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汪克凡提出,应当把长江以北建成北伐抗清的前线,进一步加强对当地抗清力量的支持,对于那些割据一方的地方豪强和土匪贼寇,隆武朝廷可以给予相应的官爵奖赏,把他们改造成积极的抗清义师,不要为清廷所用。经过大浪淘沙的自然选择,这些地方豪强和土匪贼寇的数量会不断减少,剩下的都是坚定的抗清义师。
换句话说,在河南等北方省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据势力,他们都是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对象,推一把就会倒向满清,拉一把就会帮助大明……隆武朝廷占据着大义名分,应当想方设法把他们拉到大明一方,从而构成抗清的前沿防线,将来北伐的时候也有利于收复失地。
汪克凡最后提出建议,朝廷应当派出一位河南总督,总揽河南、山东和山西三个省,在满清的后方建立根据地。
敌后抗战!
借鉴三百年后抗日战争的成功经验,汪克凡对敌后抗战的认识,在这个年代里无疑是导师级的,所论所述都是经过实战检验的真知灼见,不但有一针见血、振聋发聩的分析,也有细致周密,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隆武帝越看越入迷,越看越兴奋!
“汪克凡,果然不凡!”
隆武帝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自古南北相争,都是尽量御敌于国门之外,每一城每一地都要拼命争夺,汪克凡却提出开展敌后抗战,真是想前人不敢想,做前人不敢做。
以河南伏牛山和大别山为支点开展敌后抗战,退可以得到湖广方面的支援,进可以威胁满清占领区的后方,辐射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北方各省,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再加上陕西和山西的抗清义师,就构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陷满清于没顶之灾。
隆武帝最满意的,就是汪克凡提出的河南总督人选——杨鹗。
杨鹗,字子玉,崇祯四年进士,当过很长时间的顺天巡抚(就在北京周围),对地方上军政民情都非常熟悉。因为顺天府一带经常遭到满清入关袭扰,所以杨鹗对军事方面也懂一些,起码不像普通的文官那样害怕八旗清军,比较擅长屯田练兵,平衡地方上的豪强势力并加以利用。
南明弘光帝时期,杨鹗当过几个月的川湖总督,但是很快被何腾蛟搞了下去,并且取而代之,这几年一直在家乡闲居。
论资历,杨鹗是老资格的封疆大吏,论能力,杨鹗足可以挑起河南总督这副担子,他又是犯过错误被撤职的干部,如果被隆武帝再次启用,应该能够勤勉做事。(未完待续)
正文 第四十九章 后方
隆武五年的春天,桂林一直笼罩在躁动和兴奋的情绪中。
三月是春闱会试的日子,各地应试的士子纷纷来到桂林,城中的客栈家家爆满,酒肆、茶楼、书社、寺庙……到处都能看到身穿儒衫的年轻人,直到会试结束仍然不见减少。
这两年朝廷连开了几次恩科,南方各省的士子只要文章才学过得去,基本上都能考中。蹉跎岁月已成往事,读书人的上升通道骤然打开,大家惊讶地发现,中第做官从来没有这么容易,反而刺激了更多的人来参加朝廷的科举。
除了两广、湖广和江西的士子外,从云南、贵州和四川来的士子突然变多了,大西军归顺南明之后,云南、贵州西部和四川南部也并入了隆武朝廷的版图,当地的士子没有赶上前几次恩科,在今年的会试里爆发了极大的热情,十个士子里面最少有三四个都操着一口西南口音,外省人听着都像四川话,分不清他们到底是云南来的,还是贵州或者四川来的。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参加这次会试的还有很多从福建、浙江、南直隶等清军占领区来的士子,因为当地无法组织乡试,所以来的还有一百多个秀才和童生,少数人还有满清的功名。按理说他们没有资格参加会试,但是隆武帝特意开恩,在会试前组织了一场特殊的乡试,选中九十多个举人,紧接着参加了会试。
这个年代文盲率高的惊人,只要是读书人,都是宝贵的资源。为了和满清争夺人才,隆武朝廷对敌占区来的士子放宽了标准,举人功名基本上就是免费大赠送,考中的比例超过百分之八十。只是最后的进士功名卡的比较严,必须和其他地区的士子公平竞争。
如此优待敌占区的士子,也是为了千金买马骨。利用他们背后的家族势力。
放榜之后,士子们不再谈论考试。最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是“胡虏无百年之运”。东征的节节胜利,把这些年轻士子刺激的热血沸腾,哪怕落第的士子也不愿返乡,而是留在桂林会友结社,或者指点江山,或者激扬文字,点评天下大势。
很多人都没有注意。湖广和江西来的士子今年变少了,只有楚勋集团的高级官员对此心知肚明。
在这两个省份里,科举考试不再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投笔从戎,参加楚军反倒是出人头地最快捷的方法。楚军虽然并不拘泥于秀才带兵,但对军官的文化素质非常重视,读书人加入楚军后,只要能渡过最初的改造适应期,提拔的速度比其他人都快得多,其中的佼佼者还会送到井冈山军校深造。听说毕业后就会直接担任低级军官。
石鼓书院也是一个好去处,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读书人在那里经过半年到一年的培训,就能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所以深受贫家子弟的欢迎。
总而言之,在汪克凡治下的湖广和江西西部,底层人才的上升通道变得更加丰富,所以分流了参加科举会试的人数。
不仅参加科举会试的人数变少了,湖广方面今年要的人也变少了,吏部在年初准备委派一百二十名地方官员去湖广和江西西部任职,汪克凡却挑挑捡捡,把其中的一多半都打了回来。吏部现在有一个新的名词叫做“楚选官”,专指楚勋集团自己委任的地方官。所有任免提拔都由湖广方面决定,只在吏部做个备案。
听说。湖广的楚选官提拔特别快。
听说,湖广的楚选官不以功名出身为重。有些甚至是退役的军官,吏部和吏部提起这件事都觉得是个不可相信的笑话,粗鄙武弁也能当官,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听说,湖广方面的官职设置非常杂乱,有些稀奇古怪的衙门完全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有些不起眼的小衙门又莫名其妙的设置了很多高官职位……有经验的老资格吏部官员对此分析得非常透彻,汪克凡的资历太浅,只好到处乱派官帽子,用高官厚禄来笼络下属,这么做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凝聚人心,但是留下了极大的隐患,不难想象,湖广官场上现在一定是人浮于事,互相扯皮,乱的不成样子了。
“你们看,这个交通局名字虽然古怪,十有*管的就是邮驿,设个驿传道就完了,偏偏要叫什么交通局,还设有一正三副,四个四品的观察使,六个五品主事,真是羡煞旁人呐!”一个白胡子的吏部主事连连摇头,酸溜溜地说道:“老夫熬了三十年才做上六品主事,还不如去湖广管几个县里的驿丞,也过过五品主事的瘾。”
“唉,湖广的驿站还是做得不错的,传送军情塘报都比别的省快了许多……”有人出来说了句公道话。
“哎——,这么多的四品官五品官只管着一些驿站和递铺,指手画脚的还不乱了套,你们看吧,湖广的邮驿年内必定出事,一出还是大事!”白胡子主事非常自信地下了断言。
“老方,这个汇通局又是什么?还有这个格物局,里面的官职也不低呀!”
“谁知道!依我看呐,就是为了安排实缺才特意设置的衙门,那些武弁在战场上拼一回,后半辈子就光拿俸禄不用干活,清贵得很呦!”白胡子老方的风凉话一句接着一句。
“我觉得没什么,楚军这几年军功赫赫,朝廷当然应该恩养他们……听说了吗?官军已经克复汀州府,眼看就要打到福州了。”
“那又怎么样?克复汀州的是广东官军,又不是楚军……”老方立刻反驳,但是其他人都被收复汀州府的消息吸引,没人再听他说什么,把老方气得白胡子直抖。
收复失地不但是国之幸事,对个人来讲也是难得的机会。眼看福建全境有望收复,又会多出来一大堆地方官的实缺,在朝廷里当个六品七品的小官,还不如外放捞个实惠。
随着东征节节取胜,隆武朝廷上下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平日里的勾心斗角和矛盾现在都不见了,都被胜利的光环掩盖,最起码在短期内能团结一致,全力支援东征。
清明节后的第三天,刘淑亲自押运十万两军饷,回到了江西樟树镇。(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五十章 你好自为之吧
汪晟和刘淑进门的时候,汪克凡正在院子里刮胡子。
见到他们两个进来,汪克凡站起身,用毛巾擦去脸上的泡沫,从旁边的箱子里拿出两块香皂,递了过去。
“拿回去试试。石鼓书院刚刚搞出来的最新产品,洗脸洗澡洗衣服都好用,市面上应该很快就能见到了。有了这个东西,刮胡子可方便多了,三哥不妨也把胡子刮掉,又干净又容易打理。”
“噢?这么厉害啊,那我一定要试试。”汪晟随手把香皂收了起来,并不是太在意。石鼓书院经常推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新玩意儿,好用的少,不好用的多,他已经见怪不怪,香皂也许可以用来卖钱,但是这么个小东西恐怕也赚不了多少银子。
旁边的刘淑却对香皂很感兴趣,送到鼻子底下闻了闻,又打开包装纸,用指甲抠下一小块,在手心里捻匀仔细研究,不时还向汪克凡问上两个问题。汪克凡对这个香皂好像非常熟悉,不论制造原料还是使用方法,刘淑问到什么,他都是张口就答。
“这个东西可以卖给弗朗机人,我准备在香港开个厂子,把它当成奢侈品来卖,二两银子一块,狠狠宰洋鬼子一刀。”
“什么?这东西要二两银子一块?!”汪晟吓了一跳,把怀里的香皂又掏了出来,不敢置信地来回看个不停。
“奢侈品嘛,不求最好,但求最贵。这个东西一开始就不能卖得掉价了,所以打开销路会慢一些,咱们的皇上一向节俭,不知道能不能卖到鞑子那边去。让大玉儿也试试。”汪克凡揉着青黢黢的下巴,惬意地意*淫着。
“大玉儿是谁?”刘淑很好奇。
“鞑子太后。”汪克凡有问必答,什么都知道的样子。人送外号江湖百晓生。
“你还是不要刮胡子了,很难看。没有胡子太轻佻,和你的身份不符。”汪晟看着他青黢黢的下巴,觉得很不顺眼。
“可能是有点怪吧,看习惯了就好。”要不是头发在明末有特殊的意义,汪克凡甚至想理个板寸,前世从部队里出来之后,他就是十几年如一日的板寸,那种精神抖擞干净利落的感觉。想起来就令人怀念。他顿了顿,又说道:“谭泰应该已经过了杭州,我军随时可能出发,这次出去没有两三个月回不来,把自己收拾利索一点,路上也方便。”
“为什么现在还不能出征?将士们都憋得着急了。”刘淑又提出一个问题。
“还得再等等,等谭泰在江山县摆开阵势再说。鞑子有水师助战,顺着长江来回调动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