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十组宫禁士卒分别搜检,不过半刻钟就把五百多名赴考士子都检查得差不多了,搜到萧铣的时候,似乎负责的兵丁看了名碟后还额外多关照了一下,恨不得把背囊的布料都拆开一般,搜身也着实令人不舒服,萧铣心中暗暗心惊,自忖莫不是京师的内外侯官体系掌握在与杨广不睦的派系手中?不然为何要为难自己?幸好他素来低调,没展现出什么威胁,才让别人不屑于多用下作手段吧。
进了皇城,考场被安排在横街南边的外宫——也就是三省六部在皇城内的属衙区域。
开皇年间的科举纯粹是选官行为,不像后世的科举那般只是一个进士的“资格考试”——宋明时候,中了进士也不一定马上实授官职,只是说你有了进士身份,有了排队候缺的资格,实际的官位,要出缺了才行。而如今科举并非常法,完全是朝廷官员出了缺口才临时考试,所以只要考上,也没有“进士”这个头衔,也没啥等待期,都是直接给官了。
考试与授官的结合,导致了杨坚一朝的考试,都没有礼部什么事儿,从头到尾都是吏部在主持,最多吏部考完给出结果之后,皇帝亲自复核一下过个场,接见一下考中的贡举生,确认一下没有明显不靠谱的家伙,便算收场了。只不过吏部在外宫的属衙场地不够大,所以科举之日少不得临时占用一些友邻宫室开考。
……
萧铣进了场地,寻到座位坐下。考官与军士巡场完毕,到了时辰,便发下试题来。一整天时间,要写两篇骈体策论、两道奏表格式的上书言事之文;另外还命了些小题目,作三首字数文句不限的古风,五言七言皆可。萧铣也知道这些不过是考验考生基本文笔是否粗通,用于筛选掉一些明显作弊混进来的菜鸟,和后世的试帖诗差不多——如果完全作不出来试帖诗,固然会失去考中的可能,但是试帖诗也只要求“作出来、通顺”就够了;最终取中与否,则看策论文表的好坏。前者是通过性的试题,后者是选拔性的试题。
萧铣大致浏览了一下,文表、策论四个大题中,果然有“抚慰吴越”、“平高丽策”方面的两题,另外两道虽然没有猜中,却是相对老生常谈的内容,虽然没有提前准备,但是属于别人也没法答出新意彩头的那种。看完题目,萧铣当下心中大定,便先从试帖诗开始做起。
“华山景?嗯……华山正在京师左近,咏物写景之诗不掺入个人好恶,倒是正好客观。且关陇贵族子弟多有登临华山观景,其余各地读书人只怕亲眼见过华山的便少了。这道题出得,倒是有三分讨好安抚关陇子弟的意思。”
萧铣心中默想,让他逐字推敲,写个五言古风,以他如今的学问也是可以做到的,无非为求对仗免不了生硬堆砌一些。想了几分钟,突然醒悟道:李白的古风“西上莲花峰”,不正是写到华山山景么?虽然飘渺写意了一些,而且……最后一段貌似不和时势,不过不要紧,反正试帖诗要的只是写景,把李白的诗拦腰斩掉一段便是了。
当下提起笔来,在草稿上录道:“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单单只把最后两联急转直下、历史上描写安史叛军暴行的诗句删了,然后自己揣摩了几分钟,补上一联刚刚捏出来的“恍惚渡清明,游兴意未竟”。最后两句之直白,毫无意境,生生把一篇李谪仙的名作给毁成了中庸之作,堪称画蛇添足画虎类犬之典范,作者若是有知,说不定会想要掐死萧铣。但是从应试的角度来说,这首诗绝对是够格了。
剩下两道试帖诗的命题分别是“咏广通渠”、“劝学”,萧铣先“借鉴”了还要几百年才出生的皮日休咏怀大运河的《汴河怀古》之一,把前一首的缺填上。做到“劝学”时,原本第一反应是想搬弄一下“万般皆下品、唯有度数高”的,但是转念一想,又不符合如今的时代特征,搜肠刮肚之下,才从记忆中搜罗了一首模糊不堪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凑上。确认无误后把三首诗都誊抄完毕。
萧铣的字师法欧阳询,楷书之美放在这一群本科考生之中,就算排不进前三,也铁定排的进前十了。细细誊抄了诗作后,便继续开始作文。因为字数多,小楷写起来不比后世钢笔字速度,作文倒是没时间在草稿上写得很详细,只能是略略写个纲要,就在正卷上作答。
在写“抚吴策”的时候,萧铣的重点论点便是让朝廷集中收缴了吴地大船之后,应当一边以朝廷擅长水师的将领集中统御,另一方面也要学习盐铁专卖的法则,主动经营好官办的水运业务,结合官修水利,以商养河,以专营之税款用于疏浚运河、开辟新河道。若是朝廷不善经营,也可学习盐铁务的包税制度把专营权益转包给豪商,抓大放小云云。
然后便是学习开荒初年开广通渠的旧法,逐步开江南运河、邗沟故道、鸿沟故道,使京师、洛阳及其他北齐故地、江淮等南陈故地连为一片——这一套说辞大致和后来杨广开大运河的说法差不多,区别只在于两点:第一点是强调了此法要循序渐进,而且是“以商养河,量入为出。如遇荒年,多用灾民为役,以工代赈”;第二点则是完全没有提历史上从黄河通往涿郡的永济渠河段,毕竟在没有要求水路把征伐高丽的军粮运到涿郡的情况下,永济渠这条大运河中投入最大、效益却最低的河段,着实没有提出的必要。这样一俭省,看上去疏通运河的方略开支便会减去一大半,也能迎合素来节俭的杨坚的心意。
“平高丽策”方面,萧铣在军事角度提的不多,无非是从战略上说了一个持久战消耗战的可能性,提出从登莱海运军粮及士卒至辽东,降低后勤压力的一些措施,以及从外交上连横合众,海路联络新罗,从背后常年骚扰高丽以疲敌。同时在军事上隋军应该少量多次,以牵制高丽兵力、耽误高丽农时、耗竭高丽国力之后再一鼓作气彻底灭之。
事实上,最后一点方略萧铣虽然自己写了之后觉得挺出彩的,但是实际上事后从结果看,也没有拉开多少分差——因为这种持重之法,实在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事实上九年前杨广灭南陈的时候,隋朝在集结51万大军总攻之前,已经以小股偏师行此法疲弱南陈好几年了——每年快到夏收的时候,隋军就在边境故作集结,逼得陈国不得不动员军队,在没有兵农分离的年代,这样一动员,就耽误了一年的收获农时,国力战略储备自然下降。陈国在淮南的地盘,当初就是这么被隋朝蚕食吞掉的;所以今天考试的策论中,竟然大多数人都写到了这一点。
毕竟本朝混一天下过程中使用过的妙计,在应试文表中再写一遍,也是一种变相的歌功颂德不是么。
萧铣运笔如飞,越写越是流畅,午休时只是用了两个死面蒸饼就些咸菜,便继续赶考。仲春节令,到了申时末刻天色便暗了,萧铣在天黑前半个时辰赶完了全部内容,又缓缓查验了一边,待到鸣金,便交了卷子,依次退场。
第二十五章 帝心
五日之后,千秋殿。
经过紧张的阅卷,二十名“清平干济”科的取中贡举生卷子已经堆在了杨坚的案头,卷子之外,还附有当初举荐他们的地方官吏的荐书考评作为参考。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后头三十名考官觉得文法策略都还不错的替补——若是取中的二十人中有圣意觉得不合适的,或者说犯了违禁应当黜落的,便会从替补的卷子中听凭圣裁找出合用的填上。
杨坚动作有些迟缓,不过依然坚持把所有取中的士子卷子履历亲自一个个看过。每看一会儿,觉得果有可用之才的,便轻轻地欣然赞叹一声;若是策论方略不太合他的理念,但是文笔修辞、书法章程都还说得过去的话,他也不会直接黜落,只是皱着眉把卷子往排名靠后的位置挪一挪。
科举之法,重在唯才是举,要实施好,自然要信重取士阅卷的大臣,这是对九品中正制破冰改良的渊薮,急不得。本科主考官员是吏部尚书牛弘,素有清名,才学评判上也还公允,杨坚是深为新任的。
“扬州萧铣?”这四个字跃入杨坚眼帘的时候,他的眉毛不由得跳了一下,看得愈发仔细起来,这个名字,前阵子他听女婿柳述提起过好几次,都是因为扬州那边内外侯官上报的密奏所致,所以印象比较深刻。此人究竟有没有心怀前朝的危险,杨坚很想知道。
朝廷看一个人,才能是其次的,忠心才是最重要的。若是有才而无行,或者心怀怨望,那就更不能留在世上了。杨坚自忖看人无数,一个少年人是否真心抛除芥蒂为国效力划策,他还是有这个自信看透的。
“兵商分离……官督民营、豪商包税、以商养河……循序渐进,逐次恢复鸿沟、邗沟旧观,复两汉南北一体之厚利……”
越往下看,杨坚心中愈发对这些方略有了认同。虽然一开始乍一看的时候,那种不知节俭的市侩盘算令他有过一丝不喜,但是只要全盘看完,便觉得比那些“恩威并举、轻徭薄赋减免钱粮为主;诸军警戒剿除匪患为辅”的无用老生常谈要有意义得多。
这个时代,没有gdp的概念,任何官僚的发展思想都是省,自然不可能有人写出萧铣那番言论。就算有人事实上想大兴土木,而且知道其中某些大兴土木项目的好处,也说不分明道理。而萧铣不仅条分缕析,还颇为悲天悯人地拿《孟子》中那番“有恒产者有恒心”、“若无恒产,放辟邪侈无不为焉”的台词大段大段论述与民营生的重要性。这种丝毫不讳言利、不避忌因势利导之法的措辞,在这个读书人普遍“君子言义不言利”的时代,自然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再看萧铣相关高丽的方略,乃至另外两篇打酱油的文章,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尤其是诸多细则虽然没有尽言,已经颇为可观了,最难得的是没有少年人的锐意冒进,每一篇都有未虑胜先虑败的基调,但又不是追求四平八稳一团和气。
杨坚放下朱笔,抬头问道:“牛卿,苏卿,这个萧铣,你们今科本是拟取在第几名?”
“回禀陛下,臣与苏尚书合计了,当时是取在第七名。”
杨广对面站着两个都已经五旬开外的老臣,须髯都有些花白了。其中回话的那个自然是牛弘了,他这个吏部尚书是去年下半年才任命的,当时杨坚已经有了来年开科举的筹划,但是又对原来的吏部尚书苏威不太放心,便提前做了这个调动。
牛弘在开皇初年时就当了礼部尚书,后来开皇九年改任太常卿,在太常卿的位子上又做了八年,素有轻贵廉洁之名。
而另外一个大臣苏威,则是开皇初年时就做了吏部尚书,后来还升到过尚书右仆射,在那个位子上的资历比如今的尚书右仆射杨素还老一些;可惜的是,吏部尚书这个位子掌握着天下官员升迁,自然是**的高发岗位,苏威也没能防腐。在开皇十二年时,苏威因为在那年的九品中正制例行考官中大面积受贿舞弊,被查出后遭到杨坚怒斥罢官。虽然风头过去后因为杨坚惜才念旧、又把苏威逐步提拔了回来,但是杨坚对苏威在抡才大事上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