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达。芬奇的研究和发明还涉及到军事和机械方面,他发明了飞行机械、直升飞机、降落伞、机关枪、手榴弹、坦克车、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起重机等等。
在地质学方面。达。芬奇根据高山上有海中动物化石的事实推断出地壳有过变动,指出地球上洪水的痕迹是海陆变迁的证明,这个思想与300年后赫顿在地质学方面的发现颇为近似。并且在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他就计算出地球的直径为7000余英里。
……
可以说,达。芬奇的研究基本上涉及了自然科学的每个部门,他的思想和才能深入到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全面发展的学者。但是,达。芬奇的大多数著作和手稿都没有发表,直到他逝世后多年才被世人所发现。科学史家丹皮尔这样评论达。芬奇:“如果他当初发表他的著作的话,科学本来一定会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朱棣甚至知道达。芬奇为什么没有发表自己的著作处于当时那种社会大环境下,领先社会半步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和声望,但是领先社会一整步则会被当成精神病甚至被宗教裁判所给活活烧死。
和达。芬奇相比,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朱棣落了下风,因为他对这些知识全都一知半解这么说吧,达。芬奇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的成果,朱棣全都做不到别说朱棣只是来自二十一世纪的普通大学生,即便是硕士、博士甚至博士生导师,能够象达。芬奇那样在众多领域都有杰出表现的又有几个?不过朱棣却有一个相当大的优势:达。芬奇如果宣传日心学说可能会被宗教裁判所用火刑烧死,而朱棣宣传日心说,却可以烧死任何胆敢反对他的人!当然,这也只是说说而已,朱棣倒也没打算因为学术纷争而做出那么残暴的事。
达。芬奇对欧洲文艺复兴的贡献极大。而欧洲文艺复兴导致欧洲加速发展,然后扩张,然后给中国造成了巨大伤害。可是和达。芬奇比起来,还有一个有穿越嫌疑的家伙给中国造成的伤害更大,他就是彼得大帝。
年的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几乎所有的方面都比西欧落后几百年。到处盛行着农奴制──实际上农奴的数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权力在减少。俄国错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神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同西欧相比,俄国几乎还在中世纪时期。在西欧,当时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刚刚问世,文学和哲学事业繁荣昌盛。
至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次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了基调的旅行。他以一个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领了一个大约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由于彼得使用了一个假名鲁尤特尔·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许多以真实身份无法看到的事物。在这次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总之,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在军事方面,彼得大帝实行义务兵役制,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在经济方面,彼得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为了鼓励西方工艺和技术的引进,他把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带入俄国,还派遣许多年轻的俄国人到东欧去学习。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工作效率。剥夺贵族领主杜马会议的职能,代之以参政院,下设11个委员会实际上相当于西方国家的“部”)负责具体工作;罢黜大教长,代之以宗教院,使教会成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划分行政区域,将全国分为50个省。彼得还颁布了一个“职能表”,将文武官员分成14个不同的等级,所有的官员不管门第出身,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靠功绩晋升。
在社会问题上,彼得也主张实行西方化。他颁布法令,规定人人都不得蓄胡子虽然他后来对此项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宫廷人员必须穿西装,鼓励吸烟和喝咖啡。虽然他制订的政策有许多在当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是这些政策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俄国这个由贵族阶级统治的国家最终在很多方面都实行了西方的风俗和文化。
在20世纪的今天,大多数国家元首已经弄清了他们的国家特别是在科技方面走西方之路的重要性。但是在1700年欧洲以外的大多数人对实现西方化的好处还认识不清。彼得的意义就在于他能够先于时代两个世纪认识到使国家西方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性。由于彼得的远见卓识,俄国虽然在他登基前还十分落后,但是却有能力远远地超过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
在彼得大帝之前,俄国和土耳其一样只是个准欧洲国家,土耳其的国家实力比俄国还要强些。可是在彼得大帝之后,俄国却变成了强壮贪婪的北极熊中国共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这只贪婪的北极熊给吞食了。
生于落后国家;隐瞒身份去外国学习;回国后大力改革;提拔下层有才能的人;文治武功获得大帝的称号……想想还真是令人惊叹:彼得大帝的生平事迹简直就是一部标准的穿越文!
当然,穿越也并非只是男人的专利。只不过,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低下,即便穿越了,也很难对社会造成大的影响。朱棣怀疑,明朝孝宗朱佑樘的张皇后或许就是一个穿越者。作为皇帝,朱佑樘坚定地饯行一夫一妻制,一生除了张皇后外没有任何妃嫔。为这事,大臣们以不合规矩为由和朱佑樘闹了不少次,可朱佑樘硬是顶了回去如果张皇后是一个拥有男女平等、一夫一妻观念的穿越者,这件怪事便很容易理解了。当然,也可能朱佑樘是穿越者,或者朱佑樘和张皇后一同穿越考虑到男人的侵略本性,只张皇后一个人为穿越者的可能性似乎更高些……
“皇上仔细,前头是水洼!”
黄俨悄声无息地突然一把扶住朱棣。朱棣一惊,从遐想中惊醒过来,果见前面是一带弯弯的水洼。
朱棣自失地一笑。
想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干什么?即来之,则安之,反正也回不去了。穿越之前成天做白日梦,想着如果他是历史上的永乐大帝会怎么做。现在真的穿越了,将以前的那些梦想一一实现不是正好吗?虽然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比不过达。芬奇,但是除此之外,朱棣的条件已经是再好不过了。
明朝初建,地主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历史上朱棣和他老子朱元璋将那些富户迁来迁去地折腾,迫使这些豪强失去原有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实力,他们也没敢吭声。
靖难之役刚刚结束,无论是朱棣的主观想法还是从武将们的客观需求来讲,文臣的力量都将大受清洗,好掌握。
至于功勋武将,朱元璋早就提前清洗过了。六公二十八侯死得早的那就不说了,死的晚的,除了汤和一人外全都没得善终。左丞相胡惟庸一案,朱元璋就前前后后杀了三万多人。后来又以谋反罪杀凉国公蓝玉、列侯张翼等,牵连万余人。两次党狱下来,元勋宿将已经被杀戮殆尽。
这种情况下,朱棣能够做到真正的一言九鼎!想要将中国带入一条正确的富强之路,阻力非常小。
当然,目标是美好的,过程肯定还是会有曲折的。朱棣现在就有一个急需马上解决的难题:那些忠于建文帝的文臣应该怎么处理?
按照历史那样将他们酷刑处死,并且实施瓜蔓抄大肆牵连肯定不行。即便只是处死当事人,朱棣也觉得可惜。当然,朱棣也不会放了他们。放了他们纯粹是给自己找麻烦,朱棣前世就不迂腐,更何况现在还继承了明成祖的记忆和经验!
可是,怎样处理才是最好的选择呢?……
第一卷 第三章 左逆文臣的命运
一四零二年六月十三日,谷王朱穗、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入燕王,南京陷落。作为朱棣入城后公布的二十九名左逆文臣之一,建文帝时期的户部侍郎卓敬很快就被关进了诏狱。这座监狱虽然修建得结实,但几十年风剥雨蚀,也已显得破旧不堪了。高大灰暗的墙壁,檐间蛛网密布,雀粪斑斑,高墙上筑有了望堡和巡道,看去阴森森的。
象卓敬这样的犯人吉凶不定,或许会被杀掉,但也有可能会是囚一段时间又赦了,更何况即将登基的燕王曾有意无意地表示过很欣赏他的才华,所以卓敬入狱后倒也没受什么罪。
这天快中午的时候,两名狱卒恭恭敬敬地将卓敬请出牢房,将他带入一个大厅。步入大厅的时候,卓敬颇为奇怪。大厅里摆放着三桌酒席,而客人大多都是朱棣入城后先后公布的左逆文臣,礼部尚书陈迪、文学博士方孝孺、御史大夫练子宁、大理少卿胡闰、寺丞邹瑾、户部侍郎郭任、卢迥、刑部尚书侯泰、暴昭、吏部侍郎毛泰亨、给事中陈继之、御史董镛、曾凤韶、王度、高翔、魏冕、宋人府经历宋徵、修撰王叔英、户部主事巨敬……奇怪的是,燕王的首席谋士道衍和尚和御史大夫景清也在这里。他们俩一个是燕王的首席谋士,另一个是向燕王投降的无耻家伙,所谓道不同,不与为谋,他们俩怎么也在这里呢?
卓敬略一沉吟,然后便昂首挺胸走到景清旁边坐下,向他质问道:“今天是吹什么风,把这位‘言不顾行,贪生怕死’的景大人吹到这里来了?”
景清漠然看了卓敬一眼,对他的挑衅毫无反应。
道衍咳嗽一声。“人都到齐了,开席吧。”
说完,道衍便自顾自地吃起来。他那副模样,好象只是到酒楼吃顿饭,而旁边的众人只是酒楼中素不相识的食客而已。
众人之中,有表里如一的真君子,遵循食不语的古训,吃饭就吃饭,旁的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管;有些人却只是一股气撑着,表面上不露怯,内心却犹如猫挠一般;还有一些人修养又差一些,满腹关心自己的命运,但因为文人脸面的关系,天塌下来也必须讲究个“从容潇洒”,万事都不能带出猴急相,只好耐着性子故作潇洒地东扯西拉,谈天说地,却还要想方设法将话题引到他们所关心的事上心里头这份折磨,简直没办法形容。
道衍基本上不说话,偶尔开口,只是劝方孝孺吃菜喝酒。景清的话也不多,但是从他的话里行间,旁人却听出点不寻常的东西来昨天朱棣请方孝孺拟即位诏书,期间似乎发生了什么奇异的事。
于是,很多人的目光都落在了方孝孺的身上。
方孝孺一脸的麻木,但是熟悉的人却可以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一丝绝望和痛苦。不由地,众人开始向方孝孺追问昨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然而不管众人怎么追问,方孝孺却咬紧牙关一言不发。最后,大家终于从景清的口里得知了昨天发生的奇事。
震惊过后。众人连忙向方孝孺求证。方孝孺仍然紧闭着嘴。不过。从他那惨白地脸色可以看出。景清所讲述地事多半是真地。
于是。酒桌上渐渐没了声响。众人都默默想起自己地心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