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隆武朝廷现在真正控制的地盘,只有广东、广西、贵州东部和江西南部,贸然离开自己的根基之地,进入由汪克凡实际控制的南京,朝廷上下必然会处处受制,其中隐藏着极大的风险……除了这个原因之外,朱三太子朱慈焕突然出现在云南,更让隆武帝不敢轻易还都南京,隆武朝廷留在桂林,孙可望多少还有些忌惮,如果还都南京的话,天高皇帝远的云南就会彻底失去控制,万一哪一天孙可望拥立朱慈焕称帝,广西和广东会支持哪一方,隆武帝自己都没有多大把握。
那可是正牌子的崇祯皇子,当年的永王!
桂王朱由榔已经让隆武帝如临大敌,永王朱慈焕的威胁却又大了几倍,隆武帝可以肯定,孙可望只要打出朱慈焕的旗号,会有大批的文臣武将发生动摇,而且还是那批对君父最为忠诚的臣子,到了那个时候,最好的结果是南明发生分裂,永王政权和隆武政权各自为政,更可能的结果就是两广倒向永王政权,隆武帝失去唯一的根基,彻底沦为汪克凡的傀儡,最坏的结果嘛,就是隆武帝众叛亲离,直接下台。
总而言之,还都南京是一定的,但现在不是时候。
无条件支持隆武帝的,只有南党。
以何吾驺为首的南党,希望隆武朝廷的政治中心一直留在两广,如果还都南京的话,楚勋、东林党和帝党都可能受益,就连拥桂派也可以获得更宽松的生存空间,只有南党注定是输家……北伐当然很重要,但是打好两广的根基也同样重要,隆武帝完全可以在桂林坐镇,遥控指挥北伐,也避免了送羊入虎口,和汪克凡发生激烈冲突。
但是这种想法只顾南党自身的利益,不可能宣之于口,和他们一样,隆武帝的种种顾虑也没法向外人解释,只好祭出了“拖字诀”的法宝,对外宣布准备还都南京,只是在动身之前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必须把方方面面都安排妥当。
拖下去,也许就会出现转机。
隆武帝现在是两线作战,既要对付汪克凡,又要对付孙可望,两害相权取其轻,孙可望控制着永王朱慈焕,直接威胁隆武帝的皇帝宝座,所以他决定对汪克凡大幅让步,尽量取得武勋军阀的支持,先解决孙可望的威胁后,再回过头来收拾残局。
那使者把掌握的情况介绍一遍,最后说道:“永王殿下突然现身云南,原本极为隐秘,直到我临来之前,总宪才从陛下口中得知实情。陛下命总宪传话与军门,只因西南有变,朝廷暂且还不能还都南京。”
“永王殿下……可确认真伪了么?”汪克凡非常吃惊,皱着眉头问道:“此人从哪里来的,怎么会突然出现在云南?甲申之变至今已有六年,若此人果真是永王殿下,这些年都在哪里藏身,都有什么经历,他身边还有些什么人?”
汪克凡的第一个感觉,这是一个冒牌货……朱三太子不是杨起隆吗?历史上没有这号人呀!
但是仔细一想,如果这是一个冒牌货,孙可望和隆武帝就不会如此郑重其事。在汪克凡的记忆里,崇祯帝的几个皇子都下落不明,但是这个时空的历史发展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迹,因为蝴蝶效应的缘故,被孙可望碰巧找到一个崇祯皇子,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是一个大麻烦!
“孙可望这家伙,真是走了狗屎运。”汪克凡头疼之余,又隐隐有些羡慕妒忌恨的感觉,朱慈焕这张牌打得好的话,顶的上一万披甲精兵,如果永王朱慈焕不在云南,而是落在他的手里,可做的事情就多了……(未完待续。。)
。。。
第二卷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第一八一章 密折直奏
永王朱慈焕突然现身,给南明政局增加了很大的变数。
君王以天下为家,崇祯帝死后,他的这份家业没有直系继承人,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远房亲戚唐王朱聿键成功上位,顺便还挤掉了第一顺位继承人桂王朱由榔,没想到过了几年后,崇祯帝的亲儿子朱慈焕突然冒了出来,朱聿键继承这份家业的合法性受到了严重挑战。
如果朱聿键对这份家业的掌控能力很强,倒也不怕朱慈焕这个没有根基的穷小子,偏偏现在处于战争年代,在满清强大的压力下,隆武政权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大小军阀割据一方,隆武帝政令不出两广,朱慈焕又落到了性最强的孙可望手中,事态的发展已经失控。
事实上,隆武帝在得知确凿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派人赶往云南和孙可望谈判,要求他立刻交出朱慈焕,但是孙可望一推六二五,坚决不承认朱慈焕在他的手里,对隆武帝朝廷开出的种种优厚条件根本不予理会,谈判也就陷入僵局。
眼看事情无法善了,隆武帝只好掉过头来,寻求汪克凡的支持。
汪克凡问起朱慈焕的来历,傅¤冠派来的使者也知之不详,朝廷里现在小道消息满天飞,各种匪夷所思的狗血故事听上去都活灵活现,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西军内部因为此事也产生了矛盾,大多数中高级将领比如冯双礼,白文选等人都支持孙可望。试图通过控制朱慈焕为西军谋取最大的利益,李定国等少数人却坚决反对。刘文秀则在中间和稀泥。(冯双礼、白文选都是张献忠手下的都督,比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这四大义子低一级。但也是西军中的重要将领。)
“据说西军三王已然闹翻,翼王和西宁王两家险些刀兵相见,全靠抚南王从中调停才暂且罢兵,若是捕风捉影的事情,西宁王绝不会和翼王翻脸,可见此人确是永王朱慈焕无疑。”
西军三王,就是翼王孙可望,西宁王李定国,抚南王刘文秀。那使者顿了顿。又接着转告傅冠的交代:“小可临来之前,总宪再三叮嘱,有一句话要我带给军门,朝廷正当束手无策之际,必然求助于军门,军门当顺势而为,勿忘大局为重。”
“好,我知道了。”汪克凡微微一笑,傅冠说话喜欢绕弯子。需要想一想才能明白他的意思——有便宜一定要占,但不要搞得太过分了,不要把隆武帝逼到鱼死网破的地步。
很务实的建议。
到了傅冠这个层次,早就超越了普通文官士大夫对君父的愚忠。他和汪克凡之间或许有很多理念上的分歧,但是碰到具体的事情,尤其是那种非常重要的大事。他首先会考虑楚军和楚勋集团的利益。
云南远隔千山万水,孙可望无论利用朱慈焕做什么。汪克凡都不可能直接干预。楚军如果倾尽全力发动远征,或许可以打败西军。但对自己没有多大好处,汪克凡唯一能做的就是从精神上支持隆武帝,帮助他稳定隆武政权内部,只要自己的阵脚不乱,孙可望就没有可乘之机。
云南太远,楚军鞭长莫及,但是其他势力想做墙头草,或者想浑水摸鱼的话,楚军抬抬手就能把他们灭了,从湖广威慑贵州、四川、两广和江西,再加上刚刚收复的江南三省,如果这些地方都坚决的支持隆武帝,孙可望只凭一隅之地和隆武朝廷对抗,自己也得掂量掂量……除此之外,对鲁王政权也要加大压力,从形式上完成唐鲁之间的统一,以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危机。
当天下午,汪克凡带着李润娘,登门拜访朱以江和张煌言。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他原本不想对鲁王政权逼得太紧,但是朱慈焕这件事一出,南明眼看就要上演《三国演义》了,他只好从鸽派变成鹰派……谈判最忌讳急于求成,好在他刚刚拿到一张大牌,又有了说服张煌言的理由。
“谭泰弃城而逃,事先我也没有料到,楚军现在既然收复了南京,鲁王殿下何去何从,还得尽快拿个主意。苍水应该知道,我对鲁王殿下是很敬重的,也希望鲁藩麾下的数万将士能够得到妥善安排,将来能和楚军并肩作战,但眼下形势逼人,如果鲁藩文武一直抱着侥幸的想法,等到桂林还都南京后,我也无力回护鲁藩……”
楚军迅速收复南京,就是汪克凡手里的大牌,鲁王政权再没有拖延观望的余地。
“退位归藩关系重大,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还请云台体谅。”张煌言很头疼,隆武帝如果回到南京,坐在太祖朱元璋曾经坐过的皇帝宝座上,就是名正言顺的大明正朔,军心民心必然倒向唐藩,鲁藩只能被迫屈服。
“苍水的难处我知道,这样吧,鲁王殿下的监国称号暂时不用去掉,先把年号改过来,只要采用隆武年号,内阁,六部,科道,地方文武官员的职务一切如常。”汪克凡转头对朱以江笑道:“鲁王什么时候去掉监国称号,由陛下和鲁王殿下叔侄两个直接商量,我就不管了。陛下一向为人宽厚,肯定会给鲁藩一个满意的交代……”
在朱慈焕事件引爆之前,及时解决鲁藩问题,隆武帝就多出两成胜算,所以会对鲁王朱以海做出一定的让步和补偿。这些事情不可能完全由汪克凡越俎代庖,他逼着鲁王政权改变年号,尽快促成谈判,也是对鲁藩的一种保护。
暂时只改变年号,朱以江和张煌言都松了一口大气,这样子即表现了鲁藩的诚意,又留下了继续谈判的本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一切但凭云台做主,我等今日就启程返回宁波。将此事报与王兄,尽快给云台一个答复……”朱以江一边说着话。一边打量着坐在汪克凡身边的李润娘,大明虽然以眠花宿柳为风流雅事,却没人会带着自己的小妾到处拜客,汪克凡此人果然特立独行,与旁人大大不同。
改年号的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使用隆武年号,就等于承认隆武帝是大明正朔,退位归藩是迟早的事情,在鲁王政权内部肯定也会有很大的阻力。具体该怎么操作,是张煌言和张名振的事情,汪克凡从旁观者的角度又提出了几个建议,即表明了坚决的态度,又真心实意地为鲁藩的利益着想,尽可能的扫清各种障碍。
离开寅宾馆后,汪克凡犹豫了一下,想要郭维经那里走一趟,最后却还是直接返回住处。
既然已经知道隆武帝的底牌。现在更不用着急,帮着解决鲁王政权这个大麻烦,他已经拿出了足够的诚意,没必要再巴巴的赶过去摊牌……汪晟和滕双林的五个营在浙江。大军往宁波一逼,大不了和鲁王旗下的强硬派军阀打一仗,软硬兼施之下。肯定能以最快速度逼着鲁王政权改用隆武年号,以后再谈成什么样都无所谓了。
浙东巴掌大的一块地盘。鲁王政权愿意一直割据下去,也不会影响大局。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汪克凡不会和张名振、张煌言开战,但可以利用各种其他的经济、政治手段,逼迫鲁王政权不断让步,该得的利益一点不会少。
汪克凡不急,郭维经很着急。
上次虽然和汪克凡谈了一个时辰,但大部分时间都在来回兜圈子,反复试探才稍微漏一点口风,最后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所以这天晚上他再次拜访汪克凡,开始新一轮的秘密谈判……汪克凡打了几句机锋,郭维经就心知肚明,汪克凡已经知道了隆武朝廷的窘境,那就赶紧的吧,你既然已经听到了一些风声,就赶紧表个态吧。
汪克凡果然表态了,坚决支持隆武帝,同时又提出两个建议。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