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琳自然是死不认账,把头摇得飞快,否认道:”没有那回事!“
舒同挑了挑眉拔高了声音问道:”没有那回事?“见金琳依旧摇头,于是恨恨地抬手钳住她摇来摇头的下巴,狠狠地吻上了她的唇。
房间外天色已经亮开了,柔暖的旭日自河岸尽头露出一半的金色来,将河岸两旁的翠柳照得金光灿灿,河面上漂浮着淡淡的薄雾,正在以肉眼可以看得见的速度消散开,偶尔有旭日的光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廊道的扶手也因为一夜的露气而显得有些湿润,空气中弥漫着柳叶、河水与阳光的味道,春天的味道。
在无尽的春guang之中,钦差官船终于抵达了杭州。
京杭运河的码头上只有歪歪斜斜的几个搬运工杵在那里看热闹,全然没有扬州码头上人潮涌动万民欢迎的热闹气儿。这会儿又正是日暮时分,金色的夕阳缓缓沉入河岸线以下,夕阳的余晖被岸边的垂柳挡住,使得码头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中。整个场景,说不出的凄凉,说不出的落寞。
汪静书自嘲地笑了笑,然后率领众人下了船。虽然码头上没人迎接,但是钦差一行人连官带兵的加起来也有一千多,全部下船后,人丁稀少的码头顿时也热闹起来。柴仁雅与罗子衿将这一千精兵操练了一番,然后由李裳雪带路,大队人马气势汹汹地朝杭州府衙而去。
走到半路,大约还有半里路便到达杭州府衙门时,钦差一行人遇上了一路小跑朝码头赶去的杭州知府许文章和他的一干同僚。许文章是个精瘦的中年人,四十岁上下,身穿暗红色官服,头戴长耳朵官帽,手里撰了张雪白的手巾,不停地擦着额头上的汗。
许文章远远地便看见了钦差的旗帜,又见旗帜后铠甲闪亮的一千精兵,顿时吓得有些走不动路了,连滚带爬地跑上前来,噗通一声就跪在了队伍前面,他身后的随从们也跟着噗通、噗通地跪了满地。”下官杭州知府许文章,叩见钦差大人、副使大人。“
一群人东倒西歪地跪在官道之上,不少老百姓好奇地从门缝或者窗户探出头来看。汪静书气得不轻。这许文章不来码头迎接也就罢了,如今却是这幅衣衫凌乱东倒西歪的模样出现在大街上,这不是在给朝廷脸上抹黑吗?
”许大人真是好官威呀?“汪静书活了这么几十年,还第一次如此气愤,原本想狠狠地斥责那许文章一番,但是想起李叔涵的教诲,于是深呼吸了好几下,才忍住怒火,半笑半怒地嘲讽了一句。
那许文章也当过十几年官了,自然知道汪静书的话是什么意思,赶紧的从地上爬了起来,把官服拍干净了,又招呼身后的随从同僚们,整理好衣衫,按官职大小排好顺序,然后整整齐齐地跪下,按地方官员拜见钦差的礼,做足了,汪静书这才让这些人免了礼。
许文章见钦差大人并没有追问为何没有去码头迎接的事情,顿时心安了不少,额头也不再冒汗了,点头哈腰地跟在汪静书身边,讲述着杭州知府如何如何难做,自己如何如何的身不由己。汪静书也不答话,只是一路微笑着,不置可否。
许文章是认得汪必清的,并且在他手里吃过不少亏,这位小汪大人还未到杭州之前,他就一直害怕得不得了,若是这位小汪大人继承到汪必清十分之一的古板,只怕自己这次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谁知如今见了面,这位小汪大人看起来却是随和得很,没有一点古板的样子,而且年纪那么轻,肯定很好骗。许文章已经在心底把他的说辞重新整理了一下,只等着这位钦差大臣一问起关于盐帮的事,就一番哭诉,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只是,到了杭州知府衙门后,汪静书并没有给许文章哭诉的机会,而是命一千精兵团团围住了杭州府衙,将许文章一干人等押上了公堂,拍案道:”许文章,你可知罪!“
第九十五章 釜底抽薪
杭州府府衙的公堂上灯火辉煌,汪静书身穿镶着金边的赭红官袍,头戴黑色官帽,端坐在正大光明匾下,面色沉静,双目不怒而威。金琳也已经换上了红色镏金官服,坐在汪静书的侧后方,双目半闭,头微微低着,看不清脸上的表情。
公堂之上的衙役已经全部换成了汪静书带来的精兵,一个个红袍银甲,手握长枪,看上去威武不凡。杭州府的原班人马,包括知府许文章,以及师爷、衙役等,七零八落地跪在堂上,一个个哆嗦得如同风中的树叶一般。
其余的精兵则团团地围在杭州府外,将一个杭州府围成了铁桶一般。
汪静书把惊堂木朝桌案上一拍,喝道:”许文章!你可知罪?“
坐在汪静书身后的金琳身体抖了抖,茫然地睁大了眼睛,然后抬起头来左顾右盼,居然是一副打瞌睡被惊醒的模样。
许文章原本已经安下心了,想着把钦差迎进衙门然后好酒好菜的伺候一番,又叫两个人来配合着演一番苦肉计,三两下就把这位年轻的钦差摆平了,以后的事情,他可不都得听自己的了么,到时候盐帮和朝廷,他一个也不用得罪,两头都讨好,升官发财双喜临门。
谁知道这钦差引进衙门,还没来得及上酒菜,钦差大人突然就变脸了,指挥着一千精兵将衙门围了个水泄不通,把杭州府原本的人马都下了兵器,像拿犯人一般地拿上了公堂。
”难道!难道是皇上下了密旨,让钦差大臣处决自己吗?“许文章想到这一层,顿时觉得浑身都软了,连跪都有些费力了,若不是师爷在身后撑着他,只怕他就要晕倒在公堂之上了。
汪静书见许文章跪在地上只是哆嗦,也不答话,于是又拍了一下惊堂木,喊了一声:”许文章,你可知罪?“
许文章抹了抹额头的汗水,颤声答道:”下官知罪,下官无能……下官没能将盐帮镇压下去!“尽管许文章害怕得要死,但是也算得上是临危不乱了,在这种时候也没忘记挑一些可有可无的罪名来请罪。
这没能将盐帮镇压下去的罪名,说起来也是大罪一条,但是,盐帮号称有十万帮众,而杭州府总共也才三万老弱残兵,若是皇帝真的因为这个而治他的罪的话,那未免太不仁厚了。许文章就是吃准了这一条,所以才毫不迟疑地把这个罪名担了下来。
汪静书见他果然如李叔涵说的那样,把自己的罪名说得天大,实际上却是把自己的责任推了个一干二净。汪静书冷笑道:”许大人,这个罪名是可大可小啊,重则抄家灭门,轻则去官免职,许大人不用再想想吗?“
汪静书顺着许文章的话说,而且还刻意加重了”抄家灭门“四个字,见许文章冷汗冒得更厉害了,于是补充道:”许大人可认得尚方宝剑?“
李裳雪怀里抱着的正是钦差必备的尚方宝剑,原本是用黄布裹着的,她是早就想拿出来看看了,只是汪静书再三警告,说是不可轻易显露出来,如今终于有机会了,听到汪静书这么一说,顿时兴高采烈地取下黄布,把御赐的尚方宝剑拔出了鞘。
汪静书的本意是让李裳雪亮一下宝剑就行了,谁知她居然拔了出来,宝剑寒光闪闪,吓得杭州府一众官员们冷汗直流,看来这尚方宝剑的威力还真是不得了。
”下官……下官识得。“许文章半趴在地上,越发确定了是皇上要杀自己了。
汪静书冷笑道:”那许大人自然也知道,这尚方宝剑是可以先斩后奏的,别说是知府,就算是皇亲国戚犯了法,也一样是斩得的。“汪静书见许文章已经吓趴在地上像一堆烂泥似地了,于是放缓了口气道:”不过,许大人自然用不着尚方宝剑伺候,若是许大人能将功补过,本钦差定会上书皇上,表彰你的功勋,以前的种种,想来皇上也是不会计较的。“
许文章在官场混迹了十几年,自然明白汪静书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打一棍子赏颗糖,但是,他的身家性命捏在人家的手里,如果给的糖不吃,那恐怕就不只是一棍子那么简单了。而这位钦差大人,奇Qīsūu。сom书明显是不好糊弄的,之前的想法通通行不通了,
”下官谢过皇上,谢过汪大人,下官从今后定当为朝廷两肋插刀在所不惜,下官定当……“
汪静书怕这老油条的决心会表一个晚上,于是打断他道:”许大人,本钦差自然知道你是忠于朝廷的,多余的话便不用说了,本钦差心里清楚,众位大人都起来吧,眼下盐帮的事情要紧。“
杭州府的大小官员见钦差大人的脸色好了些,知道危险总算暂时过去了,一个个都谢过了钦差,然后惶惶然地从地上爬了起来。”把关于盐帮的记录和卷宗都拿来,谁熟悉盐帮的近况也留下,其余人晚膳过后便可以回家了。“
汪静书有条有理地安排杭州府衙的人各司其职,最后还不忘告诫道:”诸位大人也知道,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若是诸位大人还像从前一般畏首畏尾,那本钦差也无法替诸位大人遮掩了。但是,如果这次的事情诸位大人认真对待的话,本钦差定然会如实禀明皇上,皇上自然不会亏待诸位大人。“
依旧是打一棒子给颗糖的策略,但是却出奇的好用,压力有了,奖赏也有了,这些个平日里只晓得贪污的官员们顿时有了动力。以前办事不积极,那是因为朝廷的刀没有悬在头顶,但是盐帮的刀却是架在那里的,这些大小官员自然不敢得罪盐帮,于是个个都对盐帮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现在,钦差大人的尚方宝剑已经出了鞘,明显比盐帮的刀离自己的脖子更近,如果现在还不识趣,只怕不等盐帮的人杀来,自己就先断送在尚方宝剑之下了,要知道,民间传说里,被尚方宝剑斩了的可都是昏官佞臣啊,相比之下,盐帮的威胁就显得不那么恐怖了。
这便是李叔涵传授的釜底抽薪之道,用尚方宝剑断了这群贪官的退路,让他们跟自己朝一个方向前进,就算这些人再无能,毕竟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也能顶个诸葛亮了,况且,要处理盐帮的事情,缺了这些人还真不行。
恩威并施之下,不一会儿工夫,关于盐帮的卷宗便呈递了上来,堆满了桌案,汪静书一看就傻眼了,这哪里是一天两天能看得完的呀。
第九十六章 计定
…
于是,凡是文职的官员,并且对盐帮的卷宗相对熟悉的,都留下来,熬夜整理这一堆卷宗,把重要的卷宗留下,重复的卷宗剔除。当然,并不是所有文官幕僚都肯留下来熬夜,但是钦差大人方才那一通带着威胁性的话言犹在耳,如今就算是不愿意,也只能忍着了。
再加上汪静书和金琳也留在公堂上熬夜翻看卷宗,钦差大人和副使大人都没有休息,陪着自己看卷宗,这些文官幕僚们顿时觉得心里好过了不少,办起事来效率也高了许多。
这些个卷宗其实有很多都是重复的,之前许文章就把这些东西准备好了,他吃准了没人能耐住性子看这么多的卷宗,如果钦差大人不看卷宗,那么对盐帮的了解就少得可怜,想要怎样处理盐帮的事务,那还不得自己说了算。只是,他没想到这位钦差大人一点也不怕麻烦,居然熬夜看这些卷宗,连累得自己也跟着熬夜。
经过筛选后,真正需要看的卷宗只有寥寥几本,汪静书和金琳一人看几本,看完之后再交换着看,这样两个人都看完了所有重要的卷宗,既节约时间又可以集思广益,两个人的想法总比一个人的多。
幸好汪静书和金琳配合得十分默契,并没有把看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