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地主爷-第1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半天时间,他已经清点了一半的粮库,发现里头的存粮,比规定数还多的多,应对两次灾民都绰绰有余!

    让人怎么找麻烦?

    “很好,徐刺史少年老成,可谓能吏。”巡御史看看另两位道,“我对沧州情况很满意。”

    “本官也一样看法。”那监察官也点头道:“一般州县对常平仓的态度是保仓。其实能把保仓做好,就已是很不错的了。但徐刺史追求的却是盈仓,可见徐刺史之实心任事。”

    “不错。”巡御史点头道:“只有常平仓充盈起来,一旦这样的逢上灾年,方可确保赈灾之急用。”

    齐副总管却闷声道:“灾民们住的地方都准备好了么?”

    徐清道:“已经准备好了。”

    于是有吏员走上前来,带三位大人出去。

    这时,刘宿悄悄走上前来,诚心诚意道:“徐大人,之前家父的事我都知道了,如今看来,是徐大人救了我一家啊!”

    “徐大人,今后有用得着小人的,小人必然为大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不用你赴汤蹈火。”徐清平淡地道:“我只要你把这仓守好了,不要有老鼠就好……”

    “小人一万个胆子也不敢走家父老路了……”刘宿话里,似乎还有什么没说尽的。

    徐清道:“还有事?还有事说就行了。”

    “大人,这常平仓,和应急仓清理出两千石陈粮,还好得很……”刘宿说完,看着徐清。

    “哦,你小子……”徐清笑了笑:“你想贩粮,拿去吧,得了钱和官府怎么分,你心里有数就行了。”

    刘宿赶紧应承道:“是是是……”

    出了库门,三个大官让徐清带去看安排灾民的住宿区,却只见徐清摇摇头,拿着一本登记簿来道:“本州安排灾民,与寻常不同……”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徐清将沧州分散灾民的办法说了一遍,然后把登记簿给他们看。

    三人拿起来翻看,见登记簿上写:“留田湾莫大家,空房一间,租期二月,定金三十斤米,官府给定。余款百斤。”

    徐清道:“还有好几十本,未能一一带来。”

    “哼,简直胡闹!”孙副总管哼了一声:“徐刺史是打算趁我山东遭灾,大发你沧州的财?”

    徐清不爽,针锋相对道:“胡说!什么你的山东,我的沧州,我们都是为皇上做事,为百姓某福!”

    “呃……”孙副总管一时语噎,又道:“那,徐刺史用我山东之民,服你沧州之役,岂能有理?”

    “吃我沧州之饭,为我沧州出力,有何不可?”

    “山东遭难,自当大方接济,何以想尽办法用我民力,实在不仁!”

    “哼!若是孙副总管眼红,那我沧州不接受灾民入境就是!”

    巡御史出来劝道:“二位大人消消火……灾民之事,向来是安民为重,只要徐刺史能安抚百姓,不管他是以工代赈,还是免费周济,都行嘛……”

    “哼!”孙副总管转身不理会徐清,徐清也不再嚷嚷。那巡御史把徐清拉到一旁,轻声对徐清道:“爵爷,我一路走来,看过许多州县,只有爵爷的粮食最多最好。想必爵爷用了非常之法,既然如此,住宿之事,爵爷能有非常之法,也是可行的。望大人不要在意孙总管的话,本官回京在皇上面前为大人请首功。”

    “多谢大人,我不在意的……”徐清回道:“不知灾民何日就该入境了?”

    “马上就来,最多明天晚上。”巡御史道。

    送了三人离开,徐清叫刘宿运着二千石陈粮去山东,嘱咐只在周围售卖,不可入境。

2017/11/7 8:33:04|44731311

第九十一章 灾民到此


    第九十一章   灾民到此

    果然,“巡视组”前脚刚走,灾民后脚便来。携家带口,面色苍白,神情紧张。古代大多数农民终其一辈子都没出过县城,这一趟过黄河,到河北来,自然有些怕生了。

    冀南道总管府也来了信,信上说:“但凡接收灾民的州县,与受灾县一体奏请蠲免钱粮赋役。有三点要求,一是不要死人,二是不要骚乱,三是不要让灾民离境。只要能做到这三点,尽管洒漫去做,一切后果由上面承担。”

    上千灾民,他们的家园被风灾毁掉,已是身无分文,很多人甚至衣不遮体,在寒风冷雨中瑟瑟发抖。

    更冷的是他们的心情,海堤修复、海水退去之前,他们已经无家可归,只能任由官府驱赶,在官兵的监视下登船,被运到四面八方安置。灾民们先送到了南皮,赵璐接收了一部分之后,剩下的被赶到了沧县。

    一路上官兵们的粗暴对待,除了出山东吃了一顿“赈济粮”外,到现在不给饭,全靠灾民们自己吃些野菜,豆子。让他们饥肠辘辘、满心凄凉,对即将开始的流民生活,充满了恐惧和怨气……

    “凭什么城里人都不走,就让咱们乡下人背井离乡!”

    路上,到处是这样愤懑的牢骚声。

    “粮食不够吃的,又不想让咱们这些乡巴佬塞满城里,害那些官眷不方便。”有老人冷笑道:“自然把咱们往外面里送,哪里能接,就送哪里,只管送出了山东,就不关他们的事了。”

    “哪里有州县愿意接收灾民?白吃他们的,白占他们的地,受灾的又不是他们。”灾民们忧心忡忡道。

    “咱们就是些讨人嫌的累赘。”老人愤懑道:“哪有喜欢灾民的官府?”

    “这么说,咱们肯定不受待见了。”灾民们的情绪愈发低落:“这次说不定回不去了……”

    “说不定还要白做苦役呢!”有人猜想到。

    “有口粥吃,有片草庐遮雨的就不错了。”一个老人幽幽道:“就怕发的粥稀得没几粒米,那非得饿死人不可,我们这些老头死了也就死了,可那些娃儿就苦了……”让他这一说,上了年纪的老人都面色凝重:“世上的最惨的事,无过于逃荒了,唉……”

    “在南皮分出去的那些人可就有福了,不要这样赶路,稀粥现在也吃得上了。”

    悲观情绪愈发浓重,许多灾民又怕又饿,呜呜哭起来。

    “嚎丧什么!”送灾民的官兵持着鞭子,大声呵斥道:“沧州城就在眼前了,都赶紧滚起来!”

    灾民们不由往前面望去,见前面大路上有许多横幅,写着八个红色的大字。灾民中有识字的人大声念出来道:

    “患难与共,赈灾恤邻!”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就是这个意思,就算是做做样子,也让灾民们感到舒服多了。

    走近了之后,灾民们忽然闻到一阵饭香,再抬头看前面,一团团白气升上了空中——正是饭熟了时特有的蒸汽!

    “咕嘟!”三万多灾民顿时口水直咽。却见又有一队威武州兵约莫三千多人齐齐走了出来,横在灾民和埋锅造饭地的中间,灾民们只能望饭兴叹了。

    一个青衫官员和押送灾民的人画了押,走上前来:“各位乡民,大家路上辛苦了……”

    有人道:这是县太爷!

    于是一下子跪下去一片,都磕头道:“县太爷……”

    “诸位快快请起。”秦时扶住一位老者道:“折杀本县了。”

    “求大老爷可怜,”白发苍苍的老人,却坚持给他磕头道:

    “给我们一条活路!”

    “求大老爷可怜,给条活路吧……”灾民们七嘴八舌附和着,不分男女老幼,都使劲的磕头。秦时的眼眶湿润了,感到沉甸甸的责任压在肩头,他亲手扶起几位乡老。

    “诸位乡亲快快起来,且听我一言。”上到楼船最高处,他指着岸上的八个字道:

    “诸位看到那些字了么?”

    灾民们点头。

    “知道是什么意思么?”

    灾民们又点头。

    “患难与共,赈灾恤邻!”秦时高声道:“这就是沧州给你们的承诺!”

    听着面前这位县令老爷的承诺,灾民们那冰冷凄凉的心,一下子变得热乎起来,纷纷‘青天’、‘菩萨’的叫个不停。

    秦时摆摆手,灾民们安静下来,听他接着道:“请你们记住,你们来沧州不是逃难,而是来生活的,你们双脚踏上沧州的一刻,你们的身份就不再是灾民,而是和沧州百姓一样,有房住、有饭吃、有官府保护的百姓!”

    这话,是徐清教给秦时说的。

    “为此,在我身后已经准备好了一顿干饭,还有咸菜,大家给劲吃,敞开肚子吃!吃完饭,大家去领取三天口粮。”

    “哦!”大家欢呼,涌到前面,只不过有了州兵执枪在一旁守着,没人敢乱来。即便是这样,在拿到一碗饭之后,谁也不矜持了,不管烫不烫,使劲往嘴里塞。

    灾民们吃了饭,心情大好,都一个个凑在秦时旁边谢恩。

    “大家去领口粮吧,一天八两,小孩五两,领三天。”

    “县老老爷,小老儿有个疑问……”

    “请说吧……”

    “这次风灾,一时半会儿回不去了,这,这三天口粮吃了怎么办?”

    “对啊,”众灾民听了这话,纷纷停下脚步。

    “按照规制是赈贷,等你们收粮之日才还。先借粮给你们,等你们秋收才还。”秦时道:“但你们短则三两月,长则半载要回乡的,所以普通的赈贷是行不通的。我们州里吃亏,你们也赚不到便宜。”秦时顿一下,道:“所以采取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灾民们面面相觑,有人问道:“那就是我们还要干活?”

    “难道诸位在乡里时,不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秦时淡淡道。

    既然是逃荒出来的,灾民中没有什么有钱人,因为稍有点财力的都奔城里躲灾去了,是以在场之灾民上都是流汗吃饭的普通百姓,自然无言以对。

    “官府将你们当自己的百姓,你们自然也要像沧州百姓一样,衣食住行皆需用自己做工换取……”秦时沉声道:“之前有税赋在身,你们不一样干活就可以养家糊口?如今朝廷蠲免了你们的钱粮和差役,自然更不在话下!”

    有人大着胆子问:“不知工价几何?总不能我们干了活,还要欠一屁股债回家。”

    “有技术的,木匠铁匠都行,按量算工钱。打一把刀,做一面柜子,就算一定工钱,这还有待商议。其余没技术有力气的,一天两升工米,口粮不算在其内。没力气的,也要干活,才有口粮,按干活的量,也可得一份工米。”

    “那就是一天纯赚两升米?”灾民们激动起来,一天两升,这可比得上种一季粮食。

    “嗯,”秦时点点头。

    此时,躲在人群里观察的徐清吊起了心,关键的时候到了。这是秦时和灾民们博弈,赢了,就能让灾民们服服帖帖的修路了。

    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何况秦时说出来的是正理,拿出来的是真粮,凭什么你在老家时靠劳动吃饭,来沧州却想袖手高坐吃白饭?你是逃难还是度假来了?

    这个时候,灾民们还发现了周围的情况发生了变化,那几千州兵,已经悄悄地围住了他们。

    既然没理,又在砧板上,灾民也都服了,答应以工代赈。徐清送了一口气,挥一挥手,一群商税司的人跑了进来,开始给灾民们安排地方和“过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