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安排了四大天王分别掌管了地界四大部洲。
其中,东方持国天王,慈悲为怀,保护国土,以乐聚众生,负责守护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负责守护南瞻部洲。西方广目天王,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佑民众,为群龙领袖,负责守护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多闻多识,以福德闻名,护持财富,负责守护北俱芦洲。
那南瞻部洲黄帝的部族善战,与神农后裔炎帝部族征战获胜,遂炎黄合二为一,安民四方。
后有蚩尤作乱,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最终黄帝获胜,斩杀蚩尤,天下太平,逐渐一统。
连同黄帝、炎帝在内,共有五帝依据天帝之法,治世安生。
五帝乃是:黄帝,炎帝,颛顼,尧帝,舜帝。
黄帝名为轩辕,生于神农之末,后有黄帝之孙。颛顼,善谋知物,带领众生祭祀安居,被尊位圣帝。
其后是尧帝和舜帝,二帝所在时期,地上大水为害,二帝安排人治水,虽未平定,但也有功绩。
最终大禹在老君处求得定海神针,才彻底平息水患。
五帝期间,人类渐序有了伦理纲常,上下尊卑,仿照天庭逐步建立了完整的帝王将相传承体系,是为五帝定伦。
其他部洲也各有圣帝出世,安定伦常。
此时天庭上下平日别无他事,每日无非上朝议事,完毕各回各处,整日整肃严谨,大部分场合均不苟言笑,列行公事,那仙神亦是灵体,久而久之也难免寂寞,百无聊赖。
玉帝和王母也是看到这一点,看到那人间歌舞祭祀欢乐,这才考虑到安排些娱乐之事,以作调剂。
王母乃女仙之主,此事由她来办理。那天上神仙众多,也有随从女仙,王母看看周围女眷,怎奈皆是些侍奉人员,未有专职歌舞人选,且那些天庭现有的女眷也大都不精于歌舞礼乐之技,看来得为此专门挑些人选,遂将此事安排传扬出去,让那仙班如遇此类良才,皆来推荐,必有赏赐。
第十九章:《二神为创新法则,阿弥转世再修行》
话说当日那菩提与阿弥陀从太上老君的兜率宫出来,回想此前的一番争斗,不禁感慨番多,二人一路走一边商议未来应做何打算。
阿弥陀看着菩提问道“太上老君此次安排,于理有所不妥,想当时不之三清,而我们二人也得了鸿钧老祖之道,我等平定水火站乱之争,道兄更加是在除魔之战中倾尽全力,而此次封神大战我二人全力战斗通天教主,并且救出来众多神灵,所以我等执掌新天地理所应当,那太上老君却从人间寻一人间之人,不知道兄有何打算?”
菩提道“此乃天意,也许是你我杀伐太重,所以该得此报应。而太上老君执掌此界规则,而太上老君的旨意也就是鸿钧老祖的旨意,加上又有其他二清在,我们不能与他直接相争,至于他为何选择人间的凡人来当天庭的执掌者,我想可能他还是想在背后掌握实际吧!”
阿弥陀点头说道“道兄所言即是,应是如此,只是不知你我今后应该如何打算!”
菩提道“此界天地之大,道路自有千万条,只是想要在此界修行,我们有两条路可走。”
阿弥陀问道“哦,不知道兄说得是那两条?”
“这一条是,你我从此只管修道,将来传道于天下,未来也能得个弟子满门的因果。”
“此是甚好,我尽力此番倒是也有此想法”听到菩提的建议,阿弥陀甚至对另一条急切问道“那第二条呢?”
菩提继续说道“这第二条就是按照太上老君的说法,我等投入此界,待转世之后便有机会执掌此界,成立大统。”
阿弥陀听完看着菩提说道“此法也妙,不过转世修行可不是简单的事,一是转世之后将成为凡人之体,须要重新修行,能否得道,不得而知。二是转世之后已不记前世记忆,若无人点化,都不知道自我前生,真不知如何是好!”
阿弥陀继而叹息道“这转世确实不易,不过一切都是有因有果,若转世之后不能得道,忘却前生,恐怕也是天意啊!”
“听兄弟的意思,似乎是有转世的意思,不知我猜的对否。”
阿弥陀笑而不语,二人一路前行,都沉默不语,各想心事不知不觉中,已经来到了之前修行的西牛贺洲界。”
阿弥陀突然停下云头,对菩提道“四方各界众生尚有众多苦难,我等理应做番功果,普渡众生!”
菩提看出阿弥陀的转世决心已下,对阿弥陀说道“兄弟若心意已决,我愿给兄弟来世做个引见。”
“哦,不知兄弟如何引见。”
菩提继续说道“我也不欲争那此界统领,只修道法,不欲转世。待兄弟你投胎后,我自会唤起你的前世记忆,你见到我便会回想起前世记忆。”
阿弥陀一听连忙行了个大礼,说道“道兄转世再创之恩,我将永生难忘!”
菩提言道“呵呵,你我都是从外界而来之神,孤身一人而来,所以道兄不必客气。还不知你是否已经有了投身之处?”
阿弥陀道“我曾观察我们所巨之处,那西牛贺洲有一迦毗罗卫国,那西牛贺洲释迦族国都迦毗罗卫国,是妙德居法之处,其国人上下奇心,有尚武精神,而且那国王净饭王,勇武善战,被选为部落联合首领那,王后摩耶夫人,仁慈端庄,二人恩爱有加,现已怀胎十月,颇和我心意。”
菩提道“既然如此,道兄已然选定投身之所,那便是甚好。”
“二位,且慢。”
阿弥陀道“道兄的恩情来世有缘再行答谢!”
说罢,便要转身投向人间,忽听到身后有人高声呼唤!“恩人慢走!”
二人回头一看,见是文殊,普贤,慈航三人。
原来,这三人被阿弥陀与菩提从通天教主的诛仙阵中搭救之后,三人一直想寻找机会感谢二人。
今得知二人西行下界,特地前来感谢封神大战时救命之恩,来到眼前,先行大礼相拜,见二人似欲向前,便问“二位这是欲前往何处?”
二人见是此三人,也不隐瞒,说了打算,文殊,普贤和慈航三人一听,感念当日的大恩大德,愿意一同前往下界转世,尤其是那慈航,许诺来世也要跟随,阿弥陀,菩提甚是感动。
五人在西牛贺洲界前依依不舍,也还是惜别,互道来世相见,自此别去。
话说,阿弥陀已投人凡人之胎,依释迦族风俗,王后摩耶夫人在侍卫护送下返娘家待产,一路上有护驾亲兵以及各个服侍人员左右。
这天是四月初八,天出明日,碧蓝如洗,间缀祥云,清风如影,群鸟盘旋,正是一片吉祥景象。
怀孕的王后和一队人员正行至一处苍翠清净之林时,忽见那林中百花争相盛开,异香袭袭,王后遂令众人停脚歇息,众人围护,卫士四周看守。
就在此时,迦毗罗卫国迎来了一位新生的小王子。
一时间,大地呈显吉祥之兆,帝释、梵天化身示现,守护四周。
天女散花,天乐庄严,刚出生的小王子被美妙甘露沐浴浑身。
这小王子不是别人,正是未来的释迦摩尼佛祖,也就是转世的阿弥陀。
初生的王子被好好守护,送至国王处,国王大喜,举国皆庆,取名为:“乔达摩悉达多。”
迦毗罗卫国迎来了王位的继承人,举国大庆。
菩提眼见到阿弥陀投向人间,已然转世,遂化做一颗高大的绿树,立于释迦王子之家不远的地方“伽耶城外的尼连禅河对岸”
迦毗罗卫国举国旨庆,不觉间王宫门前不远的河岸边多了一颗大树,高约百丈,枝繁叶茂,冬夏长青,树下有一个莲花座,座上刻有“菩提”二字,人们就称之为菩提树!此树下可遮日挡风避雨,奇的却是普通人无法近前坐上那莲台。
话说阿弥陀投身成为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西达多,在精心呵护下,逐步成长。
十六岁前,王子过着奢华而舒适的生活,兼习兵法武艺,善骑射击剑。
适逢迦毗罗卫国国内正混乱不堪,国家四处群雄众起,强敌外侵,内外患频繁。
王子年青好战,随国王统领部落军士四处征杀,作战无数,战争中,王子骁勇善战,立下无数战功。
至十九岁上时,国家逐渐平定,王子连年征战,东征西讨,安定了四方,还夺取了大片其他部落的领地,威望巨大。
但是,随着领地的不断扩张,战果的不断增长,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见了无尽的非命之死,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渐渐厌倦了眼前的殊死争斗。
开始的一念厮杀的信念,如今却变成无尽的迷惘,他开始考虑自己所做的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是为了什么?
是为生存?生存可以有多个方式,为何以消灭他人的生命为最终追求的结果?
是为部落?自己的部落和别人的部落有何不同,难道去屠杀别的部落仅仅是因为自己生在释迦族?
是为荣誉?来自内心的这些被称作荣誉的东西是最脆弱和随时消逝的虚无。
是为欲望?如果人为满足自身的欲望必须以牺牲他人为代价,那么这和魔鬼又有什么区别?
乔达摩悉达多看着用生命的血腥换来的安定的国家,看到了人间各种因战乱贫病而生不同的痛苦。而且无论是谁,无论贫富,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最终命运,不禁感慨万分。
这乔达摩西达多此时坚信,世界上应该存在一种永恒的东西,不会因贫困和富裕而动摇,也不会因为任何瞬间的痛苦或者死亡而消失。
这,应该是一种信念。
这种信念到底是什么,乔达摩悉达多心中只是有个隐约的影子,却没有明确的答案。
又过十年,于是他决定解甲出游,游走四方,去寻找那心中的信念。
第二十章: 《燃灯点化遇菩提,阿弥得道悟真性 》
王子将心中的想法告诉了国王和母后,国王一听,大为吃惊,以为自己的孩子受到了邪魔的诱惑,变得神志不清,国王极力反对他的王子放弃他的国家和人民,放弃国家接班人的身份,去找什么信念。
国王对王子说:“我的儿啊,你如今尽享荣华富贵,何苦去找寻那原本不一定存在的信念。”
王子答道:“父王,再多的富贵也无法解脱人们的苦难,如我一人尊享,每天只需睡一张床,吃三顿饭足矣,我实在是不明白生存的意义。”
国王苦劝,王后也心疼自己的儿子,劝导王子不要离开。
望着身为国王王后的父母的期望,年纪还轻的王子没有勇气突破这一切,答应放弃那些在他父王眼里奇怪的念头,安心做他的王子。
就这样又过了十年,王子乔达摩西达多虽然没有再次拿起兵器征杀战场,但是他的目光却越来越关注到,任何时期,任何地方,在任何人身上都无法去除的各种苦难。
这些苦难来自种种原因,有生存,有贪婪,有邪念,有嫉妒,有误解,眼见得人们在世界上苦苦挣扎,乔达摩悉达多如同自己在体验这一切,内心集聚着苦恼。
终于,乔达摩悉达多决定放弃太子身份和王宫的安逸生活,离家寻道,父母这次再度苦劝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