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帝王生涯-第1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办到,这就够了。”在徐恩美看来,李桢也好,眼前的男人也好,他们需要可能是她的脸蛋和身体,而她则需要一个“长期饭票”和一定的自由,就这么简单。
    
    我看着徐恩美,脸上多少有些尴尬,她的心思都写在脸上了,我能看不出来嘛!“你喜欢的事我当然可以给你办到,刚好我前时想过办医院的事情,我会给你弄一座妇幼专科医院,我想你绝对会满意,对了,你真的对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吗?”被人如此轻视,我的自尊心或者说虚荣心倍受打击。
    
    “妇幼专科?”徐恩美听着弘光帝说着鲜见的词语愣了一下,听罢弘光帝的问题她微微一笑,“我知道怎么做会让自己的丈夫高兴,不过你真的有些笨。”
    
    三个时辰后,我终于看见了前面开过来的上千人马,看旗帜是桂王朱由榔的人马,想到胡茂桢所说只有朱由榔不知道我失踪的消息,看来所有人都怕他会去争夺皇位啊!可见古人在有嫡子的情况下,多半不会把家业传给兄弟,也算是骨子里的一种传统吧!
    
    朱由榔正在归德府的衙门里办公,听说有人自称是驸马施琅部将的人求见,他不敢怠慢马上召见了赵达,等看过赵达呈上来的书信,朱由榔当即就从椅子上蹦了起来,马上命人准备赶紧前去接驾,让知道实情的赵达傻到当场了。
    
    朱由榔带领着田雄,赵霆二人前来迎接圣驾,三人来到近前当先而出跪倒口呼万岁,“臣迎接圣驾来迟,望皇上恕罪。”
    
    我寒着脸看着跪倒在地的三个大臣,他们三个可以说都是我的心腹之人,尤其是赵霆,是我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中的心腹,“朕确实得治你们的罪,你们三人各罚俸禄半年,朕问你们,黄河沿线为何没有兵马看护,倘若鞑子突袭怎么办?”
    
    朱由榔闻听弘光帝的喝问,脑门有点冒汗,“回皇上,是臣的疏忽,臣领罪。”朱由榔没想到弘光帝会赶在这个空档出现,说来也是他太倒霉了。
    
    一旁的赵霆赶紧为朱由榔辩解,“皇上,末将有下情回禀。”听见弘光帝说讲,赵霆接着道:“皇上,本来黄河沿岸都有兵马驻守,巡逻的人马也从不间断,可前几天河南大部的冬小麦出现了一点问题,王爷为了帮助百姓保护麦苗,不得不调拨兵马,所以造成了极个别偏僻之地防守出现漏洞。但末将等人也有疏忽的地方,皇上治罪末将等人毫无怨言。”
    
    我听了赵霆的话,怒气稍微平了些,“都起来吧!你们能以民为重,朕很欣慰,但你们首先要保住的是黄河防线,国将不存,家有何用?责罚减半。田雄,赵霆,朕命你们马上集结人马听候调遣,粮草辎重等物也要在半个月之内备齐……!”我想到多尔衮即使不死,他一病,满清内部的协调肯定会出问题,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北伐良机。
    
    徐恩美咬着下嘴唇有些木然的跟着弘光帝来到城中,徐恩美在弘光帝和赵达夺取李成万的兵权的时候就猜想弘光帝不一般,可她万万没有想到弘光帝会是她向往国度的一国之君,他竟然是明朝的皇帝,徐恩美再怎么冷漠看世,此时也有些心跳不合拍了。
    
    到了归德府已经是傍晚,好好的吃了顿饭后我换上朱由榔的衣服召集众人开了个会,好歹朱由榔这也算龙袍嘛!
    
    当田雄问我为何从鞑子的辖地回来,并且带回这队朝鲜人马的时候,我为了不让朱由榔跟我产生隔阂,避重就轻的说了说,当我说到误射多尔衮的坐骑的时候,我顿了顿看看他们,“现在是个千载难逢的北伐良机,朕已经写好圣旨命黄得功接旨后即可进攻荆襄,这次最差也要把荆襄夺回来,因为事起仓促,所以困难可能会很多,但朝廷多年来以北伐为大计,时刻都在准备着,相信短暂的困难一挺就过去了。”
    
    朱由榔点头不已,“皇上说的是,这确实是个好机会,不过当务之急是把皇上在这的消息告诉王铎等几位大人才是。”朱由榔不是傻子,弘光帝说的虽然闪烁,但他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利害,自己这个皇兄失踪了这么长时间都没人通知他,摆明了是怕他夺取皇位,可朱由榔却没有一点怨恨的意思,他早就给自己摆好了位置,觊觎帝位的心根本就不存在。假如弘光帝真的出了什么意外,他更期望做一个辅国的周公,因为争夺帝位根本就不现实,且不说旁的,身边的二位武将恐怕得到的信息都比他多。
    
    “朕已经命赵达前去。”我让赵达先把孝明翁主和徐恩美送回南京,赵达这个人精通朝鲜语,现在又跟孝明翁主“恋奸情热”,看来以后可以把他派到朝鲜去当驸马,这对于以后在朝鲜的动作会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我们盘算一下,是给黄得功打掩护渡河作战,还是集中兵力进逼荆襄。”
    
    “皇上,微臣认为应该全力拿下荆襄,荆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就像是插在我们后面的一根钉子,非拔除不可。”朱由榔倾向于后者,相对于渡河作战,包抄荆襄的胜算更大,出力最少。
    
    第十集 第二一二章 令人头痛的问题
    
    朱由榔是个有心人,这几年经营中原积累了丰富的治军从政经验,时不时的也跟田雄赵霆等人研究北伐的事情,心中多少有个大概的计划,“皇上,微臣和二位将军前段时间正好假设过如何北伐,草拟的北伐方案已经送交军机处,现在皇上在这,那微臣就借这个机会跟皇上说一下。”
    
    我听完朱由榔的北伐大计,跟以前的总体设想差不多,一是夺取荆襄,二是河南和山东沿河全线推进,三是用海军进逼北京迫使满清退出关外。
    
    朱由榔人虽然在河南,但跟沈廷扬施琅宋志勇等人书信不断,对海军也颇为倚重,三个方面全面开花,而重点就是海军,满清占据北京才几年,一旦遭遇明军来自海上的威胁,加上荆襄和河南以及山东的混乱,肯定能让满清方面人仰马翻。
    
    “御弟的北伐大计甚妙,但时间上恐怕无法一一安排到,这样,朕已经让高狄和金声桓,高元照和郭怀一率兵五万奔赴这里,李定国和李过,刘文秀和高一功率兵五万进逼山东,如此一来,加上黄得功夺取荆襄,鞑子肯定会顾此失彼,施琅所部的海军不知道是在朝鲜还是在海上,为了稳妥起见朕会命令沈廷扬所部海军沿海北上逼近北京,如果施琅的海军在朝鲜诸事顺利的话,不但可以协助沈廷扬以振声势,连朝鲜的李淏也会出兵跨过鸭绿江敲开鞑子的后门,这样一个大包抄,鞑子恐怕挺不了多久。”我的设想就是这样,满清的兵力一旦集中起来,战斗力非比寻常,可如果我这样发动全面攻势,满清方面一定会坚守某一地,而另外的只能放弃,满清肯定不会跟我打全面开花的战争。
    
    田雄眉头一皱,“皇上,如此一来后勤辎重压力太大,虽然几年来各地都存储了一些战备辎重,可数量还无法应对如此大规模的作战,加上时间仓促,调度方面可能会出问题。”
    
    “朕也知道,困难是有,但却可以克服,多尔衮的身体状况朕亲眼所见,即使能拣一条命也够戗,错过这个机会,让鞑子的权力顺利交接的话,对我们很不利,但夺取一地一城却又不值,所以朕才决定全面北伐,朕待金声桓和李定国的人马到了预定之地后,会亲自回南京督办军需,只要挺过头一个月,后面的事情诸位爱卿尽可放心。”我之所以要等大军来了再回南京,主要是想跟高狄等人谈谈心,对高狄拥戴老二朱慈炯的行为,应该跟他交交心,看看他是怎么想的。
    
    待田雄和赵霆出去忙着备战后,我叫住了朱由榔,“御弟,朕有件事想听听御弟的意见,兄弟之间就不用遮掩了,如果朕要册立太子的话,御弟认为朕的几个皇子哪个合适?”
    
    朱由榔没想到弘光帝会如此直白的问他,他沉吟了一下,“皇上,如果让臣弟说,那么自古以来长幼有序,当然是嫡长子承天下,但实际情况是皇上没有册封皇后,臣远离南京不甚了解详情,当然,几位皇子年纪尚幼,论才德而立又不太现实,所以臣比较赞成册立大皇子为储君。”
    
    我叹了口气,把从胡茂桢那听到的都告诉了朱由榔,“御弟,现在看来老二得到了高狄等人的支持,老四得到了诸多文臣的支持,朕这一失踪暴露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啊!”
    
    朱由榔听罢深以为然,但他微微一笑,“皇上,臣弟在皇上面前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圣贤虽然说了那么多教化的贤语,但真正临到头上,绝对是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拥戴的问题无非是获得利益的问题罢了,高狄是淑妃娘娘的妹婿,高元照的生母又跟高狄有那层关系,所以他拥戴二皇子是必然的,傅山又是二皇子的外公,那更是没什么说的,他们是以亲而显,臣弟说的重了些,他们算是外戚吧;宸妃娘娘的娘家在江南士林地位颇高,连带的地方上的大员肯定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算是结党,选择站在四皇子一方自然也是为了利益。可是,那都是在皇上没有册立太子的情况下,他们顾及自身利益的一种本能,一旦皇上册立了太子,到时候这些人肯定是围着太子转。”
    
    “御弟之言甚是,朕知道这件事后有几点很是欣慰,首先是王铎没有表态,这很重要,其次是除了高狄高元照之外,其他的诸如李定国,李过,高一功,郭怀一等等将军也没有表态,可见在这个问题上,争执只是小范围的,远没有波及到社稷的稳定,这很难得啊!”
    
    “高狄那是关己则乱,有着切身的厉害关系,李定国等人身在局外,对皇上忠心耿耿,皇上所言的以军队促稳定他们深有体会,就是臣弟在军学院学习的那一年也明白了很多东西,臣弟相信,如果高狄不是和淑妃娘娘以及二皇子的亲戚关系,他也绝对不会作出如此的表态。”朱由榔对大明皇家军学院那一套非常赞赏,可以说从军学院出来的人,首先忠于的就是皇帝,其次是国家,说的夸张点,军队除了高狄这样出现个别的问题外,忠心的对象只有弘光帝一人,也就是说哪怕弘光帝真的不在了,他们也不会乱,更不会卷到拥戴哪个皇子的事情中,像弘光帝登基那时的镇将拥戴的事情已经是历史了,今后永远都不会出现。
    
    跟朱由榔一番交流,使我想的更多了,册立太子乃当务之急,可到底册立谁为太子,真的是个头疼的问题,难道让我学康熙,把继承人的名字放到金銮殿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吗?那恐怕只会更糟糕吧!
    
    高狄在南京接到弘光帝的圣旨,着实是又惊又喜,正如朱由榔所说的,只要弘光帝还在,他高狄对弘光帝的忠心无人可比,可一旦弘光帝不在了,那么砸锅分家也不稀奇,毕竟高狄和朱慈炯的关系在那摆着,让高狄换个效忠的对象,舍朱慈炯还有谁啊!
    
    跟随高狄一道领兵赶赴河南的高元照心里有些不得劲,他害怕弘光帝拿这次的事件整治参与其中的人,现在他算明白为什么李定国和金声桓等人不参合进来了,如坐针毡的滋味一点都不好受。
    
    高狄看出高元照的担心,拍胸脯保证弘光帝不会把他们俩怎么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