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二日,帝病剧。召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丰盛额、纳亲,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至寝宫前,宣旨以四皇子宝亲王弘历为皇太子,继皇帝位。
这日,雍正多次病危,熹贵妃、裕妃、弘昼和宝铉一直侍候在侧,唯有弘历,雍正略有清醒便将他赶去处理政务了。
清史记载:二十三日,子时,帝逝世。
原在戌时,雍正瞧着已是大好了,便只留了三五个太医,命其余太医回太医院休息。宝铉悄悄儿的找了弘历,二人一商量,暗地里下了死命:委屈太医都去养心殿西边的围房先住几日,好随时照应着。
果然,子时,雍正便再次病危。幸而太医救得及时,终是救了回来。往后便如同过了一大关,竟是渐渐好了起来。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已是可以起身了。
雍正携熹贵妃、裕妃和四阿哥弘历、五阿哥弘昼、义女纯敏郡主登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六阿哥弘曕也由嬷嬷抱了来。
雍正看着眼前景色,很是感慨了一番。回了养心殿,便命召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来,上谕于明年传位于四阿哥宝亲王弘历,以明年为嗣皇帝元年,正月一日举行授受大典。
是日,雍正帝率太子弘历诣奉先殿、堂子行礼,继御太和殿亲授帝玺。弘历跪受,即位受贺,奉传位诏书,颁行天下。诏曰:“朕亲御太和殿,亲授宝玺,可称朕为太上皇帝。其尊号繁文朕所弗取,毋庸奏上。凡军国事务、用人行政大端,朕既已退位,悉交由新帝裁断。”
初二,乾隆帝奉太上皇令,尊生母熹贵妃为圣母皇太后,上皇太后尊号为崇庆皇太后。晋尊太上皇裕妃为裕贵太妃,尊太上皇齐妃为齐太妃。
初四,奉太上皇令,册立嫡福晋富察氏为皇后,册封侧福晋乌拉那拉氏为娴贵妃。册封庶福晋苏氏为纯妃,高氏为慧嫔,金氏为嘉嫔,黄氏为仪嫔。册封格格珂里叶特氏为海贵人,侍妾陈氏为陈常在。追封庶福晋富察氏为哲贵妃。
十五,奉太上皇令,晋封和硕纯敏郡主为和硕纯敏长公主,赐公主府。
二十,太上皇欲前往五台山养病。
“太上皇。”崇庆皇太后和裕贵太妃匆匆赶来,“太上皇既要去五台山,不是我便是裕妹妹,总得有人伴驾才是!”
雍正挥挥手,“朕自有主张。弘历到底还年轻,朕原想着指允禄、允礼、鄂尔泰、张廷玉为辅政大臣,思来想去,终是不妥。如今也就弘昼能帮着弘历些,你们俩坐镇宫中,也好弹压下宗室命妇。”
“臣妾自当竭尽全力。”
“等朕启程,便让弘历将那些个被圈禁的宗室都释了吧。圈了那么些年,也该安分了。朕将他们圈着,便是要留给弘历的,算是给弘历挣个‘仁’名!”
二月十五,太上皇御驾前往五台山休养。
☆、第14章 林家贾府
林家子抛父进京都贾家众正门齐相迎
这日,林如海将两儿一女叫来书房。林如海之妻贾氏已于雍正十三年元月过世,留下一子名林赫玉,一女名林黛玉的。林如海还有一庶子,名叫林玄玉。
“赫玉,我儿也有整十岁了。如今新帝登基,为父本是先帝的旧人,到底身份尴尬。往后林家还得靠你支撑门户了!”
“赫玉悉听父亲教导。”
“我儿可知我为何给你取名赫玉?”“赫者,明也,火赤貌。”
“恩,说的不错。”林如海点头道,“还有一句,以赫厥灵,可知出自哪里?。”
“诗经,大雅,生民。”
“很好。”
林黛玉牵着林玄玉,在一旁静静听着。却又听得林如海说,“赫玉,为父想让你去参加下科的科举。”
“父亲!”林黛玉忙说,“黛玉听闻今年乃是科举之年,即便三年一科,哥哥也才十三岁啊!”
“不是那科,是乾隆二年丁巳恩科。”林如海说道。
“恩科?”五岁的林玄玉不解。
“今新帝登基,本该开恩科取士,偏恰巧遇上了科举之年,便将这恩科往后挪了一年。为父也知道,十一岁着实小了些,便是中了状元,也是不得大用的。只可惜为父乾隆三年便要卸了这一任差事,却是等不到下个科举年了!”林如海叹了口气,“你便是中个三甲,在翰林院清清闲闲熬资历才好!”
“赫玉自当尽力。”
林如海又招手让玄玉过来,拉着玄玉对赫玉说:“自你母亲去后,你京城外祖家时常有信来,恐你们兄妹二人无人依傍教育,欲遣了船来接。先前我托辞热孝在身,都给推拒了。而今已过了周年,再做推脱难免遭人诟病。你就带着黛玉去你外祖家先住些时日,好好温书吧。”
黛玉年纪尚小,只觉得有所不妥,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赫玉却已出声:“只我和妹妹?玄玉呢?”
“今儿叫你们来就是为着这事。你们可记好了,你这外祖家原是不入八分的一等奉恩辅国公,封号为荣。今这爵位已有你们大舅舅贾赦袭了,乃是一等辅国将军。这荣国府最是长了双势利眼,见玄玉是庶出便不愿提及。如今为父官居从二品巡盐御史,他们自不敢薄待了你们去。若有朝一日为父有什么不测,你们倒不如去寻为父旧友,他向来心慈,定会照料你们的。”
“旧友?”
“忠孝侯薛天相。我与薛贤弟相识的早,赫玉百日之时,他曾携夫人及一双儿女来过。前几年他们府上好一阵忙乱,我也不便去打扰。此番你们进京,我便是想着将玄玉托付到他家。”
“玄玉不要和姐姐分开!”林玄玉与黛玉关系最为亲厚。
“玄玉听话。那家有位宝铉姐姐,你若是想你姐姐了,便去求她将黛玉接来小住几日也是可以的。”林如海摸摸玄玉的小脑袋,又对黛玉说,“那荣国府里很是没个规矩。你也不必搭理,多多想着自己就是了。薛家大姑娘早年因救驾有功,被太上皇收为义女,现已是封了和硕纯敏长公主了。她若使人去接你,想那贾家也不敢拦着。但且记着,那薛家二姑娘的生母也是荣国府的亲戚,只这母女二人心思狠毒,已被逐出薛家。我儿若见了,需得提防着些!”
赫玉上前,“父亲请放心,赫玉定当护得弟妹周全!”
“为父现在最担心的,便是那府拿黛儿的亲事来说事了!若有这么一日,也只有去求忠孝侯和长公主出手相助了。切记,若见着合适的,便写信告知为父,也好先为你妹妹定下。还有便是玄玉,他是庶子,又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倒也不盼着他有什么大造化。黑而有赤色者为玄,为父为他取这个名儿,便是希望你们能多多照顾着他些。”
“谨遵父命。”
在去京的船上,黛玉独自坐于房中思量。
昨日哥哥已是将贾府诸事说了个大概。大舅舅既袭的是一等辅国将军的爵,便早该将门匾换成将军府,再者这府邸的规制也该改了。府中诸多逾制,若有有心人上告,必成大祸!再有,既是大舅舅袭的爵,断没有让二舅舅住了正堂、大舅舅反隔断了花园辟了院子令住的道理!外祖母再偏心,也不能不顾规矩礼法啊!
如此人家,将来必有祸事。今至其家,必得步步留心,时在意。不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免得被人暗害了去!
黛玉一行弃舟登岸时,便见有几个婆子上前打探,问明了确是荣国府姑爷林大人家的少爷小姐,忙不跌的表明了身份。原是荣国府遣来的三等仆妇,特地来到码头候着的,现终于等到人了,连说要给黛玉请安问好。
赫玉听了,心中不喜。既连连去信扬州要接人,怎就派了几个三等仆妇来!自家妹子身娇肉贵的,岂有叫她们近身的道理?便是寻常人家,三等仆妇也是进不了内门的,要给大家小姐请安问好,像什么样子!因而命小厮将她们领了来,只说路途辛苦,黛玉身子不适不便相见。
那几个婆子问了安后,便急急的开了口,“表少爷,咱们荣国府早已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来此等候多时了,还请表少爷带着表小姐早日启程。”
赫玉听着竟有催促之一,强忍了怒意,“嬷嬷们且等等,家父命我兄妹二人先将玄玉送往京中旧友的府上,再去拜会外祖母。”
不想那婆子竟撇撇嘴,说道:“表少爷慈善。交由小厮送去便是了,何必亲自跑一趟。”
虽有林如海一句“这荣国府最是长了双势利眼,见玄玉是庶出便不愿提及。”赫玉也料想不到荣国府一个三等仆妇也敢看轻玄玉!正待斥责,却又有一小厮来报,“大少爷,忠孝侯府的管事求见。另有纯敏长公主身边的嬷嬷,要向小姐请安。”
“快请进来。你去告诉小姐身边的丫头,好生为小姐准备着。”
那几个婆子本是荣国府的粗使婆子,轻易不进内门的。原想着王夫人只遣了自己几个来,又听闻自家姑娘已经过世,这姑爷也不过是在扬州为官,扬州哪比得上京城?想也不是多看重这表少爷表小姐的。听闻有侯府管事求见,倒也吃了一惊,再听得这表小姐竟有长公主身边的嬷嬷来请安,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了。
只是到底想着老太太的吩咐,老太太挂念外孙外孙女,定要尽早把人接到才好。踌躇多时,终于有一人开口,“这。。。不知表少爷准备何时启程?这荣国府在鱼眼胡同,倒是还有好些路呢。”
“倒是不必,由东便门进城,再走崇文门,去铁狮子胡同才是便宜!”只见一青年笑着进来,正是薛家管家的长子薛安,现已做了侯府的管事,修心也做了宝铉身边的管家娘子。薛安对赫玉行了个礼,“林少爷一路可好。怎不见玄玉少爷?我们侯爷自得了林老爷的信便一直挂念着,想请您过府叙话。”
“那赫玉就打扰了。”
林赫玉带着弟妹拜见过薛天相,便有丫鬟来请入内见女眷。赫玉已有十岁,便推脱不去了,只黛玉领着玄玉去了。
薛天相见其知礼,很是满意。又心中可惜,到底年岁差了些,不然说与宝铉也是好的。
且说贾家,那几个婆子回去向贾太夫人回了话,贾太夫人虽心中不喜,倒也乐得与侯府和长公主攀个交情!故遣了人往侯府接人。
宝铉来此多年,终于是见着了林黛玉,心中欢喜。在与之交谈,更深觉其不负才名!薛夫人头次见着玄玉,才五岁,正是可人疼的时候!薛夫人见了便抱在怀里撒不开手,好一阵喜欢。
此间高兴着,修心却走了进来,与宝铉耳语了两句。
宝铉冷笑一声,转头问黛玉,“我与你在这说的开心,你外祖家倒急急遣了人来接,你可去?”
黛玉还没回答,玄玉倒先哭着嚷了起来,“姐姐别去!父亲说那府不让玄玉去,姐姐去了,玄玉就只能在外头想念姐姐了!”
薛夫人见了心疼,便对黛玉说:“你就留在我们府上住几天。”
“长辈有命,本不该推辞。只是外祖母那里。。。。。。”黛玉犹豫道
“这有什么。”宝铉笑道,“修心你去同贾府的人说,就说本公主见了黛玉喜欢,先留下住着。过几日再派人护送了去。”
三日后。
一行车马停在了荣国府门前。门房过去询问。
“我们是忠孝侯府的。侯爷派我们护送林家大少爷、大小姐来贵府。”薛安说道。
那门房忙说:“太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