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新总理话锋一转,就谈到了这一次在防控非典疫情当中的卫生部的表现上来,“我对他们极度失望!如果不是考虑到大局,整个系统都要清理一遍!”
范无病安慰了两句,就想到了对方的真实目的,于是范无病就顺着新总理的语气试探道,“既然卫生部出了这么大的纰漏,那么空缺出来的职位,都是要由专业人士填上去的,毕竟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部门,相信领导层一定已经有了安排吧?”
“这正是我要找你的一个原因。”新总理很直接地对范无病说道。
“哦?”范无病愣了一下道,“我虽然号称小神医,不过在这方面可不精通,总理你大概是找错人了。”
“范总太谦虚了,谁不知道你是范天澜老先生的关门弟子,这一次,范老先生出手,中医中药在非典防控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是希望能够借重他老人家的威望,把卫生部的事情搞好一些,把这一次非典疫情给顺利消除。”新总理对范无病说道。
范无病顿时明白了,原来还是要借重老师范天澜的德高望重,镇住卫生部里面那些自命不凡却又没有什么真材实料的海归们,这才是新总理找自己谈话的主要目的。
他想了一下,就觉得这件事情的可操作性还是很强的。
非典当面,疫情肆虐,一般人还真没有勇气来挑卫生部的重担,虽然说现在国务院的吴副总理兼领卫生部部长一职,主要抓非典防控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她始终是要退出这些具体事务的管理的,因此卫生部方面就需要有分量的人来主持了。
依靠现在的这些官僚们,高层们显然是不放心的,所以就需要引入一些实至名归的医学界泰斗们,来让卫生部的工作顺利开展起来,同时也恢复大家对于整个卫生部,甚至是对整个中央政府的信心了。
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借势发力
“这件事情,倒也不是不能商量的——”范无病一边儿考虑着这件事情的利弊。一边儿有些踌躇地回答道。
现在的情况很清楚,如果没有本事把非典疫情给控制住,把现在这些突然冒出来的非典患者给治愈了,就没有胆量接这个重担,毕竟现在除了范无病,谁也不可能对于这一场非典疫情的前景作出准确的估计。
就如同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所言,说中国要花两到三年的时间,才能够控制住非典疫情,而在这一场灾难当中,中国要死成千上万人。
没有前例,没有治疗方法,没有对于非典病毒的准确研究,那么以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这一场非典疫情的破坏力应该是非常大的,这也是世界各国医学界的共识,即便是现在的国内高层们,对于这件事情也感到忧心忡忡。
尽管美军已经在伊拉克展开了打击行动,但是此时的中国,已经没有闲心去顾及那边儿的事情了,现在整个政府已经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到了防控非典疫情的工作上来。
新总理的意见非常明确,卫生部要能够按照中央的部署。有效地解决目前的各种问题,切实地履行治病救人的总方针,而不能像前任那样庸庸碌碌无所事事,甚至是瞒报疫情,干扰高层的决策。
关于这一点,范无病虽然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心里面就有些不以为然,要知道在早期的时候,自己已经和老爸范亨一起敦促有关方面注意此事,可是当时大家都忙着准备两会的事情,谁也不把这个当回事儿,现在闹出大乱子来了,却是都急着想要找自己充当说客了。
不过范无病转念一想,当此危急关头,自己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才能够让新的领导集体对自己有足够的尊重,毕竟老首长已经故去,自己如果不跟这些人打成一片的话,是很难继续扶持老爸范亨呆在这个位置上的。
因此范无病考虑再三之后,还是主动接下了这个任务。
不过范无病也不是白白干活儿的人,他很直接地问道,“新加坡的吴作栋口出狂言,中央方面竟然一点儿态度都没有吗?这么做的话,可是让大家很伤心的。”
新总理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范无病说这话的意思,只是回答说,“国策问题。毕竟新加坡对于我们还有些用处,此时撕破脸来,对我们而言并没有半点儿好处。”
“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范无病直接就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新加坡已经成了国际**的桥头堡,听之任之的话,不仅仅是国内民众会产生很严重的对抗情绪,海外华人华侨也会对中央政府失望。毕竟,这一次非典疫情的爆发,已经让中央政府蒙上了不白之冤,如果在这件事情上不能够积极应对的话,国家之尊严及威信,将被贬斥得体无完肤,中央政府的影响力将会受到空前的打击。”
“有这么严重?”新总理显然是有些怀疑范无病在夸大事实。
“比这个还要严重!”范无病毫不迟疑地回答道。
然后范无病就指出了其中的关键问题,表示了中央政府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看不清楚,就是因为新加坡政府在国内已经扶植了一大批的利益代言人,并且指出了淡马锡财团正在对中国金融业虎视眈眈的现状。
“我听说淡马锡财团在世界各地的投资都受挫,损失很大,今年的损失大概是几百个亿的样子,但是他们正在筹划将全部精力都集中到涉足国内银行业上来,争取在三年之内获得两千亿左右的收益。”范无病对新总理说道。
“淡马锡是打算进入国内的银行业,不过你这么说恐怕是没有根据的吧?”总理皱着眉头反问道。
“我还听说。淡马锡打算花十五亿美元,获得中行百分之五的股份?”范无病直接问道。
“有这么一回事儿,不过都还在谈,十五亿美元是我们的底线,他们大概不想出这么多钱。”总理回答道。
范无病立刻就表示道,“我出二十亿美元,也期望获得中行百分之五的股份。”
“这事儿不是那么简单,淡马锡在金融管理上有很丰富的经验,这也是中行方面希望引入的一笔资源,并不是说花钱买股份那么简单。”总理笑道。
范无病却是当仁不让地提问道,“论起能力和规模来说,范氏投资集团拥有全世界数量最多的金融专家团队,也有银行业收购经验,同时我们的资产增值是世界第一流的,规模是巨大的,淡马锡的总资产还比不上我们一年的收益,我觉得,我们更有资格同国内的银行业进行合作。”
“话虽如此,但是实际上操作起来还是有一些困难的——”总理踌躇道,“我们也需要尊重银行方面的选择,毕竟这是他们分内的事情,在一些实际工作当中,中央不可能越俎代庖。”
“也就是说,对于银行方面贱卖国有资产的事情,中央也不闻不问了?”范无病诘问道,“当前新加坡政府已经表示出了积极的**态势,难道说中央还会放任淡马锡这个新加坡官方的财团来到国内,在一些有心人的配合下疯狂地掠夺国有资产?”
“你这话说的——”总理被范无病的话给弄得哭笑不得。
若是一般人,自然是没有这个胆量如此放言的。但是范无病不一样,身份地位在那里摆着呢,先不说别的,就是老领导们的关系就一大堆,尤其是当他站到了一个很正义的立场上的时候,谁也不敢小看他的力量。
思忖了一阵子之后,总理觉得如果不正视范无病的这个问题,怕是他不会那么容易答应帮忙的,尤其是当此事影响到范氏投资集团在华投资的话,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作为高层,他是很清楚淡马锡财团是个什么存在,也就是一个玩资本运作的财团而已,本身的实力正如同范无病所言,并不是很强大,总资产规模不过是五六百亿美元而已,即便是现在的中央政府,拿出五六百亿来投资一个项目,也并非是很难的事情。
只是作为银行业改革,想要让四大行海外上市,这是一个既定的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仅仅是发展壮大,同时也是同海外资本集团建立联系,形成一张密不可分的关系网络。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后,想要互相影响,互相合作,即便是遇到一些棘手的政治问题,也可以通过经济层面的交流来达到曲线解决的结果。
“如果你有办法让淡马锡黯然退出的话,就我个人而言,乐观其成。”总理最后表态道。
范无病点了点头,答应了下来。
扣了电话之后,范亨就问起了儿子这件事情,“你打算怎么做?”
“自然是要耍点儿小手段的。具体你还是别问了。”范无病回答道。
“你怎么想起来,一定要针对新加坡?”范亨对范无病的态度感到有些好奇。
范无病回答道,“这很简单,正因为新加坡是华人为主的国家,又是**急先锋,所以中国以新加坡为突破口,反击国际**势力副作用才比较小。它自以为高人一等,动不动对别人指手画脚,国际上真正肯为它淌浑水的人没几个,牺牲自己利益为它火中取粟的国家可以说几乎没有。所以反击新加坡不会给**提供多少炮弹,却很可以好好教训那些靠**吃饭的华人精英,别看你整天**有人喝彩有人付帐,真倒了霉没人理你!”
事实上范无病看得很清楚,新加坡也就是在中国这种官僚社会中才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否则以他们如今的状态,国际投资中亏损严重,找不到盈利的基点,除了来大陆搞一搞官商勾结掠夺国有资产以外,实在是找不到什么生财之道了。
自己既然洞悉了他们的狼子野心,自然是要出手打击之,怎么可能任由他们肆意妄为?
此时既然已经定下了要给新加坡政府好看,自然范亨也无须等待什么吴作栋的前任秘书特使来香港做解释了,于是父子俩收拾了一下,乘坐专机返回了京城。
当新加坡政府的秘密特使来到香港的时候,就发现已经没有了解释的对象了。
正当他同新加坡国内取得联系,讨论是否需要到大陆去继续未竟的任务之时,就发现此时中国的主流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已经步调一致地变了风向,开始大肆报道新加坡政府及吴作栋本人在非典前后的丑恶行径。
更让人感到惊骇的,是这一次的媒体似乎一下子变得精明起来,将淡马锡财团的老底儿给揭了开,并将它们计划低价取得银行业股份的事情给爆了出来,并且还深入地分析了淡马锡财团的盈利模式,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今的淡马锡财团,在国际上处处碰壁。损失惨重,所以才把目光转到了中国大陆,企图通过官商勾结来实现自己扭亏的目的。
一时之间,风起云涌。
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变革
范无病回到京城点前。就只经安排了攻击新加坡政府和**财团的各项任务,因此当他回来之后,就发现基本上所有的重要媒体,都开始了对新加坡的深刻揭批。
“形势一片大好啊!”全面负责范氏投资集团宣传事务的负责人对范无病说道。
目前范氏投资集团在媒体方面的影响力,已经非常大了,除了党报党刊不好染指之外,大部分的平面媒体,几乎所有的网络媒体上,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尤其是这一次范无病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对淡马锡财团进行沉重打击,特意调动了很多知名的经济专家和学者们发文对他们进行批判。从淡马锡的发迹,一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