军粮尽箭绝之际,发动致命一击。
匈奴人不是不想铺天盖地地杀进代北,而是不想在代北与秦军打个两败俱伤,以影响到他们此次攻击的终极目标。他们这一次的目标不是代北,而是河北和晋中,是中原腹地。
秦军云集中山战场,晋中空虚,正是攻击的最佳时机,但能否攻打晋中,却要看中山战场的结果。假如秦军在中山战场迅速取得了胜利,匈奴人最多也就是乘着秦军伤痕累累精疲力竭之际,以最小代价拿下代北,反之,假如秦军和赵燕两军僵持不下,甚至因为两线作战难以为继的原因战败了,那匈奴人不但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代北,还能迅速越过太行山,杀进中土腹地烧杀掳掠。
正是因为此仗有绝对胜算,匈奴人才愿意与赵燕两国结盟,才愿意尽出大军帮助赵燕两国夹击秦军。
北方战局的急转直下,让熊炽忧心忡忡,言谈之间,透出几分无奈和沮丧。武烈侯此行假如败了,那先前的所有努力一将在夜间化为乌有。
“咸阳宫不但无意增兵北方战场,还以财赋紧张为由,威胁北方战场上的统率们,逼着他们不惜代价攻克中山。”熊炽摇头苦叹,“北疆危矣。”
“咸阳宫的策略还是正确的。”宝鼎不动声色地说道,“以最快速度击败赵燕联军,敌人两路夹击之策遂告失败,如此一来,匈奴人即使大兵压境,我们也可以据险死守,把匈奴人阻挡在大黑河一线,以断绝他们攻占代北威胁我中土腹地的图谋。”
“两年的大饥荒给了中土沉重一击,也让大秦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熊炽叹道,“财赋严重不足是事实。就算我们在中山战场迅速取得了胜利,移师北上阻御匈奴人,财赋还是难以支撑,而中原局势的变化将加重这一危机,除非齐楚两国主动放弃这一千载难逢的反攻机会?”
宝鼎从熊炽的话里听出了一点东西。很显然,咸阳宫要考虑议和齐国了,但无论是齐国,还是政局二次剧变后的楚国,他们的朝堂上都是激进势力占据了绝对优势,齐国的田氏和孙氏,楚国的景氏和项氏,都不会放弃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反击机会。
自己真的改变了历史,几年来的努力终于看到了成效,但可惜的是,改变最大的却是统一的历史轨迹,而不是大秦国策变革的历史轨迹。从目前形势来看,接下来的统一进程将异常艰难,不但看不到齐国不战而降的“奇迹”,就连大漠上的匈奴人都乘机跑来“打劫”了。大秦从北到南都是战场,敌人一个比一个凶狠,统一大战很快就要掀起惊涛骇浪,而连番恶战之后,大秦国力损耗惊人,统一后的大秦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
不过也有好处,好处就是老秦人的功勋会越来越多,宗室的战绩会越来越大。老秦人和宗室是自己最为倚重的两大势力,这两大势力的进一步崛起,势必会影响到咸阳朝堂上的权力构架,继而会影响到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也就是说,统一进程的艰难,将有利于大秦国策的变革,有利于自己牢牢掌控国策变革的方向。
“中原局势乱了,对我们来说未必就是坏消息。”宝鼎淡淡地笑道。
熊炽脸色微僵,一股不安的情绪瞬间弥漫全身。
中原局势乱了,对武烈侯和老秦人来说的确不是坏消息,相反,正好可以借机打击关东系,压制咸阳宫,但问题的关键是,中原局势乱了,东南势必受到连累,东南熊氏肯定要被拉到中原战场上做“替罪羊”,咸阳宫和关东人肯定要在中原大乱之前把主要罪责推到熊氏头上,继而把熊氏彻底打倒。
打倒熊氏,等于击毁武烈侯的一支后援,斩断武烈侯的一支胳膊,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王统的归属,打破武烈侯的布局,咸阳宫甚至可能因此而逆转形势,所以咸阳宫没有理由错过这样的机会。
“武烈侯对扭转中山战局似乎信心十足。”熊炽试探着问了一句。
中山战局的发展是整个局势演变的关键,一旦中山战场没有取得预料中的战果,那么形势就会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在熊炽看来,秦军为了戍守代北,极有可能暂时放弃攻击中山,这样老秦人既保住了代北,又维持了河北现状,算是功过相抵。如此一来,齐楚两国是否乘机攻打中原,就要取决于代北战局。匈奴人失去了赵燕两国联军在中山战场的策应,面对顽强坚守的秦军,十有八九选择撤退。匈奴人绝不会上了赵燕两国的当,与秦军在代北打个两败俱伤,以自身的损失白白便宜了赵燕两国。
中山战场继续对峙,代北战事停止,秦军可以以全部精力应对中原局势,那么齐楚两国也就丧失了攻击中原的最佳机会。不出意外的话,齐国考虑到国内的大饥荒还没有完全解决,楚国考虑到国内局势尚不稳定,都会放弃攻击,于是中原局势也就继续对峙。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武烈侯临危受命,却未能攻占中山,导致各战场都陷入僵持,咸阳宫会责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