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隆武帝能够当上皇帝,靠的是东林党和郑芝龙兄弟的支持,他上台之后,又尽量笼络南方的文官士绅,手下主要就是这三股政治势力。
东林党和复社,曾经是隆武帝最重要的支持者,但现在隆武帝已经意识到,仅凭东林党的支持不足以成就大事,而且东林党的党魁黄道周已经牺牲,首辅的位置就不能给他们了——吕大器被排除了,陈子壮本来就和隆武帝不和,会不会应诏入阁都在两可之间,当然更不用考虑。
(吕大器,也是东林党巨头之一,曾经担任过史可法的副手,隆武朝大学士,刚刚逃到广东。)
郑芝龙已经和他分道扬镳,但现在又多了一个汪克凡,他们都属于手握兵权的军阀,首辅的位置肯定不能给他们,傅冠被排除了。
剩下的,就是两广和江西一带的南方官员,这些人算是福建朝廷的残余政治势力,对隆武帝比较忠诚,主要包括何吾驺、苏观生、郭维经和杨廷麟。
大学士杨廷麟虽然是江西人,但也属于东林党,而且被清军包围在赣州城里,不用考虑。
苏观生对隆武帝比较忠诚,但不是正牌科举出身(国子监肄业),入阁都嫌勉强,不可能担任首辅。
郭维经的资历太浅,弘光朝的时候才是个七品的监察御史,担任吏部兵部两尚书已经是破格提拔,由他来当首辅,根本镇不住场面。
剩下的,就只有何吾驺。
何吾驺是广东人,代表着南方的政治势力,对隆武帝比较忠诚,和其他派系不即不离,是首辅的最佳人选……但他摔断了腿,堂堂一国首辅是个瘸子,实在太难看了。
隆武帝对此有些顾虑,但他能用的就这么多人,其他人都不合适,只能选择何吾驺担任首辅。他来征求汪克凡的意见,主要就是打个招呼,看看汪克凡的反应。
“汪卿,由象冈先生出任首辅,你觉得合适么?”
“以貌取人,为尊者大忌,象冈先生为人中正,定可胜任首辅一职!”汪克凡没有意见。
他和隆武帝之间是互相合作,互相利用,隆武帝只要脑子没有进水,就不可能让傅冠担任首辅,汪克凡最担心的,是隆武帝向东林党妥协,由吕大器担任首辅。
东林党虽然屡遭打击,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朝野中还有很大的势力,早期的东林党不予评价,但南明时期的东林党除了误国专权之外,几乎是一无是处……从隆武帝给出的名单看,吕大器、杨廷麟、陈子壮,东林党在内阁中几乎占了一半,如果再由吕大器担任首辅,隆武朝廷的施政方针和福建时期就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傅冠当不成首辅,何吾驺是最好的选择。
何吾驺从崇祯朝开始,几次担任首辅,几次被搞了下来,不擅长搞政治斗争,他和东林党一直面和心不合,很可能会选择和自己合作……
汪克凡现在实力不够,除了傅冠之外,想再推荐几个人入阁,都没有合适的人选,只能接受这个结果,但是趁这个机会,为傅冠争取一个更好的位置,却是可以操作的事情。
“启禀陛下,原大学士傅冠才干过人,威望卓著,当在象冈先生之后入阁……”
明朝入阁的成员中,排位顺序一般就是入阁的先后顺序,傅冠不当首辅,也要当老二,最少要当个老三。
“嗯,吕大器似乎更合适些,容我想一下吧。”隆武帝有些犹豫,东林党的势力不可小瞧,这里面要搞平衡,如果把吕大器放到第三位,估计东林党要大闹一场。
“若是如此,臣保举傅冠担任左都御史。”
“这个……”隆武帝更加犹豫,明显不太愿意。(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阅读。)
正文 第六十五章 乌合之众
汪克凡对首辅没有非分之想,隆武帝很满意——知道妥协和让步,这点非常重要。
汪克凡提出让傅冠担任次辅,隆武帝不能接受——次辅就是内阁的老二,这个位置要给东林党留着。
汪克凡提出让傅冠担任左都御史,隆武帝也不愿意——很明显,这是汪克凡的又一次让步,不当次辅可以,具体职务安排个左都御史吧。
但是隆武帝觉得,左都御史比次辅还重要。
次辅是个身份待遇的问题,东林党肯定非常看重,说出去比左都御史要风光得多。
但是在隆武帝和汪克凡的下一步计划中,要大力重建都察院,通过清理吏治来掌控官场,左都御史是都察院的最高长官,实际权力会非常大。
左都御史给了傅冠,等于把人事大权给了傅冠,如果真的接受了这个条件,把何腾蛟搞下去了,湖广可能落入汪克凡的手中,把翟式耜搞下去了,广西可能也落入汪克凡的手中。
“汪卿,由傅冠掌管兵部如何?”隆武帝试着还价。
汪克凡是武将,傅冠担任兵部尚书,正好在一起配合,听上去挺合适的,但他自己也知道,朝廷现在就是一个空架子,兵部有名无实,没什么权力,汪克凡八成不会答应这个条件。
“傅冠不知兵事,恐有负圣恩,若陛下以为他不宜担任左都御史,不如放他出任两广总督。”汪克凡话里隐约带上了骨头,你开的价码太没有诚意,傅冠没必要入阁了,直接顶丁魁楚的位子就行。
但是,这已经到了汪克凡的底线。
“好吧。容我再考虑一下……”隆武帝没有直接答复。
……
南雄府,位于广东的东北部,毗邻江西,距离赣州大约二百五十里。
隆武帝和恭义营到达南雄府后,见到了傅冠和吕大器。
吕大器从福建逃脱之后,辗转来到广东境内,听说隆武帝已经脱险,就赶到南雄来面圣。
到了这个时候,隆武帝终于有点皇帝的样子了。
他手下有何吾驺、吕大器、傅冠、郭维经四位重臣,有汪克凡等武将。还有一些中低级的普通官员,以及集结在南雄的四万大军,可以把朝廷的架子重新搭起来了。
隆武帝和文官们忙着排座位,分果果,对权力重新划分。汪克凡已经对隆武帝交了底,对这件事就不太关心……两广是南明最好的地盘。如果让傅冠出任两广总督。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如何搞定桂王和唐王,是隆武帝自己的问题,让他忙去吧,汪克凡趁这个时间到明军各部去看了看,了解敌我军情,准备赣州战役。
因为唇亡齿寒的原因。广东对救援赣州最为积极,丁魁楚派来部将童以振四千人,梁志仁四千人,大学士苏观生又募集了三千人。还有一支招募的潮州海盗,拥有大小船只四百余艘,充当明军的水师。
金声桓的水师,都是原来大明的江西水师,后来投降了满清。
如果是几条船的小规模战斗,和凶悍的海盗比起来,金声桓的水师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海盗不是正规军,没有打过这种大规模的战役,也没有和步兵配合的经验,如果没有一员大将统帅的话,这伙海盗未必是清军的对手。
由施琅来统帅这伙海盗,效果会好得多。
汪克凡专门到水师看了一下,施琅这些天对海盗的管理很严格,虽然算不上军纪严明,但起码没有太大的漏洞,这对懒散惯了的海盗已经很难得了。
算上这伙海盗,广东兵总共有一万多人,其中以童以振和梁志仁所部的战斗力较强,无论军容风貌,还是武器装备,在南明的部队中都算中等偏上的水平。
赣州是广东的屏障,丁魁楚下的本钱不小,除了他自己的督标营,童以振和梁志仁就是广东最能打的部队了。
苏观生募集的那三千人就差了很多,他刚到广东不久,还没有站稳脚跟,又遭到丁魁楚的排挤,虽然顶着个大学士的名头,也只招募了三千义兵。
义兵都是刚刚招募的百姓,凭着一腔热血来杀鞑子,士气很高,战斗却远远比不上正规军,但就像抚州义兵和吉安义兵一样,如果能通过战场的残酷考验,他们也会慢慢成长。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何腾蛟也派来了一支部队,衡州总兵曹志建的三千人马,曹志建是湖南军阀之一,部队的战斗力比张先壁强一些,但比郝摇旗、王进才等人要差一些。
这里面也有汪克凡一份功劳,何腾蛟授予他南昌副将的职务,他却敲山震虎,暗示自己要去迎驾隆武帝,何腾蛟不愿和隆武帝搞得太僵,就勉强派曹志建来赣州充数。
湖广现在没有太大的战斗,何腾蛟养着十几万大军,只派了三千人来支援赣州,完全就是应付差事,不过郝摇旗还在袁州府,对金声桓多少是个牵制。
在各路援军中,以滇将赵印选的云南兵最为精锐,他们的部下有很多彪悍的土司兵,比大明官军要厉害得多,和金声桓的部队基本上是一个档次的。
能把这支部队调到南雄,是傅冠的功劳。
当年多铎大军南下,弘光朝廷从云南抽调兵马救驾,赵印选带着三千人马离开云南,刚刚走到广西弘光朝廷就完蛋了,这支部队被翟式耜收留,一直留在广西,但赵印选是傅冠的老部下,有提携再造之恩,接到傅冠的亲笔信后,就带着这支云南兵来到了南雄。
除了这些部队之外,南雄还有几支江西的部队,他们原来是吉安府、抚州府,甚至南昌府的驻军,随着金声桓大军南下,他们抵挡不住就退到了广东,也被召集到南雄,其素质良莠不齐,总的来说战斗力不强。
再往下数,就是一些被招安的义军或者土匪,以抚州的阎罗总为代表。阎罗总原来是土匪出身,清军南下的时候竖旗抗清,受江西巡抚揭重熙节制,后来揭重熙被清军打败,阎罗总的义军还比较完整,撤到了江西南部,这支部队因为和清军打过仗,战斗力比苏观生的义兵要强一些。
加上恭义营,南雄一共有四万明军,但怎么看都像一群乌合之众。(未完待续。。)
正文 第六十六章 一触即发
江西袁州府,郝摇旗驻地。
不知不觉,郝摇旗来袁州府已经小半年了。
金声桓忙于对付各地的抗清义兵,又要攻打赣州,不愿招惹兵力强劲的郝摇旗,就任由他占领了半个袁州府,只派了六七千清军守在袁州府的府城一带。
郝摇旗的驻地本来在湖广东部,占领了半个袁州府之后,等于扩大了自己的地盘,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几个月下来,他和袁州府的清军已经形成了默契,基本上相安无事。
但是最近几天,郝摇旗的军营里突然忙碌起来,各部频繁调动,准备粮饷物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要打仗了。
军营里有一名何腾蛟派来的文官监军,发现这个情况后立刻责问郝摇旗,劝阻他不要轻易向清军挑衅,却意外地碰了个软钉子。
“没办法呀!皇上要御驾亲征,解赣州之围,我这里有一道皇上的密旨……”郝摇旗拿出一道刚刚收到的旨意,递给那个文官监军。
“哦,这旨意是真是假,郝帅可确定么?”一听皇帝有旨意,那监军心里咯噔一下,立刻意识到问题复杂了,都是大明的臣子,总不好劝郝摇旗抗旨不尊。
他把旨意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看了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