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横舟城虽然离横舟村很近,但刘氏平时也就去过四五次,对城中不算熟悉,却也知道从城门口的街道直走过去就能到徐府。
刘氏走到横舟城,估摸时间大概是辰时,估计是太早,又不是圩日,所以街上没什么人,商铺除了卖包子米糕之类的铺面开了门之外其他的大多没开。
刘氏顺着街道径直走去,不多久就看到了一排围墙,顺着围墙望去,看见不远处两座白色石狮子耸立在门口,知道那就是徐府大门了。
按三叔的指点,不必走到大门口,从围墙的开端处的路口拐进去,在顺着墙直走,在墙顺着墙的尽头拐进一个胡同直走是徐府的后门了。
刘氏拐进胡同走了百来步,看见一个大门立在那里,样子虽然没有徐府大门那般高,却也是够宽够大,两扇朱红大门紧闭,知道这里就是徐府的后门了。
刘氏虽然来过几次横舟城,却都是和三婶他们买完东西就回去了,从没走来看过徐府,现在看见人家的后门竟比自家的大门还要宽敞许多,心中满是惊讶,如果不是三叔说这是徐府的后门,她肯定会认为这个应该也是徐府的大门口了,再看旁边设了一道小门,知道这是专供下人们出入用的,毕竟大门推开费力,当年建设徐府的那位先生也算是考虑周到。
可是刘氏不知道,其实徐府后门之所以宽敞,主要是为了方便马车出入,徐府大门虽然也够宽大,但是却是有层台阶,不管是徐府家人出入,还是外宾来访,马车从大门都是进不去的,所以才将后门设置得宽大,客人来访时从正门下车之后便再由车夫调头从后门开进来。
刘氏走到小门前,心中有些不安,毕竟这是第一次出来做工,而且是这种大户人家,手里拽着钥匙却不敢上前开门。
过了一会儿努力压住了心中的害怕,走上要将钥匙插进钥匙孔中,往上挑了几下,接着左手抓住钥匙孔上边的一段横木,往右打去,推开门,走了进去。
入眼的是一大块空闲的地方,正对着门口的是一座马厩,马厩里圈十几匹大马,在马厩旁边则放着七八辆或豪华或平常的马车,知道这些应该就是徐府的马车了。
而在马厩后面不远处则是一栋大楼背靠着马厩耸立在那,三叔介绍过,这栋大楼面对的就是徐府的后院,平常徐府家下人就是住在这里。
刘氏心中感慨,看着人家给下人住的地方都不知道比自家好上多少倍了,前院徐家人住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这时左首处一个声音说道:“你是干嘛的?我怎么没见过你?”
刘氏一惊,刚才只顾着呆看,没注意到左边竟然有人,刘氏转过头一看,看见一个肥胖男子坐在一辆马车上,一身淡青色衣服,看料子柔软,价格应该蛮贵,分明是徐府管事人专门穿的衣服,下边一个小厮模样的人在牵着马,看样子是要出去。
又注意到这个肥胖男子双手的袖子紧紧扎在手腕上,心中对起三叔对他介绍的徐府人物,知道此人便是厨房的总管,看样子是要出去采购食材。
刘氏听到他的问话之后,忙倒了个福,说道:“姚总管好,我是过来猪圈那边做工的。”
姚总管疑惑道:“你在猪圈做工?猪圈那边不就是周家父子两人而已吗?”
刘氏回答道:“是,我是今天才刚刚过来的。”
姚总管盯着刘氏看了一会儿,看见刘氏脸色有些紧张,但是看上自己的眼神没半点躲闪,心中虽然疑惑,但还是指着刘氏右边说道:“猪圈在那边,你走过去绕过前面那片小竹林就看见了。”说完也不在理会给自己道谢的刘氏,招呼小厮打开门,赶着马车就出去了。
刘氏目送姚总管出门后,就往右边走去,感叹徐府占地广阔,逛是那片竹林都和自家的院子那么大了。
绕过竹林,果然看到一大片猪圈一间连着一间,横排在一起,一眼望过去不下十间,猪圈旁边是三间青瓦矮房,其中两间房的房顶上正冒着烟,猜想是熬猪食的地方。
刘氏加快脚步走了过去,这时周填文刚好从一间青瓦矮房中出来,看见刘氏之后举手打了声招呼,然后又转头朝猪圈中喊到:“爹,阳嫂到了。”
这几年来周填文一直跟着三叔在徐府打理猪圈,平时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去一趟,但是没次回去都会叫上刘氏一家一起过节过年,所有刘氏一看到他便认出来了,看到周填文向她打招呼之后微笑了一下,算是回应。
三叔听到后从猪圈后门转出来,看到刘氏之后,也打声招呼说道:“阳嫂来了啊,今晚休息下。”说着吩咐周填文将刘氏带进那间没冒青烟的房中,自己后返身走进猪圈后边去。
刘氏走进一看,才发现在猪圈后面竟还排着两排一样长猪圈,只是第三排样子比较新,三叔说徐府猪圈扩大,看来就是这最后一排了。
周填文带着刘氏进屋,屋内摆放着两张床和一个桌子,周填文招呼刘氏在桌子边坐下,然后倒上茶,对刘氏说道:“阳嫂,你先在这坐一下,我先过去拿安装马车。”
刘氏说道:“我不累,要不我和你一起过去吧。”
周填文说道:“不用,马车我一个人安装就行了,而且马儿也不愿陌生人给它装马车的。”
刘氏点点头,说道:“好,那我等下过去。”
周填文安顿好刘氏之后就从房间角落那里拿出两把镰刀,往徐府后门走去。
周填文走不久,三叔就回来了,先在门口洗了下手,然后进屋给自己倒上杯茶喝了,才对刘氏说道:“这间是我和大狗子住的,这个猪圈除了我和大狗子之外,还有一个兽医,叫孙横锡,平时会过来看看猪圈,你碰到他叫他孙大夫就行,在隔壁熬猪食的是一个老妈子,以前是徐府的丫鬟,现在老了,就安排来这边熬猪食,姓刘,你叫他刘妈就行。”
三叔又给自己倒了杯茶,喝了一口,说道:“负责后院的总管是我们隔壁村的,姓王,当初我能进来也是托了他的关系,他只是偶尔会过来一趟,要是碰到他切不可失了礼数。”
刘氏一一记在心里,默默念了一遍,然后对三叔点点头,说道:“嗯。”
三叔见刘氏答应之后,继续说道:“平时的话就是早上和大狗子出城去收猪草回来,然后中午你在帮我和大狗子将熬好的猪食分到这些猪圈中,下午再和大狗子出去收一趟猪草,回来之后就先自己吃饭,然后在回家。”
刘氏说道:“好的,我知道了。”
三叔把这些交代给刘氏,看见刘氏都记住了,然后说道:“那你现在就过去跟大狗子去收猪草吧,到那边大狗子知道怎么做的。”
刘氏点点头,起身往后门走去。
第八章 周填文
更新时间2016…2…26 0:19:40 字数:3282
刘氏走到徐府后门,看见周填文已经在安装好马车,站在门口那里等他。周填文虽然此时才十五岁,但整个人高大,看起来比十八岁的还要高大,此时站在马边,已经和马儿一样高了。
马车和她刚才看见的姚管家坐出去的那辆一样,应该是徐府专门配置给下人运送东西使用的。
刘氏走到马车边,周填文指着马车对刘氏说道:“阳嫂,我们做上车出去吧。”说完当先走到马车边,轻轻一跃,坐在了马车边缘上,然后抽出腰间的镰刀,放在自己身边。
刘氏看见之后也扶着马车边缘,轻轻坐了上去,然后又用另一只手抓紧马车的把手。
周填文看见刘氏坐定,于是就回车出门口停了下来,转身从小门绕进里边,从里边关上大门之后,又关上了小门,才坐上马车继续往前走。
这次他们虽然也是出城,却不是顺着刘氏过来的那条街走的,而是绕过正街。从一些偏僻的巷子中七弯八拐出去,周填文跟刘氏解释说到:“现在城内已经热闹起来了,人多不好走,所以每次我们出门为了方便,都是从这些人少的地方拐出去。回来的时候也是从这里拐进来的。”
刘氏点点头表示知晓,当下两人边聊边出城,刘氏第一次来徐府,也是好奇,说道:“文哥儿,这徐府家人平时会过来猪圈吗?”只因看到徐府那高大气派的模样之后,不禁对徐府家人也好奇起来。
周填文说道:“猪圈平时都是王总管负责的,我在这里做了几年,连老爷是什么模样都不知道,就是去年杀猪时夫人抱着小姐过来看了一下,后来小姐被吓哭了,就回去了,我也只是远远的看过一眼,记不清什么模样。”
刘氏哦了一声,说道:“那王总管是什么模样的?好说话吗?”
周填文说道:“王总管是我们隔壁村的人,挺好说话的,当初我爹能进来也是托了他的关系,就是为人有点??????嗯??????那个??????嗯,其实也没什么,平时你碰到他向他问声好,他也不会为难你。”
刘氏见周填文似乎有些话不愿说,也就没继续问周填文。
过了一会儿,周填文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对刘氏说道:“要是碰到那个孙大夫你说话时可要注意语言,可别无意间把他给得罪了,那人小气得很,一点小事对能对着你骂几个月。”
又想了一下,继续说道:“如果他没事找茬骂你,你就和我说,知道吗?”
刘氏小心问道:“那孙大夫很严厉吗?”
周填文嘿了一声,满脸愤愤之色,说道:“狗仗人势而已,要不是平日里在这做工,不想得罪人,说不得小爷早就七拳八脚揍趴他几次了,哼!”
刘氏见他说得好笑,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说道:“文哥儿倒是越来越像大人了,呵呵。”
周填文笑了一声,用手挠挠头也跟着笑了起来,从小到大,刘氏每次见他自称小爷,总拿这句话挤兑他,虽然这几年回家少了,但是一听到刘氏说出这么一句话,还是会习惯性地挠挠头笑一声,这么多年来也不会在考虑这句话到底是褒还是贬。
两人开起了玩笑,气氛轻松了许多,周填文说道:“那孙大夫是王总管的外甥,以前跟个师傅学了些阉猪阉鸡的本事,又自己捣鼓出几个药方,对兽禽的病颇有疗效,所以王总管就带他进来,专门负责给猪看病的。”
说完看了刘氏一眼,继续说道:“那人整天仗着是王总管的外甥,又添自己比咱们多了个本事,便觉高人一等,平时过来对我爹也是呼来喝去的,我老早就看他不顺眼了,只是我爹和我说了些,知道不能得罪他,所以也就随他了,平时我也不怎么理他的。”
刘氏心中暗暗计较,想着碰到孙大夫该用什么措辞,又听周填愤声道:“那孙子每次见我也学我爹大狗子大狗子地叫,哼,大狗子是他能叫的吗?”
刘氏哈哈大笑,知道周填文长大了,也开始在乎起面子来。
自从周填文跟着三叔来徐府做工之后,只有逢年过节回家刘氏才见他几次,而且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几年下来两人逐渐生疏,这次刘氏和周填文一起出城,彼此间也没什么话说,经过刚才对话,两人彻底放开心胸,似乎又回到周填文小时候,开始畅谈起来。
说话间已经到了横舟城门口,果然人已经多了起来,店铺林立,人群熙熙攘攘,刘氏没想到不是圩日也有这么多人,不禁感叹一声。
周填文见惯不怪,策马出城,顺着大道驾车走了一里左右,然后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