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扎喀纳最后选择的进攻目标,同样也是五一三高地。
具体的战术上,却和傅勒赫完全不同。
绿营兵万变不离其宗,永远都是炮灰的命,张国柱重新披挂上阵,率部充当八旗兵前驱,对五一三高地发起猛攻,张大猷的汉军旗这次也没躲过去,扎喀纳命令他们冒险把大炮推到山脚下,抬起炮口对山坡上仰射,为绿营兵提供火力支援……在楚军的顽强阻击下,这两支汉奸部队的联军几次三番被打退,张国柱和张大猷都损失惨重,扎喀纳却不急不躁,一边督促他们保持进攻的连续性,一边打造器械,为最后的总攻做准备。
清军上次败走之后,战场已被楚军打扫干净,所有的尸体全部运走焚化,一些便于清军隐蔽的地形被破坏,山下重新铺放鹿角、荆棘和铁蒺藜等路障。原有的壕沟加深加宽,胸墙也用米汤和火烧的方法进行加固,同时运上来更多的弹药和防御器械……这么多的不利条件下。扎喀纳当然不会把宝贵的八旗兵派上去送死,也没有逼迫绿营兵发起强攻。而是利用红衣大炮破坏楚军的工事,用弓箭和火铳尽量杀伤楚军士兵,使用添油战术和楚军比消耗。
兵多就是任性!
楚军早有准备,楚军工事坚固,楚军占据地利,楚军武器先进……但是楚军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兵力不多,扎喀纳拼着把张国柱的两千绿营都打光。用三个绿营兵甚至四个绿营兵换一个吉安营士兵,看看谁先顶不住认输。
炮多就是任性!
红衣大炮在宁镇山区里快成摆设了,扎喀纳不管这玩意儿有多值钱,拼着被楚军的臼炮击毁几门,也要让他们参加战斗。
无奈之下,张国柱和张大猷只好拿出吃奶的力气全力进攻,好在扎喀纳并没有逼他们强攻,战术安排就比较细腻,张国柱一小队一小队的往上派绿营兵,张大猷每次也只推上去两门三磅炮或者四磅炮。在尽可能减少损失的前提下,从早到晚攻势不断。
吉安营的伤亡持续增加,虽然一个楚军士兵能换好几个绿营兵。战损比上明显占便宜,但是随着伤兵越来越多,随着士兵们越来越疲劳,吉安营的战斗力在不断下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火枪兵的排枪火力变弱了,顾宗福不得不让部队分成几班轮流接防,以应对从早到晚不停的战斗。
张国柱的损失更大,眼看手下的兵马快打光了,亲兵也伤亡了一大半。他想死的心都有,却不敢表现出来。
张大猷心里暗暗骂娘。在手下面前臊眉耷眼,关键时刻才能看出来。汉军旗就是高一等的奴才,一样得为满蒙八旗充当炮灰。
扎喀纳却胜券在握,镇定从容。他的兵力占绝对优势,张国柱的部下打光了,还能再调别的绿营上来,关键时刻派八旗兵出战,就能一举获胜,当然了,楚军也可能再派来后续的援兵,但这正中他的下怀,最好是汪克凡亲自率部赶来,就在一七七高地展开决战。
山坡上,渐渐又铺满了尸体。
距离壕沟五十步左右,绿营兵又搭起了一道道尸骸掩体。
看到时机差不多了,扎喀纳派出辅兵、长夫和绿营兵,在弓箭手和火铳兵的掩护下冲锋填壕。和傅勒赫粗暴简单的人海战术不同,扎喀纳完全是一副精打细算的模样,每次都派足够的八旗兵弓箭手从后掩护,又给这些辅兵配备了刚刚打造的藤竹盾牌,大幅降低了伤亡,活命的机会打了,那些辅兵长夫也变得更加勇敢。
扎喀纳的战术笨拙而有效,速度虽然慢了很多,却一点点稳步推进,终于把壕沟渐渐填满。
顾宗福无奈之下,开始组织撤退,虎蹲炮还在前面顶着,先把笨重的臼炮撤下去。
发现楚军的臼炮不响了,扎喀纳知道,这是敌人准备逃跑的征兆,马上下令八旗兵出战,对五一三高地发起总攻。
数百名八旗兵躲在后面,前面却是一群被抓来的汉人百姓,在屠刀的威胁下,被迫向山上爬去。
看到尸横遍野的惨烈战场,百姓们知道大祸即将临头,有些人试图逃跑,却被清军砍杀射杀,有些人跪地哀求,回答他们的却是当头劈下的钢刀。
“他娘的,鞑子玩阴的!”
顾宗福一把拽下头盔,又扯开衣襟,胸口起伏不定,焦躁地大口喘着气。
眼看百姓们离山腰越来越近,他正在紧张地考虑对策,一名炮兵军官急匆匆地从山顶冲下来,叫到:“顾将军,鞑子太不是东西,把臼炮留下揍他们吧!”
“扯淡!你们赶紧给我滚,老子自有办法!”臼炮虽然可以隔山打牛,但是准头太差,那些八旗兵就跟在百姓的身后,几乎都混在一起,想用臼炮掩护百姓逃跑,根本不可能。
“你有什么办法!还不是出战肉搏?你要是这么做,大家都是违抗军令,你就别拦着我!”炮兵不归顾宗福直管,那个炮兵军官说话很冲。
顾宗福如果想要救下这些百姓,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让吉安营的士兵跳出胸墙和清军展开肉搏,这么做无疑是违法上峰命令的,会给吉安营带来严重的伤亡。而且有丢失阵地,全军覆没的危险。要知道。八旗兵强就强在肉搏战上,楚军的刺刀对上虎牙刀肯定会吃亏。
山腰上又传来一声惨叫,紧接着有几个稚嫩的童音哭了起来,顾宗福的眉毛跳了跳,眼睛里几乎要喷出火来,对着那个炮兵军官恶狠狠地说道:“咱们楚军中军令最大,你放心,老子不会违抗军令的。你要是再不走,我先砍了你!”
他猛然转身,对着胸墙后不知所措的吉安营士兵喝道:“都愣着干什么,全体装弹,准备射击!”
“将爷!真的要开枪吗!不上刺刀吗!”徐囡囡和其他几个南直隶籍贯的士兵叫了起来,眼睛红红的,手里拿着刺刀不肯装弹,其他的吉安营士兵也神情复杂,装弹的动作有些犹豫。
“我说过了,装弹。准备射击,执行命令吧!”顾宗福拔出腰间的短柄火铳,转头盯着山坡上越来越近的清军和百姓。目光凶狠异常,两条眉毛几乎竖了起来。
徐囡囡的身子明显一震,呆了片刻后,也转头看向山坡下,拿着刺刀的左手微微颤抖,短短的一把刺刀,这一刻却仿佛重逾千斤,徐囡囡用尽全身力气,都无法把它插回腰间……百姓中的青壮被清军逼着搬运辎重。山坡上都是白发的老者,柔弱的女子。一脸稚气的孩子,在队伍的前面。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被母亲紧紧搂着,却一直哭个不停,声音微弱得像一只小猫,母亲的身边还有个七八岁的孩子,怯怯地扯着她的衣角。
徐囡囡一阵恍惚,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小弟,还有那个扯着母亲衣角的自己,他突然间把刺刀插进枪口,然后登上胸墙,向外纵身一跃。
……
孙子兵法说“将有五危”,其中的“廉洁可辱”,“爱民可烦”,是最难迈过去的坎儿,很多名将都栽在这上面……仁慈爱民是美德,但战争是反人性的,越是品德高贵越容易吃亏,回报他们的往往都是凶狠毒辣,恩将仇报,比如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事情办得大气敞亮,有一种坦荡荡的君子气度,最后却被属蟑螂的刘邦打败,还在历史上落下一个“妇人之仁”的评价。
李定国是南明第一名将,品德才能都是上上之选,但在对待百姓的态度上,也有妇人之仁的嫌疑。他第二次进攻广东的时候,攻打新会眼看就要破城,城里的清军突然驱赶老百姓发起反冲锋,李定国没忍心下手,最后被清军堵住城墙缺口,功败垂成……李定国仁慈爱民,新会的老百姓又是怎么回报他的呢?这些老百姓害怕李定国打下新会之后守不住,清军打回来之后会血腥屠城,于是坚决帮助清军守城,誓死抵抗李定国,反正李定国这么仁慈,就算他能够攻破新会,也不会为难这些帮助清军的百姓。
李定国长期围困新会,城中断粮之后,各家百姓自愿献出一只两脚羊,供城中清军食用,当时清廷的记载中,有众多忠烈妇女自愿被清军当做食物,以救下父兄和丈夫,并且当做正面典型狠狠地宣传表彰了一把,当然了,这些女人未必是自愿的,但他们的父兄和丈夫肯定是心甘情愿的。
永历朝后期,清军攻入云南,李定国和永历帝从昆明撤离,但是李定国害怕清军屠戮百姓,严禁各营烧掉粮仓,以至于清军长驱直入,把南明彻底打败。
就个人品德来说,李定国的所作所为无可指摘,如果站在那些当事老百姓的立场上,内心里肯定也是感谢李定国的,但是人性都是自私的,很多老百姓反过来又助纣为虐,帮助清军对付李定国。
本书里,汪克凡却是个腹黑的家伙,追到现在的书友应该都有感觉,此人表面上伟光正,其实却是个极端实用主义者,为了达到目的贩卖了自己的道德、性格和感情,所有人对他来说都像一个个筹码,根据牌局的不同选择放弃还是加注,他更像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人,把喜怒爱恨都藏在心里……老实说,我有时也不喜欢他,关键这本书写的是一个绝地翻盘的故事,主角的任务难度太高,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
真的进行合理性推演,汪克凡应该更虚伪一些才能控制住局面,但我不愿意在这方面着墨太多了,真实未必就是可贵的,就像超级美女大明星也会拉屎,但绝不会有哪位明星美女自拍拉屎的细节,然后放到网上沾沾自喜……更重要的是,明星美女擦完屁股之后,大多数时间都是风情万种的,一味的两面三刀,一味的阴谋诡计终归难成大业,希望到这本书结尾的时候,能塑造出一个胸襟坦荡的政治家,对政治的黑暗面也能勇敢面对,守住自己的底线,加油!
有些话不吐不快,长篇大论,不好意思了,今后尽量避免。(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二五章 幸存
徐囡囡突然跳出阵地,楚军士兵都是一愣,军法队在后面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自然没人拦他,一个军官举起短柄火铳对准徐囡囡的后背,手指按在扳机上犹豫不决,耳中却听到顾宗福大声下令准备战斗,连忙收殓心神,转头看向山坡上的清军。
徐囡囡跳出阵地后,顾宗福只向他扫了一眼就收回目光,一个普通的士兵脱离战斗,根本就不算什么大事,不管他是打算向清军投降,还是犯傻去救那些百姓,都不值得顾宗福这个战场最高指挥官为之分心,发现很多楚军官兵盯着徐囡囡不放,他甚至有些生气。
“瞄准!”
“开火!”
顾宗福平常口无遮拦,看样子完全不像个高级军官,一旦上了战场却像变了个人,心如铁石,指挥果断,颇有大将之风,在吉安营士兵中有一种特殊的威信。清军驱赶百姓攻山,他经过短时间的考虑,确定没有万无一失的办法解救这些百姓,就毫不犹豫地下令开枪。
军令如山,吉安营士兵经过多次训练和实战,对射击命令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一起扣动扳机,但下意识的却避开了徐囡囡的背影。
在响如爆豆的枪声中,徐囡囡连滚带爬向山下扑去,铅弹从身后嗖嗖飞过,清军的注意力也被这个突然发疯的楚军士兵吸引,举起弓箭向他射来,徐囡囡身上连中两箭,伸手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