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丛林法则的国外或者国际金融市场,偶尔用用无妨。
所以海因茨死亡螺旋杀这招,也是暂时不能用了。
这也不能用,那也不能用,再加上陈金预计当时国内股市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走势相当不容乐观,那么想要发展自己的陈金,是不是就没事可做了呢?当然不是的。
经过十多天的思考,翻阅,总结,陈金终于为自己未来要走的道路发展,设定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他明确了自己未来要走的道路和要学习发展的最好对象。
沃伦。巴菲特,正宗美国人,自小性格羞涩内向,渴望得到所有人的好感,当1955年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拒绝本杰明。格雷厄姆邀请他接班管理麾下大型金融管理基金的建议,孤身一人带着五万美元回到奥马哈老家的时候,没有人能够预料到,这个年轻人手中的五万美元会在四十多年后,变成五六百亿美元,成为了世界名义上排名第二的巨富(当然实际影响力远不止这点,后面会提到)。
而他获得的巨量财富,绝大部分都是从投资股票当中得来,这堪称一次史无前例的壮举,事前从未有人单纯凭借自己的金融投资技巧,曾经走进或者接近到这个位置,哪怕乔治。索罗斯也不行。
能够做到这样史无前例的壮举,沃伦。巴菲特除了那些低价时买入,长期持有,价值投资之类的C或者D级别投资技巧外,自然也有自己独门的超级S级别金融投资技巧!
正文 第一卷 第五十三章 产融结合 字数:2138
(求推荐票)
那就是产融结合!S级别金融投资技巧中的S级别超级投资技巧。在陈金目前看来,似乎也是所有S级别超级金融投资技巧中,短期没啥威力,可是中长期威力最大,也是最没有任何后遗症的金融投资技巧之一,堪称史上最完美的金融投资技巧之一。
所谓产融结合,就是巴菲特在靠金融投资赚取了大量金钱的同时,利用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作为旗舰,控股了大量关系到社会上面各个方面的实际产业公司,比如喜诗糖果,比如可口可乐,比如美国第二大的国民再保险公司,比如美国最大的珠宝公司,最大的家具生产公司,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最大的飞机租聘公司,全美排行第二的华盛顿邮报……等等,据说顶峰的时候,总市值数千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的公司总市值,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万亿美元以上的超恐怖数字,实际经济生活中发挥出来的影响力更是数倍于此。
巴菲特为什么要投资那么多各式各样的优秀公司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这些公司能够给巴菲特带来长期稳定的免费现金流,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账面上,长期有着数百亿美元的增量流动资金出入,换句话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巴菲特根本不怕股市下跌,股市无论怎么跌,都影响不到美国人民喜欢喝可口可乐,喜欢吃喜诗糖果,很难影响到他旗下公司的现金流,所以实际上股市越跌,巴菲特越高兴,换句话说他永远都有足够的资金,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购买自己任何喜欢的股票,那是永不枯竭的资金之源。
就比如前端国内股市大跌的情况当中,陈金也有犹豫,自己是否要将手中的资金投入,就是因为他手中资金有限,只有那么几十万,投入完就没有了,要是失败了,也就是失败了。
而如果陈金实现了产融结合,拥有一个类似于巴菲特的资金之源,每个月能够提供数十万的免费增量现金流给他,那还有什么好考虑的,自然是越跌越买啊,跌得越厉害,跌的时间越长,他在低价位的情况下就能买得越多,反正股市大多数情况下总会起来的,这样说起来,跌得越久,事实上对他的好处会越大。
就如同海因茨的死亡螺旋杀那样,拥有近乎无限资金的情况下,跌得越久,他就能在越低位的情况下,获得越大量的低价筹码,在未来的大牛市中获得更巨量的巨额回报。
这就是产融结合,拥有近乎无限的资金来源之后,投资就是这样简单的超级金融投资技巧。
并且实现产融结合后,事实上,你就会有一半的资产在金融市场中,一半的资产在实际产业当中,无论怎样剧烈的金融风暴,都难以动摇你实际经济生活中的产业,就比如哪怕美国崩溃,大部分美国人恐怕还是改不了想喝可口可乐的习惯——大量这类实际产业带来的现金流会支撑着你,让你的地位与能力在经济风暴的低潮中不会受到太多的损害,然后在未来的经济高潮中获得更多的回报。
这就是产融结合,可怕的产融结合,最强的产融结合,堪称无懈可击的产融结合;如果说金融市场有着某些虚无的特性,现实产业有着现实的属性,实现了这个完美技巧的沃伦。巴菲特堪称游走在虚无和现实中的超级王者,没有任何人能够完美地攻击到他,更别提击垮他!
没错,王者,这就是巴菲特在金融领域中的称号,与之对应的是有金融魔法师之称的乔治。索罗斯,可就算是强悍如索罗斯,也曾感叹巴菲特是无懈可击,攻击他不但没有任何好处,还会给拥有无限资金来源的巴菲特在低价位购买更多好股票的机会!
不败的王者——巴菲特!
这就是陈金想要学习的对象,想要给自己未来架构的金融结构技巧。
产融结合,无限的资金来源,拥有了它,陈金将再也不必害怕股票的下跌,那种王中佛那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人攻击击垮的情况,将再也不会出现在他的身上。
无限的资金来源,就像弹药无限的枪,拥有无限魔法的魔法师,拥有无限法力的超级仙人,变形金刚里狂派要抢的无限火种源,拥有无限动力的超级高达,拥有无限动力的永动机!
当然产融结合制造出来的接近无限资金流也有大小之分,也有强弱之分,也有稳固与否之分,不同级别产融结合发挥出来的威力自然相差极大;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个史上最强产融结合无限动力源和普通小产业构成的微型产融结合架构的威力自然也是天差地别;但不管怎样说,实现了产融结合,哪怕只是最初步的产融结合,也会将这位金融投资者放在一个极其有利的地位上去,在某种程度下,就是近乎不死之身的不败之神!
这就是陈金为自己未来预定的准完美金融结构,以后的发展方向。
只是产融结合看起来很美,想要实现起来,却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就以产融结合的发明人,最后几乎将产融结合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巴菲特而言,在实现产融结合的道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当年年轻的巴菲特意识到产融结合的好处后,很快就利用自己的金融资本购买的第一个实际产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开始进行产融结合的初步实践,不料这初步的实践,竟然就成了巴菲特投资史上极其少见的最大失败之一。
正文 第一卷 第五十四章 产融结合(二) 字数:2423
因为当年鼎鼎大名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全美最大的纺织企业之一,巴菲特购买它的原因当然是看重了这个强大实业企业能够提供的源源不断现金流,可是没有料到纺织产业在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居然从朝阳企业突然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夕阳产业,从巴菲特买入的第二年开始,伯克希尔公司就不幸地陷入了亏损,并且亏损额还在每年不断增大着。
从这时开始,巴菲特不但没有从这产融结合的初步试验中得到任何的好处,反倒还不得不从别的地方不断调集资源拯救这个倒霉的亏损大型产业企业。
如果是一年两年也就罢了,巴菲特万万没有料到,这种类似拯救大兵瑞恩的倒霉拯救行动持续了整整二十年之久,更加倒霉到倒霉透顶的,最后这个‘大兵瑞恩’居然还是因为失血过多挂了,救了二十年都没有把这个企业给救过来。
这实在是巴菲特无数辉煌历史中最惨重的失败,直到八十年代,努力了整整二十年的巴菲特才不得不灰溜溜地向现实低头认输,明白在当时的美国,纺织行业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成功地经营下去了,最后只好把伯克希尔公司的实业部分解散了事,几千工人通通裁员,把这倒霉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空壳公司。
同时,郁闷无比的巴菲特想着反正这个空壳公司放着也是放着,不如我把我其余的优质资产全部都装进去吧,这样看起来至少好看点——产生了这个想起来就感觉更是倒霉的想法,最后把自己其余全部资产装进了这个倒霉了二十年的鼎鼎大名空壳公司里面。
这也才造成了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个史上最强公司之一伟大辉煌的起航,之后的二十多年里面,作为无数优秀公司母公司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价从几十美元,飙涨到了最巅峰时的十五万美元以上!不错,你没有看错,是十五万美元一股!基本上,你拥有几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一辈子就能幸福地衣食无忧了。
言归正传,虽然伯克希尔公司后期非常成功,可那是变成空壳母公司后的成功,伯克希尔纺织产业部分持续二十年之久的惨重失败,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哪怕对巴菲特自己的财富累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巴菲特的第一次产融结合试验,事实上是完全地失败了。
很多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后都得出了结论,如果不是巴菲特在二十年中不断给持续亏损的伯克希尔纺织产业投入资源,而是把这些资源用在其余利润更高的方面,巴菲特实现自己世界第二首富的伟大地位,至少可以提前十年!
换句话说,这次产融结合的第一次失败,整整耽误了巴菲特十年之久的时间。
巴菲特当年刚刚进行产融结合第一步试验时候都如此狼狈,现在根基还十分浅薄的陈金就更不用说。
这是一条万分艰险,如履薄冰的道路,历史上唯一的成功者似乎只有巴菲特,可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功者,似乎也是沃伦巴菲特。
所以若能成功通过这条道路前进,获得的好处会更多。
一旦成功,就是铸就了不败的金身。
陈金的优势在于他拥有无数前人成功或者失败经验构成的广博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总结研究,得出的智慧之光,或许有机会能指引出他前进的道路。
只是必将依然艰难,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是这样,没有什么会轻易地落到你的手上。
通过对无数资料无数过往历史的研究,陈金得出了几个初步的结论,那就是,首先,产融结合中想要投资经营的产业公司,必须是一个好的,有希望的朝阳企业公司,这个很重要,不然如果是伯克希尔纺织那样的大型夕阳企业公司,即使强如巴菲特,花了整整二十年也是无法拯救的,投资经营这样的产业公司不但没有好处,反倒是很大的拖累。
第二,这个朝阳企业公司必须要有一个强大而忠诚的管理层,这样才能将企业经营得越来越好,为金融投资者提供越来越大而高效稳定的现金流。毕竟金融投资者做产融结合的最后目的,其实还是为了获得近乎无限现金流去做金融投资,这个主次目的一定要分清,不然金融投资者本人如果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到实际产业上,第一术业有专攻,效果未必有专门擅长经营实业的管理层经营效果好,第二本末倒置,很可能耽误金融本业的投资活动,因为金融本业是一个比实业经营更艰险,更危险万分的领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