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喜欢练武切磋,面对对手毫无怯意。即便伤到也不会睚眦必报,整个人淡淡的有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冷静。在不知不觉中,陈林在不经意便整个的打入了整个护卫军。
喜欢与士兵切磋毫无架子,在京都有勇有谋当断则断。在建文元年四月,当燕王下令认命陈林为左护卫千户时,几乎没有一人反对。
陈林被任命为千户没几日后,朝中再次有了动作。朝廷先是又派使臣,来探望双腿不良于行的燕王殿下。后来朝廷又下令将曾经追随燕王在北征过,立过赫赫战功的蒙古骑兵指挥关童给调到了南京。至此除却王府的三万亲卫外,燕王能倚重的力量全部都已经被朝廷控制了。
整个燕京似乎人人都能感受到那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感觉,而这样的感觉在整个燕王府更是被硬生生的放大上百上千倍。
王府护卫军是皇帝不能剥夺的存在,从成为王府护卫军起,王府众人的命运便牢牢的跟燕王联系在一起。如今见朝廷对燕王的压制越来越重,众人感同身受但也只能尽力的忍耐着压抑着。
建文元年四月十三日,有人告发荆州的湘王朱柏,说他私印宝钞意图谋。
这个消息很快便传遍了整个大明朝,皇帝朱允炆立即下令命使臣去荆州擒拿湘王一家老小。
消息传到各藩属地,尚未出事的众藩王乃至在京都的皇帝陛下都静静的等待着。
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朝廷的兵马都围在湘王府外时。二十九岁已经预感到自己下场的湘王,便已经为自己做好了所有的准备。
“父皇在时,看到那些获罪自杀的大臣,本王常常想他们为何一定要寻死,为何不收起满身的骄傲识时务一点。而今到了现在,本王终于明白他们当初为何要那样了。”
站在高高的宫墙上,命令手下关紧所有的宫门。亲自将手中已经点着的柴火,扔到下面的成堆的干草干柴中。大笑着看着下面前来缉拿自己的朝廷众使臣,湘王朱柏高声一字一顿道:“本王是先帝的儿子是太祖的儿子,回去告诉你们的皇帝陛下。告诉他本王不会为了活命委曲求全,告诉他本王不会为了活命舍弃身上的皇姓,告诉他我朱柏不会为了活命任由你们这些狱吏奴才侮辱看轻,想要本王屈服,想要用莫须有的罪名诬陷我,让他等下辈子吧!”
众人无言,望着那从里面关的紧紧的高大宫门,望着那些见王府失水前来救火的百姓官员。望着那一个一个跪在外面的湘王护卫军,越来越多人沉默起来,越来越多的士兵百姓都跪了下去。
当身后的大火完全着了起来时,转过身子的朱柏。望着那在大火中紧紧抱着孩子的妻子,以及那些誓死追随他的侍从护卫,一步一步的慢慢走了下去。
湘王朱柏不堪受辱*而亡的消息很快便到了大江南北,消息到了京都时。望着属下从火堆中找出来的湘王王印,皇帝朱允炆一下子便晕了过去。
众朝臣全部一惊,全部都去宫中宽慰起年轻心慈的皇帝来。众人私底下全部都认为,是湘王朱柏太年轻太气盛太不识抬举了。
朝中的文官们都害怕经此一役,朝廷削藩的大计就会慢了下来。但好在在休息了一阵子后,皇帝朱允炆便挺了过来。
五月有人告发齐王有叛变之意,没多久被召至应天府的齐王一家老小。便被废为庶人,被关押在皇城中与周王朱橚一起被禁锢了起来。
六月镇守云南的西平候,上书弹劾先帝十八子岷王朱楩意图造反。没过多久他便被贬为庶人,被流放到了漳州被严加看管了起来。
新帝登基短短一年便有五位举足轻重的亲王先后被废,见到这样的情景。分布在大明各个地界的众藩王,彻底的不安了起来全部都人心惶惶起来。
☆、第37章
朝廷一下子连着废掉了好几个举足轻重的亲王,外面的藩王们都各个紧张不安起来,但这情况到了朝廷却是另外一回事。
“其实只有皇上出马,便没有敢继续反抗的藩王!”
“皇上是时候该乘胜追击,一举将所有的藩王都消灭了。”
“皇上,我们已经连着废了五个王爷了。是时候该对燕王有所动作了,燕王是众王之首。只要他降服了,那今后大明便再也没有藩王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朝堂上,众臣喜气洋洋。想着最近朝堂接二连三的捷报,众人便激动万分。
“子澄,齐爱卿,老师你们怎么看?”
年轻皇帝坐在上面也是兴奋不已,望着他眼中的蠢蠢欲动。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翰林侍讲方孝孺这三位皇帝最信任的重臣,都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
魏国公徐辉祖脸上出现担忧之色,但见满朝文武全部都意见一致。怕自己开口会落得一个帮助燕王和妹妹的罪名,到了最后他便只能闭上自己的嘴巴。
“应该没事吧,齐泰管理兵部多年。方孝孺是出名的睿智有远见,他们的观点应该错不了。而且即便打起来,朝廷有雄兵百万。而燕京只有区区几万人吗,所以应该不会有事!”在皇帝已经决定下一个就要对付燕王后,回到家中的徐辉祖在书房忍不住对着手下念念叨叨道。
手下人连忙劝起他来,而站在门口本想去书房找大哥问一下代王妃他的二姐到底怎样的,徐增寿却一下子愣住。
慢慢的转身,想着那对待燕王情同父子的父亲。想着对待自己极好的燕王和大姐,想着自己那跟着代王贬为庶民,至今都下落不明的二姐。回头死死的看着那关紧门扉的书房,想着自己的大哥在燧儿和煦儿落水后,毫无愧疚的样子。想着自己兄长轻飘飘的说出,代王和二姐被贬为庶民流放他地时的无所谓神情。徐增寿猛然转过身子,随即便立马回了自己的院子。
朝廷还在想着该拿什么借口对付燕京的燕王,而此时一徐府跟在徐增寿身边的贴身侍卫,悄悄的出了京都直奔燕京而去。
弟弟身边的近身侍卫突然不见了,这事情待报到魏国公徐耀祖耳中时,他立即大惊。待有人禀报,他在书房议事时,徐增寿曾经靠近过后,他立马大怒。
“说你到底做了什么!”将自己的弟弟打跪在徐家的祠堂,徐耀祖气的脖子都粗了。
徐增寿是父亲最小的儿子,是他最小的弟弟,从小就受尽宠爱。如今见他低着头什么都不说,徐耀祖举着手高举了半天,终究没有在打下去。
“以后再也不许联系燕京那边了,记住我们只是臣子,凡事都要先以皇上为重以国家为重。至于儿女情长这样的私事,能放下的我们一定要放下!”
徐增寿没有回答,在后方的祠堂大门被重重甩上后,他身子抖了一下而后便继续沉默的跪着。
魏国公府的事情被探子报到皇宫,到了第二日皇帝朱允炆便接见了已经是左都督的徐增寿。
“爱卿是不是觉得朕做错了?是不是觉得朕冤枉了燕王,觉得燕王他肯定不会谋反!”
以为他会受到兄长的惩罚是因为他和他兄长的政见不符,所以朱允炆好脾气道。
“皇上,燕王他是众王之首,在军中威望极高。能得到的他都已经得到了,他已经富贵至极,已经尊贵至极了,肯定不会再起其他心思了!”
说着连自己都不信的话,但到了此时此刻他却只能这么说。皇帝削藩,他的三个姐姐连同她们的孩子都会被贬为庶民。甚至可能一辈子都要关在那狭小的宫道中,一辈子都受尽苦楚磨难。而若燕王当真有大志,最起码燕王他不会随意的残害他的家人。
徐增寿是徐达老年得来的儿子,所以年纪并不大。望着这只比自己大几岁,但却天真异常冥顽不灵的徐增寿。朱允炆终究没有了想跟他解释,想劝他不要太天真的念头。
“下去吧!”
不耐烦的挥手让他退下,在徐增寿下去后。朱允炆便决定以后再也不想见这人,再也不能重用这个人了。
建文元年六月未,就在朱允炆想着要用何借口缉拿燕王时。燕王府内那早先与他见过面,并且说过几句话的王府长史葛诚,突然来信密报燕王根本无疾!
“来人立即将燕王在京的,所有家奴使臣全部都关押起来,命齐泰好好的审问。还有让北平的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张信立即行动,立即将燕王给朕捉拿到京城!”
感觉受到欺骗的朱允炆,想着他因为心软放走的燕世子,此刻更是恨得牙痒痒。
“皇上,燕王装了这么久,他身边的王府护卫军功不可没。陛下何不下令,让他们将燕王身边那些重要的受重用的将领,全部一同压过来到时一同治罪!”望着燕王府长史葛诚送来的书信,看着那上面那熟悉的名字。没想从一开始陈林便在欺骗自己,想到陈林的事情若是被有心人看到,肯定会陷自己和陈府不利。所以即便有些舍不得,但陈水还是想大义灭亲一次。
“朕明白,朕这就下令,等那些胆敢欺君的奴才都来了,我要一个一个的审问他们,一个一个的告诉他们胆敢欺君的下场!”不是没有看到上面的名字,本来气愤异常。但此刻见陈水这般的忠心耿耿,朱允炆的心情却奇异的好了一点点。
心情好了一些的朱允炆,立即招来了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几人商谈一番,最终还是决定按照皇上的意思办,立即派人缉拿装瘫子的燕王朱棣。但考虑到燕王势大,王府护卫军又特别多。所以大家一致决定要万无一失,一定要一次就成功的缉拿住燕王朱棣。
朝廷的命令立即送了下去,在皇帝的圣旨即将到达燕京前。左都督徐增寿身边的近侍,又将一书信送到了燕王府。
在十二日后在皇帝的使臣刚刚到达燕京时,燕王府的护卫军便将长史葛诚的尸体拖出了燕王府扔到了乱坟岗!
负责监视燕王的张信听到这消息一惊,立即亲自带着手下去了一趟乱坟岗。当看到那被野狗吞食的惨不忍睹的尸体时,即便是见多识广的张信都不免有头皮发麻的感觉。
浑浑噩噩的赶到北平都司,在见到朝堂的密使。接到让他们谋取缉拿燕王的密诏后,他整个人更是七魂六魄丢了一半。
身边的谢贵和张昺都在商量该怎么缉拿燕王,该怎么避免与燕王府的护卫军起正面的冲突。而张信脑袋中想的,却还是那被曲折成奇怪样子被野狗吞食的王府家奴。
“大人你怎么了?”
有手下发现他的脸色不对立即担心道,脸色发白的张信身子一僵,立即借口身子不适退出了都司衙门。
魂不守舍的回到家中,张信整个人都坐立不安着。见家中老母担心不已,张信立即小声试探道:“母亲要是朝廷命儿子去缉拿燕王………”
“缉拿燕王!”声音猛然高了起来,张母立即大惊道:“燕王岂是你能抓的,他可是皇子龙孙是大贵人,这样的人岂是你能动的!”
不想儿子搀和到这样的事情中,怕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所以张母立即念叨起燕王这些年的功德来,还告诫他若是冲动行事可能会为全族招来不幸。
被母亲吓得一愣一愣的,半夜睡不着觉的张信冷汗直冒,最终决定偷偷的跑一次燕王府。
张信秘密到访时,朱棣正在与属下众人商讨下一步的计划。装瘫被识破,朝廷势必会有所动作。所以此刻大家正在讨论要不要立即就举事,该用什么名义举事。
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