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第1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李隆基只是有些隐隐担忧,父亲这个皇帝当的还是没有底气,每逢宰相向他汇报,他居然先问跟太平商量没有,然后再问与三郎(李隆基)商量过没有,一点都没有自己的主见。

想到这里,李隆基叹息一声,看来性格真的是与生俱来,靠后天的改变实在太难。

李隆基不再去想父亲,他转而想起了姑姑太平公主,自从父亲登基以来,姑姑在朝中越来越红,朝中宰相甚至都由她指定……七个宰相有五个出自她的推荐,她是不是对朝政太热衷了?

或许姑姑身上有祖母的遗传,所以她想学习祖母,然而毕竟时代不同了,祖母和韦皇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难道姑姑还想还原那个时代?

不行,绝不行!

天下是李家的天下,天下是高祖太宗底定的天下,李唐王朝的皇权绝不允许他人染指。

或许,我应该做点什么了,李隆基暗自对自己说。

请看下部《开元盛世》。





唐史并不如烟第四部:开元盛世





第一章 姑侄恩怨


姑侄恩怨六味地黄丸中国大历史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位神奇的人物:他本人当过皇帝,他的父亲当过皇帝,他的儿子当过皇帝,他的弟弟当过皇帝,他的侄子当过皇帝,最要命的是,他的母亲居然也当过皇帝!于是乎,善于联想的人们就送他一个称号:六味地黄丸(六位帝皇)。

这个神奇人物是谁呢?唐中宗李显是也。

不过,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理的话,其实这个荣誉称号同样适用于唐睿宗李旦:本人当过皇帝,父亲当过皇帝,儿子当过皇帝,哥哥当过皇帝,侄子(温王李重茂)当过皇帝,母亲(武则天)也当过皇帝。

综合评定:六味地黄丸。

如此算来,李显、李旦哥俩就成了中国大历史中硕果仅存的两粒六味地黄丸,除了他俩,再也找不出第三位!绝版!一辈子能得到绝版的评价,看起来是多么幸运,然而具体到李显和李旦这哥俩身上,幸运二字又显得那么沉重。

在很多人看来,李显和李旦哥俩就是一对苦命TWINS,人生的过程虽不尽相同,人生的苦涩却一脉相连。

先说哥哥。

中宗李显先是受制于母亲,后又受制于自己的皇后。

人生评语:憋屈。

弟弟呢?他也好不到哪去:先受制于母亲,后受制于妹妹,最后居然又受制于儿子。

人生评语:更憋屈!记得上高中时曾经做过一道语文题。

题面:吃不到苦的苦比吃到苦的苦还要苦。

问题:请解析题目中几个苦字的具体含义。

这不是绕口令,而是一道分析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下。

如果把上面的句式套到睿宗李旦的头上,就会形成这样一句话:看不见憋屈的憋屈比看得见憋屈的憋屈还要憋屈。

写到这里,估计很多人会问,睿宗李旦真的有那么憋屈吗?这个真的有!关于李旦的第一段憋屈,在上部《武后当国》中已经提到过,在此按下不表。

让我们将镜头摇到公元710年六月二十七日之后的一天吧。

场景:长安皇宫之中中年男人问下属官员:这事跟太平商量过了吗?官员回答说:商量过了!中年男人又问:跟三郎商量过了吗?官员再答:商量过了!中年男人不再言语,提笔签字。

镜头推近:龙飞凤舞的两个大字——同意。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看出来了,这个中年男人便是李旦。

这样的场景,想必他是无比熟悉的,因为他的皇帝生涯几乎就是此场景的不断重复:跟太平商量过了吗?跟三郎商量过了吗?在他的心中,第一个当家的是太平公主,第二个当家的是儿子李隆基,而他自己,只不过是一架签署同意意见的机器罢了。

皇帝当到这个份上,惟有长叹息!谁是主角明明自己是皇帝,却要听命于自己的妹妹和儿子,这是为什么呢?答案还得从唐隆政变找。

众所周知,李旦之所以能再次登上皇位,是因为在之前发生的唐隆政变中,原本手握权柄的韦皇后被诛杀,而被韦皇后推上皇帝宝座的李重茂则被拉了下来,这唯一的皇帝宝座才有了空缺。

那又是谁把李旦推上了皇位呢?《旧唐书》和《新唐书》将主要功劳归到了李隆基身上。

根据这两本史书的记载,是李隆基率先萌发了政变的念头,然后经过一系列运作之后,最终政变成功,李旦才得以登上皇位。

正所谓儿子栽树,老子乘凉,李隆基的确功不可没。

这一幕是不是有点眼熟?是不是跟李渊、李世民父子有些相似?都是儿子运筹帷幄,老子坐享其成,最终老子沾了儿子的光。

真是老子沾了儿子的光吗?谁信谁天真!历史的真相是:开创唐朝,李渊居功至伟;睿宗李旦登基,最大的功臣则是他的妹妹太平公主。

李隆基和曾祖父李世民一样,他们亲自过问了国史,并且授意篡改了国史:在李世民的笔下,他是开创唐朝的第一功臣;在李隆基的笔下,他是拥立父皇的第一功臣。

他们是功臣不假,但都并非第一功臣。

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他们把自己塑造成第一功臣,而原来的第一功臣自然被拉下了马,一抬手便被扔到了历史的故纸堆里。

吹开历史故纸堆上的灰尘,让我们看一看到底谁是唐隆政变的主角。

公元710年的李隆基,年龄二十岁,职位卫尉少卿,身份为相王第三子;公元710年的太平公主,年龄四十多岁,身份为本朝权势最大的公主。

在这一年,发生了唐隆政变,我们要问谁是主角?在中国历史上,发动政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成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权;第二,有钱。

这两个条件太平公主都具备了,而李隆基却两手空空。

论职位,他只是卫尉少卿,掌管军事器械的从四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副司局级;论财富,他的父亲李旦一直不受待见,先是受武则天排挤,后是受李显排挤,因此注定自己的财富水平非常一般。

何以见得?可以从一顿生日寿面说起。

有一年正赶上李隆基过生日,他正巧来到了老丈人王仁皎家。

眼看女婿上门,又赶上生日,王仁皎就准备给李隆基做一顿生日寿面。

然而,此时的王仁皎,是罗锅上山——钱紧,窘迫得很。

说出来你可能都不相信,这位王岳丈虽说也是皇族贵戚,可家里却一贫如洗,穷到了什么程度呢?家里连面粉都没有了。

万般无奈之下,王仁皎只好从身上脱下了自己的紫色半袖衣服,到外面把衣服卖了,然后买了一些面回来,这才给女婿做了一顿生日寿面。

试想,如果李隆基手里有钱,何至于让老丈人家窘迫到做顿寿面都得卖衣服的地步呢?总结陈词:李隆基当时没什么钱。

让这么一个两手空空的青年去发动一场改朝换代的政变,这不是创业,而是自杀。

然而,偏偏这个两手空空的青年获得了最后的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他得到了一个人的支持。

而这个人就是他的姑姑太平公主。

原本太平公主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无论是在母亲武则天的时代还是哥哥李显的时代,她都是炙手可热的显贵人物。

然而在李显死后,太平公主的日子便没有了阳光:皇后韦氏揽走了所有的大权,并在各个要害部门都安插进了韦氏子弟,这让太平公主的心情跌落到谷底。

显而易见,只要韦皇后执政,太平公主就得靠边站,想恢复往日的辉煌,门都没有。

就在这个时候,李隆基找上了门,姑侄二人在政变的问题上一拍即合。

在这之后,太平公主派自己的儿子薛崇简跟李隆基一起策划政变,四处联络。

此时的李隆基不再是孤家寡人,他的背后,站着根基深厚的太平公主,他的身边则常跟着表弟薛崇简。

只要薛崇简跟他一起出现,便意味着行动得到了太平公主的支持。

单单一个李隆基闹腾,或许也能引发一些震动。

而一个背后站着太平公主的李隆基,却能让大唐王朝天翻地覆,最后的政变,恰恰验证了这一点。

说到这里,让我们再来重新审视一下唐隆政变吧:如果把唐隆政变比做一场战役,那么李隆基就是冲锋在前的敢死队长,太平公主则是坐镇后方的总司令。

当一场战役取得最后胜利,你说最大的功劳应该归在总司令的头上,还是敢死队队长的头上呢?李隆基,你说呢?失算公元710年六月二十四日,小皇帝李重茂还傻乎乎地坐在自己的皇位上,他已经听说了昨夜皇城中的刀光剑影,只不过他并不知道接下来将发生什么。

这时他的姑姑太平公主走了上来,拎着他的脖子,一把将他拽下了皇位。

她一边拽还一边说:这不是你小孩子应该坐的地方!唐朝的第七任皇帝就这样被废黜了。

太平公主对哥哥李旦使了个眼色,意思很明显:老哥,该你了!李旦整理了一下表情,然后登基称帝,这便是睿宗李旦的第二次登基。

从始至终,李旦都是被动的,他一直被推着前行。

在他背后推他的有妹妹太平公主,还有儿子李隆基,但李旦知道,这个皇位的失而复得,最大的功劳还是妹妹太平公主。

因此,在他的皇帝生涯中,就养成了两句口头禅:跟太平商量过了吗?跟三郎商量过了吗?人总是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太平公主也没有跳出这个俗套。

她醉心于亲手将自己的哥哥推上了皇位,在他的庇护下,自己又可以呼风唤雨了,就跟哥哥李显在位时一样。

她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于是便对这种模式产生了惯性。

正是这可怕的惯性,让太平公主失去了往日的敏锐——她居然没有对立太子一事进行干预!事实证明,这是太平公主一生中最大的失算,也是最致命的失算!她居然眼睁睁地看着李隆基登上了太子之位,然后转身成了自己的政敌。

从现有的历史记载来看,在李旦的五个儿子中,李隆基应该是最有能力的一个。

对于这一点,太平公主心知肚明,但她却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逼近。

太平公主麻痹了,她被现有的权势麻醉了。

从李旦登基开始,太平公主的权势便达到了顶峰,她对朝廷的控制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她提出的每一件事,李旦没有一件不照办;宰相以下的官员,她的任命就意味着最终任命……从此之后,她的家中便成了一个自由市场,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对于官场中人而言,这里便是一条终南捷径,只要搭上了太平公主的快车,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

顶峰的感觉太美好了,有这种感觉的不仅是太平公主,还有太平公主的三个儿子。

他们也跟着母亲乘风启航,不仅在朝中呼风唤雨,他们的产业也遍布京城内外,而他们的生活排场也堪与皇宫比肩:皇宫里有的,他们也有;皇宫里没有的,他们家还有。

此时的太平公主,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算,她还沉醉于自己的权力海洋之中。

自从她将哥哥李旦扶上皇位之后,来投靠她的人越来越多,她将这些人一一分类,安插到朝中的诸多岗位。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人有四个:窦怀贞、萧至忠、岑羲、崔湜,这几位先后都当上了宰相。

窦怀贞原本是李显和韦皇后面前的红人,而且二婚还娶了韦皇后的乳娘,人称皇后阿爹。

不过这人的立场很灵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