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残明-第2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担灰艨朔不泳鄙希⒖叹突岱辞甯疵鳌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牛佺在信的末尾还发了两句牢骚,熊立春听了他的解释后,大喜过望,也原样抄了下来。

    经过二十几天的艰苦行军,卞祥这支人马终于来到了井冈山,那封信也摆在了汪克凡的案头。

    这两句诗用的并不太合适,汪克凡气恼之余,也觉得有些好笑,熊立春明明投降满清了,还摆出一副受了委屈有苦衷的模样,难道是小孩子过家家吗?如果把这封信送到罗绣锦手里,熊立春刚刚投降,恐怕就得被斩首示众。

    但是,汪克凡并没有急于这么做,不管熊立春是否投降满清,把他摆在宁州,将来也许还有用处,反正这封信攥在自己手里,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

    急于出手未必是最正确的,先看看再说吧。

    这段日子一直忙于在湖南作战,对宁州方面有些疏忽了,在熊立春投降满清这件事上,他觉得自己负有极大的责任,失误严重,但事情已经发生了,自怨自艾没有任何意义,只能尽量设法弥补。

    撤到井冈山的宁州义兵有一千九百人,汪克凡把他们编为宁州营,交给卞祥指挥。在压力和诱惑的双重压迫下,这支部队仍然排除了各种困难,坚决回到楚军的怀抱,忠诚度方面不用再怀疑,可以当做自己的嫡系培养。

    陈尚文等人暂时没了官职,被暂时安排到几个行政部门里,比如永宁县衙,督粮道等等,让他们熟悉楚军内部的各种流程,楚军现在的地盘虽然很小,但等到反攻湖广之后,就需要大量的行政管理人才。

    清军疲态已现,反攻湖广是早晚的事。汪克凡有三万人马,呆在井冈山里补给很困难,但孔有德手下有十几万大军,比楚军更加困难,大家比耐心比毅力,汪克凡耗得起。

    况且,他还有另外一招后手——江西的金生恒。

    江西的战略位置举足轻重,在旧时空的历史里,金声桓突然反正归明,给满清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但在本时空中,金声桓至今还没有行动。

    汪克凡知道,这八成是因为自己产生的蝴蝶效应,恭义营转战江西加上赣州会战,零零碎碎敲掉了金声桓三四万人马,江西抗清运动也更加汹涌,金声桓没了当初的狂傲霸气,还在夹着尾巴当他的绿营总兵。

    但总的来说,江西的形势没有太大的改变,金声桓和满清之间的矛盾仍然很尖锐,反正归明是迟早的事情,汪克凡要做的就是煽风点火,尽快促成江西反正。

    进入隆武四年后,他不断派出使者前往南昌,游说金声桓反正,并且把隆武帝请了出来,以南明皇帝的身份对他进行招降,但这些使者都被金声桓关了起来,也没有任何回信。

    孔有德占领湖广全境之后,十几万大军分守各地,像摊大饼一样攥不成拳头,战略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汪克凡加紧了和金声桓的联络,几乎三天就写一封亲笔信,五天就派一名使者去南昌,哪怕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希望,也坚持不懈没有放弃。

    四月中旬的最后一天,汪克凡又派出了一名使者,擅长舌辩之术的陈尚文,金声桓心里的不满越攒越多,和清廷的关系早就不是铁板一块,再给他加上一把火,老金的愤怒很快就会爆发。

    陈尚文秘密出使江西,自觉没有多少成算,已经做好了被金声桓囚禁甚至杀害的心理准备。他到了南昌之后递交汪克凡的亲笔信,金声桓把信看完,冷笑一声,命左右将陈尚文拿下,绑在庭院中示众。

    陈尚文自知难逃一死,对金声桓破口大骂,从上午一直骂到晚上,天黑后实在骂不动了,才终于安静下来。

    陈尚文开始认真考虑殉国的事情,甚至推敲绝命诗的腹稿,但他的精神体力都消耗殆尽,想了半天也没个好句子,不由得大为沮丧。

    正在这个时候,一盏红色的灯笼出现在眼前,金声桓笑呵呵地为他解开了绳子。

正文 第一二六章 刺刀和标准化生产

    “呯!”

    随着一记清脆的枪声,摆在六十步外的靶子猛然抖动了两下,汪克凡放下手里的燧发枪,心里知道这一枪肯定有了,满意地点了点头。

    “十环!”

    负责报靶的士兵爬上掩体,检查靶子之后向这边打出旗语,轰的一声,围观的恭义营众将纷纷大声叫好,笑逐颜开,连连称赞,他们并不是夸奖汪军门枪法如神,而是祝贺新式的燧发枪终于仿制成功。

    在古人的长度计量单位中,所谓的步都是复步,也就是左右脚各迈出一次才算一步,一步大约等于1。3米左右,当然,这也是因为古人的平均身高比较矮,如果换成现代人的话,估计就得有1。5米了。

    六十步,大约是八十米的距离,已经超过了骑弓的有效射程,和普通的步弓差不多了,这意味着明军仿造的燧发枪已经能代替弓箭手,具有较高的实战价值,考虑的火枪手的训练培养较为简单,比弓箭手要容易得多,新式燧发枪的意义就更加重要了。

    修械所负责燧发枪项目的主事名叫王景,被一群人围在中间,七嘴八舌地提出各种问题。

    “王博士,这枪还能打得更远些么?七十步怎么样?”

    “老安,这燧发枪一个月能造几支?什么时候配发到我们岳州营?”

    “听说这燧发枪不怕下雨,是真的吗?”

    ……

    汪克凡关注的却是另一件事,他正在试演为燧发枪配备的刺刀。

    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这批刺刀仿制于我军的56式军刺,刀身全长38厘米,刃长32厘米,后侧有6厘米长的木柄,可以塞入燧发枪的枪管,然后绞紧护扣,就完成了对刺刀的固定。

    把刺刀嵌套在枪管上并非不能实现。但每支枪的成本就会大幅增加,刺刀的稳固性还会受到影响,修械所几次试验,效果都不太理想。后来报经汪克凡同意,干脆把刺刀的刀柄塞进枪管,大幅降低了技术难度和制造成本,把装上刺刀的燧发枪变成了一支具有实战作用的长枪。

    过于超越时代没有意义,楚军仿制的这种燧发枪属于前装滑膛枪,如果战斗进入肉搏阶段,士兵来回挥舞枪支与敌人搏斗,里面的火药子弹都会掉出枪膛,根本没有再次开枪的可能,所以把枪管堵死。也不会影响战斗。

    汪克凡发挥了一点小小的恶趣味,把这种刺刀也命名为五六式军刺,外形和正品的56式非常相似,三棱形的刀身坚固而结实,弥补了这个年代材料工艺的不足。非但刺刀不易折断,而且一捅一个洞,伤口很难包扎愈合。

    这种刺刀上面还有三道深深的血槽,刺入人体后可以迅速引入空气,形成大量的泡沫阻塞血管,哪怕没有刺中要害,只要深度达到8cm左右就能让敌人即刻毙命。而且可以消除体腔内的负压,非常轻松地把刺刀拔出来,是非常实用的杀人利器。

    (56式刺刀刺入人体后;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血槽引入空气,会在血管里形成空气栓子,堵住脑部血管而产生循环障碍,进而造成脑组织缺氧。然后迅速死亡,嗯,基本就是这么个道理……我为此专门找人请教了一下,56式刺刀不用刺中心脏,随便刺中一个地方都很难能活下来。挨上动脉就是大出血,肚子会内出血,肺部直接死翘翘,而且连头盖骨都能刺穿,是非常恐怖的武器。)

    把刺刀装好之后,汪克凡试着来了几个标准的刺杀动作,心里涌起一股熟悉的亲切感觉,有他这个行家作指导,楚军很快就能掌握标准的拼刺技术。唯一美中不足的,这种燧发枪还是太重了,使用起来不太灵活,有些动作产生了变形。

    “还需要改进,一定要充分发挥刺刀的威力……”

    不管火绳枪还是燧发枪,都是一种射程近、射速低的武器,一般很难避免进入白刃战,所以必须有长枪兵加以保护,给燧发枪装上刺刀后,火枪兵同时也变成了一个长矛兵,在白刃战里有了自我保护的能力,战法和战术都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先进。

    在以往的战斗中,楚军的列阵都非常复杂,前面是火炮等重武器,后面是火枪和弓箭手,中间还要掺杂长枪兵和盾牌手等冷兵器,层层叠叠,组成不同的阵势,配合起来非常吃力,作战效能不高。如果楚军士兵都配备装有刺刀的燧发枪,就能以简单的三列横队或者两列横队作战,士兵以立姿或跪姿齐射,需要迂回机动的时候说走就走,能够很快运动到最佳作战位置,对敌人的薄弱处发起攻击。

    任何一个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机动性是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刺刀的发明改变了原有的战术,为提高楚军的机动性提供了可能……

    人群之中,王景正在对大家一一解答。

    “这种燧发枪可以打到一百步以外,七十步当然不在话下,但准头要差了很多,七十步就比六十步差了三成,所以第一轮射击最好放在六十步的距离上。”

    “修械所正在进行标准化生产改造,一个月只能造七十几支燧发枪,什么时候能配发到岳州营,这就不是我管的事情了。”

    “燧发枪一样怕潮怕水,但终归不用明火,所以比鸟铳好伺候一些,下雨的时候遮挡一下,一样可以开枪的。”

    随着他的解答,众将或者欣喜,或者失望,神情不一而足,六十步的射程可以满意,下雨天也有一定的战斗力,更是意外之喜,但一个月只能生产七十几支燧发枪,却远远低于大家的预期。

    谭啸叫道:“七十几支枪,一年才能造几百支枪,你们修械所也太懒了些!这样子什么时候才能让我们用上新枪?”

    吐槽的事情当然少不了顾宗福,他也跟着叫道:“是啊,你们修械所七八百号人,一个月要花几千两银子,造的枪也太少了些,那标准化生产是什么意思?”

    “这个,这个我也说不好,还是请方督办给诸位将军解释一下吧。”王景地位不高,抵挡不住两位大将的威势,只好请出方正铮。

    方正铮咳嗽一声,解释道:“所谓标准化生产,简单来说就是统一规格尺寸,就拿燧发枪来说吧,各种配件的长度、分量、厚薄、粗细等等都有统一的标准,所有工匠都要按照标准来干活,误差过大的就要返工重做,甚至直接报废,所以生产的速度就慢一些……”

    顾宗福立刻打断了他:“这有什么用处?哪家工匠干活不是凭手艺?长短粗细当然各自不同,何必定这么个死框框,白白耽误工夫!”

    其他众将也纷纷附和:“是啊!什么标准化生产,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定不像规矩的手艺,赶快让工匠们放开了干活,一个月造上几百支燧发枪,年底给大家都换上一遍!”

    “诸位,诸位!标准化生产可是汪军门的意思,绝对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我当初也对标准化生产不甚了了,听了汪军门的指点才霍然开朗。”方正铮说道:“咱们大家都用过大明造的鸟铳,同样的一支鸟铳,分量敢差出几两半斤去,每支鸟铳的脾气都不一样,没用熟的话根本打不准,况且只要坏了一个小小的零件,就没有合适的东西替换,整支鸟铳都得报废。实行标准化生产后,所有的燧发枪都是一个规格,出了小毛病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