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作岗位不多,大部分的流民,还是要前往太原等地碰运气。
这种情形,让黄来福羡慕得心抖抖的,这么低的人工,这么强壮的劳力,自己在五寨堡就没遇到过。可惜相比之下,五寨堡那一边,确是太偏僻了一些,吸引人口难啊。
带着这种情绪,黄来福又上了路,顾云娘等人当然没有黄来福这种感慨,几人只是兴奋地议论着,自己又看到了什么好东西,又买到了一些什么好货色。
此后一路行去,基本上都是农业情况凄惨,很多农村都陷入了破产的边缘,唯独只有一些城镇商业繁华。众人这些天都是沿着汾河行走,在经过古交县后,汾水拐了一个大弯,眼前豁然开朗,已经出了山区,到了后世称为晋中盆地的太原大平原。
这里是汾河的冲集地,河网密集,灌溉方便,肥沃的土地一望无际,向来是晋省最重要的产粮重地和商业中心。黄来福仔细观察,这些田地的肥沃情况虽然超过五寨堡各地,但田中庄稼的长势却比五寨堡各个农场颇有些不如。
不过比起岢岚州城一路来的州县村镇,这里的农业情况已经算很不错了,毕竟这里是晋省最重要的地方,灌溉系统发达,水利设备完善,这年景再干旱,这一带河里,井里的水还是勉强够用的。黄来福估计,以今年这个大平原的产粮来看,应该可以养活太原附近州县的百姓们,但要他们向外输粮,却也是有心无力。
看着各处田地劳作的农夫,虽说他们的耕种方式,牛梨等工具都比岢岚州过来的州县们要先进一些,但比起黄来福的大农场耕种方式,这效果还是远远不如。如果这些田地都属于黄来福的话,依他的大农场计划,他有信心,整个大平原的田地产粮便基本可以满足山西大部民众的需求。
可惜啊,这里州县密集,这一带的田地大多是属于民户们所有,黄来福只能看着干瞪眼,流口水了。
越近太原,各处的城镇也就越热闹,人口越多,在这些地方行走的民众,脸色都好了许多,神情也更是悠闲。
太原及附近是晋商的大本营,明代全国较大的商业城市有33个,山西就有太原、平阳、蒲州三处,可见山西商业的繁荣。当时晋商富甲一方的巨商大贾不计其数,连有数十万家财都不能算是富裕。往往拥有百万或千万身家才能称富。这些巨商大贾的集中之地,自然是货财辐辏,繁盛无比了。
这处处繁华只看得顾云娘,江大忠等人目瞪口呆,众人以前只觉得岢岚州城已经很热闹了,但和太原附近比起来,以前那些地方现在看起来只象是个小城镇。
不过黄来福却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繁华和富庶后面的畸形现象,一方面是路上,城中前呼后拥,衣着华贵,挥金如土,奢侈到极点的富豪人家,一方面是各处脸有菜色,形容枯槁的流民人群。
一方面是富者土地连绵,华屋广袤,一方面却是贫者连立锥之地都无——这就是大明朝中后期一个怪异的情形:土地兼并,贫富悬殊严重。
土地兼并情况至少在明孝宗时还不严重,顾炎武当时就称赞此时:“家居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但到了隆庆年间时,已经是“则尤异矣,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起者独雄,落者辟易了”。到了万历时期,土地兼并,贫富悬殊就更是严重,“则迥异矣,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贫者不能敌富,少者反可以制多。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
据黄来福的观察,这太原平原的田地,大部分便为官吏和大商贾所占有,造成的后果是产生了大量的流民,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而贫富悬殊,商业的畸形繁荣,也带动社会风气的极速恶化,整个大明,都从服饰、房舍、器用、婚娶丧葬等快速奢侈化,而且那些官员和大商贾获利后,没几个人行善积德,却大多竞相奢侈,且性鄙啬。带动了社会风气的恶化,这就是商业兴盛后,带来的丑陋之处。
正文 第40章 农商之辩、太原(1)
更新时间:2009…3…15 19:07:52 本章字数:3387
“来福哥哥,前面怎么停下来了?”见前面人流慢慢停了下来,顾云娘对黄来福道。
黄来福看了一眼江大忠,江大忠明白,他策马向前,很快他便回来道:“少爷,前面是一个巡检司。”
黄来福点了点头,便随众人慢慢停了下来,等到巡检司的人盘查后再说,从岢岚州城出来,这种巡检司他已经遇见几次了。明时,巡检司在地方向与里甲制度,里老人制度并行,巡检司在大明朝各处州县设立很普遍,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在要冲之处,盘查过往行人,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
里甲制度,里老人制度在基层控制方面颇为得力,但对外出的流动人口控制却是力不从心。巡检司制度正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地僻人稀的地方,巡检司的作用就更为重要。而且巡检司置撤灵活,巡检司的弓兵又无需国家财政供养,向来是各处卫所的重要补充力量。
见前面人流移动缓慢,黄来福等人便停在前面一颗大槐树下等待。黄来福一边抹着给暑热逼出的汗水,一边打量着周边的路况。这周旁还停有一些人,各人都是挑的挑,提的提,大部分都是累得说不出话来。暑热干渴下,便显得大槐树下的一家酸梅摊生意格外的好。
这酸梅摊一路来颇多,基本上每一颗大槐树下便有一摊,黄来福等人已经不知喝了多少摊了,因此此时倒一下了兴不起再去喝一碗的冲动。顾云娘也同样是如此,只是有些焦躁地坐在马背上。
反正那些巡检司检查的人也用不了多长时间,便等等吧。此时各人所在的是一个路口,因为快进太原了,所以路上车马前来的颇为密集。黄来福一边等待,一边听旁人在聊天。
等待的人中,颇有一些衣衫褴褛的流民,挑着自己简单的行李,拖儿带女的,这些人黄来福一路来见多了,因此也不以为意。
不过他们身旁有几个身着绸缎衣裳的年轻男子,身旁人人都有马匹,看他们身份家财都不错,此时这几人正意气风发地说着什么。他们的一些话,倒引起了黄来福的注意,听他们的语气,这些人都是来自古交县,因为几个同年在太原城内开米铺和绸缎庄都赚了大钱,所以他们也打算兴商,准备前往太原,大干一场,在商场上做出一番事业来。
本来这没什么,也引不起黄来福的注意,让黄来福注意的是,本来这些人家中都颇有一些田地,这些人竟都将自家的大部分田地卖了,换到一些银两,准备全心地投入到商业上去,就让人感到有些怪异了。
要知道,在古代的中国,大部分人家都是视田地为命的,不到万不得已,就不会轻易出卖自家的田产的,这些人看上去不是吃不上饭的人,只因为要投身商业,就将田产卖了,倒是一件异事。
黄来福仔细听了,又听这些人竟然都是读书人,而且人人都有秀才的功名,不过倒没有人考中过举人,只因为各人都觉得在家种田没有意思,又觉得兴商颇为有利可图,便抛弃了田地,投身商业的怀抱去了。
这几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着对未来的感想,不过黄来福听了几句后,心中只有一个感想:浮躁,就是浮躁!商业社会带来的金钱浮躁。就和后世那些年轻人一样,这些人口口声声不离发财的狂想,什么同年中谁又开了什么店铺了,谁又赚到多少大钱了,而他们到太原后,发财的梦想,就在眼前,云云云云。
黄来福一时有种社会颠倒的感觉,没想到此时的读书人也争先恐后地去经商了,一些流民弃农离乡是因为天灾,所以没有办法,如果这些读书人家有良田而不愿经营的话,就就很奇怪了。
其实黄来福不知道,当时万历时由于商业发达,当时明人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于从事商业确是比土里刨食来钱快,因此一些家道不裕的读书人纷纷弃儒从商,特别是到了天启,崇祯年间,那些文官们便大部分自家就是商人,或是商人的代表。
山西平阳府人氏席铭就曾说过:丈夫苟不能立功名于世,抑岂为汗粒之偶,不能树基业于家哉!很明显,他将通过经商树基业于家视为宏伟的事业,而对农业经营却持不屑的态度。如果黄来福在的话,他定会告诉这位老兄,如果农业不稳,商业再发达,天下也会大乱。而如果农业稳定,商业再不发达,老百姓还是可以过安稳平定的生活,谁轻谁重,一眼便知。
不过显然,此时这几个读书人的话却让周边的人很有同感,听到他们的话后,很多人都是脸上露出赞同的神情,各人纷纷出言讨论。一时大槐树下似乎成了商业讨论大会,各人都在畅所欲言——到了太原后,做什么生意才能赚钱,发财。
黄来福听着听着,不由冷笑了一声,大声道:“这商贾去从商了,这秀才也去从商了!只是奇怪,这人人都不种田,到时谁来种田呢?难道这粮食会从天上掉下来不成?”
听黄来福这一说,大槐树下很多人都转头看他,顾云娘本来正无聊,一看这架式,顿时来了精神,而本来晕晕糊糊的江大忠和杨小驴等人,听少爷一喝,也是精神一振,二人立时龙精虎猛地准备为少爷护法。
各人讨论得正热闹,听黄来福打断了他们的宏伟梦想,本来都要出言呵斥他,不过一见黄来福人高马大的样子,身边还带着一些强壮的家丁,而且人人有马,身旁还配着兵刃,显是不凡人家,因此一时间倒没有一个人出口说话。
那几个读书人一怔,见了黄来福嘲谑的目光,还有他身旁那些强壮的家丁,几人微有些畏缩,当然,如此,也让他们有了示弱之感,一位终于挺身而出,就要出言驳斥。
另一位拉住了他,冷冷道:“杨兄,何必和一位粗汉一般见识呢?时候不早了,我们也该赶路了?”
江大忠勃然大怒,大喝道:“你这个腌脏货,说些什么呢?小心爷爷将你打成肉泥!”
那几人吓的纷纷后退,忙不迭地牵马走了,看都不敢向这边看一眼。而旁的大槐树下的各人,见黄来福这边似是不好惹,都是将口闭得更紧。
见这些人居然如此无用,江大忠和顾云娘都是哈哈大笑,顾云娘娇声道:“这些没用的书生,刚才还意气风发跟什么似的,眨眼却怂了。”
黄来福也是微微一笑,刚才他还准备和这几人辩论一番,没想到这些人却被吓走了,倒是可惜了。
这时只听一人道:“这位兄台请了。”接着就见酸梅摊的位子上,站起了一个年轻人。
黄来福见这年轻人年纪约在二十二、三左右,眼神灵活,嘴上微须,头上戴着汉巾,脚穿罗汉鞋,身着布衫,却是手持一把折扇,似乎也是一个读书人。因为在当时的读书人中,出门时都喜欢携带一柄扇子,而且在正规的场合时,如果不带扇子的话,还会被人认为是缺乏风度,尽管有时气候已经到了完全可以不用扇子的季节。
黄来福也拱了拱手:“请了。”
只见那人先对旁边一辆破旧的小马车内说什么,接着车窗一撩,探出一个年轻女人的的身影,二人说了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