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摄图刚刚继任突厥大可汗不久,出于兄弟间情谊考虑,便答应了大逻便的请求,将位于突厥境内西边一块不小的土地赐予了大逻便,并封他为阿波可汗,在突厥五可汗中位列第三,排名在叔父达头可汗玷厥之前。
大逻便到领地赴任以后,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经过短短两年时间,就将其麾下的部族兵马扩展至了十万之众,成为突厥五可汗中实力仅次于大可汗摄图的西部可汗。
此次摄图动议五可汗联兵南下侵隋,自恃昔日对大逻便有恩,遂委其以重任,命他带领本部人马,单独从西疆向隋朝境内的甘凉待地发起进攻,待攻占西疆后,再率军赶来关中与自己所率人马会合。
正是由于对其叔达头可汗的不信任,以及对曾受他重恩的阿波可汗的过度信任,沙钵略可汗才会在听到阿波可汗瞒着自己,已向隋都长安派出使臣,与隋朝讲和的消息后,变得暴跳如雷,怒不可遏,再也听不进旁人的任何劝说,当即就要传命三军拔营起寨,向西前去讨伐阿波可汗。
宇文般若做梦也想不到,刚刚结成的突厥五可汗联盟会如此脆弱,禁不得长孙晟的任何挑拨、离间,欲要开口劝沙钵略切不可半道而废,弃攻隋大业于不顾,挥兵西进,前去讨伐自家兄弟,但沙钵略这回连她的话也听不进去了,冲宇文般若一抬手,制止她道:“可贺敦不必再说了。内乱不加以平定,我这大可汗之威严何在?攻隋事小,平灭阿波事大!”
宇文般若面色一滞,情知依靠突厥的力量帮自己复周灭菌隋的心愿再难达成,也不再强劝沙钵略南下攻隋,而是退回一旁,紧蹙双眉,打起了自己的盘算。
达头乐得看到摄图和大逻便兄弟之间起了纷争,抱着膀子站在一边一言不发。
倒是率领本部族人马跟随沙钵略一同西进的第二可汗庵逻,眼见得变起突然,主力大军一旦改向西征讨阿波,势必离五原城和都斤山越来越远,忍不住轻声提醒沙钵略道:“王兄,隋都长安可以弃之不攻,但都斤山万不可不救呀!”
………………………………
第371章 白道州得而复失
正是由于第二可汗庵逻的及时提醒,沙钵略可汗摄图被阿波遣使使隋气得发昏的头脑才冷静了下来,随即意识到,自己一旦率军掉头西进,改攻隋为征讨阿波,五原城甚至都斤山会有危险,于是立马颁下军令:兵分两路,自己和达头可汗率军掉头西进,征讨阿波:以窟合真为先锋,统率自己部族五万大军,以庵逻为主将,率领本部七万兵马,回援五原城。
宇文般若眼见自己费尽苦心,才挑唆得突厥五可汗联兵攻隋的大好局面即将因阿波与隋的单独讲和毁于一旦,念及从今以后只怕再难以恢复她宇文家的旧日江山了,不由得悲上心头,泪流满面。
既已无力劝说沙钵略继续攻隋,宇文般若本是一极富权谋之人,遂强自按捺着心头的失望和落寞,主动向沙钵略提出请求,情愿追随沙钵略西进征讨阿波,夫妻二人不离不弃。
沙钵略自觉对爱妻有愧,遂安抚宇文般若道:“可贺敦请放心,待我率军讨灭了阿波那个忘恩负义的小子,一定再举大军攻隋,为我那亲家报仇。”
暂时撂下沙钵略夫妻二人率军西征讨伐阿波不提,拐回头单说率军回援五原城的庵逻和窟合真这一路。
杨爽麾下留守白道州的行军总管周摇发现的那支突然出现在白道州城外的突厥主力大军,领军大将正是特勤窟合真,其先锋则由染干担任。
突厥汗国在漠北草原兴起,至隋朝开皇年前已有数十年的时间了。虽然在突厥各部落发展壮大的漫长过程中,仍然保留了古老的部落联盟体制,突厥五大可汗各有自己的领地和部族,甚至军队,平时各行其是,只有在军事上须当统一服从大可汗的号令,但是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官制。
突厥官职共分二十一等,其中前十等官职须经突厥大可汗亲自颁敕任命,其它四位可汗只有任命中下级官职的权力。而在多达二十一等官职之中,又以叶护为尊,其下依次为设,特勤……并且,突厥仿效北朝历代,也推行了官爵分离的官员体制,譬如:突利可汗处罗喉,其爵位为可汗,相当并略高于隋朝的亲王,而其官职为头等官职之叶护,相当于隋朝的尚书令。
窟合真担任的特勤一职,大体相当于隋朝的尚书省仆射,也是位高权重的高级官职。因此,染干虽贵为突厥王子,也只能充做先锋,服从窟合真的指挥。
窟合真于率军回援五原城的途中,就得知了隋朝河北道行军元帅亲率数万大军北出雁门关,进攻五原城的消息,他当即传命先锋染干率领本部一万人马向东北方向一路急行军前往增援五原城,自己则率领着四万大军径直朝白道州进发,欲在最短的时间内从隋军手中重新夺回白道州,切断隋军撤回关内的退路。
同时,窟合真也派人向第二可汗庵逻提出建议,建议庵逻以其部族军中三万精锐铁骑紧随染干之后,驰援五原城,力争在隋军攻占五原之前,与城内守军前后夹击,将杨爽所部隋军一举歼灭于五原城下。
由于隋军方面留守白道州的周摇于发现窟合真所统大军后不久,白道州就被突厥层层包围了起来,他先后派出向杨爽报信求援的两路斥候都没有发现,除窟合真所领数万突厥大军之外,还有两路突厥人马正向五原方向斜插而去,从而导致了隋军主帅杨爽对整个战场形势,尤其是敌我双方军力对比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周摇深知白道州的得失对确保北伐全军安全退往雁门关的重要性,尽管明知白道州前不久才受到杨广所率隋军的轮番强攻,多数城墙严重受损,且守城兵力远少于敌方攻城兵力,自己面临的将是一个易攻难守的困难局面,但仍亲自上阵,激励麾下将士,誓死也要守住白道州,为卫王大军保留下这唯一一条退兵大路。
窟合真采取的攻城策略很简单,就是围其三面,攻其一面,集中所率近一半的兵马、器械,对白道州西门展开了轮番猛攻。
突厥大军没有从南北两个方向着重攻城,而是单从在周摇眼中不甚紧要的西门下手展开强攻,迫使周摇不得不将重点布防于南北两面的军士紧急调往西门应战,无形之中也放弃了率军突围,向北争取和杨爽所部会合,以及向南撤回雁门关的希望。
白道州西门附近的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其战况之惨烈,丝毫不亚于燕荣率军攻占五原城的那一战。
在付出了数千名突厥军士性命的代价之后,白道州原本就不十分坚固的西城墙终于在突厥军队的轮番强攻之下轰然坍塌,大批的突厥军士如潮涌般攻进了城中。
周摇眼睁睁地看着城池已被突厥大军攻破,仰面长叹一声,拔出佩刀,就欲自刎,被身边的亲兵死命拦下。十几名亲兵护持着周摇,乔装改扮,混杂在城中百姓之中,趁突厥大军刚攻破城池,正在全力追剿城中残存守军的空当,悄悄溜出了白道州南门,一路疾行,逃回雁门关去了。
就在窟合真所部攻陷白道州的同时,隋军行军总管杜彦率领着四万大军在南距五原城不到一百里的地方与染干率领的突厥援军迎面撞上了。
染干虽急于赶到五原城解救其父处罗喉出围,但也吸取了在周盘与达奚长儒对战的教训,没有贸然向南下回援的隋军发起进攻,而是将麾下一万人马布列于通津关隘处,挡住了隋军南下增援白道州的通路。
杜彦凭借着兵力上的优势,指挥全军向染干所部接连发起了三轮攻击,却都没能突破对方的防线。待到第二天天明,杜彦率领军中为数不多的骑兵,欲向前方拦路之敌军发起第四轮进攻时,惊讶地发现,一夜之间,前方拦路的突厥军队人数增加了数万之众,而且都是清一色的突厥铁骑。
见此情形,杜彦头脑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白道州保不住了。
………………………………
第372章 都斤山之战
杨爽派行军总管杜彦率领大部人马紧急回援白道州,确保全军与雁门关之间的通道不被突厥人切断,他自己则率领着两万多人马,奋勇向前,欲一鼓作气,攻下都斤山,以争得此次率军出关北伐的全胜。
突厥人属于游牧民族,习惯于营帐而居,因此,沙钵略可汗摄图继任突厥大可汗后,并没有把他的大可汗牙帐设在五原城内,而是设在了五原城以北约四十里处的都斤山下。
处罗喉和雍虞闾叔侄相继带领着从五原城撤出的残兵败将退至都斤山下,两人都明白,他们已无路可退了。
在突厥人的心目中,一向视大可汗牙帐为他们的圣地,甚至在寻常突厥百姓的心目当中,大可汗牙帐的地位还要高出帝都在华夏人心中的地位。因此,倘若大可汗牙帐一旦被杨爽率领的隋军攻下,纵使沙钵略不归罪于他俩,处罗喉和雍虞闾这一对叔侄自己也会产生深深的负罪感,认为自己是丧家辱国的罪人。
所以,尽管杨爽是乘胜追击,麾下所率军力又多于据守都斤山的突厥军队,却在都斤山下遭到了异常顽强的抵抗。
隋军和突厥军队几经往复,甚至一度攻至了大可汗牙帐近前,但仍被雍虞闾率领着“狼牙五百骑”给打退了回来。
第一天未能攻破突厥军队的防线,杨爽唯恐久攻都斤山不下,南面的白道州有变,于是第二天一早,便亲自披挂上阵,带领三千敢死军,手持盾牌、短刀,在弓弩手的掩护下冲着突厥阵中便杀了过去。
大元帅亲自出马,冲杀在前,极大地提振了隋军将士的士气,他们呐喊着,冲锋着,顺利地冲破了突厥军队的头道防线,直接和雍虞闾率领的“狼牙五百骑”交上了手。
杨爽年纪轻轻就被杨坚委以重任,独挡一面,除了他自幼经皇嫂独孤伽罗抚养长大,深受杨坚夫妇的信任有关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作战勇猛,且头脑灵活,曾率军屡立战功,是杨坚开创隋朝不可或缺的军中主要助手之一。
今天杨爽也算是孤注一掷,豁出去了,与普通敢死军军士一样,手持盾牌、短刀,一个步下,一个马上,和突厥王子雍虞闾战在了一处。
杨爽单论武力,虽较雍虞闾略逊一筹,却不像燕荣此前那样,与雍虞闾死拚硬碰,而是充分发挥他在步下,腾挪、跳跃灵活的优势和雍虞闾缠斗在了一处。与此同时,杨爽率领的三千敢死军对阵“狼牙五百骑”,则占尽了兵力上的优势,一个时辰未到,“狼牙五百骑”变做了“狼牙二百骑”了。
在据守都斤山的突厥军队中,就数雍虞闾的这支亲兵卫队战斗力最强了,眼看着身边左右的“狼牙五百骑”被杨爽率领的三千敢死军杀得只剩下了二百骑,而他自己却仍无法摆脱杨爽的缠斗,雍虞闾挥棒自尽的心思都有了。
就在胜负立见分晓,都斤山即将被隋军攻下的紧要关头,杨爽身后却突然传来了一阵鸣金收兵的锣声。
杨爽身为河北道行军元帅,自然懂得闻鼓必进,闻金必退的军中铁律,心中虽然气恼,但也不得不腾身跳出圈外,极不情愿地率领三千敢死军迅速撤退回了营。
雍虞闾明明听到隋军阵营中响起了收兵的铜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