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残明-第3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抢氩豢庑┟鞒闹斗肿印

    叶靖海接过话头。笑着说道:“汪军门这也太偏心了,我干脆不当这个水师营官了。去方观察手下做个管事,还能再领一份军饷,那该多好!”

    这本来是句玩笑话,施琅却一脸的不以为然,鼻子往外喷了一声,对叶靖海表示抗议——方正铮那家伙正得意呢,你还去捧他的臭脚,到底是哪边的?

    叶靖海全当没看到,转过脸收起笑容,对汪克凡劝道:“听军门刚才说,还要挑些军将到兵工厂,学生以为有些不妥。那些军将大字不识一筐,脾气又暴躁,送到厂子里不但无用,恐怕还会添麻烦。”

    汪克凡笑着点了点头:“你说的不错,直接送去肯定不行,不过人都是会改变的,不认字可以学,脾气暴教他们规矩,等到他们学成之后,再送到厂里就能派上用场。”

    兵工厂是为军队服务的,不能和军队脱节,选拔一批退役军官放在兵工厂,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合作。至于能力问题,可以通过岗前培训来解决,在井冈山军校搞两期培训班,那些退役军官毕业之后,就能满足兵工厂的要求……

    屋子里响起一阵嗡嗡声。

    现场办公会开到这个时候,几个问题都讨论完了,但是大家意犹未尽,又各自开起了小会。这种深入讨论可以查漏补缺,进一步开拓思路,汪克凡并没有阻止,反而也参加了讨论。

    方正铮却皱着眉头,肚子在思索着什么。

    他和施琅不对脾气,和叶靖海处的还不错,见他一个人发呆,叶靖海开玩笑道:“方观察,你今天又升官又发财的,怎么还满面愁容,难道怕我们逼你请客?”

    方正铮摇摇头,说道:“不好干呀!汪军门的确对我多有照顾,能给的方便都给了,但最少也要等到半年后,才能慢慢见到成效,眼下这几个月就算能多造几门炮,还是不够水师用的,我怕耽误了大事,无法向军门交代。”

    楚军扩编之后,各营都急需火炮,为了满足前线的需要,兵工厂造出的火炮要分给步兵一大半,方正铮无论怎么算,水师这边都不够用。

    汪克凡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兵工厂的起点太低,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改善条件,逐步提高生产能力。但无论技术水平的提高,还是人才的培养,以及增加资金的投入,都需要一个实现的过程……归根到底,就是需要时间!

    有些火烧眉毛的问题,不能按部就班的慢慢解决,还得另想办法。

    “施琅,我想向你请教一下,朝廷兵部造的炮,水师能用得么?”自己能力不够,就要请外援。

    “只要是弗郎机炮,都可以的。”施琅并不是二百五,面对汪克凡,连忙站了起来,规规矩矩地答道:“大炮这个东西,还是弗朗机人造的最好,咱们大明和鞑子那边都是仿造,弗郎机炮本来就是用在战船上的,朝廷造的一样能用作水战。”

    舰炮!

    明朝仿制的弗郎机炮本来就是舰炮,只要质量合格,装上战船就能用。

    “那好,我这次去朝廷,怎么也得给你们讨几尊大炮来!”汪克凡嘴里说着几尊,心里考虑却是几十尊,上百尊。

    明军不善野战,而长于守城,对大炮这种守城利器非常重视,隆武朝廷秉承大明的一贯传统,也在积极仿造葡萄牙人的新式火炮。这件事由内庭太监庞天寿主持,兵部和工部共同合作,隆武帝本人也非常关心,算是隆武朝廷的重点工程,造出的大炮质量还不错。

    但可惜的是,这些好容易造出来的大炮,却大多布置在两广,放在城墙上当摆设。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清军如果真的打到了桂林,城墙上哪怕摆满了大炮,也无非是让清军多费些力气,不可能扭转战局。

    大不了,清军可以退出大炮的射程,采用长期围困的办法攻城,任何一种武器,不管有多大的威力,如果失去了机动能力,就和废物差不多。

    拿来主义!

    把这些大炮拿过来,安在楚军水师的战船上,才能主动出击,发挥更大的作用。

    ……

    汪克凡对水师非常重视,用了两天时间视察,视察结束后,再次乘船返回长沙。

    整整一天,他把自己关在船舱里,对前一段的视察工作进行总结,一直工作到深夜,整整一天,他都没有出房门,和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没有进行交流,甚至冷落了傅诗华和篆姬。

    视察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南昌到长沙这一路走来,汪克凡除了看到成绩,还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和衡阳兵工厂类似,整个楚军和楚勋集团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军事、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对地方上的控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都需要时间来解决。

    但是时间不等人,楚军这边在发展,清军那边也没有睡大觉,姜瓖还能支持多长时间,清军什么时候会再次南下,都是一个未知数。

    时不我待!

    “有些事情考虑不周,动作太慢了!”汪克凡非常后悔。

    随着楚勋势力的不断扩大,管理的难度大幅提高,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汇总到汪克凡这里,千头万绪,等着他作出决定,沉浸在这些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宏观方面就考虑的少了。

    但是汪克凡知道,宏观其实更重要,大的方针策略如果发生偏差,有些重要的事情没有做到未雨绸缪,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如今的楚勋集团,管理着一个半省,十几万军队,上百万百姓,和一个国家也差不多了,只靠汪克凡一个人来管理,太过吃力。

    “应该也组建一个‘内阁’,最起码是个智囊团。”汪克凡需要助手,尤其是可以帮他进行思考的高级助手。

    他突然很想知道,这一路走下来,顾炎武和黄宗羲作何观感。(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一三章 好险!

    顾炎武和黄宗羲这样的人,汪克凡以前是用不到的。

    他们两个虽然都有官身,但并不是那种老谋深算,长袖善舞的官僚,他们虽然人到中年,身上却还带着一股书生气,他们虽然都和清军打过仗,但是说到打仗的本事,恐怕还不如楚军的一个普通将领。

    无论朝堂斗争、治理地方、参赞军务……,这几个方面都非顾炎武黄宗羲所长,他们两个都是做学问的人,更适合当学者。

    汪克凡如果只想当个普通的军阀,当然用不到他们。

    在朝堂斗争中,傅冠、章旷都更靠谱,就连篆姬也能帮着出谋划策。在治理地方上,循吏如堵胤锡、能吏如许秉中、贪官如卜作文等等,都可以人尽其才。在军事方面,既有汪晟、谭啸、周国栋等自己培养的嫡系,也像施琅、李过、陈友龙这样后来加入的良将,还有一大批青年军官正在迅速成长……总之一句话,无论文臣武将,汪克凡都不缺。

    但是随着楚勋势力的扩张,只靠这些人就不够了。

    格局不同,需求不同。

    汪克凡现在最需要的,是谋国之士!

    谋国之士,未必擅长朝廷斗争,关键要帮助上位者把握方针政策,在大的战略做出选择。比如明朝初年,朱升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一句话就胜过千军万马,又比如牛金星辅佐李自成,李闯流寇最后才能推翻大明江山。

    汪克凡身边,就缺乏这样的高级幕僚。

    顾炎武和黄宗羲,看起来挺合适。

    当然,这种人是不能硬绑来的,硬绑来也没用。汪克凡能做的都做了,关键看他们自己如何选择。

    思维发散开,这个时代还有很多名人。只要能为我所用,为什么不用?

    汪克凡铺开纸笔。给情报局写了一封手令,命令权习派出人手,联络江南钱谦益,去山东寻找吕留良,如果碰上吴伟业、侯方域这样有些影响的文人,也尽量对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冬日夜晚,江面上的夜风越发凛冽,船舱窗户上虽然看不到明显的缝隙。北风却无孔无入地钻了进来,发出嘘嘘呜呜的声音。灯火摇曳下,汪克凡的身影如磐石般久久不动,时间一分一秒地流走。

    今晚,又是辛勤忙碌的一夜。

    北风鼓荡船帆,夜航船劈开波浪,溯流而上,江水打在船舷上,哗啦啦地向两边退开,泛起一片白浪。顾炎武和黄宗羲站在船头。偶尔低声交谈几句,更多的时候却盯着江水,默默出神。

    楚勋这艘大船。到底要驶向何方?

    这十几天来,从江西到湖南,他们有太多的所见所感,从最开始的震撼和惊喜,到后来的迷惑和思考,再到现在的趋于平静,对于楚勋和楚军,心里都做出了各自的评价。

    但是这一路上,他们很少谈论楚勋。很少谈论江西和湖南的崭新气象,平常在一起说的最多的。都是经学文章。

    文由心生,谈论经学文章。可以见微知著,观察对方的素质和品性,若是治学观点相近,就可以引为志同道合的好友,继续更加深入的交流。

    这样含蓄的交际方式,是儒家文化所特有的,已经成为国人的习惯。到了后世的商品社会,谈论经学文章就变成了喝酒,并且发展出一套特殊的酒桌文化,其实骨子里都是一样的。

    顾炎武和黄宗羲都是当世大儒,虽然现在还没到宗师境界,但是学术思想已经基本成型,这一路谈论的话题很多,两个人之间碰出了不少火花。

    开始的时候,两个人的交流非常愉快,但是随着话题的深入,却渐渐产生了分歧。顾炎武尚古,对心学不以为然,黄宗羲却是刘宗周的得意弟子,以正宗心学传人自居,两个人就谈不拢了。

    道不同,不与为谋。

    在治学思想上说不到一起,就不会谈论更敏感的话题,这一路走来,两个人都是各看各的,见面了虽然客客气气,却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底。

    但是今天晚上,情况有些特殊。

    “亭林先生,我今天是来告辞的。”黄宗羲说道:“明日到了长沙后,我就先走一步,咱们在桂林再见。”

    “也好,这样子更方便些。哦,你是打算不告而别,不和汪军门打个招呼么?”顾炎武点点头,黄宗羲是东林党的骨干成员,虽然和吕大器等人不算太近,但也有几分香火情,如果和汪克凡一起回桂林,难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不打招呼了,打招呼就走不了啦。”黄宗羲笑着说道:“汪军门一片盛情,黄某无功受禄,承担不起,日后若是有缘,总有赔罪的机会。”

    这话隐有所指,顾炎武的眉毛微微一挑,问道:“清军势大,两三年间,江南都恐怕难以光复,梨洲先生有何打算?”

    你是鲁王朱以海的人,鲁王兵败困守舟山岛,你打算怎么办?隆武朝廷这边如此兴旺,抗清复国大有可为,这个时候你还要回老家,继续给满清当顺民吗?

    “君臣之伦,不可轻弃,我当效仿古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求道于天下。”黄宗羲没有说实话,真的效忠鲁王,跑到隆武帝这边来干什么?

    “春秋大义,尤有大于君臣之伦!”顾炎武声音不高,语气却很重。

    “此言大善,我心领了。”这句话,倒说到黄宗羲心里去了。作为明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