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残明-第3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春秋大义,尤有大于君臣之伦!”顾炎武声音不高,语气却很重。

    “此言大善,我心领了。”这句话,倒说到黄宗羲心里去了。作为明末最杰出的知识分子,黄宗羲和顾炎武都有轻君思想,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君臣之间的关系。

    他顿了顿,突然问道:“汪军门此人,不知亭林先生作何评价……”

    有些话,终于说出来了。

    不用说的太透,点到为止,两个人都能听明白。

    旁边值夜的哨兵非常奇怪。

    半夜大冷天的,这两位先生跑到船头吹冷风,真是一对怪人,听说他们都是有学问的人,也不知道在说什么,可惜风太大,根本听不清。

    ……

    第二天到了长沙,家里早就安排好一切,汪克凡和篆姬下船后,立刻被送回府中,换上崭新的吉服,变身新郎新娘。

    汪克凡虽然只是纳妾,长沙的文武官员却都来捧场,送上各色礼物,再吃上两杯喜酒,婚礼办得非常热闹。

    酒席上,汪克凡挨桌敬酒谢客,到了黄宗羲面前,提出一个特殊的要求,请他给儿子起名。

    “哎,不敢,不敢!当着亭林先生的面,我还是不要献丑了吧。”黄宗羲连连推辞。

    “这是内子的意思,她对亭林先生也非常仰慕,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百般纠结,只好舍鱼而取熊掌。梨洲先生年长,就不要推脱了,请为犬子赐名吧!”

    汪克凡开着玩笑,理由也完全站得住脚,黄宗羲比顾炎武年长几岁,理应受到尊重,由他起名更合适些。

    其他人纷纷起哄,顾炎武也一个劲的谦让,黄宗羲终于点头:“好吧,就让我好好想一想,嗯,嗯,嗯……”

    又喝一杯酒,黄宗羲眼睛一亮,看着顾炎武说道:“以精卫为名,如何?”

    《精卫》是顾炎武写的一首诗,前往陕西之前而作,诗中以填海精卫自比,表达了抗清复明的决心,黄宗羲用精卫起名,一顾到了顾炎武的面子,二来也正好应景。

    众人纷纷叫好。

    汪克凡却一头黑线。

    汪精卫!

    黄梨洲,黄老先生,你不是穿越来恶搞的吧?

    “这个……,刚才忘记说了,学生家谱中,犬子这一辈都以‘思’字排序,请梨洲先生再起个名字。”急中生智,汪克凡终于找到了拒绝的理由,我是‘克’字辈的,我儿子是‘思’字辈的,绝对不能叫汪精卫!

    “哦,既然是这样,那就再想一个。”黄宗羲到底是饱学大儒,稍一沉吟又有了:“就叫汪思平吧,‘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为万世开太平,如何?”

    汪思平?这个还算靠谱,虽然不算惊艳,但是男孩子的名字不要惊艳,中规中矩就好。

    不叫汪精卫就好,真是好险!

    汪克凡举杯再次致谢,众人一饮而尽。

    酒宴到了后半场,黄宗羲起身离去,顾炎武看到,连忙跟了上来。

    回到寅宾馆,黄宗羲叫出自己的随从,拿上早就收拾好的行李,又牵出一头大青驴,顾炎武把他送到城外,在离亭挥手作别。

    “此去保重。”顾炎武行礼。

    “好说,我也要去桂林,不日就会再见。”黄宗羲回礼,上了青驴飘然而去。

    远远的,突然传来他的长吟之声,正是顾炎武所作的《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顾炎武一愣,随即笑了:“黄梨洲这个人,倒真是个妙人。”

    《精卫》这首诗头一句就是“万事有不平”,黄宗羲刚才起的名字就是汪思平,转了半天,还是扣着这首诗。

    ……

    下一章写的一大半了,力争12点前发出来,加油!(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一四章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渡过一个缠绵的新婚之夜,汪克凡早上一起来,就听说黄宗羲跑了。

    肯定不能再去追,黄宗羲的身份在那搁着,如果他就在跟前,偶尔来横的可以,他既然已经跑了,就不能明目张胆派兵去追,否则传出去会被人骂死。

    这件事李玉石肯定有责任,小伙子臊眉耷眼的向汪克凡请罪,汪克凡绷着脸,把他狠狠骂了一通,但是转过身后,却忍不住觉得好笑。

    也是被气得笑了。

    黄宗羲到底学过兵法,竟然在自己成亲的日子逃跑,真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偏偏他还跑去桂林,还会和自己见面。

    等到了桂林,一定要当面质问他,堂堂的黄梨洲,怎么连基本的礼节都不讲了。

    说走就走,汪克凡辞别家人,带着篆姬和随从一起动身,前往桂林,和他一起走的,还有顾炎武和王辅臣。

    临走这天,王辅臣差点迟到。

    他实在舍不得走,汪克凡送了他一所富丽堂皇的大宅子,里面还有两个大美女,在这所宅子里睡了一晚后,王辅臣简直再不想离开长沙。

    不过他到底是当兵的出身,最后关头还是及时赶到,没有耽误航船出发的时间,不过到了船上后,却失魂落魄的打不起精神,一颗心早就飞回了长沙。

    这次前往桂林,汪克凡没有在途中多做停留,航船顺着湘江一直驶到永州府,然后从陆路进入广西,到全州再次乘船,离桂林就不远了。

    这一路上,汪克凡和顾炎武的交流变多了,已经跑掉一个黄宗羲。剩下的顾炎武当然要看紧。

    “黄梨洲么?他会回来的。”顾炎武和黄宗羲之间有过一次深谈,所以自信满满。

    “哦,何以见得?”汪克凡突然直起了身子。

    “不过是欲擒故纵之计罢了。黄梨洲对军门多有推崇,若能在湖广寻到晋身之机。他是不会错过的。”

    “晋身之机么?湖广最不缺的就是机会,黄梨洲只要愿意,我给他这个机会!”汪克凡欣喜之下,声音猛的拔高。

    黄宗羲这个人,在政治理论上很有一套,而且有强烈的“虚君”思想,将来可能有大用处。

    作为东林党骨干,黄宗羲的屁股一直坐的很歪。但却是个反清复明的实干家。

    历史上在顺治年间,他一直都是个被满清悬赏捉拿的通缉犯,屡次参与反清斗争,只是因为名气太大,有人保护,才屡屡逃脱。直到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政权覆亡,郑成功东渡台湾,黄宗羲感到恢复事业已经无望,于是告别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半生致力于讲学、著述事业。

    但也必须指出,黄宗羲这个人晚节不保,对康熙屡次献媚。以“圣天子”歌功颂德,甚至在悼念亡父的祭文里都不忘拍上一记马屁,绝不是所谓的虚与委蛇。不要忘了,封建士大夫以孝悌为重,悼念亡父的祭文必然是真心话,晚年的黄宗羲,已经和满清妥协,真把康熙当成了“圣天子”。

    人都是矛盾的,一个人学问越大。性格就越复杂。

    不过话说回来了,到了康熙中期。反清复明已经没有可能,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已经变了。作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妥协以求自保,从刚烈变成懦弱,虽然让人不齿,但也是有原因的。

    这个过程肯定是非常痛苦的,黄宗羲的内心受到过何种煎熬,不得而知……

    汪克凡出神片刻,才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对着顾炎武笑道:“抗清大业,千头万绪,本镇思贤若渴,一时忘形了。”

    “无妨!军门正当少年,却整日里不苟言笑,今天能这样露出真性情,我倒觉得更亲切些。”顾炎武应了一句,突然收起笑容,正色说道:“黄梨洲临走之际,托学生问一句话,还请军门诚恳回答,千万莫要欺心。”

    “你说。”汪克凡点点头。

    “黄梨洲所问的,就是军门所图,究竟为何?”顾炎武有些为难地开口,接着说道:“其实我也想知道,军门是在做什么?学生与军门相识于萍末,有些话交浅言深,倒不该说的,但眼下山河沦陷,神州陆沉在即,等不得再躲躲藏藏。在江西和湖广走了这一遭,所见所闻让我大开眼界,楚军兵强马壮,百姓安居乐业,军门所作所为于国家有大功,任谁都要承认的。”

    他顿了顿,又说道:“但看得多了,学生却有些疑虑,军门与士绅豪门为敌,不尊朝廷号令,蓄养十余万大军,若在太平年月,这是作乱之道,当此乱世,则为枭雄之路……汪军门,你到底要做什么?”

    书生气!

    汪克凡身边的人,看到的,听到的,都比顾炎武多得多,但是从来没人敢问出这句话。只有一身书生气的顾炎武,包括已经溜号的黄宗羲,才会直言不讳。

    周围突然静了下来,只有江水打在船帮上,发出轻微而不断的响声,汪克凡看着顾炎武,脸上突然露出了微笑。

    愿意问出这句话,就是说明,他和黄宗羲愿意和自己交心了,这两个人都有强烈的轻君虚君思想,绝不是对皇帝愚忠的文人士大夫……换句话说,顾炎武此时虽然唇枪舌剑,面色冷峻,其实却不是兴师问罪,也不是祢衡骂曹,其实却是……

    是一种试探!

    “我所求的,就是黄梨洲昨天说的那句话,要是我没有记错,这话其实出自亭林先生吧——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汪克凡停顿片刻,又说出了后面的一句:“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所谓志同道合,就是有相同的志向,才能走上共同的道理,顾炎武的这句话,正是汪克凡的追求。

    穿越以来,他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道路,就是为了改变那段最黑暗的历史。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求,完全可以买舟出海,或者想个别的什么法子自保,以穿越者的能力,只想混个锦衣玉食,实在太简单了。

    起兵抗清,汪克凡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从一开始,就做好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准备。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只求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

    顾炎武看着他,目不转睛,久久没有说话,仿佛想看到他的心里去。

    汪克凡迎着他的目光,表情坦然。

    话说到这个份上,什么都明白了,没有中兴大明,没有忠君报国,只有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

    终于,还是顾炎武打破了沉默。

    “汪军门既有此志,学生请问一句,大明为何而亡?”

    “愿闻亭林先生高见。”汪克凡当然知道,顾炎武这句话必有下文。

    “大明亡国,一是亡于学术,二是亡于道德沦丧。自宋至明,理学不求经世济用,反而空谈心性,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近世喜言心学者,盖陷于禅学而不自知……”

    顾炎武先大批了一通心学,然后又说道:“当今世风日下,士大夫之无耻,千古未见,投降异族,反颜仕仇,摇尾乞怜,种种丑态不一而足,若要挽狂澜于既倒,当端正治学之法,重建道德文章!”

    这是典型的书生之见了。

    但也不能算错,从某种意义上,这种思想文化上的迷失,才是大明亡国的根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