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之,交趾人害怕之下,这才派使入贡。所以朝廷将陆公派到延州接任。”
恭?他们才不会恭呢。况且陆诜真有那么大能力吗?
但就是王巨,他也不能将注意力放在南方,没办法,力量就那么大,如何在南方兴兵?
并且还早呢。
王巨就在想着这个陆诜,这个陆公以后与种谔的恩恩怨怨,他不会管的。然而这让王巨有些头痛了。
程勘与他也有着恩恩怨怨,不过后来双方“把手言和”,即便王巨来到华池县后,还略略有些合作。因此王巨修了华敷道,如果程勘继续在延州,到了关健时候,请求十营八营官兵来支援恐怕不可能,但请求五六营官兵还是有把握的。打到最关健的时候,不要说五六营官兵了,那怕一营官兵来了,也是好的。
然而这个陆诜来了,自己能否求到延州的官兵支援?看来,那天得找蔡挺谈谈心,至少陆诜不会买自己面子了,就看他买不买蔡挺的面子。
…………
蔡挺再次来到华池县,并且带来了许多官员。
王巨做了一件大事,与军事无关。
去年王巨劝大家种冬小麦,现在宋朝天气仍未迎来北宋末年的小冰河天气,虽然也有大寒的冬天,不过相对而言,总体是暖冬年代。所以冬小麦种植的范围能北到幽州,辽南地区。
不过北方百姓庄稼的种植,仍多是一季为主,两季为辅,为什么呢?正是冬小麦的收割时间,一般多在五月初才能收割,例如熙宁元年开封冬小麦正式收获时季就是五月七日,载于史册。
因此想要两季收成,那就会很麻烦了,必须在春天时拨开麦苗,用工具打下小坑,撒上豆粟的种子,上盖草木灰与发酵的粪肥,不过这样一来,豆粟的幼苗芜在茁壮成长的冬小麦里面,难以长好了。冬小麦收成有了,但豆粟的收成下降了。所以明为两季,只能说是一季半,这也导致了北方总体亩产只有两石,直到江东圩正式出现,高产的江东圩才将宋朝亩产拉到三石。
并且冬小麦种植管理又比豆粟更繁琐,废工不提,对水要求又更严格,西北本来又缺水,于是西北有许多百姓懒得种冬小麦,只种一季豆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巨教导了百姓一种新的方法,那就是移载。
冬小麦照种,可是粟不再象以前那样,直接种在田间,而是单独育苗。
先将农家肥与肥沃的淤泥搅伴在一起,王巨又免费向百姓提供一种工具,下面一个铁筒,上面一个活塞,活塞提起来,按在混合泥上,再将活塞按下去,提起活寨,一个筒状的营养钵便出来了。
再在营养钵上撒上高梁种籽,放在小田里管理。
冬小麦收割好了,将营养钵移载于大田。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高梁,更适用于棉花。
但略有些麻烦,不过现在王巨有了威信,加上春天到来,王巨骑着马到处跑,好在华池县面积不大,于是挨村挨寨的监督,工具又是免费提供的,百姓也执行下去了。不过开始时,庆州官员没有太注意,随着冬小麦成熟,大家终于看到其好处。
这边冬小麦一天天临近成熟,那边高梁的苗子同样在茁壮成长,并且远比以前那种撒种籽式的种植长势更旺盛。
宋朝重视内治与文治,所以范仲淹提出重农桑,但喊口号不行的,你得推出一些实际的方法,否则喊与不喊有什么区别?这个重农桑不要说宋朝,春秋战国就有人喊出来了。
因此蔡挺听闻后,立即带着庆州大大小小的官员过来察看。
“这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蔡挺赞扬道。
其他官员一起额首。
往小里说,如果两季都不受影响,每户人家那怕增收几百斤粮食,一些极端贫困户就不会挨饿。往大里说,如果推广开始,一户增收五石粮食,整个北方就会增产两三千万石粮食,粮食就不会出现危机。
或者摊于西北,若是陕西推广,整个陕西一年就会增加几百石粮食,那怕朝廷用钱购买吧,这个增产的粮食也能将军粮勉强保住了,那得节省多少钱帛?
其意义不可估量。
但是蔡挺仍疏忽了,这种移载意义岂止如此?
以前种豆粟,是往地里撒种子,一个坑里能撒上五六粒种子,但粟的根系就那么大,往往有三四株高梁幼苗得活,然后就在这有限的面积里争肥争水,如何能高产?
但现在这种单株移载,只有一株苗,那么它可以尽情地吸引土壤里的营养与水份,并且因为它开始长在小田里,弱苗就可以摘除出来不用,还有呢,幼苗是长在肥沃的营养钵里面,因此它的根系从小时候便开始往下扎,移到大田后,它的根可以扎得更深,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营养与水份。而非是象以前那样,因为下层土壤板结,根系只能向表面的土壤延伸。
王巨略略说了其意义,但有的没有说,因为说了大家也未必能弄懂。除非他那本更深层次的数学书出来,里面对一些物理化学地理知识做了简介后,大家又读了,又反思了,然后再说,才能明白。
并且它产量会增加到多少,王巨心中也没有底。
反正这种方法,比以前一季种植还会增产。
“若此,功莫大矣。”
“蔡公,也不能想得那么乐观,两季种植本来费工,这一来会更费工,为了鼓励百姓用这个方法种植,春天时下官不知磨破了多少嘴皮子。再看整个北方,都缺少水源,更缺少耕牛,所以还是薄种广收的年代,即便朝廷推广,也不会有很多百姓选择这种方法去种植。除非整个北方大兴水利,然后象下官这样,不将牛计入户等,甚至饲养耕牛者,还给予一些奖励,鼓励百姓积极饲养耕牛。”
说易行难,就是这两项条款执行下去,得花多少钱帛,得减少多少赋税?
蔡挺笑容渐渐敛去。
“蔡公,秋后庄稼收获了再说吧,并且那时收成出来了,才有说服力,说不定那时会是喜上加喜。”
“哈哈,也是,这也是老夫前来的第二件事。”
第二三五章秋硕(第十更)
蔡挺走到一边,西夏人即将入侵,知道的人并不多,整个环庆路除了几个重要的人物知道了,许多官吏都不知道。以免走露风声。蔡挺也不会做那傻事,到处乱说。
蔡挺低声说道:“朝廷拨出三十万匹绢,二十万贯钱,调给环庆路资用,同时又从永兴军等各地作院,抽调出两百名工匠,赶赴环庆路,有的即将到达了。又拨出一百万斤熟铁,不日也运到庆州。”
“这么少?”王巨惊诧地问。
工匠不少了,钱帛与铁少了。
治平时宋朝一年课铁量大约达到了两千万斤左右,这是课量,也就是归朝廷所得的数字,实际产铁量可能达到五六千万斤铁,三万吨左右。各种金属,金银铜铁锡铅等等结合在一起,课量已经超过了一亿。还有大量的非金属矿坑与一些作坊,它也是后人疏忽但却是宋朝一项重要的收入。实际收益能达到两三千万贯,能超过榷盐与榷酒的总和。所以王安石只是整合了一下坊场河渡,便使宋朝最多时每年增加了五六百万贯收入。
不提实际产铁量了,只提课量,宋朝是北铁南铜,铜坑主要在南方,铁坑主要却是在北方。仅是陕西的铁坑一年课量就有好几百万斤。
这时候还不往庆州调,那么这些铁用来做什么?况且也不是浪费,打造了铠甲武器,以后维修一下,照样继续用。
再说,一百万斤铁又能做什么?浪费一下,三四千套铠甲就将它用完了。
这个钱帛更是少得可怜,不用多,仅是将西夏的岁赐停下来,一年也有四十万贯哪。别的不说,就是一人放五十支箭吧,打算三万人参战,一百五十万支箭,十支箭造价六七百,十二支箭就是标准的一贯钱,仅是箭支一项,就得要十几万贯。所以未来种谔绥州第一战花掉了六七百万贯钱,那个账目还是不对头的,引起了许多大臣弹劾。不是钱用得多,而是用得少,利用那个义勇免费地运粮押粮,甚至逼迫义勇家属免费资助粮草,整将陕西百姓坑苦了。否则就是那一战,最少得花一千多万贯。
“所以老夫又写信请王懿臣(王举元,知永兴军),请他帮助老夫。”
得不到朝廷大力资助,蔡挺也急啊。
先是写信给王素与李参,隐晦地将庆州的危机在信中说了,又说了他的困难。王李两人还不错,立即回了信表示支持,不是支持财力与物力,而是派出一些胥吏,对那些蕃子打招呼,配合庆州过来的商队,交易烧酒。
官府直接出面,那比私下里一家家地交易谈判联系,方便多了。这是一个好消息。于是蔡挺又写信给王举元。不是让王举元替作坊买酒,那个只要有钱,出的价格公道,各个酒商不用吩咐,会自己儿将酒送上门。
请求的是政策上的扶助,比如过往场务时,各个征税的胥吏勿得盘查,就是盘查了,也不能耽搁时间。再比如提供一些便利,如舟船车马。前方交易通道打开了,后方就得要快,以便迅速敛出更多的钱帛,投放到庆州,换转为战斗力。
可能蔡挺这样做,更有违制度。
蔡挺也不怕,咱们体量朝廷的困难,如约地没有请求后方增兵。其实不用多,他请求后面增援三四十营官兵,面对西夏的十万大军也不算多吧。
可是这些官兵不仅要吃饭,还要喝酒,这都是粮食,况且还有其他的种种物资,包括穿住等等。那么三四十营官兵从永兴军或者京城,到达前线所带来的后勤供给费用,那会花多少钱帛?
也不要求抽出七八百万贯钱帛支持这一战,实际就是抽出七八百万贯钱帛,相对于宋朝其他战役的成本,也是少得可怜了,但最少抽出一个三四百万贯钱帛吧。
然而朝廷却很好,只抽出了五十万钱帛过来。
钱帛严重不足,又想俺打退敌人,只好想办法了。
事实朝堂上现在正为濮仪之争,吵得不开可交,那有人有心情管他?
不过王巨很怀疑,说:“蔡公,它仅是一个酒,下官就算京兆府,泾原路与秦凤路几路官员配合蔡公,又能销售出多少酒?况且它的时间那么急。朝廷的拨款才是真正的来源。”
“老夫也无奈。”
“蔡公,不行,你还得要写信向朝廷要,向陛下要,能要多少是多少。再者,朝廷调来的钱帛立即花下去,不用等秋后,秋后那一战打完了,难道朝廷不向将士发放奖励抚恤?”
“呵呵,这似乎也是你的行事风格吧。”
“不这样不行,反正国家那些钱帛也是不明不白地冗掉了,不如多逼朝廷掏出一点,做一些实事。”
“这个老夫再想办法,另外老夫前来,还有一件事要说一下,作坊在华池县,可是路程更远了一点,真正的干道却是庆州到宁州到京兆府的干道。所以老夫打算于马岭水畔找一处险峻的河段,再置一作坊。这个要请华池作坊的工匠去指导,不过你放心,老夫也会抽出五十名工匠,二十万斤熟铁,两万匹绢,一万贯钱,拨给华池县。”
王巨有王巨的小算盘,他肯定得先往华池几营官兵头上扒,蔡挺也有蔡挺的小算盘,他得往环庆路将士头上扒,这是害怕王巨将打造出来的铠甲武器,一起拨给了华池县几营官兵,到时候庆州其他官兵分不到了。
王巨一乐:“蔡公,不用蔡公说,下官也知道轻重,至少大顺城与柔远寨的官兵也要武装起来。不过蔡公,仅是官匠,人手还是严重不足。”
“老夫打算从后方抽来两