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第707章 高颖立斩张丽华
在杨广的一再坚持下,高颖虽勉强答应他随宇文述率领的隋军主力自六合渡江,前赴江左指挥作战,但却在杨广渡江后不久,高颖即悄悄传命于宇文述,务必确保大元帅的安全,不得使他亲临沙场。而他本人,则以统筹指挥东西两路兵马对建康东西合围为由,率先赶往新林,加入韩擒虎军中,向建康城发起了第一波的进攻。
由于有裴蕴充做内应,成功地说服了南陈大将任忠诈开朱雀门,引导隋军入城,因此高颖便跟随韩擒虎率领的人马一路冲杀进了建康城中。
当隋军进逼至台城门外时,高颖于军中得报,有一南陈禁军将佐,自称是朝廷安插于南陈宫中的内应,有要事求见。
高颖命人将裴蕴带至自己面前,听他报出姓名、职衔,方知他就是自己久闻其名,始终未曾谋面的那位首先向朝廷透露“雁巢”和关自在消息的裴蕴,不由得喜出望外,又听裴蕴前来告知陈叔宝已携带两位宠妃藏身于御花园中,便命裴蕴在前带路,亲自率领着数百名军士直奔御花园来捉拿陈叔宝。
李浑其时随侍于高颖身旁,听得裴蕴来报称,南陈皇帝陈叔宝携同两位宠妃逃进了御花园,心里惦记着杨广交给他的那项秘密差使,便紧随高颖身后,一同赶往御花园来捉拿陈叔宝。
高颖带领李浑等数百名隋军将士,一路上置四散奔逃的南陈宫中诸色人等于不顾,不多时已来到了御花园门外。高颖即命手下军士将一座御花园团团围住,亲自带领李浑等人进园来捉陈叔宝。
经向在御花园中躲避的宫人、宦者打听方知,陈叔宝藏匿进了一口枯井之中。高颖带着李浑等人来到这口枯井旁,命军士向井中喊话,要陈叔宝出井归降。可是,几名军士轮番喊了多时,却听不到枯井之中有一丝人声。
后来,还是李浑想出了个主意,亲自站到井边,双手拢至嘴边,冲井内高声喊道:“井内之人听着,再不出来,我们可向井里抛掷石块了啊。”
他话音未落,就听井底传来个男子的声音,慌忙说道:“莫掷石块,请将军抛下条绳索来,拉朕上去吧。”
听得陈叔宝死到临头,犹没忘了自称朕躬,包括高颖在内,围拢在井旁的隋军将士登时哄然大笑。有军士按照高颖的命令,向井内抛下了一条绳索,两名军士合力,想把井底的陈叔宝拉出井来。
但这两名身强力壮的隋军军士使出了全身力气,也没能拉得陈叔宝出井来。
“这南陈的皇帝原来是个大胖子啊!”其他的隋军军士眼见如此,纷纷嘻笑着向前,与那两名军士合力,将绳索拉了上来。
及至绳索上拉着的人一露出井台,围拢在井台四周的隋军军士看清了绳索的另一端吊着的非止陈叔宝一人,而是还有两位女子,一共是三人时,不禁又发出一阵哄然大笑。
“尔等是何人,各自报出姓名来!”高颖待井中三人狼狈不堪地从井中爬出,瘫倒在地上,遂冲他们厉声喝问道。
陈叔宝、孔贵妃战战兢兢地各自报出姓名也就罢了,偏偏当张丽华报出自己的姓名时,高颖脸色一沉,尚未等身旁的李浑反应过来,就转身从身边的一名军士腰间抽出佩剑,不由分说,当胸一剑,刺穿了张丽华的胸膛。
李浑几乎和陈叔宝同时发出了一声惊叫,忙上前拦阻道:“仆射剑下留人。。。。。。”
高颖闻声诧异地回头盯了李浑一眼,用剑尖指着张丽华的尸身,向随行众军士解释道:“昔日太公蒙面杀妲已,为的是周室八百年江山社稷不受此等妖孽媚惑,今日某于此枯井旁,挥剑立斩此妖姬,正为效法太公行事,诸位皆可为某做个见证。”
随行众军士群情激昂,皆振臂高呼道:“诛杀妖姬,荡平江南,复我华夏一统。我大隋皇上圣明,高仆射英明。”
其中唯有李浑一人望着张丽华美丽的面容,无声地吞下了口苦水。
高颖率人在台城后御花园中的一口枯井旁活捉了南陈后主陈叔宝。与此同时,韩擒虎、杜彦等人也率军冲进台城,将江总、施文庆等一干南陈朝臣一个不落地生擒活捉,押至光昭殿与高颖等人会合。
而那位曾在陈叔宝面前信誓旦旦宣称要率军打败隋军,立功升官的孔范在趁乱乔装欲混出建康城时,也被贺若弼麾下的南陈降将认出,一并捉拿回了台城。
高颖既见贺若弼、韩擒虎两员大将在台城光昭殿内顺利会师见了面,一面吩咐军士好生对待陈叔宝并一班被捉的南陈朝臣,一面派出李浑到城外迎接杨广进城受降。
李浑因自己一时疏忽大意,未及时拦阻高颖挥剑立斩了张丽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奉命出城赶到了隋军大营面见杨广,向他禀报了隋军已攻占建康,活捉陈叔宝,并高颖挥剑立斩张丽华的前后经过。
杨广既为两路奇兵渡江后旬月之间即攻占了南陈帝都建康而感到高兴,同时也颇为高颖挥剑立斩张丽华一事而感到为难,心中不禁对高颖立斩张丽华的真正用意产生了一丝怀疑。
鉴于建康城虽已被两路奇兵攻下,而大江上游犹有南陈大将周罗喉率领重兵驻守,下游南豫州等沿江重镇仍在南陈军队手中,杨广得到李浑报信后,当即派出六百里加急赶赴江陵,传命中路军杨俊发兵对九江发动猛烈进攻,同时命宇文述带领本部人马共计两万大军,自建康城外新林出发,立即向东增援燕荣一路兵马,尽快从南陈手中拿下南豫州,以彻底歼灭南陈于沿江一线的布防军力,为大军占领南陈全境创造有利条件。
在向上下游传命之后,杨广即率领一万兵马,以胜利者的姿态,特地绕经朱雀门进入了建康城,来与高颖、贺若弼、韩擒虎等人会合。
………………………………
第708章 有子若斯,国可亡乎
杨广进入建康头一件事,自然是在台城光昭殿接见了南陈后主陈叔宝。
其时,高颖、贺若弼、韩擒虎等隋军将领皆陪坐在侧,当陈叔宝在众目睽睽之下,战战兢兢地走进殿时,身不由已地首先望了贺若弼一眼,疾趋向前,就要冲居中而坐的杨广施以大礼晋见。
杨广见状,忙起身离座,快步走到陈叔宝面前,伸双手扶住了他,口中谦让道:“小王何敢当陛下如此大礼,陛下快快请坐。”
陈叔宝回过头,盯了贺若弼一眼,躬身辞谢道:“亡国之君不敢劳殿下如此抬爱,在下还是站着回话吧。”神态极其惶恐、谦卑。
杨广注意到陈叔宝自进殿以后,屡屡望向陪坐在一旁的贺若弼,便猜知其中必有缘故,遂有意替陈叔宝一一介绍起了隋军的各位将领。
果不其然,对高颖、韩擒虎等人,陈叔宝尚能矜持地一拱手,算是打过招呼了,唯独当杨广介绍到贺若弼时,陈叔宝紧走几步,赔笑拱手寒喧道:“在下与大将军行礼了。”
杨广见状,目视贺若弼,面带不解地问道:“陛下与贺总管是旧日相识吗?为何独对贺总管如此客气?”
当陈叔宝上前行礼之时,贺若弼正襟危坐,坦然受礼不辞,此时见是杨广问话,方欠身离座,冲杨广抱拳解释道:“王爷有所不知,前数日末将率军进城后,曾邀他来末将营中盘桓过几日,彼此间并不陌生。”
贺若弼虽未明说,然杨广从陈叔宝对他异乎寻常的态度中也可猜出,这几日他在贺若弼的军营中过得并不怎么舒坦,遂哈哈一笑,上前挽起陈叔宝的手,和他并肩返身落座,手指贺若弼笑道:“辅伯担心城中乱军惊忧到陛下,邀你前往军营中暂住,也是一番好意。陛下不必为此惴惴不安,小王此次来见陛下,尚有些许小事相烦,还望陛下莫要推辞为盼。”
陈叔宝闻言,忙欲起身,却被杨广拦回了座中,继续笑着说道:“我已传命进驻建康诸路人马,不得搅扰城中各座府邸,封府库、存典籍,维持一切如常。只是念及建康战事虽息,而上游之九江,下游之南豫州、吴州、晋陵等地仍处于两军交兵的状态,因此欲烦请陛下手书一道诏书给以上州郡的守将,招他们来建康随侍陛下,不知可否?”
他话虽说得十分客气,但在场众人皆能听出,这是对陈叔宝下的一道军令,自不允许陈叔宝有半点儿拒绝的余地。
陈叔宝自那日被高颖率人从枯井中捉出之后,又受到紧接着率军入城的贺若弼的多日软禁和恐吓,心底仅存的一丝血性早就被消磨得无影无踪,此时仅抱着求生的一种愿望,哪里还敢违拗杨广的军令,偌偌连声地答应按杨广的吩咐,立即写信给各地的南陈将领,招他们归降隋朝。
杨广早在八、九年前因听说陈叔宝是执掌“雁巢”的大首领,本以为他必是位阴险狠辣的角色,今见他在自己面前表现得如此草包软蛋、稀松平常,内心深处不禁泛起一阵深深的失望,遂命人在殿中为他准备下笔墨,趁陈叔宝当场拟写招降信的空当,转向身边坐着的高颖问道:“独孤公,南陈的王室、嫔妃们皆向朝廷归降了吗,可还有不肯归顺之人?”
高颖近些天整日忙碌于抚绥建康城中官民,尚未得空向杨广当面汇报率军攻占建康后的详情,此时听杨广向自己发问,便起身拱手禀报道:“回王爷,某已命军士前往城中各处王公、勋戚府外值守,谨防有不法之徒趁乱袭扰彼等。据各路人马回报,目前南陈朝中各位王族、勋戚皆愿其主归顺我大隋,不过。。。。。。”
“独孤公但请直言便是,不过什么?”杨广注目另一侧伏案疾书的陈叔宝,漫声问道。
“禀王爷,唯有派往东宫的一路人马回报,称南陈皇后沈氏带着太子陈深在东宫绝食已有三日,隐然有殉国之意。昨日某得报后,曾亲自前往东宫,却被他二人拒之门外,连一面都没见着。某正欲请王爷的示下,是否能请陈。。。。。。陛下亲往解劝,使其母子回心转意。”
杨广听高颖提及陈叔宝的皇后沈氏正带着太子陈深在东宫绝食,不由得暗吃了一惊,心说:观这陈叔宝一言一行,颇有亡国之君的气象,没想到他还有这么一位刚烈不屈的皇后和太子,倒胜过他许多。
杨广今日在光昭殿聚将接见陈叔宝,心中本存了一份满足一下自己的征服欲的心思,却不料陈叔宝却没给他这个机会,此时听说陈叔宝的皇后正带着太子陈深在东宫绝食,倒激起了他的争胜好奇之心。
他并不依高颖所说,只带了高颖及李浑等十几名骠骑营的将佐,当即出了光昭殿,前往座落于台城西南隅的东宫来见沈氏和陈深。
受高颖之命,率军来东宫值守的正是贺若弼麾下的大将员明,见杨广亲自前来东宫来瞧沈氏和陈深,忙亲自在前带路,将杨广、高颖等一行人引至了东宫正殿门外,就欲命手下军士上前强行打开殿门。
杨广忙摆手喝退众军士,迈步走至殿门前,抬头轻轻叩了两下殿门,朗声说道:“小王,淮南道行台尚书令、扬州总管、行军元帅杨广专程前来晋见皇后娘娘,望娘娘赐见。”
他说完许久,未曾听到殿内有任何反应,正欲再次报号,却见殿门“吱扭”一声被人从里面打开了,门内闪出一位身材颀长、容貌清秀的少年来。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