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龚贤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
秦远方看到画名,直接点头,说道:“龚贤是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其创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风墨韵,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不同于清初以王时敏为首的‘四王’所倡导的笔笔有古意的创作格法。而且作品多写金陵山水,长于用墨,而单从资料里的画面就可看出这一次可能是真的了。”
严天华也学起了何明朗、林立他们找资料。
不过他更干脆。何明朗、林立是用手机找资料,而严天华则直接打开一个微型的笔记本电脑,把所有的资料,甚至连龚贤的一些代表作,以及拍卖记录都被放出来。
秦远方说道:“龚贤经历过战火,家乡也是被战火摧毁的,看到经历战乱洗劫后的家乡呈现出一幅惨景。国破家亡,他举起悲愤的笔写下了《登眺伤心处》一诗:登眺伤心处,台城与石城。雄关迷虎踞,破寺入鸡鸣。一夕金笳引,天边秋草生。橐驼为何物,驱入汉家营!诗词书法代表一个人的精神意境,而这首诗也可以将他的半生描绘出来。”
何明朗突然举手置疑道:“不对啊,龚贤用笔在主张欲秀而老,秀而老就是准确、简练而流畅有变化。画家程正揆在赠龚贤的诗中道:‘铁干银钩老笔翻,力能从简意能繁’,这很好地点出了龚贤在用笔上的特点和成就。可是这里却有点不同,虽然我说不出,但我就是看不出那种欲秀而老的意境,反倒有一股愤怒嫉俗的强烈味道。”
原本秦远方也不敢过分打包票的,毕竟只是一幅彩图而已。可是第3件拍卖品的出现,而第4件拍卖紧跟在后边轮替,给了秦远方透视观摩的机会。
不多说,透视眼看过去,果然是那个年代的东西,而代表着大师级的黄色灵气也足够说明了他的艺术境界,绝对不是一般人所能模拟出来的。
“原来不止一幅字画。”
第356章玻璃种也有新老
“原来不止一幅字画。”
秦远方看完,方才发觉那里不止一幅字画,灵气方面则有黄色的,白色的,灰色的,甚至紫色的都有,只不过白色和灰色占大多数,可见这一次的拍卖是多么的良莠不齐。
可惜不等秦远方深入解释,刚刚找到一点资料的严天华就说道:“我也发觉一点不对了。这里写着,龚贤将笔法、墨气、丘壑、气韵作为画家四要,主张作画要中锋用笔,并且要古、健、老、苍,才能避免刻、结、板之病,颇为精辟。龚贤用墨,以层层积墨见长,虽不用泼墨,实具有泼墨烟润淋漓的效果,颇有宋人的用墨特点。”
不过这不是秦远方所关心的,他又开始抛书包了:“我们在这里却只看到黑白对比,却感觉不到丝毫江南山水的灵秀,有的只是充满愤怒的怪事和奇树,给人一种愤世嫉俗的情怀。”
“你们说得很对。”
秦远方结合自己的记忆,又融会了龚贤的的生平,慢条斯理地分析道:“龚贤一家几经搬迁,最后定居清凉山,生活清苦,与人落落难合。他于屋前半亩空地上,筑园栽植,命为半亩园。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龚贤本着家乡和亲人的怀念,创作了不少另类的字画,今天这一幅很可能就是当时环境下的杰作之一。”
严天华听得眼睛大亮,说道:“那好,我就稍微争一下。我家里有的是现代名家的杰作,古代名家的却是不多,不仅可以拿来点缀,还可以给华老师他们鉴赏呢。”
秦远方倒是不反对,赞同道:“龚贤的画视野开阔,气象万千。他的笔、墨、丘壑浑然一体的韵,从而创造出有地方特色的山水画。他是当之无愧的金陵画派首领。他所作画诀,言近旨远,精确不磨,现代画家黄宾虹、李可染都从他的笔法中得到了很大的启迪。”
严天华补充道:“简单点说就是收藏价值极高!”
秦远方笑着点头:“如果不是严叔开口,我肯定会争下去。而且字画对鉴赏能力的要求颇高,在这里估计没那么多的行家看破,所以价格应该不会高到哪里去,很有可能把竞拍变成捡漏。”
严天华越听越高兴,马上说道:“捡漏好啊,老哥好久没捡到漏了。想以前被华老师他们讥笑,现在终于轮到我了。”
何明朗则说道:“哎,早知道我也加入竞争了。捡漏这样的便宜买卖,是人都不会嫌少。”
林立则说道:“何哥,你就别进去搀和了。远方愿意把这样的利益让出来,可不是让我们闹窝里反的。你与其有那时间,还不如多关心一下接下来的拍卖品吧,有远方在,捡漏的机会多得是。”
“也对。”
何明朗闻言就看了下去,果然有所察觉:“我晕了,居然有这么多的字画啊。我刚才粗略一看,至少有十来幅呢。如果每幅都是真的,那我们就发达了。”
秦远方则乘机说道:“我倒是看上了一幅,你们可别跟我争啊。”
何明朗嬉笑着问:“究竟是哪一幅?”
“秘密!”
秦远方得意地笑开来。
何明朗假装失望。
秦远方看上的不少,但碍于大家的关系,他决定就只要那幅散发着紫色灵气的神秘字画。虽然他不知道具体是哪幅,但他在资料里查找了几幅,发觉有几幅是有可能出现紫色灵气的,那他肯定是睁大眼睛不容错过。
何明朗一边翻查一边呢喃道:“接下来最近的是一幅李铁夫的油画。”
秦远方则说道:“中间还有3个拍卖品呢。你与其有那么多时间,还不如多关注接下来的三件拍卖品。我个人觉得,这三件都很有意思,或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
“意想不到的收获!”
何明朗听得浑身起了精神,急忙看了下去。
众人中还要数林立最是淡定,只听他说道:“接下来的拍卖品是无色玻璃种翡翠,这可是我们的专业界限啊。”
大家纷纷笑了开来。
此时拍卖已进行到第4件拍卖品,严天华开始加进去竞争。不过秦远方他们就没那么好的心情,开始研究起已经推到场面但还没上台的无色玻璃种翡翠。当然的,在距离和灯光的影响下,他们最主要的分辨手段还得借助资料图鉴。
平常我们习惯把那些质地紧密,颗粒结构为细粒的翡翠称之为老种翡翠,种老的翡翠密度大、水头足、抗磨性强、耐久性好;把那些颗粒结构较大的翡翠,称之为新种翡翠,种新翡翠密度小、水头短、抗磨性弱、耐久性差。
无色玻璃种翡翠有纯净的质地、冰清玉洁的观感,显得晶莹欲滴,很有美感。可是市场上并不是所有的无色玻璃种都是这样,有的还有瑕疵,甚至品质只跟老坑冰种差不多。
何明朗说道:“目前市场上无色、通透的翡翠一般称之为无色玻璃种,商家在描述这些打过蜡的产品时,多半会冠以起莹、老种等修饰词语,部分棉点玻璃种还直接以匪夷所思的‘木那玻璃’来宣称。为了赚钱,手段可谓是五花八门。”
严天华点头附和道:“嗯,自从翡翠价值大涨之后,市场上无色的玻璃种翡翠也多了起来。有的是以前的库藏,有的则是比较新的玻璃种,混淆起来,可把整个市场打得一团糟。”
秦远方也说道:“如果不是内行人,怎么知道玻璃种也有新老之分呢。”
“就是啊!”
林立苦笑着说道:“玻璃种也分老玻璃和新玻璃之分。老玻璃无色翡翠一般底子颜色发灰,主要是由于颗粒大小与晶体间隙及晶体间隙中的一些金属离子有关。当翡翠的结晶颗粒较小时,晶体间的反射面就会成倍增加,光线在结晶颗粒间反射会有较大损耗,尤其是晶体间隙存在铁离子较多时特别明显,所以种结晶颗粒较小通常伴随着底色发灰发暗。至于新无色玻璃的形成主要是颗粒比较大,颗粒之间的间隙比较小,同样具有底子很亮,整体通透的感觉,但是新种无色玻璃因其结构疏松、晶隙间的液态吸附物易挥发,使水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变干,失去价值。简单点说,老种翡翠可以经历时间的考验,但是新坑玻璃种却不行。”
秦远方提醒道:“实际上这里有个误会!我们不能以为发灰才是好的无色玻璃种翡翠,有不少人自以为聪明,觉得越灰越老,就从这方面下手找玻璃种,结果屡屡碰壁。”
第357章清代龙袍
“你们的话题扯远了。”
严天华提醒一声,随后就高举牌子竞价下去。
秦远方和林立相对苦笑了一下。
何明朗则说道:“的确,我们在这里干说不看也没用啊,翡翠的颜色、水头、棉絮、光感、密度、裂缝等等都是我们分辨的对象。还是等他们运过来,我们再仔细研究也不迟。”
一般高手们可以通过对翡翠的感觉来甄别,但是这需要时间的沉淀,一般初学者可以通过底子的光感(底色比较暗)来选择一些老玻璃种翡翠。至于棉絮、光感、密度、裂缝等方面,那就需要相当的经验了。
“过来了。”
林立却指着推车说道。
每次竞拍之前,推车都会朝后边的席位游走一圈,给绝大多数的拍卖者鉴定的机会。否则没看仔细就想让人掏钱,那实在是笑话。
而秦远方他们看了一通后,当即有了答案。
“干净!”
“清澈!”
秦远方和林立纷纷做出了评价。
对于无色翡翠,老种的特征是干净少棉,即使有棉也是薄薄的絮状棉,极细的点状棉,也有一些是大颗粒的白色点状棉,比如木那场口的,也可以是飘花的,但花飘干净,似水中茶叶,棉与玉肉分界明显。新的无色玻璃种现在很多,玉肉底子比较透亮,也比较白,有很多的飘花的,但那种花看上去显的有点脏,也比较碎。部分无色玻璃会有大片的絮状棉,中等大小的白色点棉。
不过通过识别棉絮、光感、密度、裂缝等高精方面来鉴别新、老玻璃的时会存在两个大的困难,第一是商家在审料取料的时候会尽可能地消除这些因素,特别是一些雕工复杂的件,很多棉点都已经挖掉了;第二则是在网购中,由于网上的商家一般展示的是种、色、工一般都是PS过的,一些负面因素可以轻松通过拍摄背景的选择和摄影棚的应用过滤掉,造成巨大的差距和价值损失。
幸亏这一次的无色玻璃种表现得不错,没有让秦远方他们失望。自然而然的,它也就被严天华他们列入竞争的对象。
第5块拍卖品已过,那接下来就是第6块了。
前边5块表现不一,有的很有争议,却给秦远方带来了不少的话题,倒是因此减少了熬夜的痛苦。
“第6件是……”
“龙袍!”
秦远方认真一看,结果目瞪口呆起来。
龙袍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为制度。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称帝,于是龙袍别称黄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