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乱七八糟的,正打仗呢,做什么买卖?”高一功皱起眉头。
“说的就是打仗。”马进忠伸出手,温柔地抚摸着地图,动作和表情说不出的古怪,透出一股子yin荡的感觉,就像在抚摸一个红牌窑姐的*酮体。
“别卖关子了!”高一功年纪大些,对马进忠这个模样很是看不惯:“汪军门已经对闯营下令,马上就要攻打荆州城,堵军门也是知道的,你还要打哪里?”
“呵呵,我准备往这儿捅他一家伙!”马进忠手指猛的一划,顺着地图上的汉水划向襄阳。
李过微微一愣:“打襄阳?襄阳现在也被我军包围,全力猛攻的话也许能打下来,但在攻克荆州之前,还顾不上襄阳。”
湖北西部有四座州府,承天府(湖北荆门一带)大部分地区在清军控制下,荆州府、郧阳府和襄阳府基本已被明军占领,只有郧阳府的北部和襄阳城、荆州城还在清军手中……这其中,最难啃的骨头就是襄阳城,当年蒙古大军南下,南宋在这里坚守多年,一方面是因为南宋军民誓死抗战,另一方面,襄阳城的确是一座易守难攻的雄城。(郭靖虽然是小说人物,坚守襄阳却是真实的历史。)
在李过的下一步计划中,的确打算攻克襄阳,以拱卫湖北根据地的北方,防止清军从河南南下。但在大同战事没有结束前,清军主力暂时顾不上湖北,攻克襄阳也就没那么急迫。
“呵呵,襄阳可不是那么好打的,我不是要打襄阳,而是要打新野!”马进忠的手指又向前划了半寸。
新野?!李过和高一功不约而同,轻轻吸了口气,没想到,马进忠竟然有这么大的胃口,湖北还没吃下来,又盯上了河南。
“要是真能打下新野,也不错呀。”高一功看着地图说道:“新野虽小,却是兵家必争之地,我军攻占新野,就可顺势进兵南阳,威逼中原。”
河南地处中原,自古战争不断,她的省界很多都是一仗一仗打出来的。
在河南和湖北的交界地带,东边是大别山,中间是桐柏山,两山交界地带有一条狭窄的通道,是连接江淮平原和长江流域的咽喉,著名的义阳三关就在这里,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从两淮南下,要么走新野,要么走义阳三关,如果三关尽毁,湖北就失去了屏障,当年左良玉据守武昌,李自成和张献忠先后攻占三关,左良玉都是不战自溃,望风而逃。
除了义阳三关,河南和湖北之间还有一条重要的通道,走义阳三关西边的南阳盆地,经过新野和襄阳进入湖北。
南阳盆地的形状,就像一个不规则的乒乓球拍,南阳地区四面环山,只在南侧的新野开口,像是球拍的圆形主体,属于河南。从新野县往南,过了襄阳有一道狭长的球拍拍柄,襄阳地区在地形上,同样是南阳盆地的一部分,却属于湖北。(襄阳南边这个长柄状的地形,在地理学上叫宜城通道,西侧是荆山,东侧是大洪山,像一个超大的山谷。)
南阳盆地连接河南和湖北,从襄阳到南阳这条通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两千六百年前,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出兵襄阳,从新野进入南阳盆地,陈兵洛水,问周王鼎之轻重……一千八百年前,曹操从新野进入荆州,占领整个湖北,如果不是赤壁之战打输了,差点就统一全国,过了没几年,关羽在襄阳水淹七军,一脚踹开了通往中原地区的大门,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从许昌迁都……八百多年前,岳飞屯兵武昌七年,避开了险要的义阳三关,三次都从襄阳、新野北伐……七百多年前,蒙古大军围困襄阳五年,城中里无粮草外无救兵,守将吕文焕开城投降,蒙古大军顺汉水入长江,攻占武昌,南宋的防御体系立刻崩溃……再往后,就是李自成,他在襄阳称新顺王,率大军出新野,走南阳西侧的内乡、商洛,攻占长安,才有了大顺天下……
这里的地理位置太过重要,经过多年的战争,在新野和襄阳之间形成了省界。
新野以北,大半个南阳盆地属于河南,湖北则有襄阳把门。湖北地区要独立,中原大军可以从商洛、洛阳、方城几条通道进入南阳盆地,源源不断对湖北发起进攻。河南地区要独立,南边襄阳却不归它管,随州、荆州乃至汉中的部队随时可袭击南阳,如芒在背……谁也没办法把整个南阳盆地掌控住,更没办法关上所有的门。
正文 第五章 动员(下)
义阳三关在信阳附近,位于大别山和桐柏山的崇山峻岭之间,地形非常险要,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除非两军实力差的太远,一般来说,守住义阳三关并不难。
相比之下,南阳盆地却宽阔得多,对防守一方较为不利,所以自古以来每逢南北相争,往往都会避开义阳三关,从襄阳…新野…南阳一线发起进攻……易攻难守的南阳盆地,堪称名符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地。
南阳古称宛城,谁控制了整个南阳盆地,向南走宜城通道或者顺汉水下武昌,可以横扫长江流域;向北走伊川,兵锋直指洛阳;向西走商洛进入陕西,就是八百里关中平原;向东……向东稍微麻烦些,顺着方城通道向东出了南阳盆地后,先得打败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占领他们的老巢平顶山,然后进入一马平川的中原地带。
(金角大王只是开玩笑,但是在进出南阳盆地的几条路里,方城通道对北方的威胁最大,这条路最短最快,直接从平顶山进入河南腹地,除了黄河之外,整个华北平原都无险可守。)
总之一句话,南阳盆地不好守,战略位置又太重要,归哪个省管辖都不保险,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南阳盆地一分为二,分省而治,新野以北归河南,襄阳以南归湖北,这就是所谓的“山河相制”。
“新野虽小,吴景道却布有重兵,不好打。”李过说道:“我早就派细作查明,新野城里有六千多河南绿营,博望坡等地还修有军寨关隘,这里的地形太过险要,河南清军虽然无力救援襄樊,自保却是有余。”
吴景道,满清河南巡抚。河南这个时候还没有单独设总督,属于直隶总督管辖,一直到雍正时期才把河南山东分出来,由田文镜出任总督,在顺治年间,河南巡抚就是河南最高的军政长官。
明军包围襄阳城后,吴景道早就调集重兵守在河南一侧,从新野到邓州,从邓州到南阳,乃至于几条出入南阳盆地的重要通道,都守的很紧。博望坡位于方城县西南六十里处,北负伏牛山,南面隐山,西倚白河,为伏牛山延伸于此的漫岗,地势险要,是方城通道的咽喉,另一端就连接着平顶山和许昌。
“新野县城不用打的,博望坡也可以绕过去!我等选派一支精骑,从新野东侧杀进河南,避开博望坡要隘,从唐县和南阳之间向北,走南召进入伏牛山……”马进忠用手指在地图上画出了一条进军路线。
“怎么?连南阳也不打么?嗯……,也不去许昌?”高一功的脑子飞快地转着,还是有点跟不上马进忠的思路。
不打新野好理解。农民军当年被称为流寇,打仗一向避实就虚,到处流窜,后来实力强了才开始攻打坚固的城池,跳过个头不大却难啃的新野县城,直接进入南阳盆地,这种战术非常符合闯营的风格,马进忠也是陕西农民军出身,大家算是想到一起去了。
但是不打南阳就奇怪了。跳过新野后,南阳府城明显是最合适的进攻目标……好吧,马进忠也许胃口更大,盯着整个河南,但为什么要避开博望坡,不考虑向许昌进兵,却一头钻进伏牛山呢?
高一功和李过都是戎马半生的宿将,只听马进忠说到“选派一支精骑”,他们立刻就把目光投向了地图上的方城通道。骑兵最适合在大平原上流动作战,派一支骑兵从方城出许昌,千里黄淮任我驰骋,的确是一个更为大胆,更为犀利的作战计划,充满了诱惑。
当年阿济格攻占武昌后,河南就变成了满清的大后方,驻军本来就不多,勒克德浑、孔有德、谭泰几次南征,多尔衮进攻山西,不断从河南抽调绿营兵助战,河南清军的兵力就越来越少。等到闯营反攻湖北,吴景道又在南阳、新野和义阳三关重兵布防,河南腹地内的清军兵力已经变得极其空虚,只有一些绿营兵分守各个州府……不要多,只要有一支两三千人的明军骑兵杀进河南腹地,短腿的绿营步兵追不上,打不过,只能缩在城池里死守,明军骑兵已然立于不败之地,肯定能把河南闹得天翻地覆,逼迫多尔衮和孔有德分兵来河南救援。
唯一的问题是,方城通道是一条狭长的走廊地带,又以博望坡的地形最为险要,清军卡住博望坡之后,明军骑兵想要冲进中原,必须强攻这道险关。李过和高一功心如电转,立刻看到了这个关键问题,脑子里正在飞快的判断风险,权衡利弊,却听到马进忠说要绕开博望坡,都是微微一愣。
高一功皱眉问道:“走南召进入伏牛山?进入伏牛山虽然能暂时摆脱追兵,但是粮草补给从哪里来?骑兵进山后迂回转进不易,很容易被鞑子的追兵堵死……”
李过看了马进忠一眼,若有所思,笑着插话道:“葵宇肯定还安排的有后手吧,这么辛苦跑去伏牛山,一定还有别的打算。”
“虎帅果然高明,我心里这点弯弯绕绕,一下子都被你看穿了!”马进忠一挑大拇指,由衷地拍了一记马屁,又转身对外面喊道:“楞娃,还不进来拜见虎帅!”
随着他的叫声,一名三十多岁的中年汉子迈步走了进来,阔脸大眼高颧骨,一身箭衣劲装精神抖擞,只是衣服有些破旧,袖口前襟打着好几块颜色不一的补丁,头上戴着一顶已经看不出原本颜色的毡帽,腰间斜跨着一柄带鞘单刀。
这箭衣毡帽正是陕西农民军的标准打扮,闯营里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李过和高一功立刻多了几分亲近的感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汉子的相貌明显是陕西人,举手投足还带着一股特殊的气质,这种气质外人看了没感觉,李过和高一功却非常熟悉,不用开口盘问,就知道这汉子肯定是陕西农民军出身,绝非假冒。
“拜见虎帅!俺叫张其伦,外号楞娃,当年是谷帅标下,这些年在伏牛山白石寨栖身……“
那汉子上来自报家门,李过又仔细询问了一些细节,确定了他的身份。
他叫张其伦,原来也出身于陕西农民军,是马进忠的表弟。清军入关后,张其伦所在的农民军被清军消灭,主将牺牲,他率领残部逃入伏牛山,占山为王,开荒屯田,几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不愿剃头归降满清的汉人纷纷来投,已经聚集了三四千人马。因为藏在深山老林里,满清官府一直不知道伏牛山里还有这么大一群“贼寇“,也就没有派兵来剿。
张其伦在山里消息闭塞,前不久才听说马进忠和闯营的下落,这才下山来到湖北,和表兄马进忠取得了联系。
“这几年风调雨顺,俺们白石寨屯了不少粮食,能上阵厮杀的军兵士卒也有两千多人,就是缺少铠甲刀枪。虎帅若是愿意出兵伏牛山,可以在俺们白石寨落脚,粮食吃喝都不用愁……“
“白石寨在哪里?“李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