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于康熙末年-第11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在府学;长女尚未及笄,待字闺中。 
  奴婢下人不超过十人,比乡绅富户还不如,没有官宦人家的气派,曾经被人诟病。有当地士绅,要送朱之琏下人美婢,朱之琏只说是养不起,数次婉拒了对方的好意。 
  除了维持家人生计,他手中余财,都用来买书。不拘是老书,还是新书,只要见了,便惦记淘了来。直隶官场上,都管他叫“书痴”。可是,他爱书是爱书,却是只肯自己买,从不收旁人赠书。 
  或许正是因饱读诗书的缘故,朱之琏身上,没有官场市侩,带了几分儒雅,上司当前,也面色如常。 
  反之,跟在他身边的那个幕僚,年纪同乘之琏相仿,名叫刘川,却是眉眼间带了精明,言语间带了小心与试探。曹颙虽好奇戴王氏之案,可并没有先开口。 
  倒是朱之琏,不待曹颙发问,便主动提及戴王氏被杀案,又由熟知案情的刘川补充细节。 
  戴王氏家住南城,为流民之女,幼时入戴家为童养媳。戴家本是手艺之家,家主戴富给人打家具为生。因其子戴兴国打小伶俐,一家几口便竭尽心力,供他读书。没等戴兴国长成,戴富便一命呜呼。 
  全家生计,都靠王氏与婆母秦氏纺纱织布,打零工维系。等到戴兴国出服,参加童子试,中了秀才,取为廪生,在县学读书。 
  好日子没几天,各氏中风瘫痪,全赖王氏朝夕侍奉,才残喘至今。 
  不想,却是祸从 天降。 
  王氏上街抓药,被毛仁兴看见,惹出祸端。 
  毛仁兴有心算计,买通县学上的生员,哄着戴兴国吃酒,签了卖人契约。 
  过后,毛仁兴带了手下,去戴家接人。 
  王氏认出他是调戏自己之人,不肯跟着走,拿了菜刀出来撵人。不知是对方恼羞成怒,还是撕把间手误,王氏刀刃加身,因此损命。 
  案归到清苑县衙,知县以“误伤致死”立案。因伤人者手中有王氏身契“从误伤至死”又成了“失手打伤奴婢论”减等处置。最后判罚银二百两,徒三年。案宗送到知府衙门,朱之琏却是瞧出不对。 
  戴兴国已经取得功名,即便是家贫孝母,也没有卖妻的道理。如此得 了“不义”之名,往后在仕途上就要为人诟病。 
  他在官场三十多年,判过多少案子,哪里瞧不出其伞的猫腻。 
  死者是有妇之夫,杀人地点又是王氏夫家,多半是“奸杀”,加上是白日命案,少不得有仗势威逼嫌疑。如此草率结案,民妇又成了奴婢,本委实显得怪异。等他寻访一番,得知是位孝妇,闻其孝行,心生敬意,查得便更仔细。 
  毛仁兴家财万贯,行事张扬,大白天带人去戴家,行踪自是落在左邻右舍眼中。 
  等到王氏身死,衙门虽结案,却堵不住悠悠众口,便有流言出来。 
  朱之琏顺藤摸瓜,就查到毛仁兴头上,便叫刘川详查,这才知道了大概齐。 
  曹颙听着,脸已经沉了下来。 
  天下不平之事多,要是不知道还罢,既是听闻此事,他也不能漠然视之。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 
  如今,却是孝妇损身,淫人逍遥,失了天理公道。 
  可是,眼下认证物证都没见着,曹颙也不能只听信朱之琏一 面之词 
  他想了想,道:“朱大人,既是觉得案宗存疑,是要提到府衙再审,还是发回县衙重审?戴家之人,对于案情没有异议的话,没有苦主,朱大人怎么立案?” 
  若是王氏真冤屈而死,案子移到府衙来审的话,就要闹大。要是能查到实处还好,将真凶绳之以法;要是查来查去,定不谢罪,不仅朱之琏担干果,还容易引起民怨。 
  朱之琏闻言,却是带了忿忿之色,道:“那戴兴国无耻之尤,用良心换功名,已经被选作‘贡生 〃,年后就要进京入国子监,岂会为王氏出头?” 
  越级审案,本就是官场忌讳。要是有苦主状纸,还算是师出有名;否则的话,即便对案件再存疑,也是发回重审的多。 
  想到这点,朱之琏郁 结之色越重,皱眉道:“那就发回重审,我倒是要看看,清苑县下回会怎么说?戴生无良,还有个瘫痪的秦氏,要是她肯出面,也是苦主。” 
  如此,其中干系儿子功名,这做父母的,又能如何?曹颙所知有限,便不再多说,带了宋厚与蒋坚离了知府衙门。 
  出了知府衙门,宋厚便道:“大人鲁莽了,大人虽有倚仗,可毕竟离了京城,要防小人攻讦。既是晓得毛仁兴身后有王府,便不该跟朱之琏走这一遭。朱之连虽是为民之心,邀大人过来却是有借势之嫌。 
  曹颙道:“先生别急,我心里有分寸。毛仁兴倚仗的是谢天来,谢天来走的是庄王府的门路,他背后倚仗的八成也就是庄王府。可我出京,十六爷提也不曾提过此人,这人却在清苑成势,这其中有些不对劲。借这个案子,好好查查他也好。要是真凶,也不能让王氏白死 
  …… 
  正说着话,早有张义菅人迎过来,道:“老爷,京里未了传旨钦差,正在府里候着老爷。” 
  “钦差?”众人听了,皆是惊疑不定。 
  “是内侍,还是礼部司官?”曹颙问道。 
  “来的是七品内官,还有位礼部主事,还有宫里的侍卫同行。 
  曹颙听了,心下讶然。 
  如此郑重,传的是什么旨意?他从京城回来还不到十天,实想不通这十天会有什么未知的变虽说疑惑,却是不好耽搁,他上了马,带着众人回府。 
  因要见钦差,他先回内宅换了官服,而后才去客厅见两位钦差。在这之前,则是吩咐张义开大堂,摆香案。官署里接圣旨,要在大堂才显恭敬。 
  不想,见了曹颙,那年轻内侍没有打开圣旨,而是传了雍正口谕,命曹颙为颁旨钦差,前往保定知府官衙的颁旨,保定府知府朱之琏封为一等侯,以承明太祖祀事。 
  曹颙听说圣旨内容,直觉得荒诞。 
  朱太祖诸子中,封藩者十二人,朱氏后裔遍及各地,取那支承祭祀之事不好,偏取了入了镶白旗包衣的代王旁支。 
  还好,这旨意的下半拉是将代王这支子弟,从镶白旗包衣抬为正白旗汉军,算是让这支脱离了天子家奴的身份。直到再次走进知府衙门,曹颙才缓过神来。 
  封侯便封侯,令人庆幸的是,皇上还算清明,知道朱之琏是好官,没有让他回京去守祭,而是命他从子孙中择一人送回京城,以备春秋之祭。不知曹颙意外,就在朱之琏带人开中门迎钦差时,神情也有些恍等曹颙宣完旨,朱之琏才松了口气。 
  刘川伶俐,听曹颙介绍随行内官与礼部主事,就预备了两个银封。也不知两人满意与否,总之面上是过得去了。 
  那内官没有多话,只那主事在曹颙说完话后,交代了一句。那就是让朱之琏速速特定一个儿子回京,省得耽搁了春祭。 
  京中已经赐下侯府,由礼部使人打理,只等朱侯子弟回京,便能入住。 
  瞧着那架势,恨不得立时便要从朱家带个人走。 
  朱之琏并不是狷介之人,脸上已经褪去沉重,只剩下封侯的欢喜,看不出半点异色,道:“今日天色已晚,想来两位大人也不好动身返京。不知两 位大人预备何时启程?下官打算让长子与两位大人同行,还要请两位大人多多看护。” 
  郡主事看了看那内官,见他不说话,便道:“今晚怕是要叨扰曹大人,明早回京。” 
  随行侍卫留在总督府,这两人也就跟着曹颙,回总督府安置” 
  次日一早,辰初时分,朱之琏便带了长子朱震来了总督府。 
  朱震二十五、六岁年纪,眉清目秀,对答之间,也显得温顺恭良。 
  因时间仓促,朱震先随着众人回京,他的妻儿,则在年后再回京。 
  内侍与礼官是奉旨带承祭之人回京,家眷如何,哪里放在心上。 
  知府衙门的红封虽单薄了些,总督府这边,也给他们预备了一份“茶钱”众人很是心满意足地回京了…… 

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外管事(上) 

  送走了钦差,朱之琏也离开后,曹颙才想起一件事,此后省苑城里多了位侯爷,爵位比他这个伯还要高。 
  “如此也好,朱之琏添了底气,也是保定府百姓的福气!”曹颙想到戴王氏案,略有感触。 
  宋厚却是看法不同,督府同城,关系本就微妙。但是因两人品级相差悬殊。各行其道,倒是也省是非。 
  如今,朱之琏封侯,爵位比曹颙这总督还高一级。 
  要是以后两人政见相合还罢小要是政见不同,也是麻烦。即便知府身份。撼动不了总督权威,可真要被人利用。督府发生龌龊,就要生出是非。 
  曹颙倒是没有放在心上,分权而治是帝王之术。 
  别说是直隶,就是其他偏远行省,也不是督抚一个人能说了算的。像年羹尧那样的,情况特殊。是早年为了整合西北战事的缘故。到了今日。已成祸端。 
  曹颙不觉为难,却是难坏了清苑城里的大小官员。 
  钦差是腊月二十七到的清苑,知府衙门大开中门迎旨,多少人看到眼中。 
  不过两、三日的功夫,全城的官吏便都晓得朱之殖封侯之事。虽说只是承祭前朝香火。可超品爵位在那里放着。不容人小觑。 
  知府衙门,不能说门庭若市,也是贺客不断。 
  要是开国初年。对于前朝苗裔,众人都会忌讳;现下,开国将近百年。朱之规又不是虚爵侯爷小还任着知府。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调回京城做京官。 
  这想要巴结的,当然大有人在。 
  大过年的。谁会闭门谢客。这个时候连“贺礼”带“年礼”一起孝敬,却是正当时。 
  全城官员。连总督府都不例外。都使人往知府衙门送了份“贺礼。过去。倒不是曹颙想要巴结朱之徒。只是花花轿子大家抬罢了。 
  这城里,留意他动静的人。也有不少。 
  要是他不给朱之琏留面子,落在外人眼中,就是两人相争的局面。 
  见总督府都向新侯爷示好。知府衙门越发热闹。 
  已经有不少官员猜测,等到正月初一那日,不知是总督府热闹。还是知府衙门热闹。 
  答案,显而易见。 
  初一大清早,总督府前就被来拜年的官员的车马堵得严严实实。 
  就连被众人观望中的朱之规小也带着家眷到总督府拜年,看得众人眼红不已。 
  他们倒是也想带家眷与总督府交际,可还没有那个资格。 
  昨日,刘川过来送的拜帖,提及朱之琏想要携妻儿来拜年之意。 
  朱之琏如此低姿态,让曹颙很是意外。 
  不过随即也就明白过来,对方是入仕三十多年的官场老人,即便这些年始终在知府任上,也不容小觑。要真是不通世事的书呆子 那早就被录官为民。 
  朱之琏知趣,曹颙自然欢迎至极。 
  倒是初瑜,颇为雀跃。 
  大过年的。本就该热闹,如今远在直隶小却只有他们一家三口。 
  偶尔有女眷来请安,也多是总督府属官妻女,品级相差太多。往来交际,都是阿谀奉承,使人心累。 
  这知府太太刘氏,在初瑜过生日时,曾来过一遭,知书达理,温顺内敛。初瑜对她印象颇佳。 
  听说她过来做客,初瑜使人预备了酒席。又同丈夫商议过,发帖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