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是十三万步卒的消耗量,两个月下来一万骑兵的消耗就是十三万石。
而李墨计划中的西征那得要至少十万大军,其中有三万骑兵。也就相当于四十六万大军的消耗。
这还不算运粮部队的消耗,古代运粮基本就是边运边吃,有个说法是:古代运粮进京;十万石起步;边运边吃;吃啊吃啊吃啊吃啊吃啊;到达京城后就只剩下一石粮食了。
虽然这个说法有些夸张,可是李墨所要远征的距离只会更远,可能还会更夸张。
虽说可以因粮于敌,也就是以战养战,抢敌国百姓的粮食,可要是对方够狠,提前收粮,并坚壁清野,那可不好办了。
所以,李墨便打算造出一项大杀器——铁路与火车。
有了火车,一支大军的粮食消耗可以很容易的送到,并且由于运粮的工具由吃粮的马变成了吃煤的火车,还可以极大的减少消耗。
铁路与火车是李墨当年在神雕世界搞工业建设就做过的,有这方面的经验,虽然在寻秦世界中技术条件远没有从现代带设备的神雕世界好,可要搞个英国当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那种铁路还是没问题的。
而且李墨也只是准备修一条从中亚修到咸阳的铁路,如果时间够的话,还可以修得更长。
在又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在李墨种种手段软硬兼施之下,郭纵想不投奔秦国也不行了,于是郭家很快就以比当初乌家更少的损失迁到了秦国。
由于郭家在秦国只有李墨这个便宜女婿做为靠山,并且郭家的命脉还被李墨捏着,所以为了和解以前与乌家不怎么和谐的关系,郭纵便与乌应元商议,郭氏族人和乌氏族人中的适龄男女相互通婚,使昔日近乎仇家的两家成为了亲家。
有了郭家的大量匠人的加入,李墨的钢铁工业计划的进度大大加快,与此同时他也在进行特种部队的扩编和强化训练。
又是一年过去。
经过一年的秘密训练,李墨已经训练了人数达到六千的古代特种部队,除了其中两千五百人是直接从乌家战士的挑选的之外,还有秘密由广布于六国的乌氏族人中再精选了一批有潜质的人来,有两千人,最后一千五百人则是来自郭家的族人。
这四千人作了四军,每军一千五百人,分别由李墨、纪嫣然、善柔以及乌卓率领,平时以畜牧者的身分作掩饰,训练集中在晚上进行,使他们精于夜战之术。
课程主要李墨在二十世纪学来的那一套,再加上从其他世界所得的一些武功,这些武功都是不入流的武功,都是不会被封印的。
第260章 请求赐婚
更新时间2014…12…6 17:07:04 字数:210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有了纪嫣然的越国工匠,再配合李墨所知的二十一世纪冶金和机械方面的知识,再加上在以前几个世界的经验,机床的精度略有提高,其精度甚至还高于大唐世界的机床。
这倒不是大唐世界的技术不如寻秦世界,而是那时李墨只想着先统一中原,所以只是粗略的造一些机床就够用了。
在这个寻秦世界中,虽然技术不如大唐世界,可是需求方面却大得多,毕竟李墨要准备的是古代特种部队的装备,所以在精度方面的要求就高了一些,所以造出来的机床的精度反而还要比大唐世界中要高一些。
此时,这四千特种部队所装备的,都是铬钢所制成的锁子甲、面罩头盔、三棱刺、机关弩、飞针以及横刀。
三棱刺很少用于近身作战,主要是需要的时候装在长木杆上,做为长枪来使用。
机关弩的弩弓是用弹簧形的铬钢制成,弹性极佳,并且装上了滑轮,可以调节上弦速度,上弦速度最快时,射程和威力最小,可也远超普通弓弩,调节到最大威力时,上弦速度也最慢,但威力和射程也超强。
并且,这种弩还可以装上弩匣,又可以变成连弩。
飞针就是原著中项少龙使用的五寸钢针,横刀则是按照唐代横刀的样式而来,四千战士人人皆备,铬钢刀完全可以完爆此时各国兵器,每一把虽不至于称之为神兵,可至少不弱于当初由赵穆所赠、被李墨丢在角落里的飞虹剑了。
乌应元又派人往各地搜罗名种,配出一批战马,无论在耐力和速度上,均远胜过从前。
李墨本身曾受过间谋和搜集情报的训练,深明知己知彼的重要性,于是挑数百人出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由陶方这经验老到的人配合已假死脱身的肖月潭来主持。
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们已成了一个完备的秘密军事集团了。
吕不韦不时遣人来探听他的动向,但由于有图先在暗中照拂,当然查不出任何事情来。
日子就在这种表面相安无事,暗里则波汹浪急的情况下过去了。
经过这一年的种田计划,李墨觉得是该出去验证一下特种部队的战斗能力以及情报部队的情报能力了。
这一年来,天下形势一如既往的没多少变化,蒙骜攻赵,连战皆胜,成功的占领了成臬和荥阳,王龁则取得上党。现在继续对榆次、狼孟诸城猛攻。
六国现在人人自危,魏安厘王不得不抛开成见,由信陵君亲赴六国,务要再次策动一次合从,以应付秦国的威胁。
这天,庄襄王派内史官召李墨入宫。
李墨带着四十铁卫中的十人,赶了一天的路,第二天早上返抵咸阳城,立即入宫见秦王。
这四十铁卫中,李墨等四大高层各有十名做为亲卫,其实纪嫣然、善柔两女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还是李墨的。
李墨的这十名铁卫中,有着乌言着和乌舒这两个曾随他出使的乌家高手在内,有五人是乌家族人,三人是郭家族人,还有两人是纪嫣然的两名家将。
庄襄王早有吩咐,禁卫见李墨到来,着十名铁卫留在外宫,立即把李墨领去见庄襄王。
庄襄王神采如昔,只是眉头深锁,略有倦容。
挥退下人后,庄襄王和他分君主之位坐下,闭门密语。
这战国最强大国家的君主微微一笑道:“不想又一年有余了,寡人和姬后都不时谈起来,前天早朝时,寡人忽发奇想,想着假若有李卿家在朝就好了。现在看到神采飞扬,尽洗当日的颓唐失意,寡人心中着实为你高兴哩!”
庄襄王道:“李卿是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这从你的眼神便可清楚看到,你知否阳泉君三天前去世,李卿的怨气该消了。”
庄襄王又道:“以前在邯郸做于时,以为可以返回阳,便再无苦恼,那知实情却是另一回事。由太子以至乎现在当上了君王,不同的阶段,各有不同的烦恼,假若真如右相国的梦想统一了天下,那种烦恼才真教人吃不消,只是我们大秦已这么难料理了。”
李墨便将历史上秦国如何做的事说给了庄襄王,庄襄王击节叹道:“李卿随口说出来的话,已是前所未的高瞩远见,这左丞相一位,非李卿家莫属了。”
庄襄王又道:“阳泉君终是名义上的左丞相,现在他去世了,当然要另立人选,寡人正为此烦恼,但又犹豫李卿家是否长于政事,现在听卿家这番话,寡人那还会犹豫呢?”
李墨忙道:“此事万万不可,大王请回成命!”
庄襄王不悦道:“李卿竟不肯助寡人治理我国?”
李墨反问道:“大王和吕相说过这事了吗?”
庄襄王道:“蒙大将军刚攻下了赵人三十七城,所以相国昨天赶了去,好设立太郡,现在我大秦在东方有了三川和太原两郡作据点,突破了三晋的封锁,对统一大业最为有利。但不韦卿家的工作量亦倍增,李卿家是少数被不韦看得起的人之一,有你为他分担,他便不用这么奔波劳碌了。”
李墨又道:“可是若臣下真的当上左丞相,对吕相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呢?”
庄襄王讶道:“李卿你先坐起来,详细解释给寡人。”
李墨回席坐好后,向上座的庄襄王道:“臣下始终是由吕相引介到咸阳的人,别人自然当臣是吕相的人,若臣登上左丞相之位,别人会说吕相任用私人,居心不良。况臣下终是外来人,以前又无治国经验,怎能教人心悦诚服。”
庄襄王皱眉道:“但寡人心中,再没有比李卿更适合的人选了。”
李墨便向庄襄王介绍徐先,此人也正是原著中李墨所举荐,此举也正是为了交好秦国本土势力和军方。同时又举荐李斯为廷尉,于是两边都得到讨好。
随后,李墨又去见了见朱姬,说了些话后,再依朱姬所言,去小盘处进行一番教导。
第261章 五国攻秦
更新时间2014…12…6 17:07:16 字数:2105
李墨正在教导小盘剑法,此时小盘已经满十四岁了,轩辕神功妙用无穷,他现在的外表看起来比他修炼此功之前还要小一些,不过比在秦人中十一二岁的孩子还是要略为高大一些。
足音响起,李墨不用看,便知道来人是谁。
来人是同为太子太傅的琴清,一年前,李墨说过出使回来就迎娶琴清,可是出使的一行人中死了太多人,李墨要是就这么娶了琴清,可不太适合,只好时常以书信安慰琴清。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一年未见,可是把琴清逼成了怨妇,看着琴清眼中的幽怨,李墨当即安慰她,并且还强拉着她求见庄襄王,请求赐婚。
虽然李墨这样很没规矩很失礼,可是庄襄王却很高兴,他是个很重感情的人,李墨做了这么多,立了那么多功,封他为丞相也不为过,可是李墨却推辞了,这让他很是过意不去,现在见李墨很没规矩很失礼的拉着琴清前来请求赐婚,顿时明白李墨虽是不恋权势,却恋美人,当下全然无视了李墨的没规矩和失礼,对李墨也现欣赏了起来,当即应允了李墨,为两人赐婚。
与去年一样,在新婚之夜,李墨还是一如一年多以前没有“吃”掉纪嫣然一样,这次同样也没有“吃”掉琴清,这一年来他也就收了一个郭秀儿,还有三个未解决。
不过,他早已经计划好了。
几天后,吕不韦一回到咸阳,便立即将李墨叫去。
来到书房后,吕不韦责问道:“你为何如此莽撞,未向我请示,竟向大王提议任徐先这不识时务的家伙任左丞相,破坏了我的大计,难道我走开一阵子都不行吗?”
李墨从容道:“那时大王要立即决定人选,相国又不知何时归来,可是李墨这提议却是绝对为了吕相着想,只有让秦人分享权力,才能显出吕相胸怀广阔,不是任用私人之辈。这么一来,秦廷谁还敢说吕相闲话呢?”
吕不韦微一错愕,道:“太傅推辞了这仅次于我的职位,是否亦为了这理由呢?”
李墨道:“吕相对我们乌家恩重如山,个人荣辱算得什么呢?”
这时一阵急密的敲门声传来,一家将进来禀道:“相爷大事不好,魏人信陵君率领燕、赵、韩、魏五国联军,大破我军于大河之西,蒙大将军败返函谷关,联军正兵临关外。”
这句话不若晴天霹雳,震得吕不韦直跳了起来,道:“此事大大不妙,我要立即进宫晋宫见大王。”
李墨知道庄襄王随后定会找他来,便先回乌府了。
回到乌府后,果其不然,庄襄王便又马上召他入宫。
只见庄襄王高踞大殿尽端两层台阶之上的龙座处,阶下左右分立着五、六名文臣大将。
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