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残明-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勾勾手指,命伴当打开背着的包袱,取出了几个二尺多长的木盒。

    汪克凡接过之后,先不急着打开,而是仔细查验上面的封条火漆,确认没有被人动过手脚,才打开了木盒。

    “哎呦,汪将军还信不过奴家么……”篆姬说到一半,目光却被木盒里的物事吸引住了。

    木盒里垫着一层厚厚的棉花和软布,中间是个装在羊皮套里的圆筒子,两尺来长,一头粗一头细。

    汪克凡面露喜色,拿起来轻轻一抽,竟然又拉出来一截,然后平端着眯起一只眼,另一只眼睛凑了上去,从细的那头往里看。

    “这是什么?”篆姬很好奇。

    “这是军事秘密,不能告诉你。”汪克凡放下望远镜,笑着说道:“篆姬姑娘一路辛苦。先去休息一下,今天中午请你喝酒……”

    望远镜在军事上有重要作用,制作原理却并不复杂。用上好的水晶打磨镜片,找准凹凸度就能做出。在汪克凡的指导下。恭义营修械所经过多次试验,浪费了几十片水晶后,终于制成了这几副单筒望远镜。

    (望远镜在明末由传教士带入中国,崇祯帝就见过,但数量稀少,体积笨重,只用于天文观测。没有用于军事领域。)

    打发走篆姬,命人把汪晟、谭啸几个叫来,一人发了一个望远镜。

    “此乃军中利器,哪怕兵败被俘。也要先把它毁掉……”

    “什么古怪东西?”谭啸拿在手中摆弄了一会,把眼睛凑到大头往里看,突然叫了起来:“哎呀!你们怎么都变小了!”

    ……

    东乡县城外,一条小河旁的空地上,上千名抚州义兵排成几队。虽然不算整齐,但也有了基本的秩序。

    抚州义兵的主力已经分散转移,一部分进入山区,一部分撤往饶州府,剩下这一千多人都有志加入恭义营。

    恭义营进入江西之后。虽然没有大的伤亡,但在连续的战斗中也不断减员,从辅兵中补充了一部分战兵,如此一来,恭义营的辅兵就有些不够,需要招募三百多名江西新兵。

    和揭重熙、傅鼎铨会师之后,汪克凡就在着手准备这件事情,从抚州义兵中挑选青壮加以操练,并进行各种考核筛选,十几天下来,还剩下一千多人。

    时节正值仲夏,太阳地里的日头很毒,青壮们操练的时间不长,就浑身大汗淋漓,却没有一个人抱怨。从各方面条件来看,这一千多人的素质都不错,但是,恭义营只要三百人。

    “休息一个时辰,解散!”

    几名新兵教官下令之后,一起转身走掉了。

    一千多名抚州青壮立刻如鸟兽散,纷纷跑到附近的小树林里坐下,解开衣襟趁个凉快,这里还有准备好的茶水,咕咚咚喝上一碗,立刻消暑降温。

    过的时间不长,突然跑来一名传令兵,手里高高举着一支令箭。

    “弟兄们,长官有命,立刻在河边挖掘一条壕沟,长二百尺,深四尺,宽四尺……”

    听说突然又有命令,树林里立刻响起了一片抱怨声,这大热天的,挖壕沟可是个辛苦活。但是军令难违,青壮们陆陆续续站了起来,准备去挖壕沟。

    不料,那传令兵却咳嗽了两声,又接着说道:“嗯……,嗯……,壕沟挖好之后,还要全部填平!”

    这是干什么?耍猴吗?

    青壮们立刻就炸了,没站起来的大声发着牢骚,站起来的也一屁股又坐下,在河边挖沟本来就莫名其妙,挖好再填上肯定脑子进水了。

    那传令兵说完之后,也不理会乱轰轰的青壮们,自顾转身走了。

    “搞什么呀?不挖!”

    “对,不给他挖,拿咱们兄弟寻开心呢!”

    “不干,不干……”

    青壮们吵吵了一阵,却又犹豫起来,这命令再古怪再不合理,但清清楚楚已经下过了,一个时辰后新兵教官就要回来,没挖壕沟怎么交代?

    “嗨,弟兄们,别他娘的坐着了,谁想拿那每个月一两半的饷银,就跟老子挖沟去!”

    一条身材高大的汉子站了起来,对着青壮们连连叫嚷,鼓动着大家去挖壕沟,终于,有三四百青壮跟着他一起,去取来工具开始挖沟。

    这壕沟只有一百尺长,三四百人挤在一起,其他的青壮也插不上手了,就由着他们去干活。人多力量大,渐渐的,一条壕沟已经初见雏形。

    有几名青壮却显得很奇怪,既不干活,也不乘凉,就在人群里转来转去,到处打量……

    远处的城墙上,汪克凡和汪晟等人一字排开,一人举着一个单筒望远镜,朝着这边不停地看,嘴里还互相聊着。

    “这望远镜真厉害,简直跟鼻子底下一样!”

    “是啊,以后再和鞑子打仗,老远就看清他们的虚实,保证一打一个准!”

    “就这三百多人,凡是参加挖沟的,恭义营都要了。”

    “那小子是个当哨官的料,敢出头,也有威信。”

    “我认得他,叫王宠,以前是个马贼,手上的功夫还不错……”

    挖沟又添沟,本身毫无意义,却可以测试这些青壮的执行力,斤斤计较,爱耍小聪明的一律淘汰,不折不扣执行命令的通过测试,全部加入恭义营。

    那个身材高大的汉子,最先站起来号召大家,执行力和组织能力都很好,可以提拔担任军官。

正文 第三十五章 孤忠良将

    傅冠去福建后,他的家人都已经转移到饶州,再设法前往湖广,和傅诗华团聚。随着清军侵入福建的消息传来,傅诗华的父母都是一阵后怕,如果继续留在邵武府,恐怕全家人都难逃此劫。

    在抚河一战中,恭义营缴获了大量武器铠甲,自己选取一部分后,大都留给了抚州义兵。

    几千刀枪,上千铠甲,对抚州义兵的帮助很大,揭重熙和傅鼎铨得到这些装备后,组建了两营人马,经过恭义营十多天的突击训练,看上去有了几分正规军的模样。

    在这个年代,搞敌后根据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恭义营走后,抚州义兵将面对清军的残酷围剿,汪克凡能帮到他们的只有这么多。

    揭重熙和傅鼎铨在史书中都是有名有姓的人物,没有恭义营的帮助,他们也一直在江西坚持抗清,直到顺治八年(1651年)才相继牺牲。有了这些武器装备,有了恭义营近百名伤员充当军事骨干,抚州义兵的战斗力提高了许多,应该能干出更大的事业。

    江西老表的血xing不用怀疑,揭重熙和傅鼎铨的气节不用怀疑,大浪淘沙,凤凰涅槃,从一群乌合之众变成可战之兵,肯定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和代价,只要抚州义兵能坚持到金声桓反正,就能迎来抗清斗争的下一个**。

    临分手之前,揭重熙也给了汪克凡一个小小的惊喜。

    “云台,恭喜!恭喜!这是万督师亲笔签署的敕书(委任状),授你为吉安府副将!”

    揭重熙想把恭义营留在江西,又没有拿得出手的筹码,只好向江西督师万元吉求助,封了汪克凡一个空头副将,给他的地盘是吉安府,还在清军的控制之下。

    在揭重熙想来,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江西多了一支强军,对战局大为有利,而恭义营有了上级系统,可以向万元吉申请粮饷,汪克凡ri后还有受到提拔重用的可能。

    “多谢揭军门提携!”汪克凡行礼拜谢。

    在救出隆武帝之前,他对外一律自称龙虎将军,既不会打出湖广的旗号,也不会打出江西的旗号,而要继续借用樊文钦的旗号。

    这个副将头衔暂时没有用处,但ri后却可以做些文章。

    两人惺惺告别,率部各自出发,抚州义兵向东北方向的饶州突围,汪克凡率恭义营乘船南下。

    抚州义兵的大部分已经分散转移,揭重熙手下还有六七千人,大张旗鼓打着恭义营的旗号,以吸引清军主力,掩护恭义营突围。而恭义营及时跳出清军的包围圈后,又能把金声桓调回吉安府,以策应抚州义兵的安全。

    这是一个互相掩护的计划,存在很大的风险,并非万全之策。

    饶州方向清军兵力薄弱,如果抚州义兵无法突围,可以仗着地主优势,退入山区继续**,而恭义营却要从清军主力的缝隙中穿插突围,如果被缠住就会陷入重重包围,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离隆武帝汀州遇难还有一个月,接近最后冲刺阶段了,汪克凡不得不弄险。

    当天晚上,恭义营的船队经过抚州府城,没有理会城中的清军,大模大样地继续向上游形势。

    抚州知府接到哨兵报告,城外有大量的明军船只经过,他立刻到城墙上亲自查看,月se下看不清船上的旗号,但船只的数量很多,粗略估计一下,怎么也得是一支上万人的大军。

    他立刻派探马出城,跟踪侦查这支明军船队。

    第二天下午,金声桓接连收到两份情报,内容截然相反。

    按照抚州府的报告,东乡县明军主力乘船南下,过了抚州府后拐进巴水支流,向着崇仁县方向去了。

    而另一份报告却说,明军主力正在向饶州方向逃窜,想趁清军的包围圈尚未合拢,逃往鄱阳湖以东。

    到底哪份情报才是正确的,金声桓有些犹豫不定……

    ……

    恭义营攻克吉安府,兵进南昌府的消息传回湖广之后,又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失去的才觉得珍贵,湖广的文武官员重新审视恭义营的以往战绩,才发现这支部队的战绩是如此骄人。

    从大破宋江水匪,到独力坚守崇阳,再到临湘全歼博尔辉,在湖广官军中,恭义营战斗力之强悍,无人能出其右。

    等到恭义营出走江西,大家都以为这支部队很快就会完蛋,但是出乎意料,在金声桓数万大军的围剿中,恭义营从容不迫,连战连捷,以弱胜强,把江西搅得天翻地覆,俨然开辟了一个新的局面!

    自从清军南下,除了忠贞营收复荆州府和承天府之外,南明这么多军队都没有打过像样的胜仗,汪克凡一连串的胜利,让整个湖广都震惊了!

    这么强的一支部队,为什么会被逼到江西,难道湖广就容不下他们吗?

    官场上开始出现质疑之声,虽然不敢把矛头直接指向何腾蛟,但是章旷、卢鼎等人都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以往的各种细节被翻了出来,大家才惊讶地发现,汪克凡自从军以来,一直在遭受各种排挤,从黄澍到章旷再到卢鼎,都对恭义营百般刁难,拖欠粮饷,有功不赏,甚至还要吞并恭义营。

    但是,汪克凡却一直忍辱负重,不论遭到何种不公平的待遇,都能以大局为重,直到被逼出岳州府,也没有和友军翻脸动手,而是让出地盘,到江西另谋出路!

    没有实力的话,忍让会被当成一种软弱,而恭义营的实力如此强悍,却能对友军一再忍让,就是胸襟气度的表现了。

    太不公平了!

    **不断发酵,恭义营出走江西,成了湖广官场上最热门的话题,汪克凡的名气越来越大,哪怕在偏远的湘西山区,那些从八品正九品的小官,也知道了他的名字,知道他是一位孤忠之臣,还是一位善战之将。

    孤忠良将!

    但凡还有一丝正义感的文官武将,谁不希望有这样的队友?了解事情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