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这样,两人轮流背着离沉岳在林中又跋涉了半天。突然听到头顶传来了飞机的声音,求生心切的二人点起了篝火,用烟引导着直升机将三人救了上去,这才终于逃出生天。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直升机上的人,竟然是离沉岚和营梓荣等人。
原来,他们走后离沉岚不放心,又同林恩安排的接应人员软磨硬泡了整整半天,终于说服了对方从危地马拉派来了飞机,运来了物资和装备。随后离沉岳便亲自驾机,在密林上空一直盘旋,希望能找到离衍他们的行踪。果然父子心有灵犀,终于在离衍他们已经走投无路之时,将他们救了起来。
离衍一行人将得到的大部分物资,分给了诺奎撒族的玛雅人后裔,他们只取了去南极的必需品和一些燃油、食品、药品补给,随后便乘直升机返回了邮轮。离沉岳也很快苏醒了过来,在船上,他向众人讲述了睡梦中小盒子内的声音,所述说的故事。
这枚小盒子,的确是“伊耆”和“里希”留下的东西,类似于一个盲人的辅助阅读器。当年他们受困地堡内数月,早已不抱生还的希望,但是,由于他二人掌握着大量关键性的的农业、生物以及机械技术,所以他们决定将一些研究结果,以及从进入地堡后所发生的事情,全都镌刻在地堡的四壁上,以便前来搜救的人了解并传承下去。
但是,随着他们从地堡内逃出升天,大量的海水倒灌入地堡内。直至海水褪去,生还者才得以重返这片大陆,并且继续将灾难之后的事,也记在了这片墙壁上。虽然许多墙壁上的文字早已模糊不清,但从仅存的信息中,离沉岳了解到,“伊耆”和“里希”所属的文明,其科学技术较之如今的人类,几乎一个在天,一个在地。虽然不清楚这只文明的由来,但是以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他们下半身生着粗大的尾巴,有两条早已退化的细小后肢,上半身同人类几无二致。
这群人,同如今的人类一样,曾经以为自己的能力早已可控世间万物,他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生存空间,竟制造出了一颗同月球几乎同样大小的人造星球。如此一来,地球的磁场被完全扰乱,新星也收到地球磁场的波动,旋而缓慢坠落,这给他们的文明带来的,是几近于灭亡的巨大灾难。
但“伊耆”和“里希”,以及族里最出类拔萃的几位领袖,凭借着手中的技术和超凡的智慧,终于在新星坠落之前,帮助大部分族人逃入了茫茫太空。新星坠落之时,“伊耆”和“里希”二人正在地堡内进行最后的研究工作。虽然地面上同太空中的巨舰能够不间断通讯,但是地面上物资毕竟较为充足,各项研究不至于消耗对舰上的族人来说,极为宝贵的资源。
“伊耆”和“里希”在地堡内的研究,主要是对舰上可以大量种植的农作物,以及可以提供族人蛋白质的各种生物的基因优化与修改工作。还有一部分工人,在地面上将从全球汇合到城中的物资,通过天柱输送到各条巨舰上。
随后,天柱倾覆,新星坠落,最大的一块新星碎片,就坠落在地堡附近的海域中。而“伊耆”和“里希”等人,也只能躲入地堡中,期盼着舰上的能够前来援救。随后的事情,便是离沉岳在“窥”中,通过扶苏看到听到的那些关于“伊耆”同“里希”逃出生天,并发现新大陆的事。
第一百四十九章 上古的声音
【众人邮轮】2018年05月10日14:21
“同月球一般大小的新星!”离衍惊叹道:“同他们相较,人类的极昼盘简直太小儿科了!而他们尚且无法做到万全,人类仅凭自己的一点点微末科技,竟然妄图与天斗,真是太不自量力!”
孙南洋也点了点头,感叹着这对于他来说,几近于神话的一切:“不过,他们的文明似乎应该能够逃过一劫,为何到现在为止,除了一些遗迹外,竟没有一星半点的其他线索留下?完全湮没于时间的洪流中?”
离衍摇了摇头:“不,这个文明的确没有消亡,只是换了一个形式存在而已——”他顿了顿,目光扫视着周围的众人。
“莫非——”孙南洋和离氏兄弟都忽然反应了过来,异口同声道。
离衍点了点头:“不错,之前我在神农架,那老者的幻象也让我得以窥见他们的一些旧事。只不过,之前在船上未曾同你们细说。那‘伊耆’和‘里希’二人何等聪明,又如何可能让他们的文明墨守成规,消散于时间长河?虽不知他们的文明始于何时,我们是否同他们有血缘上的联系,但可以肯定,历经千万年的时间,即使是地球,都已经同他们的时代大不相同,而他们遗留下来的文明,也已历经无数寒暑,被我们所继承!”
这一番话,让所有人都觉得,心中被猛击了一下,整个世界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离衍继续道:“据我推测,‘伊耆’和‘里希’当初藏身的地堡既然就在尤卡坦半岛,那么,新星坠落的地点,很有可能就在墨西哥有名的契克苏勒伯陨石坑。”
“你的意思是……不,不可能,学术界普遍认为,契克苏勒伯陨石坑,是6500万年前形成的,也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元凶……难道……这绝不可能!”孙南洋一听,便觉得离衍的推测太过于不可思议。但是,如果离沉岳所言不虚,那么新星碎片所坠落的地点,就只可能是这个直径接近200公里的巨型陨石坑。而这个陨石坑,也不应该再被称为陨石坑。
离衍继续道:“地质变化时间跨度相当之长,那么‘伊耆’他们造星的时间,要远远早于这个时间。这些文字,同我们在神农架发现的那些繁复的文字一模一样。我认为,所谓的奥尔梅克人,仅仅是金字塔内文字提到的,后来重新发现了这座金字塔的,‘伊耆’带领的幸存者。这些人将其文字和金字塔等文化,演变成了如今的玛雅等中美洲文明。而中国的文化,以及方块文字,也是由这种文字演化而来。
从对玉器的喜爱,到方块象形文字,再到高台或金字塔形制的古代建筑风格,所有这一切都暗示了中华文明同玛雅文明,必定同根同源。而我们发现的这座上古金字塔,更加能够说明,这两个横跨大洋的文明,为何会在某种程度上惊人地相似。因为这一切,都传承于于‘伊耆’他们的那个上古文明,只是眼下这条线索断了……”
离沉岳却在一旁插嘴道:“不,这条线索还没有断!我在金字塔内,还读到了‘伊耆’他们获救后,在茫茫洪水中所抵达的那片山峰的位置——我觉得很有可能是今天的南极洲!”
孙南洋听闻此言,急忙在桌上摊出一张纸,边画边念念有词道:“……从当时的大概地图情况来看,周围的几座山脉:非洲的阿特拉斯、南美洲的安第斯均尚未成型,而如果他们向南走,那么能够为他们提供落脚点的,就只有还未同南美大陆分离开的南极洲,以及横贯南极大陆的横贯南极山脉。说起来,当初我们曾经在南极挖出一根冰芯,里面裹有一枚戒指,当时没有人相信我的说法,如今看来,竟有可能是‘伊耆’他们留下的东西?”
离沉岳见孙南洋的分析也应证了自己的假设,便继续道:“如果我们分析的一切都无误,那么最后一艘‘鲲艎’出现在南极就并非偶然。而这么复杂的关系,并非刘国权能够通盘知晓并掌握的。现在我们这样推测都没用,只能跟着这条线索,去南极走一趟了!”
离衍见小儿子的分析有理有据,也表示了同意,同时提醒众人道:此行南极,将极有可能会同‘枭影’短兵相接,大家做好准备。”
离衍父子的一番话,让众人的心情都紧张了起来。不过既然已经避无可避,一行人便赶紧准备,起锚前往南极,这块冰封的大陆。
随着船逐渐向南行驶,海面上的浮冰愈来愈多。由于冰川的融化,导致此时南极的冰盖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坍塌,坍塌而成的细小浮冰,一直向北蔓延到了智利沿海。邮轮穿过浮冰时,冰块在船体上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让人无法入眠。如今在船上已经可以看到远处巨大的冰盖,空气也已经变得冰冷无比,直向人的毛孔里钻。离沉岳披着羽绒服,扶着船舷眺望着即将抵达的南极半岛。
南极半岛是最接近南美洲的一条狭长的半岛地带,分布着许多国家的科考站。自从地质变化后,各国都相继撤回了自己派在南极的科考队,如今半道上,已经成了无人区,离沉岳他们计划先在南极半岛上进行休整,顺便查看一下各科考站里是否还有可以使用的装备器具,再向南极内陆深入。
离沉岳一行打算前往孙南洋之前的昆仑科考站,从孙南洋寻到戒指的那个地点继续进行钻探工作,看看冰盖下究竟有什么。如此一来,他们就必然会横跨过整个南极大陆,也就增加了遇到黑衣部队的几率。而以他们目前的装备如果小心前行,却无法在冰原上维持那么久的时间,只得铤而走险,希望能够借着极夜的到来,不被可能存在的武装力量发现行踪。
由于邮轮不是破冰船,所以穿过了德雷克海峡之后不久,随着融化的浮冰愈来愈多,便无法再继续坐船前进了,邮轮只好在半岛北部的沙尔科岛附近海湾中下了锚。因为船上没有取暖设备,所以众人乘直升机,全部转移到了岸上的赛普尔站内。这个科考站海拔1127米,是岛上为数不多的常年考察站之一。这里的位置距离南极点不近不远,可进可退,有利于他们接下来的一系列行动。
飞机飞在空中,虽然飞得很低,但由于距离极夜还有一个月,而又是刚进入南极圈,所以还是能够清楚地看到,远方高原上那条撕裂了整个南极冰盖的巨大裂隙。孙南洋告诉他,这条裂隙,比他们当时钻探时看到的,要变宽了许多。如今裂隙沿着大陆中央地势高峻的横贯南极山脉向东、西南极洲四散开去。
这条山脉从维多利亚地延伸到威德尔海,总长度超过了3000公里,是地球上最长的山脉之一。如今,大大小小的裂隙如同植物的根系,沿着整条山脉将整个冰盖撑得支离破碎,而破碎的冰盖,则顺着横贯南极山脉向东西两侧缓慢滑动,露出了没有积雪的黑色山峰。他们所处的西南极洲,多为山峦谷地,受到影响更为严重。若是想去到位于东南极洲的昆仑站,一路上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危机四伏。
幸运的是,赛普尔站内的雪地车并没有被转移走,还有很多越冬时用的食品油料,以及出行必备的雪地摩托和方木。可能美国人一开始就认为,用不了多久科考队就能够重回南极,谁料他们一去不回,却给离沉岳一行留下了些宝贵的资源。
一行人将石伯、穆母安置在了站中的医疗室,由樱子继续照料。威尔虽然烧伤面积大,却是潜度烧伤,经过一个多月的修养,伤口处均已经长出了新的皮肤,已经可以正常活动。只是他皮肤上烧伤留下的疤痕永无消褪的可能,皱皱巴巴地有些恐怖。
清点了人手后,众人分配了各自的任务。由于时间、物资和油料紧张,所以他们决定,只能采用边探索,边前进的方法,由经验丰富的孙南洋和老李分别做领队,驾驶两辆雪地车,带领离衍、营梓荣同离沉岚共计五个男人,兵分两路出发前往昆仑站。威尔伤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