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文 第四章知进退有分寸
丁魁楚被抄家后,查出各种财物价值七十多万两银子,除了黄金白银,珍宝古玩之外,还有两套暗投在他家门下的房产,十几家商铺酒楼,明朝虽然没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但大家用脚趾头一想都知道,丁魁楚担任两广总督这几年,肯定在疯狂的贪污。
这和传闻也对上了,丁魁楚买官卖官,贩卖私盐,强占端砚矿产……,为了捞钱肆无忌惮,在广东早就是人尽皆知的秘密,虽说大明无官不贪,但丁魁楚做的也太过分了一点,被隆武帝扳倒之后,几乎没有人替他出头。
所有的财产都被没收,丁魁楚成了众矢之的,除了少数心腹死党之外,大多数广东官员都反戈一击,揭露了丁魁楚的种种罪行。随着案子的不断深入,广东官员之间开始互相撕咬掰扯,很多陈年旧账都被翻了出来,有的人是想洗清自己,有的人是想抹黑别人,有的人纯粹就是拉人下水,找人垫背……
看到形势有失控的危险,傅冠及时奏明隆武帝,将丁魁楚的案子及时结案。
如果继续查下去的话,这个案子将成为一个大型的窝案,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广东官员都会有罪,所有四品以上的中高级官员全军覆没……广东官员做到四品以上的位置,和丁魁楚肯定会有牵连,否则乌纱帽也带不稳。
必须结案。隆武朝廷还没有恢复正常运转,再把整个广东搞瘫痪了,造成的损失将无法承受。
结案具陈递上去后,隆武帝很快做出批示,将丁魁楚一家发配到海南崖州(三亚)。这个年代的三亚,可不是什么旅游胜地。丁魁楚被发配到那里,有生之年都未必能返回大陆。
广东官场的风气也为之一肃,有命捞钱还能有命花,丁魁楚捞了七十多万两银子,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是便宜了朝廷,便宜了负责抄家的庞天寿和汪克凡。
抄家,历来都是油水最厚的美差,庞天寿和汪克凡负责抄家,捞个几万两银子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下手狠一点,十万两银子也有可能。但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十万两银子的估计也太保守了……
丁魁楚的家产对外公布了七十多万两,汪克凡却另外拿走了三十万两,庞天寿也拿了十万两。甚至连隆武帝那里也送去了二十万两。
隆武帝从福建孤身跑了出来,两手空空。比叫花子强不了多少。皇帝花钱的地方多,一举一动还要受到文官的监督,没有点私房钱什么都玩不转。丁魁楚这只肥鸡被杀了之后,大部分财产都要充入国库,隆武帝在抄家之前就悄悄嘱咐过,账目上要做些手脚。给内库留一些银子。
令他喜出望外的是,丁魁楚的家底还真是富裕,汪克凡和庞天寿竟然送来了二十万两银子,远远超过他的期望值。水至清则无鱼。至于汪克凡和庞天寿在里面拿了多少,他也就懒得过问。
汪克凡正在缺钱的时候,隆武帝让他负责抄家,就是要酬谢救驾之功,给他一个发财的机会,汪克凡当然不会客气……为了避免庞天寿的心里不舒服,他在抄家时就命令士兵做了手脚,瞒着庞天寿先扣下了二十万两银子,两个人又二一添作五,平分了二十万两,里外里整整拿了三十万两银子。
除了这笔现钱之外,汪克凡还接手了几家丁魁楚的产业。
丁魁楚在广东经营多年,强取豪夺,只要是赚钱的行业都要插上一脚,这些商铺产业有他罩着,占尽各种商业优势,凡是酒楼商铺,必在繁华闹市,凡是作坊田庄,必有丰厚产出,每一家都是会下金蛋的母鸡……丁魁楚垮台之后,这些产业一律充公发卖,就成了权贵们争夺的对象。
政治势力需要金钱的支持,哪怕以清高标榜的东林党,在争夺这些产业的时候也是赤膊上阵,这是一场分赃的盛宴,其他的权贵都是坐享其成,参与扳倒丁魁楚的政治势力因为有功,少数几个人就分到了一半。
十几家产业中,唐王、辽王等勋贵分了四家,东林党分了三家,南方派系分了四家,庞天寿分了两家,苏观生等人分了两家,汪克凡和傅冠分了五家。
汪克凡和傅冠的五家产业中,包括一家酒楼,两座田庄,一家兵工作坊,一家商行。
除了兵工作坊之外,这几家产业都交给傅冠,当做都察院的小金库。都察院要查案子,一举一动都要花钱,如果在财务上受制于人,什么事都办不成。
那间兵工作坊以前是为广东兵服务的,有工匠二百多人,各种工具设备一应俱全,有生产鸟铳和火炮的能力。对于那些权贵和文官来说,兵工作坊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被汪克凡轻松拿下,准备带回湖广,和恭义营修械所合并。
兵工作坊直接关门,所有工匠安置家小,搜购需要的工具设备,招募更多的熟练工匠,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丁魁楚的案子刚刚结案,隆武帝发布了新的任命,对朝廷六部官员进行全面的调整,因为大量的职位出缺,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升官了,还有很多人身兼数职,打破了很多官场上的惯例。比如说郭维经已经入阁,还兼任着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这在崇祯朝是不可想象的。(吏部尚书权力太大,按惯例不能入阁。)
在这种背景下,汪克凡出任提督操江,加湖广巡按御史衔,还是引起了一场轰动。
和满清不同,大明的提督位高权重,汪克凡担任提督操江,升官速度远远超过大家的预料……在很多人想来,汪克凡大概会被提拔为总兵一类的实职,如果皇帝恩宠的话,顶天再赏个伯爵身份,没想到他一步迈入朝廷大员的行列,引得无数人羡慕妒忌。
何吾驺、吕大器等内阁大佬却都松了一口气。他们的地位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汪克凡担任提督操江,就要带着恭义营回湖广,从隆武帝的身边离开,对他们来说,朝廷里就少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对手,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军阀反制朝廷的现象,从弘光朝就非常严重,史可法被排挤到扬州,马士英大权独揽,说到底都是因为江南四镇在支持马士英,东林党手里没有兵权,死活斗不过他们……福建的郑芝龙更不用说,嚣张跋扈,把文官压得抬不起头来,郑芝龙上朝的时候要站在百官之首,连当朝首辅的面子都不给。
把汪克凡赶到湖广去,既能抵挡清军,又能制衡何腾蛟,朝廷里又成了文官的天下,这真是一步明升暗降的好棋!
不论是何吾驺等人的南方派系,还是吕大器等人的东林党,都对隆武帝的政治智慧佩服不已……
除了汪克凡担任操江之外,苏观生被任命为两广总督,也是官场上非常重要的消息。
苏观生是东莞人,按地域来说,似乎也属于南方派系,但因为不是正统科举出身,不受文官们的待见,在朝廷里相对孤立,何吾驺等人和他之间也是若即若离。隆武帝汀州遇险的时候,他扶植唐王和桂王争位,很多人都以为他的仕途已经完蛋了,没想到的是,隆武帝竟然会提拔他担任两广总督。
汪克凡的提督操江是个大官,但和两广总督比起来,还是差了很多,两广总督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而且有实实在在的地盘,不用去和清军拼命,当丁魁楚被搞下来之后,很多人都盯上了两广总督的位置。苏观生最后胜出,无意中已经得罪了很多人。
仔细一想,就会明白隆武帝的用意。
苏观生是东莞人,又是福建跟来的老人,在广州已经经营了几个月,手底下有一套现成的班子,由他出任两广总督,可以迅速安抚广东官员和士绅,尽量减少丁魁楚案子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苏观生不属于东林党,不属于南方派系,和汪克凡、傅冠也没什么关系,由他出任两广总督,不会打破朝局的平衡。
各方大佬对此不以为然。苏观生在朝廷里根基不深,未必能坐稳两广总督的位置,是打压排挤,还是拉拢联合,各种手段都可以随意施展……当然,朝廷里的权力划分还没有结束,现在顾不上苏观生。
随着隆武帝的一道道任命,朝廷的架子基本上又搭了起来,南方派系当了兵部尚书,东林党就要安排一个兵部侍郎,东林党筹备重开翰林院,南方派系就筹备国子监……所有的权力机构都要划分一下,大家都忙得四脚朝天,在不知情的外人看来,朝廷里颇有些百废待兴的意思。
汪克凡对这一切冷眼旁观,傅冠也只守着都察院的一亩三分地,不插手其他任何机构,这博得了东林党和南方派系的一致好评,都觉得汪克凡和其他的军阀不同,知进退,有分寸。
……
今明两天稍微休息一下,顺便理一下第四卷的章节细纲,一更保底了,节后恢复正常更新,请各位书友理解。(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五章行在
在调整朝廷机构设置的同时,隆武帝又发布了一条重要命令,在年底增开一次恩科,本着战时一切从简的原则,各地的乡试和朝廷的会试同时举行,从已有的举人中选拔进士,并再次选拔一批秀才和举人。
朝廷的官员如何调整,普通的士绅百姓根本看不明白,但增开恩科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大明的科举已经断了好几年,读书人想要做官,想要报国抗清,却根本没有晋身的途径,听说增开恩科之后,无不欢欣雀跃。
离年底还有两个多月,时间是紧了一点,但大家都是一样的起点,所以还是公平的,南明就这么大的地盘了,除了偏远的云南之外,大多数地方的举人及时动身,都能赶上这次恩科。
由于大明正在对满清作战,这次恩科中还要开设武科,录取的名额大幅增加,为朝廷选拔一批武将,在隆武帝的诏书中说得很明白,这批武将是朝廷新军的基础,是光复大明的基石和栋梁……
隆武帝的行在一直没有确定,朝廷官员为此争论不休,拿掉丁魁楚之后,很多人以为隆武帝要留在广州,但随着苏观生被任命为两广总督,朝廷行在到底设在哪里,又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
就在这个时候,汪克凡和傅冠等人突然上疏,请求隆武帝移驾广西,把行在设在桂林。
汪克凡派系第一次在重大政治问题上表态,立刻引爆了整个朝局,文官们不约而同发起抵制,坚决反对隆武帝移驾广西。汪克凡和傅冠随即出手,接连向隆武帝保举了三个人,分别担任户部侍郎。吏部郎中和广东新安县令。
户部是东林党的地盘,吏部是南方派系的地盘,广东新安县令是苏观生的地盘,汪克凡派系突然四面出击,东林党、南方派系和苏观生都是措手不及。
不管东林党还是南方派系,在福建事变中都损失惨重,为了抢占朝廷里面各种重要的官职,可用的人都安排完了,一个进士就能当郎中和员外郎,一个举人就能当给事中。三五个萝卜要占十几个坑,面对汪克凡和傅冠的进攻,左右支拙,抵抗不住。
傅冠在组织赣州战役期间,拉起了自己的一套班子。其中很多人都是他的老下级,老部下。资历名望都不缺。这些人都在都察院,如果全撒出来的话,在朝廷里会抢到一大批实权官职。
东林党和南方派系这才明白,汪克凡派系不是有分寸,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