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终极行动-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两个高大阶梯状建筑、和一座圆形建筑最为重要。
  其中一座高大的阶梯状建筑共分三层,底部宽60米,第二层宽32米,顶层宽18米,整个建筑高为16米,从声纳扫描图上可以看出,它的台阶非常整齐对称。
  另外一座阶梯状的建筑气势最为恢宏,它上下共五层,第一层底部宽63米,第二层宽48米,三四层倒塌比较严重,无法仔细测量,第五层宽27米,整个建筑高21米,类似于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
  在每一层大的台阶之间,都有小台阶相连,其中第一级大台阶从底部,有一条笔直的小台阶直通而上。
  此外,在这两座建筑中间,还有一条长300多米、宽5-7米的石板路面,用不同形状的石板铺成,石板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几何图案。
  在另外一片区域里,还发现了一座圆形建筑,底部直径为37米,南面偏高,依稀可以辨别出台阶。该建筑北面倒塌得比较严重,东北面已经完全倒塌,形状类似于古罗马的斗兽场。
  (2)台阶式建筑可能是祭台,圆形建筑近似古滇青铜器图案。
  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曾出土大量古滇国时期的青铜器,耿卫仔细观察后发现,很多青铜扣饰上、都有台阶式建筑的图案,有的上面还有用于祭祀的杆栏式建筑图案。他认为,这表明祭祀活动、在古滇人的生活中已经相当重要,那些高大的台阶式建筑,就是古滇人祭祀活动的遗存。
  更令人称奇的是,刻画在一些青铜扣饰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图案,几乎与水下发现的圆形建筑形式一模一样。青铜器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分为上下两层,第一层有十余人,第二层有三四个人,坐在台阶上观看斗牛或者其他表演。
  耿卫认为,水下圆形建筑、就是扣饰图案描绘的原型。曾有专家认为,圆形建筑是娱乐设施或体育场,耿卫表示不能赞同,“如果是舞台建筑,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过于奢华是不切实际的。”
  目前关于古滇国的考古成果,几乎全都集中在、墓葬和文物的出土上,曾经兴盛500余年的古滇国,没有发现任何生活建筑的遗迹,这更让耿卫猜测,湖底高大的建筑、与青铜器上的图案相似绝非偶然。
  (3)石板上“海马蹄印”,可能是古滇人插立柱修房的基础。
  在抚仙湖的众多传说中,关于海马的传说最为离奇。据说这种海马、可以在湖面上奔跑如飞,经常在晨雾中出现,雾散后潜入水中,在古县志中多有记载。耿卫认为,抚仙湖水位很低的时候,在很浅的地方露出的石板上,人们可以看到直径在8-15厘米的孔洞,形状酷似马蹄印。
  在水下建筑上,他也发现很多类似的孔洞,有些内部边缘还有石钉。最初他一度认为、这些孔是来连接石板的,后来发现这些圆孔插上木桩,再用绳子连接起来,会形成一个规则的长方形。
  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古滇文明的青铜器图案发现,古滇人的建筑、主要是以杆栏式建筑为主。这种杆栏式建筑,是先用竹木搭成房架,底层悬空,再修墙而形成的建筑。
  耿卫认为,利用石板孔插木形成的长方形,完全符合杆栏式建筑的基础。他由此推断,所谓海马的脚印,就是杆栏式建筑、用于插立木的基础,抚仙湖水下古迹、一定与古滇文明、有着直接的联系。
  (4)规模不逊于玛雅文明,对其研究将成世界性课题。
  在云南澄江县的历史上,有史可查的有3个城市,其中最早的是俞元古城,后来在史书上神秘消失,这是很多专家倾向于、认定水下城市就是俞元城的原因。
  然而,耿卫却对“俞元”两字有独特的诠释,他认为,“俞”在古汉语中有“最初”之意,而“元”有“原始、根基”之意,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高大的根基”。
  耿卫说:“与其他的古代文明遗迹相比,抚仙湖水下遗迹的规模绝不逊色。拥有超过21米的高大建筑,这在玛雅文明遗迹中都是不多见的。对它的研究将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困扰考古界多年的古滇文明的谜团,很可能通过抚仙湖水下考古而揭开。”
  公元前279年,正当庄硚准备班师之际,偏偏赶上秦国入侵楚国,切断了他回国的后路,庄硚索性就在滇地称王建国,史称“庄硚王滇”。
  到了汉武帝时代,中央王朝、把滇国所在区域设为“益州郡”,下辖24个县,滇王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古滇文明逐渐衰弱,融入中原文明。
  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关于古滇国的一切,逐渐湮没无闻,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历史之谜。
  佘巳火看着陶醉于湖光山色的姑娘们,笑着说道:“抚仙湖湖中西南面,原有两个小岛,名大孤山和小孤山。明代曾建一座“饮虹桥”把两岛连接起来,明末一夕风雨,把桥和小孤山荡尽。
  现存大孤山,岛成椭圆形,像似鸡蛋,面积约半平方公里。上有岩洞,还有山峰,比湖面高出40多米,面水一侧多断岩,沿岛湖水深奥莫测。岛中央旧有千岁松柏,为宋时大理国段氏所遗,但早已焚毁。
  现在,大孤山岛是抚仙湖惟一的岛屿,位于江川县境内抚仙湖南部,面积约6万平方米,孤山南面与海门公园相隔,北面与碧云寺上的莲花峰相望。每到农历六月初六,当地人便前往孤山做庙会。”
  佘巳火说到大理段氏的时候,起灵跳了起来,右手伸出,指指戳戳,口中念念有词:“少商剑、中冲剑、关冲剑、少冲剑、少泽剑,唉奇怪,这个六脉神剑,怎么只有五招啊,这个大理的开国皇帝段思平,是不是不识数啊?”
  原三生笑着说道:“哈哈,这或许说明,段思平可能就是六指神帝,他算的比你清楚。”
  大家笑了起来,在这九月的云南,笑的是穿着特警战靴的脚丫子,都有些发痒。
  

第一百零六章 白日放歌须纵酒
更新时间2014…7…9 11:46:11  字数:3190

 2013年9月11日19:30云南抚仙湖
  禄充村位于抚仙湖西岸,距澄江县城20公里,位于风景秀丽的抚仙湖西岸,辖区面积9。5平方公里,景区内渔村风情浓郁,盛产名贵鱼种抗浪鱼,景区背山面海,古树成荫,人杰地灵,历史上有“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美称。
  景区由风光秀丽的抚仙湖,形如笔架的笔架山,状如金钟的玉笋山,浓荫蔽日的古榕树,以及古老独特的车水捕鱼等景观,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抚仙湖、位于澄江县以南5公里处,距离昆明70多公里,是中国有名的淡水湖,抚仙湖的湖面非常辽阔,南北长约32千米,东西宽约12千米,湖岸线长达93千米,这里的水质极佳,湖水清澈见底,最深处达155米,平均深87米,透明度达7-8米。
  唐樊绰所写的《蛮书》称抚仙湖为大池,宋大理国在澄江设罗伽部,故称湖为“罗伽湖”,明时始称“抚仙湖”,又称“澄江海”。
  抚仙湖得名由来,据旧说有二种:一说据澄江《府志》记载:湖东南诸山,岩壑磷响,悬窦玲就,中有石、肖二仙,比肩搭手而立,扁舟遥望,若隐若现。
  相传石、肖二仙慕“湖山清胜”,忘了回返天廷,变为两块并肩搭手的巨石,站立在湖的东南方,在湖上驾舟遥望,还隐约可见。有此仙人遗迹,故名抚仙湖。
  起灵发现了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问道:“那这应该叫仙抚湖啊?仙人抚慰我们成长的意思,这可以改名字了。”
  另一说是因湖西面的“尖山”平地拔起,状如玉笋,直插云天,又宛如高大的仙人立于湖岸,伸手抚摸莹碧的湖水,故名抚仙湖。而“玉笋晴岚”,也成为云南胜景之一。
  舒子北笑着说道:“这还是仙人抚慰我们成长的意思,真的可以改名字了。”
  沿湖山川秀丽,胜景很多。西面的尖山平地拔起,状如玉笋,雄伟峻峭,被称为“玉笋擎天”;东部有温泉,当地叫热水塘,热水塘位于澄江县海口镇,泉口甚多,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湖底,涌水量大,水温一般在40℃左右,水质含硫,是沐浴、疗养的理想之地;东北面的回龙山如大象长鼻,故称象鼻岭。
  牛中丑提示大家说道:“大家注意了啊,已经出现温泉了啊,棒槌快要来了。”
  南面山间的海门河,仅长一公里多,隔山连江川的星云湖,河中段有一堵伸到水面的褐色石壁,称“界鱼石”,其旁还有一块石碑。
  碑上有文:星云湖栖息之大头鱼,抚仙湖生长的抗浪鱼,以石为界,不相往来。
  古往今来,“界鱼石”曾吸引无数游人,现在已经开辟为公园,供人们游览。离“界鱼石”西侧100多米处,还有一座始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的海门桥,无桅杆的木船,可从桥下过往于星云湖、抚仙湖间,桥身精雕细刻,美观大方。
  龙辰乙摆了摆手说道:“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以后不许再提了。”
  抚仙湖是个高原断陷湖泊,湖面海拔1720米,三面环山,一面接着澄江坝子。湖面北部宽阔而深,南部狭小而浅,中部细长,似如葫芦。湖底不平,到处是岩石暗礁,起伏很大。湖水主要来自雨水聚积,并南受上游星云湖注入,北有澄江梁王河、东大河、西大河及西龙潭、热水塘的泉水流入,东面的海口河是唯一的出水口,汇入南盘江,归南海。
  抚仙湖属淡水湖泊,湖水呈蓝绿色,含磷量高,透明度好,因此,抚仙湖的湖水清澈而透明。明末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记中写道:“滇山唯多土,故多勇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唯抚仙湖最清。”
  徐霞客得出抚仙湖最清的结论、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汇入抚仙湖的水,首先流入星云湖进行了沉淀,再经过一公里长的海门河入抚仙湖,水就很清了。
  抚仙湖本身所接纳的河流,源头都在沿湖一带山脉,长度都没有超过10公里,又多属泉水,也无浑浊之泥沙。比如,西大河水源主要是西龙潭泉水,这股泉水每天以5万多立方米的水量涌出,流程也只4公里左右。还有如热水塘的泉水就在湖边,有的就出在湖底。
  其他河流,洪水季节虽带一点泥水,但雨过即停。又因为抚仙湖水深,沉底之泥沙,任凭风浪再大,也难翻起浊水来,这就是抚仙湖水清的原因。
  由于湖周围自然环境,没有受到大的破坏,至今,抚仙湖仍然是云南省、未受到污染的湖泊。诗人们形容为“琉璃万顷”,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它就是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晶莹的明珠。
  抚仙湖波涛翻动时,白浪如朵朵睡莲竞相开放,又似串串银链滚动;无波时如明镜般、一片澄清碧绿。远山近水,洲岛错落,使人心旷神怡,爽快清新。
  抚仙湖因湖水深,风浪大,湖中的挺水植物和浮游植物不易生长,浮游生物以及底栖生物如螺蛳、蚌、虾也很少,只在沿湖浅水一带才有生长。
  抚仙湖的水利资源相当丰富,蓄水量达185亿立方米,是云南省第一大湖滇池,以及第二大湖洱海总蓄水量的四倍。引湖水能够灌溉沿岸良田,又有航运之便。更主要的是,出水口的海口河落差很大,河长仅15。25公里,落差达385米,经勘察可分六级建成梯级电站。
  抚仙湖流域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产稻、麦、蚕豆、烤烟和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